拼音qīng huáng wèi jiē
注音ㄑ一ㄥ ㄏㄨㄤˊ ㄨㄟˋ ㄐ一ㄝ
解释见“青黄不接”。
出处宋·叶適《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城市之民,青黄未接,食于常平者十家而九。”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新旧连接不上。
感情青黄未接是中性词。
繁体青黃未接
近义青黄不接
英语gap between old and new generations in succession
动物生肖牛,虎,蛇
青的拼音:qīng(ㄑ一ㄥ)
⒈ 深绿色或浅蓝色:青绿。青碧。青草。青苔。青苗。青菜。青葱。青山绿水。青云直上。万古长青(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情永远不衰)。
⒉ 绿色的东西:踏青。青黄不接。
⒊ 靛蓝色:靛青。青紫。青出于蓝,胜于蓝。
⒋ 黑色:青布。青线。青衫。青衣。
⒌ 喻年轻:青年。青春。青工。
⒍ 竹简:青简。青史(原指写在竹简上的记事,后指史书,如“永垂青青”)。
青字UNICODE编码U+9752,10进制: 38738,UTF-32: 00009752,UTF-8: E9 9D 92。
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青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寈靑
black、blue、blueness、green、green grass
会意:从、从月
blue, green, black; young
详细解释◎ 青的拼音: qīng
〈词性:形〉
(1) (会意。从生,从丹。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青”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蓝色)
(2) 同本义 [blue]
青,东方色也。——《说文》
正东曰青州。——《周礼·职方氏》
时则有青眚青祥。——《洪范五行传》。注:“木色也。”
其色青。——《素问·风论》。注:“肝色。”
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周礼·职金》。注:“青,空青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 又如:青磷(磷火。俗称鬼火);青靛(深蓝色);青焰焰(青蓝色);青云万里(比喻前程远大);青云干吕(庆云翔集,应乎六吕。是一种吉祥的征兆);青冥(青天);青霄(青空,碧空)
(4) 深绿色 [green]
两岸青山相对出。——唐· 李白《望天门山诗》
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青箬笠。——唐· 张志和《渔歌子》词
青树翠蔓。——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5) 又如:青冉冉(形容松柏叶色青翠、柔和);青靛(浮萍);青铜(铜镜);青琐(宫门上的一种青色连环图案);青冢(坟墓;亦单指王昭君墓);青记(生下来在皮肤上就有的青斑);青条条(形容青而长);青鸦鸦(青青的);青港港(深青色);青枫林(指墓地。旧时墓地多种青枫树)
(6) 黑色 [black]。如:青旋旋(形容人的头皮青青的);青衣人(差役);青牛(黑色的牛);青照(垂青;关照);青蒲(青色的蒲团);青赏(看重;赏识);青盖(帝王车辇。汉代帝王车用青盖);青毡(青色的毛毡;亦指儒者的故家旧物)
(7) 茂盛的样子 [luxuriant]。如:青青(茂盛的样子。也作“菁菁”);青芜(茂盛的青草)
(8) 比喻年少 [young]。如:青娥(少女。也指美好的容貌。还指眉的别称。同青蛾);青岁(青春年华)
◎ 青的拼音: qīng
〈词性:名〉
(1) 青色物 [greens]。如:青锋(古剑名。泛指宝剑);青萍(古剑名);青箱(青缃。世传的家学);青钱(比喻有才学的人);丹青;青帘(古时酒店的青布招子。俗称“酒旗”);青绫步障(用青绫做的屏障);青鞋布袜(青布做的鞋袜,为山野中人所服。比喻简朴的生活)
(2) 东方的代称 [the east]
东方谓之青。——《考工记·画绘之事》
(3) 又如:青宫(太子居东宫,东方色为青,所以称东宫为青宫);青土(指东方之地)
(4) 春的代称 [spring]
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南朝梁· 江淹《别赋》
(5) 又如:青风(春风);青阳(春天);青帝(春神)
(6) 青绿色的草 [green grass]。如:踏青
(7) 未成熟的农作物 [ripening crops]。如:看青
(8) 青海省的简称 [short for Qinghai province]
(9) 古州名 [Qin prefecture]
(10) 《禹贡》九州之一。在今山东省及辽宁省辽河以东
(11) 汉置,辖境在今山东省东北部。如:青岱(青州泰山。借指青山)
(12) 姓
青白、青白眼、青帮、青菜、青草、青出于蓝、青春、青春期、青瓷、青葱、青骢马、青翠、青豆、青肥、青蚨、青工、青光眼、青海、青海湖、青红皂白、青黄不接、青椒、青筋、青稞、青空、青睐、青龙、青楼、青庐、青梅、青梅竹马、青霉素、青面獠牙、青苗、青冥、青年、青年节、青皮、青皮、青青、青色、青纱帐、青山、青山绿水、青衫、青少年、青史、青丝、青饲料、青松、青蒜、青苔、青堂瓦舍、青天、青铜、青铜时代、青袜子、青眼、青衣、青衣乌帽、青油油、青鱼、青云、青云直上、青藏高原、青贮、青紫
黄的拼音:huáng(ㄏㄨㄤˊ)
⒈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黄色。黄昏。牛黄。黄澄澄。信口雌黄。
⒉ 特指中国黄河:黄灾。治黄。黄泛区。
⒊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黄老(黄帝和老子)。炎黄子孙。
⒋ 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事情黄了。
⒌ 姓。
黄字UNICODE编码U+9EC4,10进制: 40644,UTF-32: 00009EC4,UTF-8: E9 BB 84。
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黄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黃
primary colors
象形:像蝗虫形
yellow; surname
详细解释◎ 黄的拼音: huáng
〈词性:形〉
(1)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2) 黄色 [yellow;sallow]
黄,地之色也。——《说文》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论衡·騐符》
黄中之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者中也。——《礼记·郊特牲》
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易·坤》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绿衣黄裳。
千里黄云白日曛。——唐· 高适《别董大》
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得张黄盖。——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黄烘烘(形容金黄色);黄干干(形容很黄);黄骝(黄红色的骏马);黄盖(帝王车上所用的黄色车盖)
(4) 枯黄 [withered and yellow]。如:黄落(指草木的枯黄凋零);枯黄(凋零的草木);黄芦(枯草的芦苇);黄芜(枯草);黄落(草木枯萎凋零);黄萎(枯黄衰萎);黄桑(叶子发黄的桑树)
(5) 美好 [fine]。如:黄黄(形容美好);黄茂(丰美的谷物)
◎ 黄的拼音: huáng
〈词性:动〉
(1) 垮掉,坏了事 [fall through]
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 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 秋菱。——《红楼梦》
(2) 成熟 [ripen]。如:黄陇(庄稼成熟后的田垄);黄稼(成熟的稻麦)
◎ 黄的拼音: huáng
〈词性:名〉
(1) 黄赤色的马 [yellow horse]
有骄有皇,有骊有黄。——《诗·鲁颂·駉》
路车乘黄。——《诗·秦风·渭阳》
(2) 金印 [golden seal]
怀银黄,垂三组。——《汉书·酷吏传·杨仆》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黄颜色的染料或颜料 [yellow dye]。如:酸性黄;碱性黄;直接黄
(4) 黄河的简称 [Yellow River]。如: 治黄;黄泛区
(5) 黄帝的略称 [Huangdi,the Yellow Emperor]。如: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黄炎(“黄帝”与“炎帝”的合称);黄唐(指“黄帝”和“唐尧”);黄神(指“黄帝”)
(6) 指色情的书刊、电影、录像等 [porn;pornography]。如:扫黄
(7) 古国名 [Huang state],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
(8) 指酒 [wine]。如:黄公(卖酒之家);黄流(指美酒);黄封(泛指美酒);黄汤(酒的别名);黄娇(酒的代称)
(9) 指幼儿 [infant]。如:黄口孺子(年幼无知的孩子);黄口(指幼儿);黄吻(同黄口);黄颔(即黄口。指幼儿)
(10) 指老人 [old man]。如:黄者(指老人);黄耄(指老人);黄发(指老人);黄眉(黄色的眉毛,指老人)
(11) 粪便 [excrement and urine]
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灵枢经》
(12) 牛黄 [bezoar]
牛有黄在胆。——宋· 苏轼《格物粗谈》
(13) 黄犬 [yellow hound]
左牵黄,右擎苍。——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4) 热病 [fever]
古父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唐· 李肇《唐国史补》
(15) 烟叶 [tobacco leaf;leaf tobacco]
茶黄互市,为制夷之要。——清· 魏源《默觚下》
黄埃、黄巴巴、黄包车、黄骠马、黄表纸、黄檗、黄灿灿、黄巢起义、黄疸、黄道、黄道吉日、黄澄澄、黄帝内经、黄豆、黄杜、黄发、黄蜂、黄盖、黄瓜、黄冠、黄海、黄河、黄鹤、黄鹤楼、黄花、黄花鱼、黄化、黄昏、黄巾起义、黄金、黄金储备、黄金分割、黄经、黄酒、黄口小儿、黄历、黄连、黄粱美梦、黄粱梦、黄陵、黄芦、黄马褂、黄毛丫头、黄梅、黄梅时节、黄梅戏、黄梅雨、黄门驸马、黄米、黄牛、黄牛、黄牌、黄牌警告、黄袍加身、黄皮、黄埔港、黄埔军官学校、黄芩、黄泉、黄色、黄山、黄鳝、黄熟、黄鼠、黄鼠狼、黄铜、黄土、黄土高原、黄癣、黄牙、黄衣使者、黄油、黄鼬、黄雨、黄晕、黄账、黄种人
未的拼音:wèi(ㄨㄟˋ)
⒈ 不,不曾,没有:未必。未曾(céng )。未来。未尝。未竟(没有完成的)。未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
⒉ 地支的第八位,属羊。
⒊ 用于记时:未时(下午一点至三点)。
⒋ 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未字UNICODE编码U+672A,10进制: 26410,UTF-32: 0000672A,UTF-8: E6 9C AA。
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味
not
已
象形
not yet; 8th terrestrial branch
详细解释◎ 未的拼音: wèi
〈词性:副〉
(1)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2)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did(have) not;not yet;never]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 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3)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未);未傅(未成年的人);未遑(来不及,没有闲暇);未遇(未得到赏识和重用;未发迹);未宾(没有归顺);未集(未能完成);未臻(未到圆满的地步);未极(无穷远处;未到尽头;没有停止);未意之志(没有完成的志向);未第(科举考试中未中);未萌(事情发生之前)
(4) (“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不 [not]
众宾未拾取矢。——《仪礼·乡射礼》。注:“未,犹不也。”
未若复吾赋不幸。——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未为简易。——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游人虽未盛。——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5) 又如:未消(不必,不要);未一(不再一一去详细叙述);未敢苟同;未知可否;未审(不知);未的(不确实,不确切);未足(不足,不能);未如(不如);未妨(不妨);未若(不如);未孚(不算大信,不是至诚);未足轻重(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未应(不曾,不须);未为不可(不是不可以);未逮(不及;没有达到)
(6) 否 [or not]——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 未的拼音: wèi
〈词性:名〉
(1) 滋味。后作“味” [taste]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说文》
(2) 地支的第八 [number 8 in duodecimal cycle]
未还于此。——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67年为农历丁未年
(4) 用以纪月,即农历六月
(5) 用以纪时,叫“未刻”。即午后十三时至十五时
两马相交,斗了一百余合,自从辰牌直杀到未刻。——《英烈传》
(6) 五行属土 [earth]
丑、未,亦土也。——《论衡》
(7) 十二生肖属羊 [sheep]
未禽羊。——《论衡》
(8) 将来 [future]
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其未也。——《荀子》
未必、未便、未卜先知、未曾、未尝、未达一间、未定、未婚、未婚夫、未婚妻、未及、未几、未竟、未竟之志、未决、未可、未可厚非、未刻、未来、未老先衰、未了、未免、未然、未时、未始、未遂、未详、未央、未有、未雨绸缪、未知数
接的拼音:jiē(ㄐ一ㄝ)
⒈ 连成一体:接合。接骨。接壤。衔接。
⒉ 继续,连续:接力。接替。接班。接二连三。再接再厉。
⒊ 靠近,挨上:接近。邻接。接吻。
⒋ 承受,收取:接受。接收。接纳。接管。
⒌ 迎:接风。接生。接待。
⒍ 姓。
接字UNICODE编码U+63A5,10进制: 25509,UTF-32: 000063A5,UTF-8: E6 8E A5。
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扱擑椄翣
meet
交、送
形声:从扌、妾声
receive; continue; catch; connect
详细解释◎ 接的拼音: jiē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妾声。本义:两手交叉)
(2) 交合;会合 [join;assemble;converge;bring together;meet]
接,交也。——《说文》
接,合也。——《广雅》
昼日三接。——《易·晋》
两君偃兵接好。——《国语·吴语》。注:“合也。”
兵刃既接。——《孟子·梁惠王上》
车鉷毂兮短兵接。——《楚辞·九歌·国殇》
兵不接刃。——《吕氏春秋·怀宠》
敌皆以走为利,则刃无与接。——《吕氏春秋·爱士》
(3) 迎接 [meet face to face;move towards]
笙箫细乐,却安排接驾。——《宣和遗事》
(4) 又如:接场(迎接从科举考场回来的生员);接构(联合);接三(人死后三日举行的迎接魂魄归来的仪式);接煞(为接死人灵魂回家而举行的仪式)
(5) 接见;接待 [meet;entertain]
接遇宾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尽礼相接。——唐· 李朝威《柳毅传》
(6) 又如:接伴(接待外国使臣);接待使(陪同官员;担任迎接、陪伴来宾使命的人);接遇(接待);接对(接待应对)
(7) 靠近;接触 [touch]
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九歌·国殇》
宾立接西塾。——《仪礼·聘礼》
(8) 又如:接物(与外物接触;与人交往);接膝(膝盖相接。指彼此对坐靠得很近);接仗(交战,打仗);接席(坐席相接。多形容亲近);接翅(翅膀碰着翅膀。形容禽鸟多)
(9) 连续;继续 [continue]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楚辞·九章·哀郢》
圣人食足以接气。——《淮南子·精神》
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战国策·秦策五》
(10) 又如:接响(接连不断的声响);接轸(车辆相连而行。比喻靠近);接脚(一个跟着一个,紧接在后;接替;接脚夫,接脚婿。妇女丈夫死后再招的后夫);接偈(接诵偈语)
(11) 连接 [connect]
接天莲叶无穷碧。——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与国邻接。——《资治通鉴》
首尾相接。
(12) 又如:接武(前后足迹相连接。形容步子很小);接境(地界相连,交界);接衫(上下用两种颜色的料子拼接起来的长衫)
(13) 承接,收受 [recept]
汉兴,接 秦之敝。——《史记·平准书》
(14) 又如:接茶(女方允婚,接受男方聘礼);接丝鞭(女方招亲时,送给男方丝鞭,男方接丝就表示同意);接凑(能够接续)
(15) 嫁接 [graft]。如:接头(供嫁接用的植物顶梢)
(16) 托,手掌向上承受 [catch]。如:接球;我往下扔,他在下面接着
(17) 缚 [tie;bind]
武士反接之。——《史记》
◎ 接的拼音: jiē
〈词性:名〉
(1) 交往,交情 [association;friendship;friendly relations]
君子之接如水。——《礼记·表记》
(2) 姓
(3) 另见 jié
接班、接班人、接茬儿、接唱、接触、接待、接待室、接待员、接待站、接地、接点、接二连三、接防、接风、接缝、接羔、接骨、接管、接轨、接合、接火、接获、接济、接驾、接见、接脚、接界、接近、接客、接口、接口、接力棒、接力赛跑、接连、接邻、接纳、接排、接洽、接腔、接亲、接取、接壤、接任、接生、接生婆、接事、接收、接手、接受、接穗、接榫、接谈、接替、接通、接头、接头儿、接吻、接吻拥抱、接物、接线、接续、接引、接应、接援、接着、接踵、接踵而来、接种、接嘴
◎ 接的拼音: jié
〈词性:形〉
(1) 通“捷”。迅速,敏捷 [quick;agile;prompt]
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荀子·大略》
(2) 另见 ji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