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青史留名的意思

qīngshǐliúmíng

青史留名



拼音qīng shǐ liú míng

注音ㄑ一ㄥ ㄕˇ ㄌ一ㄡˊ ㄇ一ㄥˊ

解释青史:史书。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出处元 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例子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一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等。

感情青史留名是中性词。

繁体青史畱名

近义青史传名、青史标名

英语go down in history(go down in the record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qīng   注音  ㄑ一ㄥ   
简体部首  青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靑部  
五笔  GEF  仓颉  QMB  郑码  CIQ  四角  50227  结构  上下电码  7230  区位  3964  统一码  9752  笔顺  一一丨一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青的拼音:qīng(ㄑ一ㄥ)  

⒈ 深绿色或浅蓝色:青绿。青碧。青草。青苔。青苗。青菜。青葱。青山绿水。青云直上。万古长青(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情永远不衰)。

⒉ 绿色的东西:踏青。青黄不接。

⒊ 靛蓝色:靛青。青紫。青出于蓝,胜于蓝。

⒋ 黑色:青布。青线。青衫。青衣。

⒌ 喻年轻:青年。青春。青工。

⒍ 竹简:青简。青史(原指写在竹简上的记事,后指史书,如“永垂青青”)。

统一码

青字UNICODE编码U+9752,10进制: 38738,UTF-32: 00009752,UTF-8: E9 9D 92。

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青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寈靑

汉英互译

black、blue、blueness、green、green grass

造字法

会意:从、从月

English

blue, green, black; you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青的拼音: qīng  

〈词性:形〉

(1) (会意。从生,从丹。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青”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蓝色)

(2) 同本义 [blue]

青,东方色也。——《说文》

正东曰青州。——《周礼·职方氏》

时则有青眚青祥。——《洪范五行传》。注:“木色也。”

其色青。——《素问·风论》。注:“肝色。”

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周礼·职金》。注:“青,空青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 又如:青磷(磷火。俗称鬼火);青靛(深蓝色);青焰焰(青蓝色);青云万里(比喻前程远大);青云干吕(庆云翔集,应乎六吕。是一种吉祥的征兆);青冥(青天);青霄(青空,碧空)

(4) 深绿色 [green]

两岸青山相对出。——唐· 李白《望天门山诗》

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青箬笠。——唐· 张志和《渔歌子》词

青树翠蔓。——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5) 又如:青冉冉(形容松柏叶色青翠、柔和);青靛(浮萍);青铜(铜镜);青琐(宫门上的一种青色连环图案);青冢(坟墓;亦单指王昭君墓);青记(生下来在皮肤上就有的青斑);青条条(形容青而长);青鸦鸦(青青的);青港港(深青色);青枫林(指墓地。旧时墓地多种青枫树)

(6) 黑色 [black]。如:青旋旋(形容人的头皮青青的);青衣人(差役);青牛(黑色的牛);青照(垂青;关照);青蒲(青色的蒲团);青赏(看重;赏识);青盖(帝王车辇。汉代帝王车用青盖);青毡(青色的毛毡;亦指儒者的故家旧物)

(7) 茂盛的样子 [luxuriant]。如:青青(茂盛的样子。也作“菁菁”);青芜(茂盛的青草)

(8) 比喻年少 [young]。如:青娥(少女。也指美好的容貌。还指眉的别称。同青蛾);青岁(青春年华)

词性变化

青的拼音: qīng  

〈词性:名〉

(1) 青色物 [greens]。如:青锋(古剑名。泛指宝剑);青萍(古剑名);青箱(青缃。世传的家学);青钱(比喻有才学的人);丹青;青帘(古时酒店的青布招子。俗称“酒旗”);青绫步障(用青绫做的屏障);青鞋布袜(青布做的鞋袜,为山野中人所服。比喻简朴的生活)

(2) 东方的代称 [the east]

东方谓之青。——《考工记·画绘之事》

(3) 又如:青宫(太子居东宫,东方色为青,所以称东宫为青宫);青土(指东方之地)

(4) 春的代称 [spring]

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南朝梁· 江淹《别赋》

(5) 又如:青风(春风);青阳(春天);青帝(春神)

(6) 青绿色的草 [green grass]。如:踏青

(7) 未成熟的农作物 [ripening crops]。如:看青

(8) 青海省的简称 [short for Qinghai province]

(9) 古州名 [Qin prefecture]

(10) 《禹贡》九州之一。在今山东省及辽宁省辽河以东

(11) 汉置,辖境在今山东省东北部。如:青岱(青州泰山。借指青山)

(12) 姓

常用词组

青白、青白眼、青帮、青菜、青草、青出于蓝、青春、青春期、青瓷、青葱、青骢马、青翠、青豆、青肥、青蚨、青工、青光眼、青海、青海湖、青红皂白、青黄不接、青椒、青筋、青稞、青空、青睐、青龙、青楼、青庐、青梅、青梅竹马、青霉素、青面獠牙、青苗、青冥、青年、青年节、青皮、青皮、青青、青色、青纱帐、青山、青山绿水、青衫、青少年、青史、青丝、青饲料、青松、青蒜、青苔、青堂瓦舍、青天、青铜、青铜时代、青袜子、青眼、青衣、青衣乌帽、青油油、青鱼、青云、青云直上、青藏高原、青贮、青紫

  拼音  shǐ   注音  ㄕˇ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KQI  五笔98  KRI  仓颉  LK  郑码  JOS  四角  50006  结构  单一电码  0670  区位  4223  统一码  53F2  笔顺  丨フ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史的拼音:shǐ(ㄕˇ)  

⒈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史。通史。断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文学史。史诗。史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史坛。史评。史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史不绝书。

⒉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史。内史。

⒊ 古代官职:刺史。御史。

⒋ 姓。

统一码

史字UNICODE编码U+53F2,10进制: 21490,UTF-32: 000053F2,UTF-8: E5 8F B2。

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史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istory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history, chronicle, annal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史的拼音: shǐ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2) 古官名。职别各异 [histographer;official historian]

史,记事者也。——《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

矧大史友内史友。——《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

用史巫纷若。——《易·巽》

辞多则史。——《礼记·聘礼记》

史载笔。——《礼记·曲礼》

史狐书贼。——《谷梁传·宣公二年》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3) 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4) 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

迁有良史之才。——《汉书·司马迁传赞》

(5) 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觋);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职(史官的职务);史家(史官或历史学家);史胥(掌管文书的小吏)

(6) 太史令的简称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后汉书·张衡传》

(7) 史册,历史 [annals;history]

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经史多所涉猎。——明· 顾炎武《复庵记》

(8) 又如:史鉴(历史书);史文(历史文献);史绩(历史功绩);史录(历史的文字纪录)

(9) 古代官府的佐吏 [secretary]

或佐之史。——《诗·小雅·宾之初筵》

(10) 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包括各类历史书籍 [history]

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

(11) 画师 [painter]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庄子》

(12) 姓

常用词组

史不绝书、史册、史抄、史官、史馆、史话、史籍、史迹、史记、史论、史诗、史实、史事、史书、史无前例、史学、史帙

  拼音  liú   注音  ㄌ一ㄡˊ   
部首  田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QYVL  仓颉  HHW  郑码  RHYK  四角  77602  结构  上下电码  3966  区位  3384  统一码  7559  笔顺  ノフ丶フノ丨フ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留的拼音:liú(ㄌ一ㄡˊ)  

⒈ 停止在某一个地方:停留。留学。留任。留级。留步。留守。留驻。

⒉ 注意力放在上面:留心。留神。留意。

⒊ 不忍舍弃,不忍离去:留连。留恋。

⒋ 不使离开:留客。留宿。挽留。拘留。

⒌ 接受:收留。

⒍ 保存:保留。留存。留别。留念。留后路。

统一码

留字UNICODE编码U+7559,10进制: 30041,UTF-32: 00007559,UTF-8: E7 95 99。

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留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榴㽞畄畱

汉英互译

ask sb. to stay、grow、leave、remain、stay

相关字词

去、离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stop, halt; stay, detain, keep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留的拼音:

liú  

〈词性:动〉

(1) (会意。从田,从丣,丣亦( yǒu  )声。从“田”,表示停留的地方。本义:停留,留下)

(2) 同本义(停止在某一处所,含有不动的意思) [stay]

畱,止也。——《说文》

令之留于酸枣。——《战国策·秦策》

灵连蜷兮既留。——《楚辞·云中君》

风气留其处。——《素问·虐论》

乃令张良留谢。——《史记·项羽本纪》

城入赵而璧留 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留五百人。——《资治通鉴·唐纪》

雪上空留。——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

留像于馆。——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逗留(暂时停留);留舍(留宿);留住(对城市年轻人的泛称);留居(保守,维持现状。停住,居留);留身(宋代大臣朝见,请求退朝时独留面奏机宜);留客住(一种头上装有倒钩的长枪)

(4) 使不离开;挽留 [ask sb. to stay]

廷椽起矣。状 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史记·滑稽列传》

昔子瑜在 柴桑时, 孔明来 吴,孤欲使 子瑜留之。——《三国演义》

(5) 又如:留行(挽留,使不离去);留款(挽留款待);留欢(留客欢宴);留饮(留客宴饮;留下宴饮)

(6) 引申为扣留 [detain;arrest]

赵高因留所赐 扶苏玺书。——《史记·李斯列传》

因留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匈奴留 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7) 又

汉亦留之。

武留 匈奴。

(8) 又如:留系(拘押,拘留);留身(拘留人身);留碍(阻碍,障碍)

(9) 保存;遗留 [reserve;leave]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又如:留头(旧习。女孩幼时剃发,逐渐长大时开始蓄发,叫“留头”);留存(存留,保存);留取(留存)

(11) 滞留;拖延;搁置 [be detained;delay;suspend]

无留居。——《庄子·山水》。注:“滞守之谓。”

宿留海上。——《汉书·郊祀志》。注:“有所须待也。”

(12) 又如:留中(留于宫中不发。皇帝将臣下的奏章留在宫中,不批复不交议);留事(积压的公务);留连(耽搁;拖延);留时(延误时日)

(13) 留心 [be careful;take care]。如:留神方便(注意机会);留目(注目,注视);留盼(顾念,留意观看)

(14) 驻军 [station]。如:留田(屯田);留屯(驻军屯田)

(15) 留守 [stay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如:留戌(驻守);留后(留守,留台)

(16) 通“流”。水流动 [flow]

留动而生物。——《庄子·天地》

(17) 通“镏”。杀 [kill]

贤不可威,能不可留。——《管子·侈靡》

(18) 姓

词性变化

留的拼音: liú  

〈词性:形〉

(1) 长久 [long]

留,久也。——《尔雅》

悉数之乃留。——《礼记·儒行》。注:“久也。”

(2) 又如:留年(延年。亦指长寿);留瘦(中医指久病而体瘦)

(3) 尽,全 [whole]。如:留日(整天;终日)

常用词组

留白、留班、留别、留步、留成,留成儿、留传、留存、留待、留都、留饭、留芳百世、留芳千古、留后路、留话、留级、留军壁邺、留空、留兰香、留连、留连论诗、留连忘返、留恋、留门、留难、留念、留情、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任、留神、留声机、留守、留宿、留题、留尾巴、留心、留学、留学生、留言、留洋、留一手、留遗、留意、留饮、留影、留用、留余地、留职、留置、留中、留种、留驻、留作

  拼音  míng   注音  ㄇ一ㄥˊ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QKF  仓颉  NIR  郑码  RSJ  四角  27602  结构  上下电码  0682  区位  3591  统一码  540D  笔顺  ノフ丶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名的拼音:míng(ㄇ一ㄥˊ)  

⒈ 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fèn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⒉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⒊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⒋ 叫出,说出:不可名状。

⒌ 声誉: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名噪一时。名过其实。

⒍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名士。名师。名将(jiàng   )。名医。名著。名流。名言。名胜。名剧。

⒎ 占有:不名一文。

⒏ 量词,用于人:三名工人。

统一码

名字UNICODE编码U+540D,10进制: 21517,UTF-32: 0000540D,UTF-8: E5 90 8D。

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䫤命詺銘

汉英互译

express、fame、famous、first name、firstname、reputatio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口、从夕

English

name, rank, title, posi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give name to]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tell]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lend one's name to an enterprise occasion]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own;possess]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understand]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词性变化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名〉

(1) 名字;名称 [name]

请问名。——《仪礼·士昏礼》

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

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 又如:名榜(名帖);名物(物品的名称及形状);名纸(名片);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名,指称;象,法象)

(3) 名门,名家 [influencial family]。如:名胤(名门的后裔);名迹(名家的手迹);名画(名家的图画);名书(名家的墨迹)

(4) 名人, 杰出的人 [notable]。如: 名彦(名人才士);名俊(俊杰,杰出的人);名场(名人聚会之所);名贤(名人贤士);名辈(名流)

(5) 名声,名誉,名望 [fame;reputation;renown]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滑稽列传》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名宿(有名誉、负众望的读书人);名实(声誉与真才。或指名称与实质);名体(声名与实才)。如:名父(指人父有名望);名分(名望和身分)

(7) 功业,功名 [fame and position]。如:名心(求功名之心);名品(名位品级);名级(名位品级);名烈(功业);名业(功名业绩)

(8) 名义 [titular]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又如:名分(名义);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名色(名义)

(10) 对人在数列中位置的规定 [number]。如:第三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齐风·猗嗟》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形〉

(1) 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well-known;famous]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名姝(著名的美女);名宿(有名的老前辈);名素(一向有名望的人);名族(著名的家族;名字姓氏);名花(名贵的花。俗称美女、名妓为名花);名贵(著名而显贵的人;贵重难得的器物);名都(著名的都市)

(3) 大的 [big;great]

因名山升中于天。——《礼记·礼器》。注:“犹大也。”

环如因而赂一名都。——《战国策·秦策》。注:“大也。”

(4) 又如:名山(大山);名川(大河);名藩(重要的大藩镇);名器(大器)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量〉

用于人的数量 [used in human number]。如:二十名工人;三十名学生

常用词组

名不副实、名不虚传、名册、名产、名称、名城、名菜、名垂青史、名词、名次、名刺、名从主人、名存实亡、名单、名额、名副其实、名贵、名号、名讳、名家、名将、名缰利锁、名句、名角,名角儿、名利、名列前茅、名流、名录、名落孙山、名满天下、名门、名门望族、名目、名目繁多、名牌、名片、名气、名人、名人录、名山大川、名声、名胜、名师、名实、名士、名手、名数、名堂、名帖、名下、名学、名言、名医、名义、名义、名义账户、名优、名誉、名噪一时、名正言顺、名著、名状、名字、名作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