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īng zhù quán lì
注音ㄑ一ㄥ ㄓㄨˋ ㄑㄨㄢˊ ㄌ一ˋ
解释倾注:把精神或力量集中到一个目标。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个目标。
出处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以便等到时机一到,就倾注全力,大举反攻,收复失地。”
例子我在这门功课上已经倾注全力了
用法作谓语;指集中精力。
感情倾注全力是中性词。
繁体傾注全力
近义全神贯注
动物生肖牛,虎,蛇
倾(傾)的拼音:qīng(ㄑ一ㄥ)
⒈ 斜,歪:倾斜。倾侧。倾塌。倾圮。倾跌。
⒉ 趋向:倾向。倾心。倾慕。倾注。左倾。右倾。
⒊ 倒塌:倾颓。倾覆。倾轧(yà )(在同一组织中互相排挤)。
⒋ 使器物反转或歪斜以倒出里面的东西;引申为尽数拿出,毫无保留:倾箱倒箧(亦称“倾筐倒庋”)。倾盆大雨。倾城。倾洒。倾销。
⒌ 用尽(力量):倾听。倾诉。倾吐。
倾字UNICODE编码U+503E,10进制: 20542,UTF-32: 0000503E,UTF-8: E5 80 BE。
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倾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傾
bend、careen、collapse、do one's best、empty、incline、lean
upset, pour out, overflow
详细解释◎ 倾的拼音:
傾 qīng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顷,顷亦声。“顷”有偏侧的意思。从人,多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偏侧)
(2) 同本义 [bend;incline;lean]
倾,仄也。——《说文》
倾则奸。——《礼记·曲礼下》。注:“倾或为侧。”疏:“倾,欹侧也。”
安无倾。——《论语·季氏》
重钧则衡不倾。——《淮南子·说山》
日既西倾。——曹植《洛神赋》
倾耳而听。——《战国策·秦策》
高下相倾。——《老子》。释文:“不正貌。”
俯身倾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倾葵(向日葵。借指尽忠);倾倚(偏斜不正);倾低(倾斜,歪斜);倾昃(偏斜;不正);倾返(形容峰峦险峻,向下倾斜);倾柯(使枝条倾斜下垂);倾倚(倾斜,歪斜)
(4) 倾塌,倒下 [collapse]
安无倾。——《论语·季氏》
高台未倾。——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对此欲倒东南倾。——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樯倾楫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倾崩(崩溃);大厦将倾;倾国(倾覆邦国;形容容貌极美);倾朝(倾覆朝廷);倾弛(倒塌残破)
(6) 向往,钦佩 [admire whole-heartedly]
一坐尽倾。——《汉书·司马相如传》
(7) 又如:倾奉(倾心敬奉);倾瞩(倾心向往)
(8) 死;丧 [die]。如:倾害(杀害);倾送(断送;葬送);倾送(害死;累死);倾世(亡故);倾生(丧生);倾命(丧命)
(9) 倒出来 [empty;overturn and pour out]
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10) 又如:倾囊相助
(11) 倾轧 [discord]
以利相倾。——晁错《论贵粟疏》
(12) 又如:倾挤(倾轧排挤);倾黜(倾轧罢免)
(13) 用尽;竭尽 [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
倾家竭产。——《三国志·蜀书》
倾城远追送。——孙楚《征西官属诗》
(14) 又如:倾家费产(竭尽全部家产);倾身(竭尽全力);倾忱(竭尽诚心);倾尽(尽心竭力);倾觞(尽觞。谓畅饮);倾国(全国,举国);倾家(全家;拿出全部家产);倾献(全部献出)
(15) 超过,胜过 [surpass]
欲以倾诸将相。——《汉书·田竕传》。注:“逾越而胜之也。”
(16) 衰败 [decay]
下塞上聋,邦其倾矣。——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 倾的拼音:
傾 qīng
〈词性:名〉
倾向,对一个明确的政治性的纲领体系、一种信仰、一种意识形态或一个政党的路线的偏离 [deviation;tendency]。如:右倾;左倾
倾侧、倾巢、倾巢而出、倾城、倾倒、倾动、倾耳而听、倾服、倾覆、倾盖、倾家、倾家荡产、倾角、倾慕、倾囊、倾佩、倾盆大雨、倾诉、倾谈、倾听、倾吐、倾吐衷肠、倾颓、倾陷、倾羡、倾箱倒箧、倾向、倾向、倾向性、倾销、倾斜、倾斜度、倾泻、倾泄、倾卸、倾心、倾心吐胆、倾轧、倾注
注的拼音:zhù(ㄓㄨˋ)
⒈ 灌进去:注入。注射。大雨如注。
⒉ (精神、力量)集中在一点:注视。注目。注意。
⒊ 用文字来解释词名:注解。注释。注音。夹注。
⒋ 解释词句所用的文字:注疏(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的合称)。
⒌ 记载,登记:注册。注销。
⒍ 赌博时所下金钱财物:下注。赌注。
⒎ 量词,多用于款项或交易:一注钱。
注字UNICODE编码U+6CE8,10进制: 27880,UTF-32: 00006CE8,UTF-8: E6 B3 A8。
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注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丶澍註疰
annotate、infuse、pour、record、stakes
形声:从氵、主声
concentrate, focus, direct
详细解释◎ 注的拼音: zhù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主声。本义:灌入,注入)
(2) 同本义 [pour]
注,灌也。——《说文》
振盪注流。——左思《吴都赋》
丰水东注。——《诗·大雅·文王有声》
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世说新语·言语》
而泽下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大雨如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暴雨下如注,水潦成流。——《东观汉记》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把酒注到瓶里;注溉(灌溉);注萤(以水浇灌萤火);注集(流泻汇集);注溜(倾泻的水流)
(4) 集中;聚集 [concentrate]
及弊田,令禽注于虞中。——《周礼·天官·兽人》
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注心(集中心意,专心);注耳(倾耳);注仰(抬头注视);注盼(凝视);注神(凝神);注眼(集中目光看);注眸(凝眸);注睇(凝眸斜视)
(6) 解释古书原文意义为“注”(解释前人注文的意义为“疏”) [note]
其有明圣人之道,尽六经之意,而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柳冕《与权德舆书》
及景纯注《雅》,动植必赞。——《文心雕龙·颂赞》
郑玄欲注《春秋传》。——《世说新语·文学》
注曰“不好”,改为“过”。(注曰,在旁边注明。)——宋· 洪迈《容斋续笔》
(7) 又如:注本(带有注释的版本);注述(注释);注训(注解);注家(注解古籍的人)
(8) 投;击 [throw]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庄子·达生》
(9) 连为一个整体;连接 [join]
首尾连注,千里不绝。——《北史》
船上伙计注好纤绳,跳上干岸。——《何典》
(10) 又如:注易(接连不断);注连(连属,接连不断)
(11) 预示 [presage]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搜神记》
(12) 涂抹 [daub]
注了红脂,着意再描双蛾。——清· 洪昇《长生殿·春睡》
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李贺《恼公》
(13) 记载 [record]
元初五年,平望侯刘毅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记。——《后汉书》
(14) 预先决定 [predestine]
这命须臾!也是年该月值前生注,来到山溪野路。——康海《中山狼》
(15) 附着;安放 [adhere;place]
注旄首曰旌。——《尔雅·释天》
(16) 输送 [transport]
令禽注于虞中。——《周礼·天官·兽人》
◎ 注的拼音: zhù
〈词性:名〉
(1) 通常为字较小的,在正文以外印刷的评注或附注 [note]。如:脚注
(2) 赌注 [stake]
一日,博局争注,欧杀人命,亡归平阳。——《聊斋志异》
(3) 又如:注头(赌注;赌博时押的钱);注马(赌注:下注)
(4) 用于斟注的小壶 [flagon]
他则水注:五彩注,石榴注,彩色双瓜注,双鸳注,双鹅注。——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
(5) 屋檐滴水处 [eavesdrop]
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司马相如《上林赋》
(6) 古地名 [Zhu town]。故址在河南省临汝县西
[魏文侯]三十二年,伐 郑城 酸枣。败 秦于 注。——《史记》
◎ 注的拼音: zhù
〈词性:量〉
(1) 用于赌注。赌博时一次所用的本钱叫一注
李逵道:“我不傍猜,只要博这一博,五两银子做一注。”——《水浒全传》
(2) 用于钱款、交易等。相当于“笔”、“桩”
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一算那一注花了多少,就知道了。——《红楼梦》
(3) 用于雨。相当于“阵”、“场”
萤飞渐多屋渐薄,一注愁霖当面落。——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见寄》
◎ 注的拼音:
註 zhù
〈词性:动〉
(1) 用文字解释词句 [note]
《说文》无註字。《说文解字序》: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五曰转注。其字作“注。”段玉裁曰:“俗作注”。—— 清· 雷浚《说文外编》
先儒传埻,一切废不用。——《宋史》
(2) 又如:批注(加评语和注解);评注(评论并注解);注述(注释和著述);注官(注出拟授官职);注家(从事注释的人);注语(用作说明的文字);注赞(关于言行的说明和赞语)
(3) 记载;登记 [register]
一事註乎志,所以恶子也。——《谷梁传》
重黎记註。——《后汉书》
(4) 又如:注代(古代前后仕官吏替换时登记备案);注记(记载,记录)
注册、注定、注脚、注解、注明、注目、注入、注射、注射器、注视、注释、注疏、注文、注销、注意、注音、注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重
全的拼音:quán(ㄑㄨㄢˊ)
⒈ 完备,齐备,完整,不缺少:齐全。完全。智勇双全。求全责备。
⒉ 整个,遍:全部。全国。全民。全神贯注。全心全意。
⒊ 都:代表全来了。
⒋ 使不受损伤:保全。
⒌ 姓。
全字UNICODE编码U+5168,10进制: 20840,UTF-32: 00005168,UTF-8: E5 85 A8。
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全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仝痊㒰
complete、entirely、full、whole
齐、都
会意:从人、从王
maintain, keep whole or intact
详细解释◎ 全的拼音: quán
〈词性:名〉
(1) (一作仝。会意。篆文从入,从王(玉)。盖谓交纳的玉完整无缺。本义:纯色玉)
(2) 同本义 [pure jade]
全,完也。——《说文》
天子用全,上公用龙。——《周礼·考工记·王人》
(3) 古州名。全州 [Quan prefecture]。治所在今广西全县
(4) 姓
◎ 全的拼音: quán
〈词性:形〉
(1) 完全[whole;entire]
不明其义,君人不全。——《礼记·祭统》。注:“犹具也。”
天地无全功。——《列子·天瑞》
唯全人能之。——《庄子·庚桑楚》
以全争于天下。——《孙子·谋攻》
墓中全乎为五人。——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全装贯带(全副武装);全副(全套);全家;全甲(全部披甲的士兵);全仗(全部的仪仗兵卫;完全依靠);全兵(军队全部以弓矛等兵器武装);全舍(全部舍弃);全批(统统);全全(全部;统统);全周(周全;全面);全争(不动一卒,不攻一城,完全用智谋使敌降伏);全别(完全变了样,完全不一样);全制(完全控制);全遂(完全遵从);全错;全怪我;全无心肝;全完(全部缴纳);全旨(全部的意蕴、含义);全通(全部通晓);全量(全部,所有);全灶(全能的厨师);全行(全部);全副(整个);全宗(整个宗族);全批(全体);全颗(一群人的全体);全额(全部规定的数目)
(3) 完备,完整 [complete]
法不平,令不全,是亦夺柄失位之道也。——《管子·任法》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养生主》
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墨子·七患》
牺牲之不全肥。——《墨子·明鬼下》
全吴之地。——《资治通鉴》
全石以为底。——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全身盔甲。——《广东军务记》
(4) 又如:全帖(共有十面的礼帖,用红纸折成,用于隆重的礼节);全分(全套;一整套);全挂子(一整套的);手稿不全;全牛(完整的牛);全羽(完整的彩色鸟羽);全衣(完整的衣着);全具(用于祭祀的牲畜身体完整无损);全肥(祭祀用的牲畜完整而肥美);全牲(完整的家畜);全气(精气完整);全功(完满的功业);全安(完满安乐);全道(完满地掌握为君之道)
(5) 完美 [perfect]。如:全功(功业完美,泽被万物);全行(品行完美无缺);全毁(完美与败类);全德(道德上完美无缺);全声(完美的声音)
(6) 纯,纯粹的。与“杂”相对 [pure]
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荀子》
◎ 全的拼音: quán
〈词性:动〉
(1) 保全 [preserve]
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马中锡《中山狼传》
千万不复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苟全性命。——诸葛亮《出师表》
(2) 又如:全国为上(少杀人,少破坏,能完整地得到敌方领土与百姓为好);全身远害(保全自身,远离祸害);全名完节(保全自身的名誉和节操);全活(得以保全生命);全交(保全交情和友谊);全福(保全所享有的幸福);全功(保全身心之功);全生(保全天性,顺其自然);全交(保全、维护友谊或交情);全守(保全节操);全安(保全平安);全佑(保全,庇护);全忠(保全忠贞);全物(保全物类的生命);全和(保全儒家中和的道德修养);全性(保全天性);全真(保全天性);全节(保全气节;妇女保全贞操);全养(保全,养成);全济(保全,救活);全躯(保全自己的身体、生命);全护(保全,保护)
(3) 保持 [maintain]。如:全义(保持节操);全精(保持精神)
(4) 通“痊”,病愈 [pull through]
十全为上。——《周礼·医师》。注:“犹瘉也。”
复之全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 全的拼音: quán
〈词性:副〉
完全,都 [wholly]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全般、全豹、全本,全本儿、全部、全部、全场、全称、全程、全都、全份、全副、全国、全国一盘棋、全会、全活、全活,全活儿、全集、全家福、全歼、全景、全局、全军、全开、全科、全科人儿、全劳动力、全力、全履带车、全麻、全貌、全面、全民、全能、全年、全盘、全票、全勤、全球、全权、全然、全人、全日制、全色、全身、全神贯注、全胜、全盛、全食、全数、全速、全套、全体、全天、全天候、全托、全文、全息、全线、全校、全心全意、全新、全休、全音、全影、全优、全员、全韵、全知全能
力的拼音:lì(ㄌ一ˋ)
⒈ 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力气。力量。
⒉ 一切事物的效能:视力。生产力。控制力。
⒊ 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力学。作用力。保守力。
⒋ 用极大的力量:尽力。力挫。力挽狂澜。
⒌ 姓。
力字UNICODE编码U+529B,10进制: 21147,UTF-32: 0000529B,UTF-8: E5 8A 9B。
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力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仂
all one's best、force、power、puissance、strength
象形
power, capability, influence
详细解释◎ 力的拼音: lì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 同本义 [effort;physical strength]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
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4) 力量 [force;power;strength]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韩愈《题木居士》
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6) 能力 [ability;capability]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8) 威力;权势 [power;might;influence]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9)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10)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force]。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11) 劳役;仆役 [penal servitude;forced labour;(domestic)servant]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12)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13)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merit]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14) 兵士 [soldier]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15) 姓
◎ 力的拼音: lì
〈词性:动〉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engage]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2)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3) 役使 [work;use]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4)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 力的拼音: lì
〈词性:副〉
(1) 尽力,竭力 [do all one can;do one's utmost;try one’s best]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力臂、力不从心、力场、力促、力大无比、力度、力攻、力戒、力矩、力量、力偶、力排众议、力气、力求、力士、力所能及、力图、力挽狂澜、力心、力学、力学、力战、力争、力争上游、力主、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