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骑牛读汉书的意思

niúhànshū

骑牛读汉书



拼音qí niú dú hàn shū

注音ㄑ一ˊ ㄋ一ㄡˊ ㄉㄨˊ ㄏㄢˋ ㄕㄨ

解释形容刻苦攻读。

出处《新唐书 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繁体騎牛讀漢書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ㄑ一ˊ   繁体    
部首  马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CDSK  五笔98  CGDK  仓颉  NMKMR  郑码  XGAJ  四角  74121  结构  左右电码  7494  区位  3879  统一码  9A91  笔顺  フフ一一ノ丶一丨フ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骑(騎)的拼音:qí(ㄑ一ˊ)  

⒈ 跨坐在牲畜或其他东西上:骑马。骑射。骑兵。骑者善堕(经常骑马的常会掉下马来;喻擅长某事物的人,反而容易大意,招致失误)。

⒉ 兼跨两边:骑缝盖章。

⒊ 骑的马或乘坐的其他动物:坐骑。

⒋ 骑兵,亦泛指骑马的人(旧读  ):轻骑。铁骑。车骑。

⒌ 一人一马的合称(旧读  ):千骑。千乘万骑。

统一码

骑字UNICODE编码U+9A91,10进制: 39569,UTF-32: 00009A91,UTF-8: E9 AA 91。

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avalry、ride on、sit

造字法

形声:从马、奇声

English

ride horseback; mount; cavalr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骑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马,奇声。本义:跨马)

(2) 同本义 [ride]

骑,跨马也。——《说文》

步骑罗些。——《楚辞·招魂》

脱身独骑。——《史记·项羽本纪》

其子好骑。——《淮南子·人间训》

骑大马。——明· 刘基《卖柑者言》

骑马挟矢。——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骑射(骑马射箭);骑寇(骑马入侵的贼寇,也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鄙称);骑猎(骑马打猎);骑战(骑马打仗)

(4) 跨于物上或两边叫骑,跨坐 [stride]

不骑衡。——《史记·袁盎传》

(5) 又如:骑两头马(比喻两头观望,看风向);骑鲸(乘鲸;借指死亡或隐遁);骑驴觅驴(是说忘记自己已有又向外追求);骑鹤上扬州(比喻妄想、奢望)

(6) 跨越 [surmount]

爽气收回骑月雨,快风散尽满天云。——宋· 陆游《村社祷晴有应》

词性变化

骑的拼音:

  

〈词性:名〉

(1) 马 [horse]

前有车骑。——《礼记·曲礼》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乐府诗集·木兰诗》

下骑搏战。——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坐骑(供人骑的马);车骑(车和马)

(3) 骑兵;骑马的人 [cavalryman;rider]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 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宦骑与黄门附马。——《汉书·李广苏建传》

(4) 又

宦骑亡。

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谍报敌骑至。——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骑邑(骑士的居邑);轻骑(轻装的骑兵);骁骑(勇猛的骑兵);骑军(骑兵部队);骑操(骑兵操练)

(6) 侍从 [attendant]

公孙弘断发而为 越王骑。——《韩非子》

骑的拼音:

  

〈词性:量〉

(1) 用于马,相当于“匹”

挣下一头牛儿,一骑马儿。——《醒世恒言》

(2) &X({jì}) 一人一马的合称

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东方千余骑。——《乐府诗集·陌上桑》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诗

贼二十余骑。——明· 魏禧《大铁椎传》

常用词组

骑兵、骑虎难下、骑箕尾、骑马、骑马找马、骑墙、骑墙派、骑士、骑手、骑术、骑装

  拼音  niú   注音  ㄋ一ㄡˊ   
部首  牛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RHK  五笔98  TGK  仓颉  HQ  郑码  MB  四角  25000  结构  单一电码  3662  区位  3703  统一码  725B  笔顺  ノ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牛的拼音:niú(ㄋ一ㄡˊ)  

⒈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牛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牛黄。牛角。

⒉ 星名,二十八宿之:牛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

⒊ 喻固执或骄傲:牛气。

⒋ 姓。

统一码

牛字UNICODE编码U+725B,10进制: 29275,UTF-32: 0000725B,UTF-8: E7 89 9B。

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牛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attle、moggy、moo-cow、ox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cow, ox, bull; KangXi radical93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牛的拼音: niú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作“牜”。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

(2) 牛属或近缘属的成员。哺乳动物,体型粗壮,角中空,由头骨向两侧呈大弧度伸出。力大,能耕田、拉车。中国产的以黄牛、水牛为主 [ox;cattle]

牛,大牲也。——《说文》

坤为子母牛。——《易·说卦》

纯离为牛。——《左传·昭公五年》

东邻杀牛。——《礼记·坊记》

牛曰太牢。——《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牛田牧田。——《周礼·载师》。司农注:“牛田以养公家之牛。”

风吹草低见牛羊。——《乐府诗集·敕勒歌》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耕牛(耕地用的牛);牛酒(牛和酒);牛旄(即旄牛尾);牛性(牛的本性);牛埭(用牛力拉船过堰);牛领(牛的脖子);牛具(耕牛和农具);牛刀(宰牛的刀。常比喻大材器);牛蓑(牛衣。泛指蓑衣);牛骥同皂(牛与千里马同槽而食。喻愚贤不明;牛骥共牢);牛后(牛的肛门。比喻从属地位);牛眠地(合适的坟地)

(4) 星名。牛宿的省称 [Sagitturius]

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晋书·张华传》

(5) 姓

词性变化

牛的拼音: niú  

〈词性:形〉

比喻性格执拗或倔犟 [stubbornness;obstinacy]。如:牛心左性(头脑顽固,性情偏执);牛劲。也喻其温顺、迟钝、笨拙、力气大。如:笨牛;大牛

常用词组

牛蒡、牛鼻子、牛鞭、牛车、牛刀小试、牛痘、牛犊,牛犊儿,牛犊子、牛顿、牛轭、牛粪、牛倌,牛倌儿、牛鬼蛇神、牛黄、牛角、牛角尖,牛角尖儿、牛劲、牛栏、牛郎织女、牛马、牛毛、牛毛雨、牛虻、牛奶、牛腩、牛排、牛棚、牛皮、牛皮匠、牛皮癣、牛皮纸、牛脾气、牛气、牛肉、牛溲马勃、牛头刨床、牛头不对马嘴、牛头马面、牛膝、牛性、牛鞅,牛鞅子、牛衣、牛脂、牛仔、牛仔裤、牛仔裤

  拼音  dú dòu   注音  ㄉㄨˊ ㄉㄡˋ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YFND  仓颉  IVJNK  郑码  SETG  四角  34784  结构  左右电码  6236  区位  2233  统一码  8BFB  笔顺  丶フ一丨フ丶丶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读(讀)的拼音:dú(ㄉㄨˊ)  

⒈ 依照文字念:读数。读经。读书。宣读。朗读。范读。

⒉ 看书,阅览:阅读。速读。默读。读者。

⒊ 求学:走读。

⒋ 字的念法:读音。读破。

其他字义

读(讀)的拼音:dòu(ㄉㄡˋ)  

⒈ 旧指文章里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读。

统一码

读字UNICODE编码U+8BFB,10进制: 35835,UTF-32: 00008BFB,UTF-8: E8 AF BB。

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讀読

汉英互译

read、attend school

造字法

形声:从讠、卖声

English

read, study; pronou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读的拼音:

dòu  

〈词性:名〉

(1) 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今以逗号标志。也作“逗” [pauses in reading alou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唐· 韩愈《师说》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其可闵笑也,不可胜记也。——晋· 何休《春秋公羊注疏序》

(2) 另见   

基本词义

读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卖声。本义:读书)

(2) 籀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 [chant]

读,诵书也。——《说文》

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公羊传·定公元年》

读其书。——《孟子》

相随观读,讽述以谈。——《论衡·谈天》

(3) 又如:读法(诵读法令);读祝(祭祀时宣读祈祷文);读鞫(审判时,宣读起诉理由)

(4) 阅读 [read]

好读书,不求甚解。——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 邯郸淳《笑林》

(5) 又如:读报;默读(不出声地读书);朗读;读律(学习法律);读画(用心鉴赏绘画的意境,风格);读过(读毕);读杂志;审读(审查阅读)

(6) 说 [speak;talk]

读,说也。——《广雅·释诂二》

号而读之也。——《庄子·则阳》

(7) 上学 [attend]。如:读大学;走读;半工半读

词性变化

读的拼音:

  

〈词性:名〉

(1) 文体名。属于题跋一类。用以记心得于书后,以备遗忘 [a style of calligraphy]

题读始于唐,跋书起于 宋。—— 徐师曾《文体明辨》

(2) 姓

(3) 另见 dòu  

常用词组

读本、读后感、读经、读破、读破句、读书、读书人、读数、读头、读物、读音、读者

  拼音  hàn   注音  ㄏㄢˋ   繁体    
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ICY  仓颉  EE  郑码  VXS  四角  37140  结构  左右电码  3352  区位  2626  统一码  6C49  笔顺  丶丶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汉(漢)的拼音:hàn(ㄏㄢˋ)  

⒈ 天河:银汉。云汉。气冲霄汉。

⒉ 成年男人:汉子。老汉。

⒊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汉人(①汉族人;②指汉代的人)。

⒋ 中国朝代名:汉代。汉隶(①汉代的隶书。②具有东汉碑刻风格的隶书)。

统一码

汉字UNICODE编码U+6C49,10进制: 27721,UTF-32: 00006C49,UTF-8: E6 B1 89。

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汉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hinese、man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Chinese people; Chinese languag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汉的拼音:

h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難(省去隹)声。音熯。本义:水名。即汉水)

(2) 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the Hanshui River]

汉, 汉水也。上流曰漾。——《说文》

徐偃王处 汉东。——《韩非子·五蠹》

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汉之阴。

收众汉南。——《资治通鉴》

(3) 又如:汉女(传说中的汉水女神);汉津(汉水);汉阴(汉水南岸。水南岸背太阳叫阴,水北岸面太阳叫阳);汉渚(汉水水边;汉水)

(4) 银河。也称云汉、银汉、天汉 [the Milky Way;the Galaxy]

星汉灿烂。——曹操《步出门夏门行》

(5) 又如:汉沂(银河边);汉清(即清汉,天河)

(6) 朝代名,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共历24帝,统治406年 [the Han Dynasty]

匈奴留 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不知有汉。——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实汉贼。——《资治通鉴》

废汉自立。

(7) 又如:汉宇(汉室。指汉朝。也称汉家);汉军(汉朝的军队;元、清时称以汉人编成的军队);汉风(汉代的威风或诗风);汉唐(汉代和唐代。因两代的文治武功都很盛,故常常并称)

(8) 民族名。汉族的简称 [the Han nationality]。如:汉民族(即汉族);汉礼(汉族礼仪)

(9) 汉族人 [the Han people;the Hans]。如:汉军旗(汉族依照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的人);汉旅(汉人军队);汉儿(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

(10) 男子的俗称 [man]。如:醉汉(喝醉了的男子);单身汉(没有妻子的人);莽汉(粗鲁冒失的男子);老汉;壮汉

(11) 国名 [Han state]

(12) (公元 221—263)三国之一。史称季汉,又称蜀汉。刘备所建

(13) (公元 304—329)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刘渊称汉,后改为赵,史称前赵

(14) (公元311—347)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李雄称帝,国号成,至李寿时,改号为汉,史称成汉,也称后蜀

(15) (公元917—971)五代十国之一。刘隐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

  拼音  shū   注音  ㄕㄨ   繁体    
部首  乙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NNHY  仓颉  IDS  郑码  XYIS  四角  53027  结构  单一电码  2579  区位  4273  统一码  4E66  笔顺  フフ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书(書)的拼音:shū(ㄕㄨ)  

⒈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⒉ 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⒊ 文件:证书。说明书。

⒋ 写字或写的字: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⒌ 写文章: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⒍ 字体:草书。隶书。楷书。

⒎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⒏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听书。

统一码

书字UNICODE编码U+4E66,10进制: 20070,UTF-32: 00004E66,UTF-8: E4 B9 A6。

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书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ook、letter、script、write

造字法

原为形声:从聿、者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书的拼音:

shū  

〈词性:动〉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 同本义 [write;take notes]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draw]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词性变化

书的拼音:

shū  

〈词性:名〉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book]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letter]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文件 [document]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体,字形 [form of a written or printed character;script]。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calligraphy]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an ancient government post in charge of secretarial duties]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characters]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Six-Books]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imperial edict]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 [storytelling]。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letter],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7) 姓

常用词组

书案、书包、书报、书本、书不尽言、书册、书痴、书厨,书橱、书呆子、书丹、书档、书典、书店、书牍、书蠹、书法、书房、书扉、书肺、书稿、书馆儿、书函、书号、书画、书籍、书记、书简、书具、书卷、书刊、书口、书库、书林、书眉、书迷、书面、书面语、书名号、书目、书脑、书皮、书评、书启、书契、书签、书社、书生、书生气、书生之见、书塾、书肆、书坛、书套、书亭、书童、书屋、书香、书香门第、书写、书写笔、书信、书信体、书院、书札、书斋、书证、书桌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