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ín tiāo wén jūn
注音ㄑ一ㄣˊ ㄊ一ㄠ ㄨㄣˊ ㄐㄨㄣ
解释挑:挑逗、挑引。比喻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并表达自己的爱意。亦作“琴心相挑”。
出处
动物生肖牛,虎,蛇
琴的拼音:qín(ㄑ一ㄣˊ)
⒈ 古代弦乐器,最初是五根弦,后加至七根弦(亦称“七弦琴”;通称“古琴”):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琴棋书画。
⒉ 某些乐器的统称: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琴书(曲艺的一种)。弹琴。
琴字UNICODE编码U+7434,10进制: 29748,UTF-32: 00007434,UTF-8: E7 90 B4。
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䥅䥆䦦珡琹
musical instrument
象形:像乐器之形
Chinese lute or guitar
详细解释◎ 琴的拼音:
琹 qín
〈词性:名〉
(1) (本作“珡”。象形。小篆字形,象乐器形,上面“玨”象弦和弦柱,下面象琴身。本义:拨弦乐器。俗称古琴)
(2) 同本义 [qin, 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琴,弦乐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古文从瑟金省声。——《说文》
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广雅·释乐》
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又如:琴史(琴和史籍);琴书(琴与书;谈论琴艺的典籍);琴床(琴案;琴几);琴柱(琴上用以系弦的柱)
(4) 某些乐器的通称 [a general name for certain musical instruments]。如:提琴;胡琴;钢琴;口琴
琴锤、琴键、琴瑟、琴瑟不调、琴师、琴书
挑的拼音:tiāo(ㄊ一ㄠ)
⒈ 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挑土。挑夫(旧时以给人挑货物行李为业的人)。
⒉ 挑的东西:挑担。
⒊ 挖取:挑荠菜。
⒋ 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一挑儿白菜。
⒌ 选,拣:挑选。挑拣。挑剔。挑肥拣瘦。
⒍ 古同“佻”,佻达。
挑的拼音:tiǎo(ㄊ一ㄠˇ)
⒈ 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挑起帘子。
⒉ 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挑打。
⒊ 拨弄,引动:挑拨。挑动。挑头。
挑字UNICODE编码U+6311,10进制: 25361,UTF-32: 00006311,UTF-8: E6 8C 91。
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㨄誂掉
carry on shoulder with a pole、choose、instigate、pick、raise、select、shoulder、stir up
形声:从扌、兆声
a load carried on the shoulders; to carry
详细解释◎ 挑的拼音: tiāo
〈词性:动〉
(1) (本义的挑读 tiǎo ,挖取)
(2) 用肩膀担 [shoulder]
担挑双草履,壁依一乌藤。——陆游《自题传神》。
(3) 又如:挑力(挑担。以肩荷物);挑包(肩挑包裹);挑码头(在码头上挑运东西);从对门坡上挑柴火;挑米;挑油;挑谷
(4) 引申为承担;担当 [bear;hold]。
(5) 如:挑头的(领头,带头);挑家过日子;挑担子(承担责任或担负重任)
(6) 挑选 [select]
你不嫌不好,挑两块去好了。——《红楼梦》
(7) 又如:挑兵(选募兵);挑补(挑选补官);挑踢(挑选);挑撮(撷章摘句);挑嘴(挑拣食物)
(8) 挑剔 [pick]
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会挑人。——《红楼梦》
(9) 又如:挑抉(挑剔);挑刺
(10) 通“佻”。窃取 [steal]
却至挑天。——《国语》
(11) 挖取 [dig]
时挑野菜和根煮。——唐· 杜荀鹤《山中寡妇》
(12) 抬举 [praise or promote sb.to show favour;favour sb.]
只要六老爷别的事上多挑他们姐儿们就是了,这一席酒,我们效六老爷的劳。——《儒林外史》
◎ 挑的拼音: tiāo
〈词性:量〉
(1) 用于成挑儿的东西。
(2) 如:一挑水;一挑柴火
◎ 挑的拼音: tiāo
〈词性:形〉
(1) 修长貌。多指身材 [slender]
容长脸儿,长挑身材。——《红楼梦》
(2) 通“佻”。轻佻 [giddy]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抉,其服不挑。——《荀子·强国》
(3) 另见 tiǎo
挑刺,挑刺儿、挑错、挑担、挑肥拣瘦、挑夫、挑拣、挑脚、挑礼,挑礼儿、挑毛剔刺,挑毛剔刺儿、挑三拣四、挑食、挑剔、挑挑剔剔、挑选、挑眼、挑中、挑针打眼、挑字眼儿、挑子
◎ 挑的拼音: tiǎo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兆声。本义:挑拨,挑动)
(2) 同本义 [instigate;incite;provoke]
挑,挠也。——《说文》
挠挑无极。——《庄子·太宗师》
汉王欲挑战。——《汉书·高帝纪》
故相如以琴心挑之。——《史记·司马相如传》
目窕心与。——《文选·枚乘·七发》。注:“窕当为挑。史记曰:‘目挑心招’。张晏汉书注曰:‘挑,娆也。’”
媒而挑之。——《列子·杨朱》
(3) 又如:挑三豁四(搬弄是非);挑头子(挑起事端;借端生事);挑眼(嫌弃;挑刺);挑茶斡刺(寻事生非);挑缀(挑拨);挑拨弄火(挑逗;拨弄火舌);挑引(挑逗,逗引);挑泛(挑逗);挑招(挑逗勾引);挑狎(调戏);挑情(挑动情爱);挑发(挑动诱发);挑谑(逗引,调笑)
(4) 挖取 [dig]。
(5) 如:挑野菜;挑耳;挑治(挑挖治病);挑挖(挖掘);挑补(挖补);挑动(开挖);挑浚(清除淤塞,开通河道);挑剜(抠挖);挑菜(挖菜)
(6) 用竿子把东西举起或支起 [raise]。
(7) 如:把帘子挑起来;挑拨(拨动灯芯使灯火明亮)
(8) 用指尖、棍尖等刺或戳 [poke]。
(9) 如:挑火;挑刺;挑灯;挑破水泡
(10) 显露 [expose]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韩非子》
(11) 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反手回拨[make string toward the inside with backhand]
轻拢慢捻抹复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挑的拼音: tiǎo
〈词性:名〉
(1) 汉字的笔画之一,由左斜上 [rising stroke in a Chinese character]
(2) 另见 tiāo
挑拨、挑拨离间、挑出、挑大梁、挑灯、挑灯拨火、挑动、挑逗、挑花、挑明、挑弄、挑起、挑唆、挑三窝四、挑头,挑头儿、挑衅、挑檐、挑战、挑嘴
文的拼音:wén(ㄨㄣˊ)
⒈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文锦。
⒉ 刺画花纹:文身。
⒊ 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辞。
⒋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⒌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文化。文物。
⒍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
⒎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⒏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文质彬彬。
⒐ 温和:文火。文静。文雅。
⒑ 指非军事的:文职。文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⒒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白间杂。
⒓ 专指社会科学:文科。
⒔ 掩饰:文过饰非。
⒕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文不名。
⒖ 姓。
文字UNICODE编码U+6587,10进制: 25991,UTF-32: 00006587,UTF-8: E6 96 87。
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文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character、civil、gentle、language、paint over、writing
白、武
象形
literature, culture, writing
详细解释◎ 文的拼音: wé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 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
饰以篆文。——《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 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 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literary composition]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 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8) 美德;文德 [virtue]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9) 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
(10) 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literary talent]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1) 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 文献,经典;韵文 [document;classics;verse]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13) 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writings;record]。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14)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natural phenomenon]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 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 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civilian post]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7) 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8) 法令条文 [articles of decree]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19) 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20) 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literary language]。如:半文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21) 文教;礼节仪式 [rites]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22) 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23) 指表现形式;外表 [form;appearance]。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文诰(诰令)
(24) 指鼓乐,泛指曲调 [music;tune]。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25) 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study deligently]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26) 姓
◎ 文的拼音: wén
〈词性:动〉
(1) 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tatto (the skin)]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2) 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3) 修饰;文饰 [cover up]
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 又如:文过饰非;文致(粉饰;掩饰);文冢(埋葬文稿之处)
(5) 装饰 [decorate]
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此犹文奸。
文车二驷。——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马四百匹。——《史记·宋世家》
若将比予文木邪。——《庄子·人间世》
(6) 又如:文巧(文饰巧辩);文竿(以翠羽为饰之竿);文舫(装饰华丽的游艇);文饰(彩饰);文榭(饰以彩画的台榭);文舟,文艘(装饰华丽的船);文剑(装饰华丽的剑);文舆(饰以彩绘的车)
(7) 撰写文章 [write]。如: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指文豪)
◎ 文的拼音: wén
〈词性:形〉
(1) 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magnificent;gorgeous]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 又如:文巧(华丽奇巧);文朴(文华与质朴);文服(华美的衣服);文砌(华美的石阶);文背(不文雅,粗俗);文轩(华美的车子);文质(文华与质朴)
(3) 柔和,不猛烈 [mild;gentle]。如:文烈(指火候温猛)
(4) 美,善 [fine;good]。如:文徽(华美);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文衣(华美的服装)
(5) 通“紊”。紊乱的 [disordered]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书·洛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汉书·郊祀志上》
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庆劭《风俗通义·山泽》
◎ 文的拼音: wén
〈词性:量〉
(1) 用于旧时的铜钱。如:一文钱
(2) 用于计算纺织物
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
文案、文本、文笔、文笔流畅、文不对题、文不加点、文才、文采、文彩四溢、文昌鱼、文抄公、文词、文从字顺、文典、文电、文定、文斗、文牍、文牍主义、文法、文贩、文房、文房四宝、文风、文风不动、文稿、文告、文工团、文官、文过饰非、文翰、文豪、文虎、文化、文化宫、文化馆、文火、文集、文籍、文件、文教、文经武纬、文静、文句、文据、文科、文库、文侩、文理、文律、文脉、文盲、文面、文名、文明、文明棍,文明棍儿、文明戏、文墨、文痞、文凭、文气、文气、文契、文情、文人、文人雅士、文如其人、文弱、文山会海、文身、文士、文事、文饰、文书、文殊院、文思、文体、文恬武嬉、文玩、文武兼备、文武全才、文武双全、文物、文檄、文戏、文献、文秀、文选、文学、文学作品、文雅、文言、文言文、文妖、文艺、文艺复兴、文艺作品、文友、文娱、文苑、文责、文摘、文章、文职、文治、文质彬彬、文绉绉、文梓、文字、文字改革、文字学、文字狱、文宗
君的拼音:jūn(ㄐㄨㄣ)
⒈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君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君王。君上。国君。君权。君临。君侧。
⒉ 古代的封号: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
⒊ 对对方的尊称:张君。诸君。
君字UNICODE编码U+541B,10进制: 21531,UTF-32: 0000541B,UTF-8: E5 90 9B。
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君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don、gentleman、monarch、sovereign
臣
会意
sovereign, monarch, ruler, chief, prince
详细解释◎ 君的拼音: jūn
〈词性:名〉
(1)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2)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sovereign;ruler]
君,尊也。——《说文》
赏庆刑威曰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君也者,掌令者也。——《春秋繁露》
君者,治辨之主也。——《荀子·礼论》
君帝清问下民。——《书·吕刑》
克长克君。——《诗·大雅·皇矣》
二十余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得明君。——《三国志·诸葛亮传》
则忧其君。——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身名君宠。——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尧舜之君;欺君罔上;贤君;暴君;昏君;国君;君臣;明君;君王(古时对帝王的一种尊称);君伐(君王的功绩);君位(国君之位);君长(国君与卿大夫;天子或诸侯);君体(人主的体统);君德(人主的德行或恩德);君侯(古代对列侯的尊称);君公(诸侯);君父(对父为国君者的称呼);君子医(术精德高的名医)
(4) 封建制度的一种尊号,尤指君主国家所封的称号或封号 [lord]
君以十五之地存。——《战国策·魏策》
(5) 又如:平原君;春申君;武安君
(6) 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your]
君有疾。——《韩非子·喻老》
君之病在肌肤。
君之病在肠胃。
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自新》
落花时节又逢君。——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 又如:诸君;李君;王君;祝君早安;请君光临;君子不羞当面(君子不以当面把话说清楚为羞)
(8) 夫妇之间的尊称 [sir;husband;wife]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杜甫《新婚别》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
(9) 又如:夫君;君姑(古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君舅(古时妻子称丈夫的父亲)
(10) 主体 [master]。如:君声(指五音中的宫声。据《礼记》所载: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君指(左手的中指)
(11) 姓。如:君平(指严君平。西汉时隐士,名遵,蜀(四川)人。汉成帝时在成都卜筮,每天得百钱后即闭门读《老子》,著书十余万言。一生不愿为官)
◎ 君的拼音: jūn
〈词性:动〉
(1) 主宰、统治 [dominate]
君之宗之。——《诗·大雅·公刘》
(2) 又如:君火(中医称主宰神明之火)
君侧、君临、君权、君上、君王、君长、君主、君主国、君子、君子兰、君子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