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起师动众的意思

shīdòngzhòng

起师动众



拼音qǐ shī dòng zhòng

注音ㄑ一ˇ ㄕ ㄉㄨㄥˋ ㄓㄨㄥˋ

解释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出处《晋书·吕纂传》:“夫起师动众,必参之天人,苟非其时,圣贤所不为。”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大规模行动。

感情起师动众是中性词。

繁体起師動衆

近义兴师动众、行师动众、起兵动众

反义单枪匹马、小打小闹

英语draw in a lot of people to do something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ㄑ一ˇ   
部首  走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FHNV  仓颉  GORU  郑码  BOYY  四角  47801  结构  左右电码  6386  区位  3880  统一码  8D77  笔顺  一丨一丨一ノ丶フ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起的拼音:qǐ(ㄑ一ˇ)  

⒈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起床。起立。起居。起夜。

⒉ 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运。起跑。

⒊ 开始:起始。起码(最低限度,最低的)。起步。起初。起讫。起源。

⒋ 拔出,取出:起锚。起获。

⒌ 领取(凭证):起护照。

⒍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起伏。起劲。起色。

⒎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起风。起腻。起敬。起疑。起义。起诉。

⒏ 长出:起痱子。

⒐ 拟定:起草。

⒑ 建造,建立:起房子。白手起家。

⒒ 群,组,批:一起(一块儿)。

⒓ 量词,指件,宗:一起案件。

⒔ 自,从:起小儿就淘气。

⒕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起。掀起。兴(xīng   )起。

⒖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起来。

⒗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起。经得起检验。

统一码

起字UNICODE编码U+8D77,10进制: 36215,UTF-32: 00008D77,UTF-8: E8 B5 B7。

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起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ppear、get up、remove、rise

相关字词

止、伏、落

造字法

形声:从走、己声

English

rise, stand up; go up; begi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起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 同本义 [stand up]

起,能立也。——《说文》

曩子坐,今子起。——《庄子·齐物论》

载起载行。——《诗·小雅·沔水》

请业则起。——《礼记·曲礼》

子墨子起。——《墨子·公输》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夫起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妇亦起大呼。

(4) 又如:起在(起来);起舞(起身而舞。欢欣的样子);起坐(起立与坐下);起谢(起立谢过)

(5) 起床 [get up;get out of bed]

起视四境。——宋· 苏洵《六国论》

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起去(指起床);起炕(起床)

(7) 产生;发生 [produce;happen;take place]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陈寿《隆中对》

夫齁声起。——《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8) 又

火起。

起于远近之比例。——蔡元培《图画》

十日而变已起。——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9) 又如:起骒(驴、马发情);起病(生病);起楞(一楞楞高起);起念(产生某种想法)

(10) 开始;开端 [start;begin]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11) 又

项伯亦拔剑起舞。

语从何起。——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起末(始末);起票(起码);起为头(开头);起工(动工;开工)

(13) 源起;起因于 [cause;origin]

辛苦遭逢起一径。——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

(14) 又如:起首(发端;原由);起倒(说头;缘由);起本(起因;由来)

(15) 治愈;病愈。亦谓复苏 [cure]。如:起病(庆贺病愈);起死(使病笃者复活);起禾(使禾苗直立复苏)

(16) 起身,动起来,采取行动 [start]

广起。——《史记·陈涉世家》

惊起一滩鸥鹭。——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君起以伸其愤。——张溥《五人墓碑记》

起而拯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7) 又如:起车(把货物装车,起程出发);起押(押解上路);起马(骑马动身启程);起征(出征)

(18) 起义,起事,闹事 [insurgence;rise in rebellion]

并举而争起。——汉· 贾谊《论积贮疏》

并起而亡秦族。—— 汉· 贾谊《过秦论上》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王起师于滑。——《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发也。”

英、 霍山师大起。——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9) 又

起兵不克。

(20) 又如:起点(点兵[出发]);起碇(借指军队开拔);起首(起事)

(21) 隆起,凸起,耸立 [protruding]

执图诣寺,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石峰片片夹起。——《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2) 又

石块丛起。

(23) 草拟 [draw up]

这讣帖底稿,是那个起的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4) 使疏松 [loosen]

春锄,起地;夏为锄草。——《种谷》。石声汉校释:“起,使土疏松。”

(25) 扶持 [help sustain]

世相起也。——《国语》。韦昭注:“起,扶持也。”

(26) 取[证件、书信等] [get]

先在府县起了文书。——《镜花缘》

(27) 兴建;建造 [build;construct]。如:起屋(建造房屋);起造(建造);起冢(营造坟墓);起楼(造楼)

(28) 征收;征召 [levy;collect;call up]。如:起差(征派);起集(征集);起动(征用)

(29) 使死者复活 [bring back to life]。如:起尸(使死人复活);起生(死而复生)

(30) 举用 [employ]。如:起废(重新振兴已被废弃的事物)

(31) 启发 [arouse]。如:起予(能启发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指启发他人)

(32) 离开;除去 [remove;leave the original position]。如:起油(除油);起钉子(拔除钉子)

(33) 开启,张开 [open]。如:起齿(张唇露齿;开口);起张(张开;掀开)

(34) 搬运 [carry]。如:起驳(起拨。用驳船将货物运到岸上)

(35) 出身 [be born of;come from]

应元起掾吏。——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词性变化

起的拼音:   

〈词性:量〉

(1) 群;组 [group;lot]。如:一起客人;又一起乱兵

(2) 批 [batch]。如:分两起出发

(3) 次,回 [time]。如:同样的事情,一天发生数起;第二起

(4) 病例;案例 [case;instance]。如:两起大脑炎;五起离婚案

起的拼音:   

〈词性:介〉

放在时间或处所词的前面,表示始点,相当于“从”、“自”、“由” [from]。如:起这儿剪下来;我起北京来

起的拼音:   

〈词性:副〉

(1) 用在动词后作为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向上方向 [used as a complement after a verb indicating the upward direction]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虫跃起。——《聊斋志异·促织》

跃起持之哭。——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拿起雨伞就走;抬起头来一看;唱起歌,跳起舞

(3)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得”连用,表示能或不能经受住,够或不够标准 [used after a verb together with “得”or “不”as meaning ‘can afford'or ‘cannot afford']。如:看得起;看不起;买得起,买不起;经不起考验

常用词组

起岸、起爆、起笔、起兵、起步、起草、起程、起初、起床、起打、起点、起电、起吊、起碇、起动、起飞、起伏、起复、起稿、起航、起哄、起火、起货、起家、起价、起驾、起讲、起降、起脚、起解、起劲、起居、起居室、起课、起来、起来、起立、起落、起码、起码、起毛、起锚、起名,起名儿、起跑、起泡、起疱、起讫、起绒、起色、起身、起始、起始、起事、起誓、起首、起死回生、起诉、起跳、起头、起头、起卧、起先、起心、起兴、起眼,起眼儿、起疑、起因、起用、起云、起源、起源,起源于、起运、起早摸黑、起早贪黑、起重机、起子、起作用

  拼音  shī   注音    繁体    
部首  巾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JGMH  仓颉  LLMB  郑码  KDAL  四角  21027  结构  左右电码  1597  区位  4206  统一码  5E08  笔顺  丨ノ一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师(師)的拼音:shī(ㄕ)  

⒈ 教人的人: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hào   )为人师。

⒉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师。医师。技师。

⒊ 效法:师法古人。

⒋ 榜样:师范。

⒌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师弟。师妹。

⒍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师。禅师。

⒎ 军队:会师。出师。

⒏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师长。师座。

⒐ 一国的首都:京师。

⒑ 姓。

统一码

师字UNICODE编码U+5E08,10进制: 24072,UTF-32: 00005E08,UTF-8: E5 B8 88。

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ivision、example、master、model、teacher

相关字词

生、徒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teacher, master, specialis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师的拼音:

shī  

〈词性:名〉

(1) (会意。从币,从垖。垖( duī  )是小土山,帀(   )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2) 同本义 [division]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说文》

王乃犬巡六师。——《书·伪泰誓》

陈师鞠旅。——《诗·小雅·采芑》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周礼·地官·小司徒》

(3) 师今为隶属于军的单位,下辖若干旅或团

(4) 泛指军队[army;troops]

十年春,齐师伐王。——《左传·庄公十年》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 贾谊《过秦论》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师必于 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水师(水军);挥师(指挥并带领军队);师旅(军队的通称,亦用来指战争);师船(师舶,兵船,兵舰);师老(军队疲劳,士气低落,战斗力衰弱);师吏(军吏);师令(军令);师干(本指军队的防御力量。后指军队);师禁(军队的禁令)

(6) 军师 [strategist]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

(7) 民众,徒众 [the masses]

溥彼韩城, 燕师所完。——《诗·大雅·韩奕》

师,众也。——《尔雅》

师锡帝曰。——《书·尧典》

天子所都曰京师。地下之众者,莫过于水,地上之众者,莫过于人,京大师众也。

(8) 又如:师锡(众人的意见;舆论)

(9) 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尚书大传》

(10) 老师 [teacher;master]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 又如:师儒(乡里教人道艺的人);师生关系;师风(老师的风度);师台(对老师的尊称);师保(负责教导贵族子弟的官);师课(由书院负责人主持的对学生进行的月考)

(12) 对僧、尼、道士的尊称 [Master]。如:师太(对年长尼姑的尊称);师丈(对老僧的尊称);师姑堂(尼姑庵);师婆(巫婆);师哥(寺院中伺候客人的小和尚);师娘(巫婆);师巫(巫师);师姥(巫婆);师姨(比丘尼。即女僧)

(13) 长,首领 [leader]

甸师,下士二人。——《周礼》

(14) 亦以称专司一事的神道或官员

(15) 首都,京城 [capital]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

(16) 擅长某种技术或在某个领域里有特殊技能的人 [a person skilled in a certain trade or expert in a certain profession]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17) 又如:工程师;医师;厨师;技师;师工(技工。亦指厨师与烧火工人);师家(师傅门下)

(18) 乐师;乐官 [musician]

师旷鼓琴。——《盐铁论·相刺》

(19) 又如:师工(古称主事制曲奏乐的人。即乐师);师襄(春秋卫国的乐官)

(20) 学习的榜样 [model;fine example]。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1) 姓

词性变化

师的拼音:

shī  

〈词性:动〉

(1) 效法;学习 [imitate]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师古(效法古代);师仰(师法敬仰);师师(互相效法);师式(学习或效法的典范);师效(效法)

(3) 出兵征伐,进军 [dispatch troops]

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周礼·地官·州长》

(4) 又如:师祭(古代军队出兵时所行祭祀祈祷之礼);师期(出师的日期)

常用词组

师表、师承、师出无名、师出有名、师弟、师法、师范、师范学校、师父、师傅、师公、师教、师姐、师老兵疲、师妹、师门、师母、师生、师徒、师事、师团、师心自用、师兄、师训、师爷、师友、师长、师直为壮、师资

  拼音  dòng   注音  ㄉㄨㄥˋ   繁体    
部首  力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86  FCLN  五笔98  FCET  仓颉  MIKS  郑码  BDZY  四角  14727  结构  左右电码  0520  区位  2215  统一码  52A8  笔顺  一一フ丶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动(動)的拼音:dòng(ㄉㄨㄥˋ)  

⒈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动。波动。浮动。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动(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动动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动动全国”)。

⒉ 使开始发生:发动。

⒊ 使用:动用。动武。动问(客套话,请问)。

⒋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动。动人心弦。娓娓动听。动容。

⒌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动荤腥。

⒍ 非静止的:动画。

⒎ 可变的:动产。

⒏ 行为:举动。动作。

⒐ 常常:动辄得咎。

统一码

动字UNICODE编码U+52A8,10进制: 21160,UTF-32: 000052A8,UTF-8: E5 8A A8。

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动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動働㣫

汉英互译

act、move、stir、us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move, happen; movement, ac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动的拼音:

dòng  

〈词性:动〉

(1)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2) 同本义 [act;break out;show effect]

动,作也。——《说文》

动而健。——《易·彖传》。虞注:“震也。”

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

将终岁勤动。——《孟子》。注:“作也。”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寨中人蜷伏不少动。——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按兵不动;动着(开始下棋);动止(行动和静止;训练调度);动烦(爆发战乱);动转(行动,活动)

(4) 摇动,震动,移动。与“静”相对 [move;stir]

风移影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秋风之动容兮。——《楚辞·抽思》

物莫之能动。——《吕氏春秋·论威》

夜间,大鱼动。——《韩非子·内储说上》

(5) 又如:动耽(动弹);动履(走动);动展(伸展;活动);动息(动静;消息);动惮(动静);动程(动身;起程);风吹草动;别动人家的东西;振动;活动;动起(方言。动不动);动移(移动);动步(迈步前行);动不得;不能动

(6) 动摇;震撼 [wave;shake;shock]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风雨不动安如山。——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 触动感应;感动 [response;move;touch]

明则动。——《礼记·中庸》。注:“动,动人心也。”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8) 又如:动性(动心);动心(遇事而心志动摇;感动人心)

(9) 萌动 [bud;germinate]

春气动,鲜不疫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做;操作;劳作 [do;operate;work]

(11) 又如:动作(劳动;耕作);动乖(动不动就违反);动事(兴办事业;日常应用的器具)

(12) 使用 [use]。如:大动干戈;动支(动用支取);动使(动事。用具;器皿);动筷子;动文

(13) 改变 [change;alter]。如:动色(脸色改变);动意(改变意向);动一两个字

(14) 〈词性:方〉∶吃 [eat]。如:她向来不动鱼虾;动啖(吃东西)

词性变化

动的拼音:

dòng  

〈词性:副〉

动不动,常常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常用词组

动笔、动兵、动不动、动产、动词、动粗、动掸、动荡、动荡、动电、动肝火、动工、动滑轮、动画片、动画影片、动火、动机、动静、动觉、动口、动力、动量、动乱、动脉、动脉硬化、动脉注射、动摩擦、动摩擦、动脑子、动能、动怒、动魄惊心、动片、动气、动情、动人、动人心弦、动容、动身、动手、动手术、动态、动弹、动听、动土、动问、动窝儿、动武、动物、动物园、动向、动心、动心骇目、动刑、动凶、动摇、动议、动因、动用、动员、动员令、动辄、动辄得咎、动嘴、动作

  拼音  zhòng   注音  ㄓㄨㄥˋ   繁体  眾、衆  
部首  人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WWWU  仓颉  OOO  郑码  ODOO  四角  80880  结构  品字电码  5883  区位  5458  叠字  三叠字拆字  三个人  统一码  4F17  笔顺  ノ丶ノ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众(衆)的拼音:zhòng(ㄓㄨㄥˋ)  

⒈ 许多:与“寡”相对:众人。众多。众矢之的。芸芸众生。

⒉ 许多人:大众。群众。民众。众口铄金。众目睽睽。众叛亲离。众擎易举。

统一码

众字UNICODE编码U+4F17,10进制: 20247,UTF-32: 00004F17,UTF-8: E4 BC 97。

众字由三个人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众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乑衆眾

汉英互译

crowd、many、numerous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三人

English

multitude, crowd; masses, public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众的拼音:

衆、 zhòng  

〈词性:名〉

(1)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 同本义 [multitude;everyone]

人三为众。——《国语·周语》

坤为众。——《易·说卦》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周礼·大宗伯》

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

庸众而野。——《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

众恶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教我先威众耳。——《史记·陈涉世家》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激众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众皆感奋。

(4) 又

率众袭之。

(5) 又如:众喙(众人的闲言碎语);众口嚣嚣(众人吵吵嚷嚷);众怨之的(大家怨恨的目标);众力(众人之力);众口(众人的言论);众夫(众人;一般人);众兆(众人);众目(众人的眼睛);众心(众人之心);听众;观众;群众;会众(到会的人);当众(当着大家);民众(人民大众);公众(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万众(大众)

(6) 指诸事,万事 [everything]

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礼记·仲尼燕居》

(7) 又如:众名(万物之名);众有(万物);众念(万念);众物(万物;诸物);众圣(诸圣人)

(8) 指百官;群臣 [all official]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礼记》

(9) 又如:众士(贵臣以外诸臣。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众臣(贵臣身份以外之臣。即众士)

(10) 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soldier;army]

率数万之众。(众指军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1) 又如:众力(特指兵力);众卒(一般兵士)

(12) 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slave]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13) 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monk number]

一行三众,辞别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西游记》

(14) 又如:众性(佛教语。众生);众生(泛指人和一切动物;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15) 姓

词性变化

众的拼音:

zhòng  

〈词性:形〉

(1) 众多,与“寡”、“少”相对 [many]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子·劝学》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

众贼环而进。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众妙毕备。

(4) 又如:众峰(许多山峰);众工(许多工匠);众支(众多的支系);众小(众多小国);众卉(百草);众口纷纭(人多嘴杂,论论纷纷);众毛飞骨(众多的众物能掀起重物);众巧(众多的巧匠);众矢之的(许多箭射的靶子。比喻众人攻击的目标)

(5) 各种 [various]。如:众艺(各种技艺,艺术);众虑(各种杂念;各方面的考念);众管(各种管乐器);众伪(种种假象);众群(各种邪恶);众善(各种善举)

(6) 广泛;普遍 [general;common]

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荀子》。杨倞注:“闻见不广,议论不高。”

(7) 又如:众妙(一切深奥玄妙的的道理);众医(一般医生;庸医)

常用词组

众多、众寡悬殊、众口难调、众口铄金、众口一词、众目睽睽、众目昭彰、众怒、众怒难任、众叛亲离、众擎易举、众人、众生、众矢之的、众数、众说、众说纷纭、众所周知、众望、众望所归、众星捧月、众议院、众志成城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