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杞宋无征的意思

sòngzhēng

杞宋无征



拼音qǐ sòng wú zhēng

注音ㄑ一ˇ ㄙㄨㄥˋ ㄨˊ ㄓㄥ

解释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感情杞宋无征是中性词。

繁体杞宋無征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ㄑ一ˇ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SNN  仓颉  DSU  郑码  FYY  四角  47917  结构  左右电码  2630  区位  7229  统一码  675E  笔顺  一丨ノ丶フ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杞的拼音:qǐ(ㄑ一ˇ)  

⒈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杞人忧天(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简称“杞忧”)。

⒉ 姓。

统一码

杞字UNICODE编码U+675E,10进制: 26462,UTF-32: 0000675E,UTF-8: E6 9D 9E。

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杞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㠱梩檵

造字法

形声:从木、己声

English

willow; medlar tree; a small feudal state (Qi)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杞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己声。本义:木名,枸杞)

(2) 同本义。茄科,落叶小灌木。浆果卵圆形,红色。果实、根皮(地骨皮)可入药 [Chinese wolfberry]

杞,枸杞也。——《说文》

南山有杞。——《诗·小雅·南山有台》

我有圃生之杞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千村万落生荆杞。——唐· 杜甫《兵车行》

(3) 又如:杞狗(谓枸杞所化之犬);杞楠(二木名。杞与楠,皆佳木)

(4) 古国名 [Qi state]。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445年为楚所灭

常用词组

杞人忧天

  拼音  sòng   注音  ㄙㄨㄥˋ   
部首  宀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PSU  仓颉  JD  郑码  WDF  四角  30904  结构  上下电码  1345  区位  4346  统一码  5B8B  笔顺  丶丶フ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宋的拼音:sòng(ㄙㄨㄥˋ)  

⒈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⒉ 中国朝代名:南宋。宋代。宋词。

⒊ 响度单位,一宋约相当于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响度的一千倍,等于1000毫宋。

⒋ 姓。

统一码

宋字UNICODE编码U+5B8B,10进制: 23435,UTF-32: 00005B8B,UTF-8: E5 AE 8B。

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宋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造字法

会意:从宀、从木

English

Song dynasty;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宋的拼音: sòng  

〈词性:动〉

(会意。从宀( mián  ),从木。表示房屋周围有树木。本义:定居) 同本义 [settle down]

宋,居也。——《说文》。段玉裁注:“此义未见经传,名子者不以国,而 鲁定公名 宋,则必取其本义也。”

郑公子宋字 子公。——《左传·宣公四年》

词性变化

宋的拼音: sòng  

〈词性:名〉

(1) 周代诸侯国名 [Song state]

桓帝时,有黄星见于 楚、 宋之分。——《三国演义》

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2) 子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王纣子武庚于商旧都(今河南商丘)。成王时,武庚叛乱,被杀,又以其地与纣的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为宋国。战国初年曾迁都彭城(今徐州)。公元前286年为齐所灭。辖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之间

(3) 中国朝代名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公元960年赵匡胤(宋太祖)代后周称帝。国号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亡。次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两宋共历十八帝,统治三百二十年

(嗣同)与 杨锐、 林旭、 刘光第同参预新,时号为“军机四卿”。参预新政者,犹 唐、 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宋儒(指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一班宋朝理学家)

(5) 中国朝代名 [the Song Dynasty (420-479), one of the Southern Dynasty]。南朝之一。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公元479年为南齐所代。共历八帝,六十年。如:宋本(宋代刊刻的书籍);宋头巾(指迂腐的道学家;腐儒)

(6) 主观响度单位 [song, a unit of loudness of sound],1宋等于强度为听者听阈上40分贝的1000赫纯音的响度

(7) 姓。

  拼音    注音  ㄨˊ   繁体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FQV  仓颉  MKU  郑码  AGR  四角  10412  结构  单一电码  2477  区位  4662  统一码  65E0  笔顺  一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无(無)的拼音:wú(ㄨˊ)  

⒈ 没有,与“有”相对;不:无辜。无偿。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无度。无端(无缘无故)。无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无非(只,不过)。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统一码

无字UNICODE编码U+65E0,10进制: 26080,UTF-32: 000065E0,UTF-8: E6 97 A0。

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无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無㷻

汉英互译

naught、nonexistence、nothing、nothing、without、zero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negative, no, not; KangXi radical 7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无的拼音:

(1) 無   

(2) ——“南无”( nāmó  ):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3) 另见   

基本词义

无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sing and dance]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nihility]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词性变化

无的拼音:

  

〈词性:动〉

(1) 没有,跟“有”相对 [not have;there is not]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无不惊为生人。

(2) 又如:无颜落色(面色发白,没有颜色);无头面(没有头绪);无是处(毫无办法;没有一点儿好处);无纤掐(没有一点);无气歇(没歇一口气,没有停息);无回豁(没有反应);没干净(不罢休,没完没了);无存济(无办法,难以应付);无笆壁(无依靠;无办法);无路求生;无干(没关系;不相干);无方(无常;没有固定的行止、住处等);无虞(无误)

无的拼音:

  

〈词性:副〉

(1)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not]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不若无闻。——《吕氏春秋·慎行论》

可以无悔矣。——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无偏无党(公正而不偏袒);无何(不久);无过(不过;无非;不外);无厌(不满足)

(3) 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don't]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书·洪范》

无对靡于尔邦。——《诗·周颂·烈文》

唯吾子戎车是利,无愿士宜。——《左传·成公二年》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无望其速成。——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无怪乎其私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无生帝王家。

(4) 又如:无休外(不要见外);无失其时;无落(别误;不要落空);无得(不得;不能);无论(不要说)

(5) 未,不曾,没 [no,not]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沈括《梦溪笔谈》

(6) 不必,不值得 [need not;not have to;be not worth]

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荀《狱中杂记》

(7) 另见   (南无)

无的拼音:

  

〈词性:代〉

(1) 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nothing]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汉书·高帝纪》

城牢粮足,不可忧也。——《资治通鉴》

(2) 又如:无移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一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明夜(不分白天黑夜);无定着(没有固定的地方);无倒断(没完没了);无碑记(无数;不可计数);无般(样样,处处)

无的拼音:

  

<连>

(1) 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regardless of]

无少长皆斩之。——《汉书·高后纪》

无贵无贱。——唐· 韩愈《师说》

无长无少。

(2) 又如: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事无巨细,他都认真去干;无上无下

无的拼音:

  

<语气词>

(1) 用在句首,无义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墨子》

(2)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常用词组

无把握、无保留、无比、无边、无边无际、无病呻吟、无病自灸、无补、无猜、无产阶级、无常、无偿、无成、无耻、无出其右、无从、无大无小、无道、无敌、无底洞、无地自容、无的放矢、无冬无夏、无动于衷、无独有偶、无毒不丈夫、无度、无端、无恶不作、无法、无法无天、无方、无妨、无非、无干、无告、无根据、无功、无功受禄、无辜、无故、无怪,无怪乎、无关、无关宏旨、无关紧要、无关痛痒、无害、无何、无恒、无华、无机、无机化学、无稽、无稽之谈、无及、无疾而终、无几、无计可施、无际、无济、无济于事、无价之宝、无价值、无坚不摧、无间、无疆、无节制、无尽、无尽无休、无精打采、无拘束、无拘无束、无可比拟、无可不可、无可非难、无可非议、无可厚非、无可讳言、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无不可、无可言状、无可争辩、无可置疑、无孔不入、无愧、无赖、无礼、无俚、无理、无理取闹、无理数、无力、无量、无聊、无聊赖、无路可走、无虑、无论、无论何时、无论如何、无米之炊、无名、无名氏、无名帖,无名帖儿、无名小卒、无名英雄、无名指、无明火、无乃、无奈、无奈何、无奈我何、无能、无能为力、无能之辈、无宁、无匹、无期徒刑、无奇不有、无气无力、无前、无情、无穷、无穷大、无穷尽、无穷无尽、无穷小、无趣、无缺、无人不知、无人问津、无任、无日、无日无夜、无如、无容置疑、无色、无伤大雅、无上、无神论、无声、无声无臭、无时无刻、无始无终、无视、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忙、无事生非、无殊、无数、无双、无私、无私无畏、无私有弊、无似、无算、无损、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为、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至、无所措手足、无所忌讳、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无所畏惧、无所谓、无所需求、无所用心、无所作为、无条件、无头案、无头告示、无往不利、无往不胜、无望、无微不至、无为、无味、无畏、无谓、无闻、无我、无…无…、无物、无误、无隙可乘、无暇、无瑕、无瑕可击、无限、无线电、无线电台、无相干、无效、无邪、无懈可击、无心、无行、无形、无形中,无形之中、无须,无须乎、无涯、无烟煤、无恙、无业、无业游民、无一不知、无遗、无疑、无已、无以、无以复加、无异、无亦、无抑制、无益、无意、无意识、无射、无垠、无影无踪、无庸、无用、无忧无虑、无由、无有、无余、无与伦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缘、无缘无故、无援、无知、无止境、无中生有、无着、无资格、无足轻重、无罪

  拼音  zhēng   注音  ㄓㄥ   繁体    
部首  彳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TGHG  仓颉  HOMYM  郑码  OIAI  四角  21211  结构  左右电码  1767  区位  5387  统一码  5F81  笔顺  ノノ丨一丨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征(徵)的拼音:zhēng(ㄓㄥ)  

⒈ 远行:长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远行的船)。

⒉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战(出征作战)。南征北战。

⒊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马。

⒋ 收集:征税。征粮。

⒌ 招请,寻求:征求。征稿。征婚。征聘(招聘)。征询(征求意见)。

⒍ 证明,证验:征引(引用,引证)。信而有征。

⒎ 表露出来的迹象:特征。征候。

统一码

征字UNICODE编码U+5F81,10进制: 24449,UTF-32: 00005F81,UTF-8: E5 BE 81。

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sk for、go on a campaign、go on a journey、levy、sign

造字法

形声:从彳、正声

English

invade, attack, conqu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征的拼音: zhēng  

〈词性:动〉

(1) (形声。从彳( chì  ),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2) 同本义 [go on a journey]

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说文》

征,行也。——《尔雅》

壮于趾征凶。——《易·大壮》

而月斯征。——《诗·小雅·小宛》

先王卜征五年。——《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诗·召南·小星》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古乐府《木兰词》

孤蓬万里征。——唐· 李白《送友人》

(3) 又如:征鼙(征战的军鼓);征衣(行旅在在外的御寒衣服);征客(游子。同征人);征鸟(远飞的鸟);征盖(远行的车);征夫(远行的人;出征的士兵)

(4) 征伐,发兵讨伐 [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

征者,上伐下也。——《孟子》

奉辞伐罪曰征。——《书·允征》

桓桓于征。——《诗·鲁颂·泮水》

一曰征。——《周礼·太卜》。司农注:“谓征伐人也。”

挟天子以征四方。——《资治通鉴》

(5) 又如:征诛(征讨诛戮);征阵(战阵);征讨(讨伐);征略(征战略地);征剿(犹征讨)

(6) 争夺,争取 [contend for;fight for]

不为征利。——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征收 [levy]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聊斋志异》

(8) 又如:征榷(征税与专卖);征役(征税与劳役);征缮(谓征收赋税,整顿武备);征敛(亦作“征敛”)

词性变化

征的拼音: zhēng  

〈词性:名〉

(1) 赋税 [taxes]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孟子·尽心下》

(2) 又如:征役(赋税与徭役)

(3) 姓

征的拼音:

徵、徴 zhēng  

〈词性:动〉

(1) (会意。从微省、壬。行于微而闻达。本义:征召)

(2) 同本义 [summon;call up]

徵,召也。——《说文》

徵,召也。——《尔雅》

以量度成贾而徵徴。——《周礼·司市》

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周礼·县正》

徵唯所欲。——《仪礼·乡射礼》

王使来徵聘。——《左传·宣公九年》

发征期会。——《史记·货殖列传》

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征拜尚书。

(3) 又如:征引(征召引用);征令(征召及施令);征吏(谓召用佐吏);征车(古代征召贤达使用的车子);征守(谓天子征召守国的诸侯)

(4) 求取;索取 [solicit]

物贱之征贵。——《史记·货殖列传》

贵之征贱。

岁征民间。——《聊斋志异·促织》

会征促织。

(5) 又如:征乞(求取);征索(索取);征须(求取);征贿(求取贿赂);征求(求索)

(6) 追究;追问 [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

寡人是征。——《左传·僖公四年》

(7) 证明;验证 [verify]

念用庶征。——《书·洪范》

征为五声。——《左传·昭公元年》

用牲,加书征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怪其无征。——《后汉书·张衡传》

(8) 又如:征验;征圣(验证于前圣的遗教);征象(验证);征效(效验)

征的拼音:

zhēng  

〈词性:名〉

(1) 征兆;迹象 [symbol]

明征定保。——《书·胤征》

休征嘉应。——《汉书·平帝纪赞》

候善恶之征。——《汉书·艺文志》

征兆必报。——《汉书·儿宽传》

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荀子》

征于色。——《孟子·告子下》

(2) 又如:征迹(迹象);征怪(怪异的征兆);征咎(灾祸的征兆);征候(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兆);征效(征兆) “徵”

(3) 另见 zhǐ  

常用词组

征兵、征尘、征程、征调、征发、征伐、征夫、征服、征稿、征购、征候、征集、征募、征南将军、征聘、征求、征实、征收、征戍、征税、征讨、征途、征文、征象、征询、征引、征用、征战、征召、征兆、征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