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齐头并进的意思

tóubìngjìn

齐头并进



拼音qí tóu bìng jìn

注音ㄑ一ˊ ㄊㄡˊ ㄅ一ㄥˋ ㄐ一ㄣˋ

解释几支队伍并行前进。也指几个事情同时展开。

出处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实事求是,循序前进,齐头并进,迎头赶上。”

例子(1)我们的教育、教学、科研,要齐头并进。
(2)此外,我市自来水、电力的扩建工程,公路建设工程,都在齐头并进。

正音“并”,不能读作“bìn”。

辨形“进”,不能写作“尽”。

辨析齐头并进与“双管齐下”有别:齐头并进所指不限于两件事或两个方面;作谓语时可用表示方向、处所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双管齐下”所指只限于两件或两个方面;作谓语时一般不用表示方向、处所的介宾短语作状语。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谜语二马拉一车

感情齐头并进是褒义词。

繁体齊頭並進

近义并驾齐驱、并肩前进

反义参差错落

英语hold pace with(keep in step with)

俄语идти плечом к плечу

日语くつわを並べて一斉に進む

德语Seite an Seite vorwǎrtsschreiten(zwei oder mehrere Dinge auf einmal tun)

造句aller de pair(faire plusieurs choses à la foi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qí jì zī zhāi   
注音  ㄑ一ˊ ㄐ一ˋ ㄗ ㄓㄞ   繁体    
部首  齐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YJJ  仓颉  YKLL  郑码  SOND  四角  00224  结构  上下电码  7871  区位  3875  统一码  9F50  笔顺  丶一ノ丶ノ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齐(齊)的拼音:qí(ㄑ一ˊ)  

⒈ 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齐整。参差不齐。

⒉ 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齐。河水齐腰深。

⒊ 同时;同样;一起:齐名。齐声。齐心协力。一齐前进。

⒋ 全;完全:齐全。人到齐了。

⒌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⒍ 中国朝代名:南朝齐。北朝齐。

其他字义

齐(齊)的拼音:jì(ㄐ一ˋ)  

⒈ 调剂: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后作“剂”。

⒉ 药剂:处齐不过数种。后作“剂”。

⒊ 界限;分际:百年,寿之大齐。

⒋ 成功;成熟:事能得齐。后作“济”。

其他字义

齐(齊)的拼音:zī(ㄗ)  

⒈ 同“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

其他字义

齐(齊)的拼音:zhāi(ㄓㄞ)  

⒈ 同“斋”。

⒉ 斋戒:齐三日而后行。

⒊ 庄敬:齐庄。齐严。

统一码

齐字UNICODE编码U+9F50,10进制: 40784,UTF-32: 00009F50,UTF-8: E9 BD 90。

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齊亝斉斊

汉英互译

all ready、neat、similar、simultaneously、together、uniform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原为象形

English

even, uniform, of equal lengt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齐的拼音:

  

〈词性:名〉

(1) 通“剂”。调味品 [flavouring]

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礼记》

(2) 合金 [alloy]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周礼·考工记·辀人》

(3) 通“跻”。登,升 [ascend]

帝命不违,至於汤齐。——《诗·商颂·长发》

(4) 另见   

基本词义

齐的拼音:

  

〈词性:形〉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2) 同本义 [neat;even]

齊,禾麦吐穗上平也。——《说文》

立如齐。——《礼记·曲礼》

(3) 整齐 [in good order;neat;uniform]

其君齐明衷正。——《国语·周语》

为齐敬也。——《国语·楚语》

气候不齐。——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王羲之《题笔阵图》

进退得齐焉。——《白虎通·礼乐》

(4) 又如:齐均(整齐均匀);齐贝(整齐的贝壳。即“编贝”);齐肃(整齐严肃)

(5) 平等 [equal]

齐明而不竭。——《荀子·脩身》。注:“无偏无颇也。”

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

(6) 又如:齐等(平等)

(7) 全,齐全 [all present;all ready;complete]

而民不齐出于南亩。——《史记·平准书》

各屋子里丫头们将灯火俱已点齐。——《红楼梦》

(8) 又如:齐全人(指家里的长辈及丈夫都全的妇女,被认为是有福气的);人都到齐了

(9) 好 [good]

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唐· 王勃《滕王阁序》

(10) 疾,敏捷 [quick;fast;speed]

齐,疾也。——《尔雅》

齐疾而均,速若飘风。——《商君书·弱民》

齐给如响。——《荀子·臣道》

多闻而齐给。——《尚书·大传》

(11) 通“斋”( zhai  )。肃敬 [solemn and silence]

而又能齐肃衷正。——《国语·楚语下》

词性变化

齐的拼音:

  

〈词性:动〉

(1) 同等,相等 [equal; 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

以给水火之齐。——《周礼·亨人》。注;“多少之量也。”

大时不齐。——《礼记·学记 》

与日月齐光。——《楚辞·屈原·涉江》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齐生(指自然中万物生死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齐死(指人生在世,无论贵贱贤愚,长寿短命,其死则同,死而必为腐骨亦同);齐同(一致,同等);齐物(万事万物从大道的眼光来看,没有生死、成毁、美丑的不同,但每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事都有其发生的意义)

(3) 整治 [govern]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4) 又如:齐正(平定)

(5) 达到同样高度 [be on a level with;reach a certain point or line]

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汉书》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使整齐 [trim]

马不齐髦。——《仪礼·既夕礼记》

(7) 又如:齐叶

(8) 集合 [assemble]。如:齐人(把人召集齐全)

(9) 正好对着 [right down to]。如:齐头子(劈头盖脸);把玉米秆齐着根儿砍断

(10) 通“斋”( zhāi  )。斋戒 [fast]

齐则缁之。——《仪礼·士冠礼》

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

(11) 通“资”。资助 [finance;subsidize;support]

齐的拼音:

  

〈词性:名〉

(1) 朝代名 [Qi Dynasty]。南北朝时代,南朝萧道成代宋为帝,国号齐,史称南齐(479—502);北朝高洋代北魏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550—557)

(2) 齐国 [Qi state]。中国周朝分封的诸候国名(公元前1122—前265),在今山东省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3) 又

质于齐。

齐兵乃出。

齐楚之精英。—— 唐· 杜牧《阿房宫赋》

(4) 又如:齐刀(古代齐国的钱币名);齐人(齐国的人);齐言(齐国的语言)

(5) 通“脐”。肚脐 [umbilicus]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左传·庄公六年》

环齐而痛,是为何病?——《素问·奇病论》

(6) 通“脐”。中央 [centre]

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注:“齐,中也。”

齐的拼音:

  

〈词性:副〉

(1) 同,并,一齐,皆 [same;in common;simultaneously]

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

一时齐发。——《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两儿齐哭。

百千齐作。

众枪齐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齐行(商人共同抬高市价);齐力(并力,合力);齐手(众人一致,同时动手);齐交(共同交往);齐叫(同声呼喊);齐肩(并肩,同等);齐首(头相齐并列);齐盟(同盟,诸国合盟);齐驱(并列驰驱)

齐的拼音:

  

〈词性:介〉

(1) 从 [from]

县官把那两通卷子都齐头看了,都圈点了许多,都在卷面上画了个大圈。——《醒世姻缘传》

(2) 又如:齐头(从头)

(3) 另见   

常用词组

齐备、齐步、齐步走、齐唱、齐齿、齐楚、齐次、齐东野语、齐发、齐放、齐集、齐眉、齐民要术、齐名、齐平、齐巧、齐全、齐射、齐声、齐同、齐头、齐心、齐心协力、齐一、齐崭崭、齐账、齐整、齐奏

  拼音  tóu tou   注音  ㄊㄡˊ ˙ㄊㄡ   繁体    
部首  大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UDI  仓颉  YK  郑码  TDGD  四角  34800  结构  单一电码  7333  区位  4523  统一码  5934  笔顺  丶丶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头(頭)的拼音:tóu(ㄊㄡˊ)  

⒈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头骨。头脑。头脸(①头和脸;②指面貌;③指面子,体面)。头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⒉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头。剃头。

⒊ 物体的顶端:山头。笔头。两头尖。

⒋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头儿说起。头绪。

⒌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头儿。

⒍ 以前,在前面的:头三天。

⒎ 次序在前,第一:头等。头生。

⒏ 首领:头子。头目。

⒐ 方面:他们是一头的。

⒑ 临,接近:头睡觉先洗脸。

⒒ 量词,多指牲畜:一头牛。

⒓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头五百。

⒔ (tou)名词后缀(①接于名词词根,如“木头”。②接于动词词根,如“念头”。③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头儿”)。

⒕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头”。“里头”。“后头”。)

统一码

头字UNICODE编码U+5934,10进制: 22836,UTF-32: 00005934,UTF-8: E5 A4 B4。

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头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aput、cobbra、conk、garret、head、knowledge-box、nob、noddle、offal、sconce、twopenny

相关字词

尾、脚

造字法

原为形声:从页、豆声

English

head; top; chief, first; bo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头的拼音:

tóu  

〈词性:名〉

(1) (形声。从页( xié  ),豆声。页,人头。头在战国时期才出现,首出现较早。本义:首)

(2) 同本义 [head] 本指人的头部,后也泛指各种动物的头部

頭,首也。——《说文》

苞头者,神所居。——《春秋·元命》

头容直。——《礼记·玉藻》

左头奉之。——《仪礼·士相见礼》

杀人者刎头。——《公羊传》注

王购子头千金。——晋· 干宝《搜神记》

将子头与剑来。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

低头思故乡。

(3) 又如:头直上(头顶上);光头(剃光的头;头上没有戴帽子);头大(形容遇到困难头昏脑胀的样子);头抵(敌对,对头。也作“头敌”、“敌头”);头足异处(头脚分离。指人被杀。也作“头足异所”);头昏脑闷(头脑昏晕。形容思虑不清)

(4) 发,毛发 [hair]。如:头须(束发的丝带);剃头;平头;头毛(头发);头白(老人发白。即白头);头发上指(形容盛怒);头发种种(形容老人头发短少)

(5) 事情的开端 [beginning]。如:起头;从头做起;头裹(开始);头阵(一切事情的开端或前段);头达(古代走在最前面的仪仗);头题(杂志目录中最前面的篇目);头讫(开端和结尾);头秋(秋收前的一段时间)

(6) 物的两端或末梢 [end;top]

暮至黑山头。——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既登峰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船头坐三人。——明· 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水头;梢头;桥头;露头;炕头儿;街头;弹头;杆头;床头

(8) 首领,头儿 [head;chief;boss]。如:头目(首领;领导人);他是我们的头儿;头营(驻有指挥部的军营);头头脑脑(为首的人);头马(领头马);头儿脑儿(头面人物);头行人(带头的人)

(9) 最上等级 [first-rate]。如:头高(指欲望大,要价高);头房(客舍中的上等房间);头酒(最香醇的酒,指醑);头厅(古称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

(10) 第一,第一次 [first]。如:头上末下(第一次);头食(第一道食品。指面粉);头阵(战斗时的第一次交锋);头纲(指第一批运送到京都的春茶);头筹(第一。较技时得第一称为得头筹)

(11) 上一个 [last]。如:头年;头天(前一天);头里(先前;事先)

(12) 借代人 [person]。如:头影(人影子);头役(旧时官府中的差役);头翁(旧时对官府差役的謏称)

(13) 特指敌对的人 [enemy]

冤有头,债有主。——《五灯会元》

(14) 头部有发部分 [top]

头,首自发以上为头。——《六书故》

(15) 路;途径 [way]。如:分头进军

(16) 赌博或买卖中抽的回扣 [commission]

凡有卖字画、古董物件的,俱要抽头。——《豆棚闲话》

词性变化

头的拼音:

tóu  

〈词性:动〉

(1) 磕头 [kowtow]。旧时的一种跪拜礼

父亲母亲吩咐我,叫给舅母行礼,请舅母到厢房里坐下受头。——《儿女英雄传》

(2) 〈词性:方〉∶临到;接近 [be near to]。如:头吃饭要洗手;头五点就得动身

头的拼音:

tóu  

〈词性:量〉

(1) 件,桩 [piece]

这头亲事,不是情愿与的。——《水浒传》

(2) 如∶多用以计算牲畜

潭中鱼可百许头。——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每责一头。

捕得两三头。

(3) 又如:一头牛;三头猪

(4) 另见 tou  

头的拼音:

tóu  

〈词性:助〉

置于方位词后,表处所可不译。

路转溪头忽见。——宋· 辛弃疾《西江月》

惶恐滩头说惶恐。——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溪头卧剥莲蓬。——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常用词组

头版、头半天,头半天儿、头寸、头等、头顶、头兜、头儿、头发、头发胡子一把抓、头伏、头功、头骨、头号、头昏、头昏脑胀、头昏眼花、头角、头角峥嵘、头巾、头盔、头里、头脸,头脸儿、头领、头颅、头路、头面、头面人物、头名、头目、头脑、头脑发胀、头脑冷静、头年、头牛、头牌、头皮发麻、头破血流、头钱、头前、头秋、头球、头人、头绳、头虱、头饰、头水,头水儿、头套、头疼、头疼脑热、头天、头条、头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头头、头头是道、头秃、头陀、头晚、头尾、头衔、头像、头囟儿、头型、头绪、头癣、头油、头晕、头胀、头重、头重脚轻、头子、头座

基本词义

头的拼音:

(1) 頭 tou  

后缀

(2) 附在某些名词后面,构成新的名词。如:木头;石头

(3) 附在某些动词后面,构成名词。如:念头

(4) 附在形容词后面,构成名词。如:他越学越有甜头

(5) 附在方位后面,构成新的方位词。如:前头;后头;抽屉里头

(6) 另见 tóu  

  拼音  bìng bīng   注音  ㄅ一ㄥˋ ㄅ一ㄥ   繁体  並、併  
部首  干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UAJ  仓颉  TT  郑码  UAE  四角  80441  结构  上下电码  1629  区位  1802  统一码  5E76  笔顺  丶ノ一一ノ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并的拼音:bìng(ㄅ一ㄥˋ)  

⒈ 合在一起:并拢。合并。兼并。

⒉ 一齐,平排着:并驾齐驱。并重(zhòng   )。并行(xíng   )。

⒊ 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并且。

⒋ 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并不容易。

其他字义

并的拼音:bīng(ㄅ一ㄥ)  

⒈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统一码

并字UNICODE编码U+5E76,10进制: 24182,UTF-32: 00005E76,UTF-8: E5 B9 B6。

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并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幷竮並併竝

汉英互译

combine、equally、merge、and、moreover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combine, annex; also, what's mor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并的拼音: bīng  

〈词性:名〉

(1) 古地名。并州 [Bing prefecture]

(2) 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

(3) 汉置并州,其地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东汉时并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

并、 汾乔木,望秋先陨。—— 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另见 bìng  

基本词义

并的拼音:

並、併、竝 bìng  

〈词性:动〉

(1) (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2) 同本义 [side by side]

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说文》

並行。——《仪礼·乡射礼》

並立则乐。——《礼记·儒行》

俄而並乎尧舜。——《荀子·儒效》

並纽约用组。——《礼记·玉藻》

並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並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 舜、 桀、 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3) 又如:并列;并肩作战;并介(不论穷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并夹(古代习射时从箭靶上拔取箭头的工具);并封(古代传说中的双头兽);并心(同心)

(4) 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amalgamate;combine]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汉书·艺文志》

今野兽并角。——《汉书·终军传》

(5) 又如:兼并(容纳合并);并叠(收拢;拼凑);并坐(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6) 兼并;并吞 [annex]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魏并 中山。——《战国策·中山策》

(7) 又如:并火(即“拼伙”。同伙拼杀);并卷(兼并席卷)

(8) 具备 [have]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9) 通“屏”,“摒”。排除 [get rid of]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10) 相同 [be identical;same]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词性变化

并的拼音: bìng  

〈词性:副〉

(1) 全,全都 [completely;entirely]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人并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并然(完全);据我了解,事情并不是这样

(3) 一起;一齐;同时 [at the same time;altogether]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4) 又如:并举;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并存不悖(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并的拼音: bìng  

<连>

(1) 并且,连 [further more;besides]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

(3) 和,以及 [and]

(4) 另见 bīng  

常用词组

并案、并产、并存、并蒂莲、并发、并发症、并放、并骨、并合、并伙、并驾齐驱、并肩、并肩作战、并进、并举、并力、并立、并励、并联、并列、并流、并拢、并辔、并且、并驱、并日、并日而食、并入、并吞、并网、并无二致、并线、并行、并行不悖、并用、并置、并重

  拼音  jìn   注音  ㄐ一ㄣˋ   繁体    
部首  辶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FJPK  仓颉  YTT  郑码  BDNW  四角  35300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6651  区位  2988  统一码  8FDB  笔顺  一一ノ丨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进(進)的拼音:jìn(ㄐ一ㄣˋ)  

⒈ 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推进。跃进。进退。进取。进击。进驻。进行(xíng   )。进而。

⒉ 入,往里去:进见。进谒。进谗。

⒊ 吃,喝:进食。进餐。滴水未进。

⒋ 收入或买入:进账。进货。日进斗金。

⒌ 奉上,呈上:进言。进奉。进献。

⒍ 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进院。

统一码

进字UNICODE编码U+8FDB,10进制: 36827,UTF-32: 00008FDB,UTF-8: E8 BF 9B。

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进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進乵

汉英互译

advance、come into、enter、move forward、receive、resent、score a goal

相关字词

入、出、退

造字法

形声:从辶、井声

English

advance, make progress, ent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进的拼音:

jìn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趾)。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本义:前进,与“退”相对)

(2) 同本义 [advance;move forward]

进,登也。——《说文》

巽为进退。——《易·说卦》

进退维谷。——《诗·大雅·桑葇》

徒衔枚而进。——《周礼·大司马》

君子三揖而进。——《礼记·表记》

进则引之,退则策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进兵击秦军。——《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次俱进。——《资治通鉴》

水陆并进。

贼环而进。——明· 魏禧《大铁椎传》

猱进鸷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迈进(大踏步地前进);奋进(奋勇前进);进不来出不去(比喻进退两难或处境尴尬);进旅退旅(进退一致,整齐合一);进退中绳(举动合乎规矩)

(4) 超过 [surpass]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5) 入,走入 [一个地方]。跟“出”相对 [enter]

府尹叫进后堂来说。——《水浒全传》

(6) 又如:进门;进口;进屋;进洣(上学);进了学(上学读书);进镇(进驻镇守);进壁(进驻并筑工事固守);进营(进驻)

(7) 奉献 [offer]

群臣进谏。——《战国策·齐策》

进尽忠言。——诸葛亮《出师表》

煮芋以进。——清· 周容《芋老人传》

再进。

厨者进芋。

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8) 又如:进草(遇有紧急事情在处理完毕后给皇帝的奏章);进鲜(向皇帝或长辈或上司进献时鲜食物);进上(进贡给皇帝);进御(将东西奉献给皇帝)

(9) 任官;出仕 [be official]

升诸司马曰进士。——《礼记·王制》

而进之。——《吕氏春秋·慎行论》

进亦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又如:进导(引导进入仕途)

(11) 推荐 [recommend]

于是忌进 孙子于 威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贵则观其所进。——《吕氏春秋·论人》

父张孟常为 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之。——《汉书·灌夫传》

(12) 又如:进举(荐举;推荐);进荐(推荐);进贤兴功(荐举贤士功臣);进贤任能(进荐任用贤能之士)

(13) 登 [ascend]

君子三揖而进。——《国语》

(14) 上朝 [go to court]。如:进谢(进谒致谢);进对(进谒并答对);进朝(前往拜见);进参(进见)

(15) 饮 [take]。如:进饮(饮酒);进服(服用。多指药物);进羞(进食菜肴果品);进补(进食滋补药品或食物);

(16) 规劝 [admonish]。如:进喻(劝说);进议(向皇帝进呈议论得失的奏表);进劝(劝说);进说(向君主述说;进言);进疏(向皇帝进呈奏议);进规(进谏规劝)

(17) 倒[满];送上 (客气话) [fill]。如:进酒;进酌(斟酒)

(18) 促进,增强 [advance]

进本退末。——《盐铁论·本议》

礼减而进。——《礼记·乐记》

(19) 又如:进躁(急于进取);进趋(努力向上);进锐退速(急于求进者往往后退亦快);进致(进取);进事(发展事业)

(20) 推崇,赞扬 [praise highly]

退之以知道自居,而于 董、 贾独抑之, 相如独进之。—— 明· 方孝儒《答王秀才书》

(21) [常为公事而] 立即或迅速派遣(如至某特定目的地) [dispath]。如:进藏;进剿(进军剿灭);进趋(进攻)

(22) 力图奋发,竭力努力 [endeavor]。如:进修;进取

(23) 晋升 [promote]。如:进擢(进用,擢升官职);进职(进升官职);进仕(进升官阶);进爵(进升爵位)

(24) 用在动词后,表示到里面 [into;in]。如:走进;放进;开进;倒进

(25) 通“尽”。终止;竭尽 [end;exhaust]

终进乎?不知也。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列子·天瑞》

竭聪明,进智力。——《列子·黄帝》

词性变化

进的拼音:

jìn  

〈词性:名〉

(1) 钱财 [money]

萧何主吏、主进。——《史记·高祖本纪》

(2) 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of single-storey house)line]

右边一路,一间一间的房子,都有两进。——《儒林外史》

(3) 收入 [income]。如:进项(进账。收入的款项);有进有出,进出相当

进的拼音:

jìn  

〈词性:量〉

层 [layer]

外墙砌宽一尺,石二进;内墙砌宽一尺,石一进。——清· 严如煜《苗防备览》

常用词组

进逼、进兵、进步、进步人士、进餐、进呈、进城、进程、进出、进刀、进抵、进度、进而、进发、进奉、进港、进攻、进贡、进化、进化论、进货、进击、进给、进见、进谏、进剿、进进出出、进京、进境、进酒、进爵、进军、进口、进口、进口段、进口货、进来、进来、进路、进门、进气、进气口、进取、进入、进身、进深、进食、进士、进水口、进退、进退两难、进退维谷、进位、进贤、进献、进香、进项、进行、进行曲、进修、进学、进言、进谒、进一步、进益、进用、进展、进占、进站、进账、进针、进止、进驻、进住

齐头并进: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