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求签问卜的意思

qiúqiānwèn

求签问卜



拼音qiú qiān wèn bǔ

注音ㄑ一ㄡˊ ㄑ一ㄢ ㄨㄣˋ ㄅㄨˇ

解释卜:占卜。祈求于神灵,求决于占卜。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回:“又常闻得官府要拿他家属,又不知生死存亡,求签问卜,越望越不回来。”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迷信。

感情求签问卜是中性词。

繁体裘簽問蔔

近义求神问卜

英语ask the gods for an oracle(divine by drawing lots)

日语御籤(みくじ)を引(ひ)いたり占ってもらったりする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qiú   注音  ㄑ一ㄡˊ   
简体部首  水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86  FIYI  五笔98  GIYI  仓颉  IJE  郑码  AKS  四角  43909  结构  单一电码  3061  区位  3983  统一码  6C42  笔顺  一丨丶一ノ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求的拼音:qiú(ㄑ一ㄡˊ)  

⒈ 设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求实(讲求实际)。求同存异。求全责备。求贤若渴。实事求是。

⒉ 恳请,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医。求教。求助。

⒊ 需要:需求。供过于求。

统一码

求字UNICODE编码U+6C42,10进制: 27714,UTF-32: 00006C42,UTF-8: E6 B1 82。

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求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蛷裘

汉英互译

beg、entreat、request、seek、try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seek; demand, request; besee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求的拼音:

qiú  

〈词性: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fur coat]

乐正求。——《汉书》

(3) 姓

词性变化

求的拼音: qiú  

〈词性:动〉

(1) 请求;干请;乞助 [ask;beg;request]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strive for;seek]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ask for;demand]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explore]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blame]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select]。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solicit]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greedy for]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gather]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bribe]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常用词组

求爱、求备、求成、求爹爹告奶奶、求告、求和、求婚、求假、求见、求教、求借、求救、求靠、求名求利、求偶、求乞、求签、求亲、求亲靠友、求情、求全、求全责备、求人、求仁得仁、求神、求生、求实、求索、求同存异、求仙、求降、求学、求医、求雨、求援、求战、求之不得、求知、求知欲、求助

  拼音  qiān   注音  ㄑ一ㄢ   繁体    
部首  竹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86  TWGI  五笔98  TWGG  仓颉  HOMM  郑码  MOBV  四角  88109  结构  上下电码  4687  区位  3909  统一码  7B7E  笔顺  ノ一丶ノ一丶ノ丶一丶丶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签(簽、籤)的拼音:qiān(ㄑ一ㄢ)  

⒈ 亲自写姓名或画上符号:签名。签字。签到。签发。签收。签署。签押。签订。

⒉ 简要地写出意见:签注。签呈。签证。

⒊ 用竹木等物做成的细棍或片状物:牙签儿。

⒋ 书册里作标志的纸片或其他物体上作标志的东西:书签。标签。

⒌ 粗粗地缝合起来。

⒍ 用于占卜或赌博的细长竹片或细棍:签筒。求签。

统一码

签字UNICODE编码U+7B7E,10进制: 31614,UTF-32: 00007B7E,UTF-8: E7 AD BE。

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签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簽籤籖

汉英互译

autograph、endorse、label、lot、sign、sticker、tack

造字法

形声:从竹、佥声

English

sign, endorse; slip of pap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签的拼音:

qiān  

〈词性:动〉

(1) (形声。从竹,佥声。本义:署名押字)

(2) 同本义 [sign one's name on]。如:请你签个字;签合同;签押房(官员批阅公文的地方);签任(受签署任用的人;官吏)

(3) 用简单的文字拟具意见 [make brief comments on a document]。如:签揭(贴签写出要点);签贴(签注意见贴在正文上的字条)

(4) 粗粗地缝合起来 [tack]。如:把袖口签上

(5) 引,导引 [lead]。如:签合(导引会合);签河(为分水护堤而开筑的引河)

(6) 下令征调 [call up]。如:签军(战时征调兵员)

(7) 刺;插 [stick]。如:签钉(栽插)

词性变化

签的拼音:

qiān  

〈词性:名〉

(1) 旧时官府交给差役拘捕犯人的片状凭证,多用竹、木做成 [bamboo slips]。如:朱签;火签;签军(金元时一遇战事,多强迫汉人壮男当兵,因非正军,只服苦役,称为“签军”);签解(持签牌押送);签票(旧时官府交给差役拘捕犯人的凭证)

(2) 公文体制的一种 [a kind of document]

(3) 签子 [pick,slender pointed pieces of bamboo,wood or iron wire]。一种用竹木或铁丝制成的尖细棍子。亦用作量词,犹串。如:签堤(用竹桩加固的防水堤)

签的拼音:

籖、籤 qiān  

〈词性:名〉

(1) 标识,标签 [label]

籤,验也。——《说文》

记识曰籤。与检略同。——《通俗文》

(2) 又如:书签;签题(书册的标签);签筹(古代滴水计时器中指示时刻的指针);标签;浮签;签帙(标签和书套);签轴(加有标签便于检取的卷轴);签牌(标签)

(3) 漏箭 [bamboo slip],古代漏壶上记时的竹签,上有刻度。如:签筹(更筹,古代计时报更的竹签);签声(古代晚间报更时,更签掷地的响声)

(4) 古代官府拘捕、惩罚犯人的凭证 [a kind of document]。以竹片制成,上有文字等标记。如:签疏(签呈和疏奏);签票(捕人的文书);签告(经检复后发给的授职证书)

(5) 寺庙中求神占卜凶吉所用的竹片,其上写有凶吉祸福的词句(多以诗的形式) [bamboo slips used for divination]。如:求签;神签(求神占卜吉凶所用的竹片);签诗(寺庙中供卜问吉凶所编的诗句);签诀(犹签诗);签谱(犹签诗)

(6) 背面涂有胶,用时润湿即压贴于某表面的纸片 [sticker]。如:航空邮签

(7) 挖剔用的尖头用具 [pick]。如:牙签;签子(即扦子。尖锐细长的杆状物)

签的拼音:

qiān  

〈词性:动〉

(1) 签署意见或题写姓名于简札 [sign]。如:签记(题署签条);签题(书籍封面的标题);签补(签发补充)

(2) 刺入;插入 [stick]。如:签爪(用竹签刺手指或足趾的残酷刑罚) 注:“唐音癸籖”的“籖”不作“签”

常用词组

签订、签发、签名、签名、签批、签收、签署、签条、签筒、签押、签证、签注、签字

  拼音  wèn   注音  ㄨㄣˋ   繁体    
部首  门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UKD  仓颉  LSR  郑码  TLJ  四角  37601  结构  上三包围电码  0795  区位  4642  统一码  95EE  笔顺  丶丨フ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问(問)的拼音:wèn(ㄨㄣˋ)  

⒈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问。问答。问题。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问津。质问。过问。

⒉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候。问长问短。

⒊ 审讯,追究:审问。问案。唯你是问。

⒋ 管,干预:概不过问。

⒌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问他借几本书。

⒍ 姓。

统一码

问字UNICODE编码U+95EE,10进制: 38382,UTF-32: 000095EE,UTF-8: E9 97 AE。

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问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sk、asking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口、门声

English

ask about, inquire aft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问的拼音:

wèn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2) 同本义 [ask about]

问,讯也。——《说文》

皇帝请问下民。——《书·吕刑》

时聘曰问。——《周礼·大宗伯》

小聘曰问。——《仪礼·聘礼》

问人于他邦。——《论语》

善问者如攻坚木。——《礼记·学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乐府诗集·木兰诗》

问其故。——《列子·汤问》

跪问其故。——《后汉书·列女传》

景公问政 孔子。——《史记·孔子世家》

豹往到 邺,会 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康肃问曰。—— 宋· 欧阳修《归田录》

公问不至。——《左传·庄公八年》

(3) 又如: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打听路径);问信(打听消息);问官答花(答非所问);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称从人受学或请教为问字);问岁(询问年岁的丰歉);问禁(初入他国,问其政教上的禁令);问遂(问路。遂,水中可涉的径路);问对(问,发问);问知(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问俗(查访风俗);问卦(以卜得的卦象来探求吉凶);问经(学习或请教有关经书的问题);问龟(占卜);问课(请教课业)

(4) 访问 [visit]

问士以璧。——《荀子·大略》。注:“谓访其国事。”

天王使南季来聘。——《春秋·隐公九年》。《谷梁传》解释说:“聘,问也。”

(5) 责问 [ask reprovingly]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6) 又如:质问;诘问

(7) 问候;慰问 [ask after]

伯牛有病, 子问之。——《论语·雍也》

齐王使使者问 赵威后。——《战国策·齐策》

周游城中,家家致问。——《三国志·吕蒙传》

(8) 又如:问牛(形容官吏关怀民间疾苦);问疾(探视病情);问慰(慰问);问省(问侯尊长的起居);问宁(问安);问劳(问候慰劳)

(9) 过问 [take an interest in]

不问之秋。——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今不问农蚕,而但以饱暖相矜耀。——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

(10) 审案,审讯 [罪犯] [try]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资治通鉴》

(11) 又如:审问;拷问;问头(对罪犯的起诉文书);问拟(审问罪犯);问结(审问结案);问断(经过审问判了罪)

(12) 引申为“判决” [sentence]。如:问绞(判绞刑);问发(判发配)

(13) 追究 [look into]

引问委曲。——《资治通鉴·唐纪》

按问其家。——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是不必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不问罪之有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4) 又如:问革(问罪罢官);问遣(问罪发配)

(15) 寻访 [look for]

后遂无问津者。——晋· 陶潜《桃花源诗并记》

(16) 通“闻”。告诉 [tell]

或以问孟尝君。——《战国策》

(17) 管;有责任(可能被要求作回答) [hold responsibility]。如:出了事唯你是问;不管不问;过问

(18) 聘问;旧时订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礼。源于古“纳采”、“问名”的礼节 [bride-price]。如:问亲(求亲);问聘(行聘;订亲);问肯(求亲)

词性变化

问的拼音:

wèn  

〈词性:名〉

(1) 周代诸侯国间的一种相互访问的礼节 [visit]

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周礼》

(2) 指书信 [letter]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3) 又如:久无家问

(4) 权威性的命令,常由上级向下级发布 [order]

公问不至。——《左传》

(5) 通“闻”。声誉 [repute]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诗·大雅·緜》

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墨子·非命下》

因失吾问。——《庄子·庚桑楚》

问丧于夫子乎?——《礼记·檀弓上》

淑问扬乎疆外。——《汉书·匡衡传》。颜师古云:问,名也。

问的拼音:

wèn  

〈词性:介〉

表示方向、对象,相当于“向” [to]。如:问你买酒

常用词组

问安、问案、问卜、问长问短、问答、问道于盲、问鼎、问寒问暖、问好、问号、问候、问话、问津、问柳寻花、问名、问难、问世、问事、问题、问心、问心无愧、问询、问讯、问斩、问字、问罪

  拼音  bǔ bo   注音  ㄅㄨˇ ˙ㄅㄛ   繁体    
部首  卜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2画  
五笔  HHY  仓颉  Y  郑码  ID  四角  23000  结构  单一电码  0592  区位  1823  统一码  535C  笔顺  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卜的拼音:bǔ(ㄅㄨˇ)  

⒈ 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以为看了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

⒉ 预料,估计,猜测:预卜。

⒊ 选择(处所):卜宅。卜邻。

其他字义

卜(蔔)的拼音:bo(˙ㄅㄛ)  

⒈ 〔萝卜〕见“萝”。

统一码

卜字UNICODE编码U+535C,10进制: 21340,UTF-32: 0000535C,UTF-8: E5 8D 9C。

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卜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ivination、foretell、predict、select、choose

造字法

象形:像甲骨的裂纹

English

fortune telling; prophes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卜的拼音:

(1) 蔔 bo  

(2) ——见“萝卜”

(3) 另见   

基本词义

卜的拼音: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龟甲烧过后出现的裂纹形。汉字部首之一,从“卜”的字多与占卜有关。本义:占卜)

(2) 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 [divine]

问龟曰卜。——《周礼·大卜》注

龟为卜,蓍为筮。——《礼记·曲礼》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

初,晋献公欲 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左传·僖公四年》

卜者知其指意。——《史记·陈涉世家》

(3) 又如:卜一课(算一卦。课:一种占卜);卜正(掌管卜筮的官);卜人(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掌管占卜);卜师(官名。《周礼》春官之属,位次于大卜,掌占卜龟痕之事)

(4) 选择 [choose]

系舟蛮井路,卜宅楚村墟。—— 杜甫《秋野》

(5) 又如:卜郊(占卜选定日期以行郊祭);卜居(占卜选择居住的地方);卜老(选择住地养老);卜地(选择福地)

(6) 赐予;给予 [bestow on;give]

卜尔百福,如几如式。——《诗·小雅·楚茨》

(7) 推断;预料 [predict]

仆自卜固无取。——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卜度(推测;臆断);卜揆(测度谋划)

词性变化

卜的拼音:   

<象>

形容连续不断的响声。如:卜卜(啄木的声音);卜通(象声词。常形容钝响或心跳);卜楞(象声词。时常迭用,形容不紧不慢连续不断的钝响)

卜的拼音:   

〈词性:名〉

(1) 卜官,卜卦之人 [diviner]

近乎卜祝之间。——司马迁《报任安书》

(2) 元代戏曲中扮演老妇的角色 [old woman in opera]

卜儿哭上科。——关汉卿《窦娥冤》

(3) 姓

(4) 另见 bo  

常用词组

卜辞、卜骨、卜卦、卜甲、卜居、卜课、卜问、卜宅、卜昼卜夜

求签问卜: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