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求三拜四的意思

qiúsānbài

求三拜四



拼音qiú sān bài sì

注音ㄑ一ㄡˊ ㄙㄢ ㄅㄞˋ ㄙˋ

解释到处求人帮忙。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妈妈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尽心的了;花了银钱不算,自己还求三拜四的谋干。”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求人。

感情求三拜四是中性词。

繁体裘三拜四

近义求爷爷告奶奶

英语beg this one and that one to help(plead and grovel)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qiú   注音  ㄑ一ㄡˊ   
简体部首  水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86  FIYI  五笔98  GIYI  仓颉  IJE  郑码  AKS  四角  43909  结构  单一电码  3061  区位  3983  统一码  6C42  笔顺  一丨丶一ノ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求的拼音:qiú(ㄑ一ㄡˊ)  

⒈ 设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求实(讲求实际)。求同存异。求全责备。求贤若渴。实事求是。

⒉ 恳请,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医。求教。求助。

⒊ 需要:需求。供过于求。

统一码

求字UNICODE编码U+6C42,10进制: 27714,UTF-32: 00006C42,UTF-8: E6 B1 82。

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求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蛷裘

汉英互译

beg、entreat、request、seek、try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seek; demand, request; besee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求的拼音:

qiú  

〈词性: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fur coat]

乐正求。——《汉书》

(3) 姓

词性变化

求的拼音: qiú  

〈词性:动〉

(1) 请求;干请;乞助 [ask;beg;request]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strive for;seek]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ask for;demand]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explore]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blame]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select]。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solicit]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greedy for]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gather]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bribe]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常用词组

求爱、求备、求成、求爹爹告奶奶、求告、求和、求婚、求假、求见、求教、求借、求救、求靠、求名求利、求偶、求乞、求签、求亲、求亲靠友、求情、求全、求全责备、求人、求仁得仁、求神、求生、求实、求索、求同存异、求仙、求降、求学、求医、求雨、求援、求战、求之不得、求知、求知欲、求助

  拼音  sān   注音  ㄙㄢ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DGGG  仓颉  MMM  郑码  CD  四角  10101  结构  单一电码  0005  区位  4093  叠字  三叠字拆字  三个一  统一码  4E09  笔顺  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三的拼音:sān(ㄙㄢ)  

⒈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⒉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统一码

三字UNICODE编码U+4E09,10进制: 19977,UTF-32: 00004E09,UTF-8: E4 B8 89。

三字由三个一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叁參弎

汉英互译

three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hre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数〉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three]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more than two;many;several]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three times]。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词性变化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third palace]。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monarch;father,teacher]。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three stars]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amiableness]。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常用词组

三八、三八妇女节,三八节、三百六十行、三胞胎、三倍、三边形、三不管、三不知、三叉戟、三岔路口、三长两短、三朝元老、三成、三尺、三虫、三从四德、三寸不烂之舌、三大差别、三大发明、三大洋、三代、三代、三冬、三番五次、三废、三分鼎足、三伏、三纲五常、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更、三更半夜、三宫六院、三姑六婆、三顾茅庐、三光、三归、三国、三合板、三合土、三河、三皇、三魂七魄、三季稻、三家村、三缄其口、三角、三角板、三角关系、三角恋爱、三角形、三角债、三角洲、三脚架、三教九流、三军、三K党、三棱镜、三连冠、三令五申、三轮车、三昧、三门峡、三面手、三明治、三年五载、三朋四友、三七开、三亲六故、三亲六眷、三秦、三秋、三三两两、三生、三生有幸、三牲、三省、三十而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世、三思、三思而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通、三头六臂、三峡、三下五除二、三夏、三鲜、三弦、三相电流、三言两语,三言两句、三元、三月、三灾八难、三只手、三资

  拼音  bài   注音  ㄅㄞˋ   
部首  手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RDFH  仓颉  HQMQJ  郑码  MDAC  四角  21550  结构  左右电码  2157  区位  1661  统一码  62DC  笔顺  ノ一一ノ一一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拜的拼音:bài(ㄅㄞˋ)  

⒈ 表示敬意的礼节: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拜忏。礼拜。回拜。

⒉ 恭敬地:拜托。拜谢。拜读。拜别。拜谒(①拜见;②瞻仰陵墓、碑碣)。

⒊ 行礼祝贺:拜年。拜寿。

⒋ 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拜将(jiàng  )。拜相(xiàng   )。拜师。拜把子。

⒌ 姓。

统一码

拜字UNICODE编码U+62DC,10进制: 25308,UTF-32: 000062DC,UTF-8: E6 8B 9C。

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拜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o obeisance、make a courtesy call

造字法

会意:从两手、从下

English

do obeisance, bow, kowtow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拜的拼音: bài  

〈词性:动〉

(1)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 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2) 同本义 [do obeisance]

拜手,稽手。——《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

拜,服也。——《礼记·郊特性》

平衡曰拜。——《荀子·大略》

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后世指下跪叩头。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后又作为行礼的通称

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宗臣《报刘一丈书》

(4) 又如:纳头四拜;拜了又拜;拜菩萨;拜天地;拜父母

(5) 拜谢。行拜礼表示感谢 [express one's thanks]

三年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6) 又如:拜恩(拜谢恩赐);拜盟(拜谢结盟)

(7) 拜见;拜谒 [visit]

则往拜其门。——《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肃拜 蒙母,结友而别。——《资治通鉴·汉纪》

(8) 又如:拜见(谒见尊长);拜亲(拜见朋友的父母)

(9) 授与官职;任命 [offer official post]

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10) 接受官职;上任 [receive official post]

于是辞相印不拜。——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又如:拜石(拜受俸禄);拜邑(拜受邑宰)

(12) 通过一定仪式结成某种关系 [acknowledge sb. as one's master,godfather,etc.]。如:拜师;拜把兄弟;拜干爹

(13) 祝贺 [offer greetings]。如:拜年;拜节;拜寿

(14) 上;献 [present;submit]

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词性变化

拜的拼音: bài  

〈词性:副〉

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尊重。如:拜读大作;拜启;拜辞

常用词组

拜把子、拜拜、拜拜、拜别、拜忏、拜辞、拜赐、拜倒、拜倒辕门、拜祷、拜垫、拜读、拜恩私室、拜访、拜佛、拜官、拜会、拜会、拜见、拜将封侯,拜相封侯、拜教、拜节、拜金、拜金主义、拜爵、拜客、拜恳、拜聆、拜领、拜伦、拜门、拜盟、拜年、拜请、拜师、拜识、拜手、拜寿、拜堂、拜托、拜望、拜物教、拜匣、拜谢、拜谒

  拼音    注音  ㄙˋ   
部首  囗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LHNG  仓颉  WC  郑码  LK  四角  60212  结构  全包围电码  0934  区位  4336  统一码  56DB  笔顺  丨フノ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四的拼音:sì(ㄙˋ)  

⒈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⒉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统一码

四字UNICODE编码U+56DB,10进制: 22235,UTF-32: 000056DB,UTF-8: E5 9B 9B。

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四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亖肆

汉英互译

four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fou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四的拼音:   

[数]

(1)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four]

四,阴数也。四分之。——《说文》

阴数次三也。——《玉篇》

路下四亚之。——《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

光被四表。——《书·尧典》

闰月定四时成岁。

良马四之——《诗·鄘风·干旄》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2) 又如:四垂(四边);四梢(城镇四方边缘地方);四隅头(四方街口,四处);四柱(指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不拗六(少数拗不过多数);四趁(相称,各处都合适);四门(四方之门);四鼓(四更);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四制(丧服有恩、理、节、权四制);四孟(四季的首月);四表(四方极偏远的地方);四坐(在座的众人);四合(四方围聚);四八(指四时八节);四大(佛家以地、水、火、风为四大。指人身;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天(四方的天空);四六风(初生婴儿疾病。即脐风);四失(学习上的四种过失);四印(旧指四种修养心身之道);四行(四种德行:仁、义、礼、智或孝、忠、信、悌,内容随文而异);四件(指供食用的家畜如猪、羊等的头、蹄、肝、肺)。也指序数第四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词性变化

四的拼音:   

〈词性:名〉

(1) [乐]∶工尺谱中音名之一 [a note of the scale in gongchepu(工尺谱), corresponding to 6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大吕、大簇用四字。——《宋史·乐志十七》

(2) 古代一车四马称“驷” [four-horse carriage]

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韩非子》

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说苑·谈丛》

常用词组

四壁、四边,四边儿、四边形、四不像、四称、四处、四川、四川盆地、四大皆空、四德、四谛、四方、四方步、四分五裂、四伏、四顾、四海、四合院儿、四化、四季、四溅、四郊、四脚朝天、四近、四境、四库、四库全书、四邻、四面、四面八方、四面楚歌、四旁、四平八稳、四散、四舍五入、四声、四时八节、四书、四体、四通八达、四外、四望、四围、四维、四仙桌、四乡、四项基本原则、四新、四行、四旋体诗、四言诗、四野、四溢、四岳、四则、四肢、四至、四致、四周、四座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