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弃信违义的意思

xìnwéi

弃信违义



拼音qì xìn wéi yì

注音ㄑ一ˋ ㄒ一ㄣˋ ㄨㄟˊ 一ˋ

解释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出处清·陈确《分三秦论》:“弃信违义,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以自行其智,虽得天下,其亡益违。”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指责、谴责的场合。

感情弃信违义是贬义词。

近义背信弃义、弃信忘义、背信负义

英语go against one's words and obligation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ㄑ一ˋ   繁体    
部首  廾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YCAJ  仓颉  YIT  郑码  SZE  四角  00443  结构  上下电码  2757  区位  3890  统一码  5F03  笔顺  丶一フ丶一ノ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弃的拼音:qì(ㄑ一ˋ)  

⒈ 舍去,扔掉:抛弃。遗弃。弃权。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弃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弃养(父母死亡的婉辞)。弃置不顾。弃瑕录用。

统一码

弃字UNICODE编码U+5F03,10进制: 24323,UTF-32: 00005F03,UTF-8: E5 BC 83。

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弃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bandon、discard、throw away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原为会意

English

reject, abandon, discar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弃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2) 同本义 [throw away;discard;abandon]

弃,捐也。——《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

天之弃商也久矣。——《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抛子弃草间。——王粲《七哀》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

敌弃炮仓皇遁。——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子孙弃者。——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弃其妇。——清· 周容《芋老人传》

弃甲投戈。——《广东军务记》

弃厌(嫌弃;厌恶);弃亲(抛弃亲族);弃礼(抛弃礼制);弃秽(抛弃秽浊);弃失(丢失);弃地(丢弃田地);弃灰(把灰烬弃在路上);弃物(被丢失之物);弃国(丢失封国或都城);弃才(被遗弃的人才)

(3) 废,废除 [abolish]

水官弃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注:“废也。”

弃言(已经废弃之言);弃法(废弃法度);弃井(废井)

(4) 忘记 [forget]

弃,忘也。——《尔雅》

其庸可弃乎。——《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忘。”

弃忽(遗忘,忽略)

(5) 违背;背叛 [violate;betray]。如:弃命(违命;抛弃命令);弃天(违背天意);弃言(背弃诺言);弃信(违背信义);弃约(违约,不守前约)

(6) 离开 [leave]

子弃寡人。——《战国策·秦策》。注:“去也。”

弃予(离开我);弃代(去世)

(7) 旷,耗费 [expense]。如:弃力(费力);弃日(耗费时日,虚度光阴)

常用词组

弃暗投明、弃儿、弃妇、弃货、弃甲曳兵、弃绝、弃权、弃取、弃世、弃婴、弃置、弃掷

  拼音  xìn shēn   注音  ㄒ一ㄣˋ ㄕㄣ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  WYG  仓颉  OYMR  郑码  NSVV  四角  20261  结构  左右电码  0207  区位  4837  统一码  4FE1  笔顺  ノ丨丶一一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信的拼音:xìn(ㄒ一ㄣˋ)  

⒈ 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⒉ 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⒊ 崇奉:信仰。信徒。

⒋ 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⒌ 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

⒍ 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

⒎ 同“芯2”。

⒏ 姓。

其他字义

信的拼音:shēn(ㄕㄣ)  

⒈ 古同“伸”,舒展开。

⒉ 古同“伸”,表白。

统一码

信字UNICODE编码U+4FE1,10进制: 20449,UTF-32: 00004FE1,UTF-8: E4 BF A1。

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信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㐰䚱孞訫

汉英互译

believe、faith、fuse、letter、message、sign、true、trust、without pla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亻、从言

English

trust, believe; lett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信的拼音: xìn  

〈词性:形〉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honest sincere]

信,诚也。——《说文》

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不虚伪[true;sure]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词性变化

信的拼音: xìn  

〈词性:动〉

(1) 相信;信任 [believe;trust]

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著于四海。——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stay over for two consecutive nights]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

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verify]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晓 [know]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信的拼音: xìn  

〈词性:名〉

(1) 信约;盟约[oath of alliance]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sign]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messenger]

宜急追信改书。——《资治通鉴》

越绝粮,使 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 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message;information]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letter]

函使报信。——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信的拼音: xìn  

〈词性:副〉

(1) 放任;随便 [conveniently; at well;at random]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 [certainly]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难恶。——唐· 杜甫《兵车行》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常用词组

信笔、信标、信步、信插、信差、信贷、信访、信风、信奉、信服、信鸽、信函、信号、信号弹、信耗、信笺、信件、信教、信经、信据、信口、信口雌黄、信口开河、信赖、信陵君、信马游缰、信念、信女、信皮儿、信然、信手、信手拈来、信守、信宿、信天游、信条、信筒、信徒、信托、信物、信息、信箱、信邪、信心、信仰、信义、信意,信意儿、信用、信誉、信札、信纸

  拼音  wéi   注音  ㄨㄟˊ   繁体    
部首  辶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FNHP  仓颉  YQS  郑码  BIYW  四角  35302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6672  区位  4605  统一码  8FDD  笔顺  一一フ丨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违(違)的拼音:wéi(ㄨㄟˊ)  

⒈ 背,反,不遵守:违背。违反。违犯。违法。违抗。违章。事与愿违。

⒉ 不见面,离别:久违。

⒊ 邪恶,过失。

统一码

违字UNICODE编码U+8FDD,10进制: 36829,UTF-32: 00008FDD,UTF-8: E8 BF 9D。

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违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 separated、disobey、violate

相关字词

背、从、奉

造字法

形声:从辶、韦声

English

disobey, violate, defy; be apart from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违的拼音:

wéi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韦声。本义:离开;背离)

(2) 同本义 [leave;part]

违,离也。——《说文》

违,远也。——《尔雅》

中心有违。——《诗·邶风·谷风》。传:“离也。”

薄违农父。——《书·酒诰》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楚辞·离骚》

(3) 又如:违别(离别);违离(离别;分离;背离);违恋(依依惜别);违阔(离别;阔别);违署(离开官署。指辞去官职);违远(远离;离别);违间(离别);违弃(离弃;丢弃);违异(离别;分离)

(4) 避开 [evade]

纪侯大去其国,违 齐难也。——《左传·庄公四年》

(5) 又如:违强凌弱(畏避强大,欺凌弱小);违难(避难);违避(避开;背离);违敌(避敌;纵敌);违寒(避开寒冷);违患(避开祸患);违世(避开尘世;去世)

(6) 违背;违反 [disobey;violate]

违,偝也。——《广雅·释诂二》

静言用违。——《书·尧典》

且其违者不过数人。——《左传·哀公十四年》

而违之俾不通。——《礼记·大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违天必有大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慎勿违吾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我而相违。——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

君赐不可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寝食违节。——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违错(违反,违背);违干(违犯;冒犯);违别(违抗);违逆(违背;不合情理);违越(违背;越轨);违心之论(与内心相违背的话);违天(违背天意);违科(不符合法令);违俗(违背世俗的习惯或观念);违常(反常,违反常理)

(8) 改变 [change]。如:违变(改变;变故);违度(失度,反常);违程(耽误行程)

(9) 恨 [hate]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诗·邶风·谷风》

岂余身之足殉兮,违世业之可怀。——《文选·班固·幽通赋》

(10) 又如:违恨(怨恨);违怨(怨恨)

(11) 妨碍;阻碍 [hinder;block]。如:违碍(妨碍,阻碍);违拗(阻拦;执拗);违和(因身体失调而不适;生病)

词性变化

违的拼音:

wéi  

〈词性:名〉

(1) 过失,错误 [fault]。如:违谬(过失;谬误);违滥(失实;错误);违错(失误;错乱);违衷(失当);违舛(谬误;差错)

(2) 相距;距离 [distant]。如:违年(过期不赴任);违欠(拖欠)

违的拼音:

wéi  

〈词性:形〉

(1) 邪行;不正 [evil;abnormal]。如:违质(本质邪恶)

(2) 远 [far]。如:违旷(疏远;阔别)

(3) 差异,不一致 [difference;divergence]。如:违暴(杂乱失常);违惑(错乱迷惑)

常用词组

违拗、违背、违别、违恩负义、违法、违法乱纪、违反、违犯、违和、违纪、违禁、违抗、违利赴名、违例、违令、违逆、违强凌弱、违时绝俗、违天逆理、违忤、违误、违心、违心之言、违信背约、违言、违约、违章

  拼音    注音  一ˋ   繁体    
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86  YQI  五笔98  YRI  仓颉  IK  郑码  SOS  四角  40003  结构  单一电码  5030  区位  5069  统一码  4E49  笔顺  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义(義)的拼音:yì(一ˋ)  

⒈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⒉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⒊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⒋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⒌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⒍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⒎ 姓。

统一码

义字UNICODE编码U+4E49,10进制: 20041,UTF-32: 00004E49,UTF-8: E4 B9 89。

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dopted、artificial、justice、meaning、relationship、righteousness

造字法

原为会意

English

right conduct, righteousne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义的拼音:

  

〈词性:名〉

(1) (“仪”的古字)

(2) 仪容;状貌 [appearance;looks]

義,已之威仪也。——《说文》

说有义德之美也。——《贾子道德》

尚考大室之义。——《书·大传》

署行义。——《汉书·高帝纪》。注:“行状年纪也。”

(3) 又如:义淫(威仪隆盛);义节(仪节);义台(古行礼义之台)

(4) 仪制;法度 [laws]。如:义刑(仪型。楷模;典范);义行(仪形。效法);义形(义刑);义事(谓度事之宜不行之);义度(仪则法度)

(5) 另见   

基本词义

义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justice;righteous;just]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秦。(义,坚持正义。)—— 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 情谊 [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 意义;意思 [meaning]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词义

(8) 理 [reason]。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 姓

词性变化

义的拼音:

  

〈词性:形〉

(1) 名义上的 [artificial;nominal;adopted]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 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volunteer]。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 善;美 [good]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 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 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 [public]。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 假的 [false]。如:义杖;义肢

(8) 另见   

常用词组

义不容辞、义仓、义齿、义地、义愤、义愤填膺、义夫、义和拳,义和团、义举、义理、义卖、义郎、义旗、义气、义师、义士、义士民、义塾、义无反顾、义务、义务、义务兵役制、义务教育、义务劳动、义侠、义项、义兴、义形于色、义学、义演、义勇、义勇军、义蕴、义战、义正词严、义肢、义冢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