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ì xuè chuí yīng
注音ㄑ一ˋ ㄒㄩㄝˋ ㄔㄨㄟˊ 一ㄥ
解释形容悲痛到极点。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太太毕竟是个女人,没有气力,拗他不过,索性躺在楼板上,泣血捶膺的,一直哭到半夜。”
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悲伤。
感情泣血捶膺是中性词。
繁体泣血搥膺
近义泣血椎心
动物生肖牛,虎,蛇
泣的拼音:qì(ㄑ一ˋ)
⒈ 小声哭:泣诉(哭着控诉)。抽泣。哭泣。涕泣。
⒉ 眼泪:饮泣。泣下如雨。泣血(a.流眼泪没有声,像出血那样;b.指在丧事期)。
泣字UNICODE编码U+6CE3,10进制: 27875,UTF-32: 00006CE3,UTF-8: E6 B3 A3。
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泣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sob、tears、weep
哭
形声:从氵、立声
cry, sob, weep
详细解释◎ 泣的拼音: qì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2) 同本义[weep;sob]
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
如闻泣幽咽。——唐· 杜甫《石壕吏》诗
连拜且泣。——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太监泣别。——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泣励(哭着激励);泣詈(边哭边骂);泣血捶膺(形容悲痛欲绝的样子);泣血(无声痛哭,泪如血涌);泣别(流泪告别)
(4) 哭 [cry;weep]。如:泣歧(见歧路有所感伤而哭泣);泣荆(因遗失荆钗而哭泣。比喻留恋旧物,顾念旧情)
◎ 泣的拼音: qì
〈词性:名〉
眼泪 [tear]
泣下沾衿。——《汉书·李广苏建传》
座中泣下谁最多。——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泣下沾襟。——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因泣下。——清· 张廷玉《明史》
泣涕(泣泪。眼泪);饮泣(含忍眼泪,形容极其悲痛)
泣不成声、泣诉
血的拼音:xuè(ㄒㄩㄝˋ)
⒈ 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
⒉ 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血统。血缘。
⒊ 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
血的拼音:xiě(ㄒ一ㄝˇ)
⒈ 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
血字UNICODE编码U+8840,10进制: 34880,UTF-32: 00008840,UTF-8: E8 A1 80。
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blood、hemo、lifeblood
指事:从皿,“丿”像血形,表示器皿中盛血
blood; radical number 143
详细解释◎ 血的拼音: xiě
〈词性:名〉
(1) [口]∶“血”( xuè )的口语读音(多单用) [blood]。如:鸡血;血块子;血沥沥(血淋淋);血唬零喇(血糊淋粒。血淋淋的);血胡同(血湖同。于人丛中杀出的血路);血糊突(流血很多,像粥样);血渌渌(鲜血淋漓);血心(忠心;热忱);血的教训;流了一点血,不要紧
(2) 另见 xuè
血豆腐、血糊糊、血淋淋、血晕
◎ 血的拼音: xuè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皿,“一”象血形。表示器皿中盛的是血。本义:牲血,供祭祀用)
(2) 同本义。后泛指血液 [blood]
血,祭所荐牲血也。——《说文》
取其血膋。——《诗·信南山》。笺:“血以告杀也。”
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周礼·大宗伯》
血祭盛气也。——《礼记·郊特性》
叩其鼻以血社也。——《公羊传·僖公十九年》
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汉· 扬雄《法言》
(3) 又如:狗血喷头;贫血;呕心沥血;心血;血海的干系(关系非常重大的责任);血映征袍(喻战斗激烈);血肉蹀躞(死尸阻路,只能小步慢行)
(4) 指妇女的月经 [menses]
今常见怀胎七八个月而生子者,但以血止为度。——张介宾《景岳全书》
(5) 又如:血分(妇女的经血);经血;血崩(经血过多)
(6) 悲痛的泪水 [grieved tears]
老夫哭爱子,日暮千行血。——唐· 顾况《伤子》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易·屯》
(7) 又如:血泪
(8) 血脉 [blood vessel]
气血俱动。——唐· 李朝威《柳毅传》
◎ 血的拼音: xuè
〈词性:动〉
(1) 用鲜血涂沾 [paint with blood]
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汉书》
(2) 又如:血刃(血沾刀口。谓杀戮);血衣(沾血的衣服);血花(飞溅的鲜血);血点,血踪(犹血迹)
(3) 杀伤,杀害 [kill]
挥直刃以血其邪者。——唐· 沈光《李白酒楼记》
(4) 又如:血风肉雨(形容剧烈残酷的搏斗或屠杀);血场(指战场);血沟(条状的流血伤口)
(5) 染,涂 [dye]
◎ 血的拼音: xuè
〈词性:形〉
(1) 指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亦指血缘、血统 [be related by blood]
亲附疏,割犯血。——汉· 扬雄《太玄》
(2) 又如:血叔(嫡亲的叔父);血胄(后裔);血胤(同一血统的子孙后代;犹血统);血嗣(指子孙);血属(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3) 喻赤诚 [sincere]。如:血气之勇(指一时感情冲动而产生的勇气)
(4) 喻红色 [red]
杜鹃灿烂,血艳夺目。——《徐霞客游记》
俄有赤龙长千余丈,雷目血舌。——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血殷(暗红);血旗(指红旗);血紫(紫红色)
(6) 另见 xiě
血癌、血案、血本、血崩、血沉、血仇、血蛋白、血滴虫、血点、血窦、血管、血海、血海深仇、血汗、血红、血红蛋白、血花、血环、血迹、血祭、血浆、血竭、血口、血口喷人、血库、血亏、血泪、血淋淋、血流、血流漂杵、血流如注、血瘤、血路、血脉、血尿、血泊、血气、血气方刚、血亲、血清、血球、血肉、血肉横飞、血肉相连、血色、血史、血书、血栓、血水、血田、血统、血污、血吸虫、血洗、血细胞、血象、血小板、血腥、血型、血性、血胸、血压、血压计、血液、血液病、血衣,血衫、血印、血友病、血雨、血郁、血缘、血缘关系、血晕、血晕、血债、血战、血账、血证、血肿、血渍、血族
捶的拼音:chuí(ㄔㄨㄟˊ)
⒈ 敲打:捶衣。捶鼓。捶打。捶拓。捶挞。捶楚(古代的杖刑)。捶胸顿足。
捶字UNICODE编码U+6376,10进制: 25462,UTF-32: 00006376,UTF-8: E6 8D B6。
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捶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㪜棰椎垂錘搥
beat、pound
形声:从扌、垂声
strike with stick, lash, beat
详细解释◎ 捶的拼音:
搥 chuí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垂声。本义:棒打)
(2) 同本义 [beat]
捶,以杖击也。——《说文》
捶笞膑脚。——《荀子·正论》。注:“捶笞皆杖击也。”
(3) 又如:捶鼓;捶衣裳;捶楚(用杖或板拷打)
(4) 拳打 [hit with fist]。如:捶背;捶殴(殴打);捶胸跌脚(表示极为悲伤或悲愤)
(5) 舂;捣 [pestle]。如:捶骨沥髓(同“敲骨吸髓”。喻残酷搜刮民财)
(6) 同“锤”。锻,锻炼 [forge]。如:捶钩(锻打带钩);捶句(锤炼文句)
◎ 捶的拼音: chuí
〈词性:名〉
(1) 马杖。通“箠” [whip]
檄以马捶。——《庄子·至乐》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捶马衔走。——《公羊传·定公八年》何注
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又如:捶策(扬鞭击马)
(3) 棍棒 [stick]。如:捶表(即邮表。指立于边界邮舍旁的木制标志)
捶打、捶击、捶胸、捶胸顿足
膺的拼音:yīng(一ㄥ)
⒈ 胸:义愤填膺。
⒉ 接受,承当:膺选(当选)。膺赏。膺受。荣膺。
⒊ 讨伐,打击:膺惩。
膺字UNICODE编码U+81BA,10进制: 33210,UTF-32: 000081BA,UTF-8: E8 86 BA。
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膺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bear、breast、receive
形声:下形上声
breast, chest; undertake, bear
详细解释◎ 膺的拼音: yīng
〈词性:名〉
(1) (形声。从肉。本义:胸腔,胸)
(2) 同本义 [chest]
膺,胸也。——《说文》
无搯膺。——《国语·鲁语》
背膺拌合以交痛兮。——《楚辞·惜诵》
编愁苦以为膺。——《楚辞·悲回风》
无拊膺。——《孔子家语·子夏问》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膺门(马的胸膛);膺臆(胸臆。多指个人的思想或见解);义愤填膺
(4) 乳上骨 [upper breastbone]
(5) 胸傍,胸部两侧的肌肉隆起处 [chest sides]
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素问》
(6) 又如:膺中(胸前两旁高处)
(7) 心间;胸臆 [heart]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礼记》
(8) 又如:膺服(谨记在心;衷心信服);膺肺(内心);膺堂(心间)
◎ 膺的拼音: yīng
〈词性:动〉
(1) 担当,接受重任 [bear]
臣有何德何能,敢膺圣眷如此!——《警世通言》
(2) 又如:膺天明命(承受天命);膺期(承受期运。指受天命为帝王);膺运(膺期);膺荐(承受荐举)
(3) 因被任命、提升或被选举而担任[某职] [hold]。如:膺此重任
(4) 接受 [receive]
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后汉书》
(5) 又如:膺命(接受天命)
膺惩、膺任、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