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uán yí zhī cè
注音ㄑㄨㄢˊ 一ˊ ㄓ ㄘㄜˋ
解释见“权宜之计”。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前者老舅不知详细,故用权宜之策,今已明白,岂有是理。”
例子清·冯桂芬《借兵俄法议》:“用夷固非常道,不失为权宜之策。”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事情。
感情权宜之策是中性词。
繁体権宜之筞
近义权宜之计
英语makeshift
动物生肖牛,虎,蛇
权(權)的拼音:quán(ㄑㄨㄢˊ)
⒈ 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政权。权力。权威。权贵。权柄。权势。生杀予夺之权。
⒉ 有利的形势:主动权。
⒊ 变通,不依常规:权变。权谋(随机应变的计谋)。权术。智必知权。
⒋ 暂且,姑且:权且。
⒌ 秤锤:权衡。
⒍ 衡量,估计:权其轻重。
⒎ 姓。
权字UNICODE编码U+6743,10进制: 26435,UTF-32: 00006743,UTF-8: E6 9D 83。
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权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權権
authority、power、right、tentatively
繁体为形声:从木、又声
power, right, authority
详细解释◎ 权的拼音:
権 quán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雚( guàn )声。本义:黄花木)
(2) 同本义 [a kind of tree]
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说文》
权,黄英。——《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
于嗟乎,不承权舆。——《诗·秦风·权舆》
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大戴礼记·诰志》
(3) 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 [scale]
权,称也。——《论语·尧曰》集解
锤,谓之权。——《广雅·释器》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汉书·律历志》
谨权量,审法度。——《论语·尧曰》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庄子·胠箧》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
(4) 亦称秤锤
[中春之月]正权概。——《礼记·月令》
(5) 权柄,权力 [reins of power]
大夫执国权。——《谷梁传》
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利害之权。——清· 黄宗羲《原君》
皇上无权。——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真无权矣。
(6) 又如:权牟人主(权力与君王相等);权珰(擅权的宦官);权宠(权势与宠幸);权臣(握有权势而专横的臣子);掌权;专权(独揽大权);兵权
(7) 权宜、变通 [expedient]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8) 又如:权数(应变的机智);权巧(权宜善巧);权正(权变与常道);权制(权宜之制);权计(权宜之计);权书(以权宜之策草拟国书)
(9) 谋略,计谋 [plan]
三军之权。——《孙子·谋故》
(10) 又如:权属(即权术。有心机有手段);权士(谋士);权用(谋略、才干)
(11) 唐以来的称试官或暂时代理官职为“权” [official]
韩愈吏部权京兆。——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2) 又如:权官(指代理之官);权署(暂时代理或充任某官职)
(13) 权利 [right;claim]。如:选举权;生存权;人权
(14) 通“颧”。颧骨 [cheekbone]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曹植《洛神赋》
(15) 姓
◎ 权的拼音:
権 quán
〈词性:动〉
(1) 称量 [weigh]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权称(用秤称)
(3) 衡量,比较 [weigh;compare]
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 霍光是也。——《三国志·武帝纪》注
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吕氏春秋·举难》
(4) 又如:权时苟重(衡量时势而苟且顺从);权度(权衡度量);权量(犹权衡);权准(权衡的准则)
(5) 平衡 [balance]
九和之弓,角与杆权。——《周礼》
◎ 权的拼音:
権 quán
〈词性:副〉
姑且;暂且 [for the time being]。如:权辞(临时选择言辞);权国(摄政;临时代理执掌国政);权朝(权国);权职(权且职掌;暂时代理)
权变、权柄、权臣、权贵、权衡、权衡、权力、权利、权门、权谋、权能、权且、权势、权术、权威、权威性、权位、权限、权宜、权益、权欲熏心、权责、权诈、权杖
宜的拼音:yí(一ˊ)
⒈ 适合,适当:宜人。宜于。合宜。权宜。适宜。相宜。
⒉ 应该,应当:事不宜迟。
⒊ 当然,无怪:宜其无往而不利也。
⒋ 姓。
宜字UNICODE编码U+5B9C,10进制: 23452,UTF-32: 00005B9C,UTF-8: E5 AE 9C。
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宜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冝宐㝖
appropriate、ought to、should、suitable
会意:像屋里俎上有肉
详细解释◎ 宜的拼音: yí
〈词性:形〉
(1) (会意。从门之下一之上。甲骨文字形。象屋里俎上有肉的形状。本义:合适;适宜) 同本义 [fitting; suitable]
宜,所安也。——《说文》
宜,事也。——《尔雅》
宜得其所也。——《苍颉篇》
君子宜之。——《诗·小雅·裳裳者华》
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宜矣,是适宜的了,是应该的了。)——《吕氏春秋·察今》
(2) 又如:宜子(女子富有生育能力);宜民(使民众安辑);宜时(适时);宜春(适宜于春天)
◎ 宜的拼音: yí
〈词性:名〉
(1) 煮熟可吃的肉 [meat dishes;cook]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诗·郑风》
(2) 祭名。祭祀土地之神 [sacrificial god]
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尔雅》
(3) 适宜的事 [matter]
(4) 丰收 [harvest]。如:宜年(指丰收之年)
(5) 通“仪”。法度,标准 [law;moral standard]
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诗·大雅·文王》
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诗·小雅·由仪序》
(6) 通“谊”( yì )。合理的道理、行为 [just]
将施于宜。——《国语·晋语四》
案主当宜,行其正理。——《管子·明法》。俞樾云:“宜乃谊之省。”
宜无嫌于往初。——张衡《东京赋》
◎ 宜的拼音: yí
<助动>
(1) 应当(多用于否定式) [should]
不宜有所过。(“宜”,应该;“过”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诸葛亮《出师表》
宜乎众人矣。(当然人很多了。宜:应当,这里和“乎”字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乎:用在形容词、动词、副词的后面,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同“然”。众矣:人很多了。)——宋· 周敦颐《爱莲说》
国亦宜矣。——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宜蠲(应该减免);事不宜迟;不宜操之过急;宜速归;宜然(应该这样);宜当(情理上必须如此)
◎ 宜的拼音: yí
〈词性:副〉
(1) 当然 [certainly]
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左传》
(2) 大概 [almost]
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汉书》
宜人、宜于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策的拼音:cè(ㄘㄜˋ)
⒈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⒉ 鞭打:策马。鞭策。
⒊ 激励,促进:策动。策勉。
⒋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
⒌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⒍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
⒎ 杖:策杖。
⒏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
⒐ 计谋,主意,办法:上策。献策。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
⒑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⒒ 姓。
策字UNICODE编码U+7B56,10进制: 31574,UTF-32: 00007B56,UTF-8: E7 AD 96。
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策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䓶册敕笧筞筴箣赦敇萗
plan、whip
形声:从竹、声
scheme, plan; to whip; urge
详细解释◎ 策的拼音:
筞 cè
〈词性:名〉
(1) (形声。从竹,朿( cì )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2)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whip]
軓前十尺而策半之。——《考工记·舟人》
则仆执策立于马前。——《礼记·曲礼》
绕朝赠之以策。——《左传·文公十三年》
左师为已短策。——《左传·襄公十七年》
伤吻敝策。——《汉书·王褒传》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战国策·赵策》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振长策而御宇内。——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策辔(马鞭与马缰);策彗(以带叶竹帚制作的马鞭)
(4) 策略;计谋 [tacticsplan;scheme]
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惠文、 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汉· 贾谊《过秦论》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 又如:上策;下策;失策(策略上失误);策无遗算(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6) 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
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左传·序》疏
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周礼·春官》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战国策·秦策一》
(7) 又如:策府(帝王藏书之所);策简(指簿册文书);策牍(简策版牍。后指书写用的纸张)
(8) 策书。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文件。引申为策命;策免 [document]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9) 又如:策命(用策书任命);策拜(帝王以策书命官);策文(诏书之类的文告)
(10) 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 [answer]
《治安策》——汉· 贾谊
《教战守策》——宋· 苏轼
(11) 又如:策套(科举时代应试者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策学(科举时代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策题(科举策试的试题);策第(策试和选评)
(12) 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 [chip]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13) 又如:策筹(同“筹策”。古代计算工具)
(14) 卜筮用的蓍草 [alpine yarrow]
詹尹乃端策拂龟。——《楚辞·卜居》
错龟数策。——《战国策·秦策》
(15) 又如:端策(把蓍草摆正)
◎ 策的拼音: cè
〈词性:动〉
(1) 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 [whip]
将入门,策其马。——《论语·雍也》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汉· 晁错《论贵粟疏》
策之不以其道。——唐· 韩愈《杂说》
(2) 又如:鞭策;策马(鞭马);策马飞舆(驾马车疾行)
(3) 督促;使进步 [instigate;stir up]。如:策厉(督促勉励);策进(促进)
(4) 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 [support]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策杖(执持拐杖。又称扶杖、拄杖);策踵(扶杖接踵而来);策立(站立)
(6) 谋划;策划 [plan;plot]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孙子·虚实》
(7) 又如:策效(谋划效力);策驭(谋划掌握);策选(谋划选取)
策动、策反、策划、策略、策论、策马、策士、策试、策问、策应、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