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ū jìn qí tài
注音ㄑㄨ ㄐ一ㄣˋ ㄑ一ˊ ㄊㄞˋ
解释曲:委婉细致。曲折委婉地充分表达其姿态。形容表达技巧非常高明。
出处明·陶宗仪《辍耕录·叙画》:“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间者万物,悉皆含豪运思,曲尽其态。”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或绘画。
感情曲尽其态是中性词。
繁体麯儘其態
动物生肖牛,虎,蛇
曲(麯、麴)的拼音:qū(ㄑㄨ)
⒈ 弯转,与“直”相对:弯曲。曲折(zhé )。曲笔(①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②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曲肱而枕。曲尽其妙。
⒉ 不公正,不合理:曲说。曲解(jiě )。委曲求全。
⒊ 弯曲的地方:河曲。
⒋ 偏僻的地方:乡曲。
⒌ 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醇的东西:酒曲。曲霉。
⒍ 姓。
曲的拼音:qǔ(ㄑㄨˇ)
⒈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曲艺。曲话。
⒉ 歌的乐调:曲调(diào )。曲谱。异曲同工。曲高和(hè )寡。
曲字UNICODE编码U+66F2,10进制: 26354,UTF-32: 000066F2,UTF-8: E6 9B B2。
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曲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䒼麯粬
bend、bent、crooked、melody、music、song、wrong
直
象形
详细解释◎ 曲的拼音: qū
〈词性:形〉
(1) 弯曲,不直 [bent;croo-ked]
曲,象器曲受物之形。——《说文》
曲,折也。——《广雅·释诂一》
木曰曲直。——《书·洪范》
曲,不直也。——《玉篇》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
曲挺纵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以曲为美。——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之疏之曲。
(2) 又如:曲录(弯弯曲曲);曲律(曲吕。弯曲的样子);曲弯弯(像弓一样弯);曲蟮(蚯蚓);曲盖(古时仪杖用的曲柄华盖);曲兵(形体弯曲的兵器)
(3) 迂曲;婉转 [tortuous;mild and indirect;tactful]。如:曲谕(婉转动人的教诲);曲止(婉转阻止);曲言(婉言);曲譬(婉转譬喻);曲子(指肠子);曲邃(曲折深邃);曲狭(迂曲狭窄);曲复(迂回曲折)
(4) 周遍;多方面;详尽 [all;detailed]。如:曲止(委曲详尽);曲至(周到);曲防(遍设堤坊)
(5) 表敬之词 [your]。如:曲延臣算(请求通融,延长我的寿命);曲延(谦称邀请你而使你受到委曲)
(6) 邪僻,不正派 [evil;dishonest]。如:曲心矫肚(心地阴险,一肚子虚情假意);曲意(委曲己见以奉承他人);曲就(委曲成全);曲全(曲意保全)
(7) 细,细小 [trifle;petty]。如:曲惠(小惠);曲智(小智);曲胜(小胜);曲艺(医卜之类的小技艺)
(8) 假借为“局”。狭隘,拘泥 [narrow]
毋使人曲之。——《管子·侈靡》
◎ 曲的拼音: qū
〈词性:名〉
(1) 理屈;理亏 [wrong;unjustifiable]
其言曲而中。——《易·系辞下》
曲在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曲在秦。
以负秦曲。
(2) 又如:曲挠(无罪而被枉屈);曲论(歪曲事实的议论;狡辩)
(3) 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 [bend of a river,etc.]
在汾一曲。——《诗·魏风·汾沮洳》
汾之一曲。—— 明· 顾炎武《复庵记》
(4) 又如:河曲(河流弯曲的地方);曲阿(屋的曲角);曲房(内室,密室);曲屋(周旋曲屈的楼阁);曲隈(曲折隐蔽之处)
(5) 偏僻的处所;乡里 [countryside]。如:曲士(乡曲之士);曲落(村庄);曲道(乡曲,乡里);曲辫子(乡愚)
(6) 小巷 [lane]。如:曲头(巷头;街头)
(7) 蚕箔,用苇或竹编制的养蚕的器具 [a bamboo tray for raising silkworms]
勃以织曲薄为生。——《史记·周勃世家》
(8) 又如:曲簿(养蚕的器具)
◎ 曲的拼音: qū
〈词性:动〉
(1) 使弯曲 [bend]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弘曲躬而自卑。——《后汉书·郑弘传》
(2) 又如:曲匝(身体屈曲辗转);曲肱(弯着胳膊作枕头。比喻清贫而闲适的生活)
◎ 曲的拼音:
麯、麴 qū
〈词性:名〉
(1) 酒母 [leaven;yeast]。如:红曲;神曲;曲糊(粘浆状态的酒曲);大曲(酿造白酒用的一种曲);酒曲(酿酒用的曲)
(2) 泛指酒 [wine]。如:曲蘖(酒);曲王(指酒神);曲生(酒的别名)
(3) 另见 qǔ
曲笔、曲别针、曲柄、曲柄钻、曲尺、曲阜、曲棍、曲解、曲径、曲里拐弯的、曲曲弯弯、曲曲折折、曲鳝、曲室、曲水流觞、曲说、曲突徙薪、曲线、曲线板、曲线图、曲线运动、曲折、曲直、曲衷
◎ 曲的拼音: qǔ
〈词性:名〉
(1) 乐曲,歌曲 [music of song]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
曲终收拨。
五更转曲。——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3)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 qu ,a type of verse in singing]
不复能终曲。——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4) 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
◎ 曲的拼音: qǔ
〈词性:量〉
(1) 用于歌曲、乐曲。如:一曲清歌
(2) 另见 qū
曲调、曲高和寡、曲剧、曲牌、曲谱、曲坛、曲艺、曲种、曲子
尽(盡)的拼音:jìn(ㄐ一ㄣˋ)
⒈ 完毕:用尽。说不尽。取之不尽。
⒉ 达到极端:尽头。山穷水尽。尽情。自尽(自杀)。
⒊ 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尽心。尽力。尽瘁。尽职。尽忠。尽责。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⒋ 都,全:尽然。尽是白的。尽收眼底。尽释前嫌。
尽(儘)的拼音:jǐn(ㄐ一ㄣˇ)
⒈ 极,最:尽底下。
⒉ 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量(liàng )。尽管。
尽字UNICODE编码U+5C3D,10进制: 23613,UTF-32: 00005C3D,UTF-8: E5 B0 BD。
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尽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儘盡侭
all、exhauste、to the greatest extent、try one's best、within the limits of
指事
exhaust, use up; deplete
详细解释◎ 尽的拼音:
儘 jǐn
〈词性:副〉
(1) (尽为“儘”和“盡”的简化字)
(2) 尽量,尽可能 [to the greatest extent]。如:尽早;尽分(尽量);尽语(尽量告诉)
(3) 意思同“最”,用在方位词的前面 [always]。如:尽南边;尽前边
(4) 老是;总 [always]。如:尽子(总是;老是)
(5) 〈词性:方〉∶保持某种事情的连续性 [keep on doing sth.]。如:他衣服都被汗湿透了,还尽着干呢?这些日子尽下雨
◎ 尽的拼音:
儘 jǐn
〈词性:动〉
(1) 表示以某个范围为界限,不得超过 [within]。如:尽着一天把事情处理完
(2) 让先 [first;give priority to]。如:尽让(谦让);尽着好位子坐;尽好的吃
(3) 任凭,纵使 [no matter]
惟有落红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武衍《宫词》
(4) 又如:尽下(听凭臣下;对臣下放心。帝王宽以待下)
(5) 另见 jìn
尽管、尽可能、尽快、尽量、尽先、尽自
◎ 尽的拼音:
盡 jìn
〈词性:形〉
(1) (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empty]
盡,器中空也。——《说文》
(2) 又如:尽觞(饮尽杯中之酒);尽光(精光。全无剩余)
◎ 尽的拼音:
盡 jìn
〈词性:动〉
(1) 竭;完;没有了 [exhaust;finish]
尽,竭也,终也。——《广韵》
尽,止也。——《小尔雅》
尽莫不然也。——《墨子经》
固民自尽。——《礼记·哀公问》。疏:“谓竭尽。”
尽信书。——《孟子》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礼记·曲礼》
尽信书。——《孟子》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礼记·曲礼》
攻械尽。——《墨子·公输》
民力尽于无用。——《墨子·七患》
马力尽矣。——《荀子·哀公》
林尽水源。——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雪尽马蹄轻。——唐· 王维《观猎》诗
以尽吾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尽其肉。——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
烧尽北船。——《资治通鉴》
必尽吾力。——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尽言(竭尽其言);尽志(竭尽心志);尽哀(竭尽哀思);尽盘将军(指贪吃的人);尽敬(竭尽敬意)
(3) 达到极限 [within the limits of;no more than]
五帝三王之于乐,尽之矣。——《吕氏春秋·明理》。注:“极也。”
(4) 又如:尽美(极美;完美);尽善(十分完善);尽齿(尽其年寿;指衰老)
(5) 全部用上;全部使出 [to the greatest extent]。如:尽辞(毫无保留地把话说出来);尽醉(尽情醉酒)
(6) 死 [die]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聊斋志异》
(7) 又如:尽命(终天年;效死;丧命);尽年(极其天年);尽死(效死);尽绝(绝灭)
(8) 努力完成 [use up;do one’s most]
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荀子·荣辱》。谓:“精于事。”
(9) 又如:尽义务(尽本分,完成自己所应做的事);尽规(竭力谋划)
(10) 追问 [question closely;make a detailed inquiry]
当下心中大喜,却故意的尽了那风水几句。——《儿女英雄传》
(11) 消灭;消失 [annihilate;eliminate;perish]
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史记·秦始皇本纪》
◎ 尽的拼音:
盡 jìn
〈词性:介〉
(1) 到…底;到…尽头 [all;whole;to the end]。如:尽岁(全年;整年);尽世(一辈子);尽日(一整天,一天到晚);尽人(所有的人);尽物(所有之物);尽止(尽头;止境);尽头路(末路;绝路);尽情话(绝情话;无情话);尽古(终古);尽场儿(到头来;自始至终)。又指农历月终。古以农历月终三十日为大尽,二十九日为小尽
(2) 姓
◎ 尽的拼音:
盡 jìn
〈词性:副〉
(1) 全部,都 [all;completely;exhaustive]
虚实尽知。——《资治通鉴·唐纪》
尽杀其戍卒。
尽杀之。
尽戮之。
(2) 又如:应有尽有;尽净(全部不剩);尽皆(全都;完全);尽实(完全按照实情);尽多(全部,尽皆)
(3) 另见 jǐn
尽瘁、尽欢、尽节、尽力、尽力而为、尽量、尽其所能、尽情、尽全力、尽然、尽人皆知、尽如人意、尽善尽美、尽是、尽收眼底、尽数、尽态极妍、尽头、尽夕、尽孝、尽心、尽兴、尽性、尽言、尽意、尽责、尽职、尽致、尽忠
其的拼音:qí(ㄑ一ˊ)
⒈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其所。莫名其妙。三缄其口。独行其是。自食其果。
⒉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其他。其余。其次。文如其人。名副其实。言过其实。
⒊ 那里面的:其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⒋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其如是,熟能御之?”
⒌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其如土石何?”
⒍ 词尾,在副词后:极其快乐。大概其。
其的拼音:jī(ㄐ一)
⒈ 〔郦食(yì)其〕中国汉代人
其字UNICODE编码U+5176,10进制: 20854,UTF-32: 00005176,UTF-8: E5 85 B6。
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其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丌亓基期箕
he、his、such、that
象形
his, her, its, their; that
详细解释◎ 其的拼音: jī
〈词性:名〉
(1) 通“諅”。周年 [anniversary]
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墨子》
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管子·轻重戊》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豳风·七月》
(2) 另见 qí
◎ 其的拼音: qí
〈词性:名〉
通“期”。期限 [predetermined time;scheduled time]
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易·系辞下》
◎ 其的拼音: qí
〈词性:代〉
(1)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 jī ),变成“其”。( jī )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2) 彼、他 [he]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师说》
(3) 又如:独善其身
(4) 她 [she]。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
(5) 它 [it]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
(6) 他们;她们;它们 [they]。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7) 他的 [his]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
(8) 又如:其妻
(9) 她的 [her]。如:其夫
(10) 它的 [its]。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11)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their]。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
(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 [that]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
(13) 又如:正当其时
(14) 这样,如此 [such]。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
(15) 姓
◎ 其的拼音: qí
〈词性:副〉
(1) 也许;大概 [perhaps;probably;most likely]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
齐国其庶几乎。——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齐其庶几乎。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表示祈使。当,可 [can;may]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其详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其善抚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 洪仁玕《英杰归真》
(3) 将,将要 [should]
今殷其沦丧。——《书·微子》
(4) 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Does it mean…?Shouldn't it be?]
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可怪也欤。——唐· 韩愈《师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中国其果老矣乎。——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5) 极,甚 [very]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 其的拼音: qí
〈词性:连〉
(1) 如果,假设 [if]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
(2) 或许;大概 [perhaps]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
(3)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
(4) 还是。表选择 [still;yet]
其真无马耶。——唐· 韩愈《杂说》
(5) 又
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 其的拼音: qí
〈词性:助〉
(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4)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5) 又
云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次、其后、其间、其乐无穷,其乐不穷、其貌不扬、其内、其所、其实、其势汹汹、其它、其他、其先、其余、其外、其中
态(態)的拼音:tài(ㄊㄞˋ)
⒈ 形状,样:态度。状态。姿态。形态。神态。动态。静态。事态。情态。常态。变态。体态。生态。
⒉ 一种语法范畴,多表明句子的主语和动词之间关系。
态字UNICODE编码U+6001,10进制: 24577,UTF-32: 00006001,UTF-8: E6 80 81。
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態㑷
condition、form、state、voice
形声:从太、心声
manner, bearing, attitude
详细解释◎ 态的拼音:
態 tài
〈词性:名〉
(1)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2) 同本义 [posture; carriage; attitide]
態,意态也。——《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
柔远能迩。——《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
人之态不如备。——《荀子·成相》。按:“诈态也。”
尽变态乎其中。——张衡《西京赋》
滂心淖态。——《楚辞·大招》
狗偷致态。——傅毅《舞赋》
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李渔《芙蕖》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淮南子》
尽态极妍。——唐· 杜牧《阿房宫赋》
密则无态。——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3) 情状,神情 [condition; appearance]
览将帅之变态。——司马相如《上林赋》。又如:病态;情态;气态;液态;态色(踌躇满志的神色);态状(状态;状貌);态浓(妆扮浓艳)
(4) 用以表明动作主体和动词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voice]——见“主态”
态度、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