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取乱侮亡的意思

luànwáng

取乱侮亡



拼音qǔ luàn wǔ wáng

注音ㄑㄨˇ ㄌㄨㄢˋ ㄨˇ ㄨㄤˊ

解释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谓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侵侮将亡的国家。

出处

繁体取亂侮亡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ㄑㄨˇ   
部首  又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BCY  仓颉  SJE  郑码  CEXS  四角  17440  结构  左右电码  0648  区位  4001  统一码  53D6  笔顺  一丨丨一一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取的拼音:qǔ(ㄑㄨˇ)  

⒈ 拿:索取。取书。取款。窃取。

⒉ 选择:选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样。

⒊ 采用:采取。听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

⒋ 得到,招致:获取。取经。取偿。取悦。

⒌ 消去:取消。取缔。

统一码

取字UNICODE编码U+53D6,10进制: 21462,UTF-32: 000053D6,UTF-8: E5 8F 96。

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取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dopt、aim at、assume、choose、fetch、get、take

相关字词

与、予、去、存、弃、舍、送

造字法

会意:从耳、从又

English

take, receive, obtain; selec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取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2) 同本义 [cut off left-ear]

取,捕取也。——《说文》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3) 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behead]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宋· 苏轼《阳关词》

(4) 拿 [take;fetch;get]

取数斗归。——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对面取人物。

取一葫芦。——宋· 欧阳修《归田录》

取器械。——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取将(拿取)

(6) 通“娶”。娶妻 [marry]

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

君取于吴,为同姓。——《论语·述而》

勿用取女。——《易·蒙》

可以冠子取妻。——《礼记·杂记》

昭公取于 吴。——《左传·哀公十二年》

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还必相迎取。

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水浒传》

(7) 又如:取女(娶妻);取亲(娶妻);取室(娶妻)

(8) 选取;选拔 [adopt;choose;select]

深思而慎取。——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取之。——明· 刘基《卖柑者言》

舍体而取面。——蔡元培《图画》

(9) 又如:取路(上路);取戏(采取游戏态度);取义(选择正义,就义而死);取人(选择人);取友(选取朋友);取途(选取经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种事物之征象)

(10) 招致 [incur]

谗毁竟自取。——唐· 杜甫《上水遣怀》

(11) 又如:取罪(自我罪责);取讥(招致讥讽);取毙(招致丧身);取醉(喝酒致醉)

(12) 得到;取得 [seek;get]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于人也奚取焉。——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召闹取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3) 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行事);取讨(讨取;索取);取和儿(取了和气。和睦相处);取真气(摄取天地间元气);取觅(收入;获得);取供(讨取口供)

(14) 博取 [curry]。如:取选(求取功名;应试);取应(应举;参加科举考试);取誉(博取称赞或好名声);取宠(博取别人的喜爱,称赞)

(15) 攻取,夺取 [attack and seize]

必取宋。——《墨子·公输》

取阳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16) 通“聚”。

(17) 会合,集合 [assemble;flock together]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泽。——《左传·昭公二十年》

(18) 积畜 [accumulate]

而利取分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

(19) 通“趋”。

(20) 跑,疾走 [run]

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韩非子·难势》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古乐府》

(21) 趋向 [tend to;incline to;hurry off]

两者合而天下取。——《荀子·王霸》

夸主以为高,异取以为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词性变化

取的拼音:   

〈词性:副〉

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 [only]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取的拼音:   

〈词性:助〉

表示动态,相当于“得”、“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常用词组

取保、取材、取长补短、取代、取道、取缔、取而代之、取法、取回、取经、取精用弘、取景、取决、取乐、取名、取闹、取暖、取平、取齐、取巧、取舍、取胜、取士、取土坑、取向、取消、取笑、取信、取样、取予、取悦、取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拼音  luàn   注音  ㄌㄨㄢˋ   繁体    
部首  乙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TDNN  仓颉  HRU  郑码  MIZ  四角  22610  结构  左右电码  0052  区位  3450  统一码  4E71  笔顺  ノ一丨丨フ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乱(亂)的拼音:luàn(ㄌㄨㄢˋ)  

⒈ 没有秩序:乱套。紊乱。凌乱。

⒉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乱世。政乱。平乱。乱邦不居。

⒊ 混淆:乱伦。败常乱俗。

⒋ 任意随便:乱吃。乱跑。

⒌ 男女关系不正当:淫乱。

⒍ 横渡:乱流。

⒎ 治理:乱臣。

⒏ 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乱曰。

统一码

乱字UNICODE编码U+4E71,10进制: 20081,UTF-32: 00004E71,UTF-8: E4 B9 B1。

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乱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亂釠乿

汉英互译

in disorder、in confusion、chaos、promiscuity、random、turmoil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原为会意

English

confusion, state of chaos, revol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乱的拼音:

luàn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2) 同本义 [put silk in order]

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

(3) 治理 [administer]

予有乱臣十人。——《论语》

(4) 又如:乱政(治理政务;干扰、败坏政治)

(5) 扰乱;打乱;使乱 [disturb; trouble]

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沽名乱政。——清· 张廷玉《明史》

与江水乱。——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6) 又如:乱行(打乱了的行列);乱目(扰乱视觉);乱神(扰乱心神)

(7) 淫乱,玩弄 [be sexually promiscuous with; dally with]

始乱之,终弃之。——元稹《会真记》

(8) 又如:乱失(淫乱放荡)

(9) 败坏;破坏 [ruin;corrupt;undermine]

坏法乱纪。——《礼记·礼运》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

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10) 又如:乱家(伦常败坏的家庭);乱俗(败坏风俗);乱纪(败坏法纪)

(11) 违反 [violate]。如:乱嗣(违反宗法社会谪长继承(制度))

(12) 混淆 [confuse]。如:乱实(混淆事实);乱名(混淆名称)

(13) 为丧事奔忙 [be busy rushing about]

他父亲死了,我在他家帮着乱了几日

(14) 烦乱 [be annoyed (vexed)]

当时曹操心乱,不能稳睡。——《三国演义》

(15) 又如:乱志(烦乱的心志)

(16) 横渡 [ferry across]

乱于河。——《书·禹贡》

(17) 昏乱;迷乱 [lose consciousness]

酒乱其神也。——《荀子》

(18) 又如:乱行(昏乱的行为);乱命(临死前神志昏迷时留下的遗言);乱性(迷乱心性);乱朝(昏乱的朝廷)

词性变化

乱的拼音:

luàn  

〈词性:形〉

(1) 混乱;无秩序 [disorderly;in confusion;confused]

视其辙乱。——《左传·庄公十年》

人影散乱。——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群莺乱飞。——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2) 又如:乱法(混乱的法令);乱纪(混乱的时代);乱哄(混乱;吵闹);乱松松(头发散乱蓬松的样子);乱人(违背正道或制造混乱的人)

(3) 混杂,杂 [mixed]

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韩非子》

(4) 又如:乱烘烘(纷杂混乱的样子);乱葬地(乱葬岗,乱葬埂。旧时埋葬无主尸体和死去的穷人的地方)

乱的拼音:

luàn  

〈词性:副〉

(1) 随意,随便;任意 [arbitrarily]

乱罚无罪,杀无辜。——《书·无逸》

(2) 又如:乱背弓空(意借债);乱开玩笑;乱吃;乱出主意;乱跑;乱说乱动

(3) 很,非常 [very]。如:乱有面子

乱的拼音:

luàn  

〈词性:名〉

(1) 叛乱;动乱;不安定 [an armed rebillion;unrest]

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

(2) 又

禹以治, 桀以乱。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

吴民之乱。——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

大阉之乱。

桀纣暴乱。——《韩非子·五蠹》

乱者四应。——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

避乱江东。——《资治通鉴》

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

(4) 又如:乱邦(动乱的国家);乱危(动乱;不安定);乱法(引起国家动乱);乱萌(动乱的苗头);乱言(作乱的话);乱逆(叛乱,叛逆);乱贼(叛乱);乱谋(叛乱的阴谋);乱党(旧时当政者对叛逆集团或其成员的称谓)

(5) 淫乱的事,男女胡乱的性交 [promiscuity]

欲与乱,以止其口。——《汉书·衡山王传》

(6) 又如:乱气(淫乱之气);乱族(家族内部的淫乱);乱孽(淫乱邪恶)

(7) 危害;祸乱 [calamity]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霍光传》

(8) 又如:乱首(祸乱的开端);乱根(祸乱的根源);乱萌(祸乱的苗子);乱祸(祸乱)

(9) 乐章的尾声叫做乱 [codo of movement]。辞赋里用在篇末,总括全篇思想内容的文字也叫乱

乱曰。——《楚辞·屈原·涉江》

常用词组

乱兵、乱臣、乱臣贼子、乱打、乱点鸳鸯、乱放、乱飞、乱纷纷、乱坟岗、乱搞、乱哄哄、乱乎、乱交、乱砍、乱了套、乱伦、乱麻麻、乱民、乱蓬蓬、乱七八糟、乱人耳目、乱世、乱说、乱谈、乱弹琴、乱套、乱腾、乱腾腾、乱葬岗子、乱糟糟、乱真、乱子

  拼音    注音  ㄨˇ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86  WTXU  五笔98  WTXY  仓颉  OOWY  郑码  NMZY  四角  28257  结构  左右电码  0185  区位  4674  统一码  4FAE  笔顺  ノ丨ノ一フフ丶一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侮的拼音:wǔ(ㄨˇ)  

⒈ 欺负,轻慢: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侮蔑(轻视,轻蔑)。欺侮。不可侮。

⒉ 古代奴婢的贱称。

统一码

侮字UNICODE编码U+4FAE,10进制: 20398,UTF-32: 00004FAE,UTF-8: E4 BE AE。

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㑄㚢

汉英互译

bully、insult

造字法

形声:从亻、每声

English

insult, ridicule, disgra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侮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人,每声。本义:轻慢,不敬重)

(2) 同本义 [slight]

不侵侮。——《礼记·曲礼》

(3) 又如:侮易(轻慢。);侮慢(轻侮傲慢,不敬重他人);侮忽(轻视,轻慢);侮法(藐视和歪曲法令);侮笑(轻慢嘲笑);侮傲(傲视和轻慢他人,没有礼貌);侮诮(以轻慢的态度加以讥嘲);侮剧(轻慢戏弄);侮薄(轻视;鄙薄)

(4) 欺负 [bully]

不侮鳏寡。——《左传·昭公元年》

有侮臣者。——《墨子·公输》

犯笑侮。——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5) 又如:侮手(动手;对打);侮谇(欺侮斥责);侮夺(侮慢他人,侵夺他人所有之物);侮害(欺侮侵害);侮折(欺侮折辱);侮文(歪曲法律条文以行私作恶)

(6) 通“捂”。用手遮盖 [cover]

侮着眼只是啼哭。——《二刻拍案惊奇》

(7) 又如:侮眼啼哭(捂着眼睛,掩面哭泣)

词性变化

侮的拼音:   

〈词性:名〉

古时奴婢的贱称 [housemaid]

秦晋之间骂奴婢曰侮。——《方言》

常用词组

侮骂、侮蔑、侮弄、侮辱

  拼音  wáng wú   注音  ㄨㄤˊ ㄨˊ   
部首  亠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86  YNV  五笔98  YNB  仓颉  YV  郑码  SH  四角  00710  结构  单一电码  0072  区位  4586  统一码  4EA1  笔顺  丶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亡的拼音:wáng(ㄨㄤˊ)  

⒈ 逃:逃亡。流亡。

⒉ 失去:亡佚。亡羊补牢。

⒊ 死:伤亡。死亡。

⒋ 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

其他字义

亡的拼音:wú(ㄨˊ)  

⒈ 古同“无”,没有。

统一码

亡字UNICODE编码U+4EA1,10进制: 20129,UTF-32: 00004EA1,UTF-8: E4 BA A1。

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亡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亾兦

汉英互译

conquer、deceased、die、flee、lose

相关字词

灭、殁、卒、兴、存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death, destroyed; lose, peris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亡的拼音:

wáng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 yǐn  )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 同本义 [flee;run away]

亡,逃也。——《说文》

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国语·晋语四》

子牟有罪而亡。——《国语·楚语上》

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或以为亡。

数言欲亡。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奴惊,各亡去。——高启《书博鸡者事》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子(亡人。逃亡的人);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4) 死 [die]

存亡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身在身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长者先亡。——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亡人(死人。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6) 丢失;丧失 [lose]

亡赵自危。——《战国策·秦策五》

非其所以与人而与人,谓之亡。——《谷梁传·定公八年》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汉· 贾谊《过秦论》

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大道以多歧亡羊。——马中锡《中山狼传》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

诸侯之所亡。——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8) 灭亡 [subjugate]

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大亡其则。——《韩非子·说难》

彼固亡国之形也。——《韩非子·初见秦》

秦饥而宛亡。——《战国策·西周策》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苏洵《六国论》

亡无日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坐而待亡。

(9) 又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10) 外出;出门 [be away from home]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11) 沉迷于宴饮 [indulge in drink]

乐酒无厌谓之亡。——《孟子》

(12) 通“忘” [forget]

曷维其亡?——《诗·邶风·绿衣》

圣人之法死亡亲,为天下也。厚亲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淮南子》

(13) 轻视 [neglect]。如:亡如(瞧不起,不放在眼里)

词性变化

亡的拼音: wáng  

〈词性:名〉

(1) 过去 [of the pass]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

(2) 另见   

常用词组

亡八、亡故、亡国、亡国奴、亡魂、亡魂丧胆、亡魂失魄、亡灵、亡命、亡命之徒、亡去、亡失、亡羊补牢、亡佚

基本词义

亡的拼音:   

〈词性:动〉

(1) 古同“无”

(2) 通“无”。没有 [not have]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诗·唐风·葛生》

亡则以缁,长半幅。——《仪礼·士丧礼》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孟子·尽心上》

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广苏建传》

大且亡罪夷灭。

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后汉书·列女传》

(3) 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don't]

幸亡阻我。——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亡论长者。

法令亡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亡何国变。——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4) 另见 wáng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