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区区之众的意思

zhīzhòng

区区之众



拼音qū qū zhī zhòng

注音ㄑㄨ ㄑㄨ ㄓ ㄓㄨㄥˋ

解释区区:形容少。很少的几个人。

出处《孔丛子·论势》:“以区区之众,居二敌之间。”

用法作宾语;指很少的几个人。

感情区区之众是中性词。

繁体區區之衆

反义人山人海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qū ōu   注音  ㄑㄨ ㄡ   繁体    
部首  匚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AQI  五笔98  ARI  仓颉  SK  郑码  HOS  四角  71714  结构  左三包围电码  0575  区位  3988  统一码  533A  笔顺  一ノ丶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区(區)的拼音:qū(ㄑㄨ)  

⒈ 分别:区分。区别。

⒉ 地域:地区。区划。

⒊ 〔区区〕小,细微:如“区区小事”。

⒋ 行政区划单位:省级自治区。市辖区。

其他字义

区(區)的拼音:ōu(ㄡ)  

⒈ 姓。

统一码

区字UNICODE编码U+533A,10进制: 21306,UTF-32: 0000533A,UTF-8: E5 8C BA。

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区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orough、sanjak、section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area, district, region, war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区的拼音:

ōu  

〈词性:名〉

(1) 一种中国古代容器。又用为容量单位 [ou,ancient vessel]

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左传·昭公三年》

(2) 古代农民播种时所开的穴或沟称为“区” [pit or furrow]。如:区田(指在田里按一定距离开挖穴,将种子播入其间的一种农作法。便于小范围内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

(3) 姓氏

我区氏儿也。——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 另见   

基本词义

区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品在匚中。“品”表示许多物品。“匚”( fāng  ),盛物的器具。本义:收藏)

(2) 隐匿 [hide]

区,踦区,藏匿也。——《说文》

吾文君文王作仆区之法。——《左传·昭公七年》

(3) 区别 [distinguish]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论语·子张》

(4) 又如:区界(区别;界限);区明(区分明晰);区判(区分判别);区详(区分详明)

词性变化

区的拼音:

  

〈词性:名〉

(1) 区域;地区 [area;district;region]

造我区夏。——张衡《东京赋》。注:“区,域也。”

茂八区而菴谒焉。——左思《蜀都赋》。注:“四方八隅也。”

上下无常穷六区。——《思元赋》

冰天雪海之区。——〔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区夏(诸夏。中原地区,指中国);区宇(疆土境域);商店区;山区;市区;边区;区外(域外);区宇(境域;天下)

(3) 行政区划单位 [administration division]。如:自治区;解放区;市辖区;县辖区。亦指区政府所在地。如:他在区里开了三天会

(4) 住宅,居住处 [residence;dwelling]。如:区处(居住的地方);区士(守卫在宫外的士兵);区宇(殿宇);区舍(房屋)

(5) 特指小屋 [small house]

浮玉之山,北望具区。——《山海经·南山经》

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汉书·胡建传》。颜师古注:“区者,小室之名,若今小庵屋之类耳。”

(6) 球场(如草地网球、网球戏、手球或篮球)上划分的区 [court]。如:发球区;后区

(7) 人世间 [world]。如:区中(人世间);区中缘(尘世的俗情);区中学(世俗的学问);区内(天下,宇内);区有(天下)

区的拼音:

  

〈词性:形〉

(1) 小,微小 [small]

宋国区区。——《左传·襄公十七年》

区区焉相乐也。——《吕氏春秋·务大》

吾道知处暗,夫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有中区事。——《关尹子》

(2) 又如:区区

(3) 平庸 [mediacre]。如:区区冗冗(庸庸碌碌);区区庸庸(平庸无能)

(4) 另见 ōu  

常用词组

区别、区别、区段、区分、区公所、区划、区间、区区、区区小事、区宇、区域

  拼音  qū ōu   注音  ㄑㄨ ㄡ   繁体    
部首  匚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AQI  五笔98  ARI  仓颉  SK  郑码  HOS  四角  71714  结构  左三包围电码  0575  区位  3988  统一码  533A  笔顺  一ノ丶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区(區)的拼音:qū(ㄑㄨ)  

⒈ 分别:区分。区别。

⒉ 地域:地区。区划。

⒊ 〔区区〕小,细微:如“区区小事”。

⒋ 行政区划单位:省级自治区。市辖区。

其他字义

区(區)的拼音:ōu(ㄡ)  

⒈ 姓。

统一码

区字UNICODE编码U+533A,10进制: 21306,UTF-32: 0000533A,UTF-8: E5 8C BA。

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区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orough、sanjak、section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area, district, region, war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区的拼音:

ōu  

〈词性:名〉

(1) 一种中国古代容器。又用为容量单位 [ou,ancient vessel]

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左传·昭公三年》

(2) 古代农民播种时所开的穴或沟称为“区” [pit or furrow]。如:区田(指在田里按一定距离开挖穴,将种子播入其间的一种农作法。便于小范围内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

(3) 姓氏

我区氏儿也。——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 另见   

基本词义

区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品在匚中。“品”表示许多物品。“匚”( fāng  ),盛物的器具。本义:收藏)

(2) 隐匿 [hide]

区,踦区,藏匿也。——《说文》

吾文君文王作仆区之法。——《左传·昭公七年》

(3) 区别 [distinguish]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论语·子张》

(4) 又如:区界(区别;界限);区明(区分明晰);区判(区分判别);区详(区分详明)

词性变化

区的拼音:

  

〈词性:名〉

(1) 区域;地区 [area;district;region]

造我区夏。——张衡《东京赋》。注:“区,域也。”

茂八区而菴谒焉。——左思《蜀都赋》。注:“四方八隅也。”

上下无常穷六区。——《思元赋》

冰天雪海之区。——〔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区夏(诸夏。中原地区,指中国);区宇(疆土境域);商店区;山区;市区;边区;区外(域外);区宇(境域;天下)

(3) 行政区划单位 [administration division]。如:自治区;解放区;市辖区;县辖区。亦指区政府所在地。如:他在区里开了三天会

(4) 住宅,居住处 [residence;dwelling]。如:区处(居住的地方);区士(守卫在宫外的士兵);区宇(殿宇);区舍(房屋)

(5) 特指小屋 [small house]

浮玉之山,北望具区。——《山海经·南山经》

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汉书·胡建传》。颜师古注:“区者,小室之名,若今小庵屋之类耳。”

(6) 球场(如草地网球、网球戏、手球或篮球)上划分的区 [court]。如:发球区;后区

(7) 人世间 [world]。如:区中(人世间);区中缘(尘世的俗情);区中学(世俗的学问);区内(天下,宇内);区有(天下)

区的拼音:

  

〈词性:形〉

(1) 小,微小 [small]

宋国区区。——《左传·襄公十七年》

区区焉相乐也。——《吕氏春秋·务大》

吾道知处暗,夫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有中区事。——《关尹子》

(2) 又如:区区

(3) 平庸 [mediacre]。如:区区冗冗(庸庸碌碌);区区庸庸(平庸无能)

(4) 另见 ōu  

常用词组

区别、区别、区段、区分、区公所、区划、区间、区区、区区小事、区宇、区域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zhòng   注音  ㄓㄨㄥˋ   繁体  眾、衆  
部首  人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WWWU  仓颉  OOO  郑码  ODOO  四角  80880  结构  品字电码  5883  区位  5458  叠字  三叠字拆字  三个人  统一码  4F17  笔顺  ノ丶ノ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众(衆)的拼音:zhòng(ㄓㄨㄥˋ)  

⒈ 许多:与“寡”相对:众人。众多。众矢之的。芸芸众生。

⒉ 许多人:大众。群众。民众。众口铄金。众目睽睽。众叛亲离。众擎易举。

统一码

众字UNICODE编码U+4F17,10进制: 20247,UTF-32: 00004F17,UTF-8: E4 BC 97。

众字由三个人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众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乑衆眾

汉英互译

crowd、many、numerous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三人

English

multitude, crowd; masses, public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众的拼音:

衆、 zhòng  

〈词性:名〉

(1)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 同本义 [multitude;everyone]

人三为众。——《国语·周语》

坤为众。——《易·说卦》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周礼·大宗伯》

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

庸众而野。——《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

众恶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教我先威众耳。——《史记·陈涉世家》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激众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众皆感奋。

(4) 又

率众袭之。

(5) 又如:众喙(众人的闲言碎语);众口嚣嚣(众人吵吵嚷嚷);众怨之的(大家怨恨的目标);众力(众人之力);众口(众人的言论);众夫(众人;一般人);众兆(众人);众目(众人的眼睛);众心(众人之心);听众;观众;群众;会众(到会的人);当众(当着大家);民众(人民大众);公众(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万众(大众)

(6) 指诸事,万事 [everything]

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礼记·仲尼燕居》

(7) 又如:众名(万物之名);众有(万物);众念(万念);众物(万物;诸物);众圣(诸圣人)

(8) 指百官;群臣 [all official]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礼记》

(9) 又如:众士(贵臣以外诸臣。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众臣(贵臣身份以外之臣。即众士)

(10) 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soldier;army]

率数万之众。(众指军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1) 又如:众力(特指兵力);众卒(一般兵士)

(12) 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slave]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13) 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monk number]

一行三众,辞别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西游记》

(14) 又如:众性(佛教语。众生);众生(泛指人和一切动物;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15) 姓

词性变化

众的拼音:

zhòng  

〈词性:形〉

(1) 众多,与“寡”、“少”相对 [many]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子·劝学》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

众贼环而进。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众妙毕备。

(4) 又如:众峰(许多山峰);众工(许多工匠);众支(众多的支系);众小(众多小国);众卉(百草);众口纷纭(人多嘴杂,论论纷纷);众毛飞骨(众多的众物能掀起重物);众巧(众多的巧匠);众矢之的(许多箭射的靶子。比喻众人攻击的目标)

(5) 各种 [various]。如:众艺(各种技艺,艺术);众虑(各种杂念;各方面的考念);众管(各种管乐器);众伪(种种假象);众群(各种邪恶);众善(各种善举)

(6) 广泛;普遍 [general;common]

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荀子》。杨倞注:“闻见不广,议论不高。”

(7) 又如:众妙(一切深奥玄妙的的道理);众医(一般医生;庸医)

常用词组

众多、众寡悬殊、众口难调、众口铄金、众口一词、众目睽睽、众目昭彰、众怒、众怒难任、众叛亲离、众擎易举、众人、众生、众矢之的、众数、众说、众说纷纭、众所周知、众望、众望所归、众星捧月、众议院、众志成城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