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ǔ shě liǎng nán
注音ㄑㄨˇ ㄕㄜˇ ㄌ一ㄤˇ ㄋㄢˊ
解释采用或舍弃都能决定。指难以抉择。
出处
例子这事让我取舍两难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难以抉择。
谜语尼姑生孩子
感情取舍两难是中性词。
繁体取捨兩難
反义取舍得当
动物生肖牛,虎,蛇
取的拼音:qǔ(ㄑㄨˇ)
⒈ 拿:索取。取书。取款。窃取。
⒉ 选择:选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样。
⒊ 采用:采取。听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
⒋ 得到,招致:获取。取经。取偿。取悦。
⒌ 消去:取消。取缔。
取字UNICODE编码U+53D6,10进制: 21462,UTF-32: 000053D6,UTF-8: E5 8F 96。
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取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娶
adopt、aim at、assume、choose、fetch、get、take
与、予、去、存、弃、舍、送
会意:从耳、从又
take, receive, obtain; select
详细解释◎ 取的拼音: qǔ
〈词性:动〉
(1)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2) 同本义 [cut off left-ear]
取,捕取也。——《说文》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3) 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behead]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宋· 苏轼《阳关词》
(4) 拿 [take;fetch;get]
取数斗归。——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对面取人物。
取一葫芦。——宋· 欧阳修《归田录》
取器械。——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取将(拿取)
(6) 通“娶”。娶妻 [marry]
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
君取于吴,为同姓。——《论语·述而》
勿用取女。——《易·蒙》
可以冠子取妻。——《礼记·杂记》
昭公取于 吴。——《左传·哀公十二年》
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还必相迎取。
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水浒传》
(7) 又如:取女(娶妻);取亲(娶妻);取室(娶妻)
(8) 选取;选拔 [adopt;choose;select]
深思而慎取。——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取之。——明· 刘基《卖柑者言》
舍体而取面。——蔡元培《图画》
(9) 又如:取路(上路);取戏(采取游戏态度);取义(选择正义,就义而死);取人(选择人);取友(选取朋友);取途(选取经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种事物之征象)
(10) 招致 [incur]
谗毁竟自取。——唐· 杜甫《上水遣怀》
(11) 又如:取罪(自我罪责);取讥(招致讥讽);取毙(招致丧身);取醉(喝酒致醉)
(12) 得到;取得 [seek;get]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于人也奚取焉。——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召闹取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3) 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行事);取讨(讨取;索取);取和儿(取了和气。和睦相处);取真气(摄取天地间元气);取觅(收入;获得);取供(讨取口供)
(14) 博取 [curry]。如:取选(求取功名;应试);取应(应举;参加科举考试);取誉(博取称赞或好名声);取宠(博取别人的喜爱,称赞)
(15) 攻取,夺取 [attack and seize]
必取宋。——《墨子·公输》
取阳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16) 通“聚”。
(17) 会合,集合 [assemble;flock together]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泽。——《左传·昭公二十年》
(18) 积畜 [accumulate]
而利取分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
(19) 通“趋”。
(20) 跑,疾走 [run]
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韩非子·难势》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古乐府》
(21) 趋向 [tend to;incline to;hurry off]
两者合而天下取。——《荀子·王霸》
夸主以为高,异取以为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 取的拼音: qǔ
〈词性:副〉
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 [only]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 取的拼音: qǔ
〈词性:助〉
表示动态,相当于“得”、“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取保、取材、取长补短、取代、取道、取缔、取而代之、取法、取回、取经、取精用弘、取景、取决、取乐、取名、取闹、取暖、取平、取齐、取巧、取舍、取胜、取士、取土坑、取向、取消、取笑、取信、取样、取予、取悦、取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舍的拼音:shě(ㄕㄜˇ)
⒈ 放弃,不要了:舍己为人。舍近求远。四舍五入。
⒉ 施舍:舍粥。舍药。
舍的拼音:shè(ㄕㄜˋ)
⒈ 居住的房子:宿舍。旅舍。校舍。
⒉ 居住,休息:舍于山麓。
⒊ 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舍弟。舍侄。舍亲。
⒋ 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喻对人让步)。
⒌ 姓。
舍字UNICODE编码U+820D,10进制: 33293,UTF-32: 0000820D,UTF-8: E8 88 8D。
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舍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捨舎
abandon、give alms、give up、house、hut、shed
取
象形:上边是屋顶,下边是基础
house, dwelling; dwell, reside
详细解释◎ 舍的拼音:
捨 shě
〈词性:动〉
(1) 放在一边;丢开 [put;put aside]
捨,释也。从手,舍声。——《说文》
捨,置也。——《广雅》
舍车而徒。——《易·贲》
(2) 又如:舍手(放开手;放下手);舍置(丢开);舍脸(沉下脸)
(3) 放弃;舍弃 [give up;abandon]
万物捨此而求生。——《老子》注经传多以舍为之
不如舍。——《易·屯》
舍命不渝。——《诗·郑风·羔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求则得之,舍者失之。——《孟子·告子上》
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韩非子·难二》
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 吴越争衡。——《资治通鉴》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4) 又如:舍己成人(牺牲自己利益,成全别人);舍却(抛开);舍实求虚(放弃实在的东西,而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所在);舍拼(舍弃;不顾一切干);舍筏(舍弃渡人的船筏);舍业(放弃学业;舍弃产业);舍己芸人(舍弃自己的田地,去耕耘别人的田地。比喻荒废自己本分内的工作而替他人做事)
(5) 废止、停止 [abolish]
耕者少舍。——《礼记·月令》。注:“止也。”
舍我穑事。——《书·汤誓》。释文:“废也。”
舍药物可也。——《左传·昭公九年》。服注:“止也。”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6) 又如:舍业(停止学习)
(7) 布施,施舍 [give alms]
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儒林外史》
(8) 又如:舍个数(在神佛面前许个愿);舍贫(接济穷人);舍宅(施舍住宅作寺院);舍施(施舍)
(9) 通“赦”。免罪或免罚;释放 [remit]
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荀子·荣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韩诗外传·卷九》
夫人请之,吾舍之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0) 又如:舍禁(解除封山泽的禁令);舍纵(宽赦,放纵);舍眼(睁眼;抬眼)
(11) 发,发射 [launch]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诗·小雅·车攻》
(12) 又如:舍拔(发箭);舍放(发射,放射)
(13) 另见 shè
舍本逐末、舍不得、舍短取长、舍己从人、舍己为人、舍近求远、舍车保帅、舍脸、舍命、舍弃、舍生取义、舍死忘生
◎ 舍的拼音: shè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上端象屋顶,下端象建筑物的基础。中间是客舍招徕顾客的幌子。本义:客舍)
(2) 同本义 [inn;tavern]
舍,市居曰舍。——《说文》。按,客店也。周礼之庐也,路室也,候馆也,皆是。
天子赐舍。——《仪礼·觐礼》。注:“犹致馆也。”
夫子休就舍。——《庄子·说剑》
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孟子·离娄上》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旅舍(旅馆);舍馆(住所;客舍);舍长(守护客馆的负责人)
(4) 房屋(住宅) [house;shed;hut]
将适舍。—《礼记·曲礼》。注:“主人家也。”
舍之上舍。——《战国策·齐策》。注:“甲第也。”
神归其舍。——《鬼谷了·本经阴符》
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客至》
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怀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庐舍(简陋的房屋);茅舍(茅屋);舍园(宅内庭院);舍中(家中);宿舍;茅舍;牛舍;校舍;舍匿(用房子藏匿。即“窝藏”)
(6) 营寨;营房 [barracks]
于是徙舍而走平陵。——《孙膑兵法·擒庞涓》
(7) 中国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an ancient unit of distance equal to 30 li]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杜预注:“一舍,三十里。”
(8) 公子;少爷 [son of a feudal prince or high official;young master of the house]。如:舍人(公子;少爷)
◎ 舍的拼音: shè
〈词性:代〉
(1) 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家或辈分低、年纪小的亲属 [my]
屈到舍下暂住,细细请教何如?——《长生殿·弹词》
(2) 又如:舍弟(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弟弟);舍妹(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妹妹);舍下(谦称自己的居室)
◎ 舍的拼音: shè
〈词性:动〉
(1) 置;安置 [put sth.in a proper place]
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唐浮图 慧褒始舍于其址。——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舍匿(窝藏);舍藏(窝藏)
(3) 住宿 [put up]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庄子·山木》
(4) 又如:舍次(临时住宿);舍止(停驻,居留)
(5) 休息;止息 [rest;stop]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6) 安排住宿 [arrange residence]
少间白至,乘骏马如龙,生另舍舍之。——《聊斋志异·白于玉》
(7) 宿营 [take up quarters]
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左传·庄公三年》
(8) 另见 shě
舍间、舍利、舍利子塔、舍亲
两(兩)的拼音:liǎng(ㄌ一ㄤˇ)
⒈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两个黄鹂。两本书。
⒉ 双方:两可。两边。两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两旁。两侧。两袖清风。两败俱伤。
⒊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两(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两(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⒋ 表示不定数目:两下子。两着儿(zhāor )。
两字UNICODE编码U+4E24,10进制: 20004,UTF-32: 00004E24,UTF-8: E4 B8 A4。
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两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兩両㒳
liang、tael、twain
象形
two, both, pair, couple; ounce
详细解释◎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量〉
(1)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2) 同本义 [liang,a unit of weight]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3) 双。用于鞋娄 [two]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 金陵。—— 唐· 戴叔伦《忆原上人》
(4)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5) 通“辆”。车一乘 [used for buses,carts,etc.]
武王戎车三百两。——《书·牧誓·序》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数]
(1) 二 [two]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两军人马。——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2) 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会试(考进士)为甲榜,乡试(考举人)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3)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both;either;mutual]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又
两股战战。
两鬓苍苍。——唐·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女子兼适两夫家);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亦两阵。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6)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some;a few]
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拨弦三两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副〉
(1)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both (sides);either;mutual]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动〉
(1) 等同;比并 [equal]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2) 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两败俱伤、两半、两边、两边倒、两便、两曹、两重、两次、两抵、两都、两个时候、两广、两汉、两湖、两虎相斗、两回事、两极、两极分化、两脚规、两节棍、两截门、两可、两口子、两立、两利、两码事、两面、两面光、两面派、两面三刀、两面讨好、两难、两旁、两栖动物,两栖植物、两讫、两清、两情两愿、两全、两全其美、两手空空、两头,两头儿、两下里、两下子、两厢、两小无猜、两性、两性动物,两性花、两袖清风、两眼发黑、两眼一抹黑、两姨、两姨亲、两翼、两造、两着儿
难(難)的拼音:nán(ㄋㄢˊ)
⒈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难处。难度。难点。难关。难熬。难耐。难产。难堪。难题。难以。难于。困难。畏难。急人之难。
⒉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难免。难为。难保。难怪。难倒(dǎo )。难道。难能可贵。
⒊ 不好:难听。难看。
难(難)的拼音:nàn(ㄋㄢˋ)
⒈ 灾祸,困苦:难民。灾难。遇难。逃难。殉难。患难。遭难。避难。排扰解难。
⒉ 仇怨:排难解纷。
⒊ 诘责,质问:发难。非难。责难。
难(難)的拼音:nuó(ㄋㄨㄛˊ)
⒈ 古同“傩”。
难字UNICODE编码U+96BE,10进制: 38590,UTF-32: 000096BE,UTF-8: E9 9A BE。
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难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難
adversity、bad、blame、difficult、disaster、hard、hardly possible
易
原为形声
difficult, arduous, hard; unable
详细解释◎ 难的拼音:
難 nán
〈词性:形〉
(1) (形声。从隹( zhuī )?声。从隹,与鸟有关。①本义:支翅鸟。②假借为困难)
(2) 困难;艰难;不容易 [difficult;hard;troublesome]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3) 又如:难句(难得的佳句);难老(难于衰老);难行(难于施行;不容易走);难治(不容易治理);难航(不易舟行);难期(难及,难于企及);难义(不易索解的辞旨);难极(不易穷尽);难疑(相互讨论不易索解,心存迷惑的要义);难乎为继(指前人做得太好,不易照样继续下去)
(4) 不可;不好 [hardly possible;bad]
桓谭作论,明弱水之难航。—— 汉· 王褒《灵坛碑文》
◎ 难的拼音:
難 nán
〈词性:动〉
(1) 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feel difficult]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难与,“难与之”的省略。之,指代曹军。)——《资治通鉴》
难测也。——《左传·庄公十年》
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余幼女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使感到困难 [put sb.into a difficult position]
今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左传》
(3) 通“戁”。
(4) 恐惧 [dread;fear]
故君子恭而不难。——《荀子·君道》。注:“难读为戁,惧也。”
(5) 敬 [respect]
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诗·小雅·桑扈》
◎ 难的拼音:
難 nán
〈词性:名〉
通“攤”。驱除疫鬼之祭 [sacrificial rites for get rid of bogy]
命有司大难。——《礼记·月令》
◎ 难的拼音:
難 nán
〈词性:后缀〉
(1) 现常作后缀加在词或词组后构成新的名词,构成某种存在较大困难的事 [difficult]。如:卖棉难;乘车难;买菜难
(2) 另见 nàn
难熬、难保、难缠、难产、难产、难吃、难处、难处、难卒合、难当、难倒、难道、难得、难点、难懂、难度、难分难解、难搞、难怪、难怪、难关、难割难舍、难过、难解、难解难分,难分难解、难解之谜、难堪、难看、难免、难耐、难能可贵、难忍、难色、难上难,难上加难、难舍难分、难事、难受、难说、难说话儿、难题、难听、难忘、难为、难为情、难为听、难闻、难言、难言之隐、难以、难于、难住、难字
◎ 难的拼音:
難 nàn
〈词性:名〉
(1)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disaster;calamity;catastrophe]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 曹操者,然 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以免于难。——《国语·晋语》
芟夷大难。——《资治通鉴》
故及于难。——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排难解纷;苦难(痛苦和灾难);逃难(逃灾);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蒙难(遭受到人为的灾祸);罹难(遇灾遇险而死);避难(躲避灾难或迫害)
(3)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rerolt]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贾谊《过秦论》
(4) 又如:发难(发动反抗或叛乱);首难(首先发难)
(5) 怨仇;仇敌 [enmity;foe]
将西南以与秦为难。——《战国策》
◎ 难的拼音:
難 nàn
〈词性:动〉
(1) 诘问;责难 [blame;reproach]
追难孔子,何伤于人?—— 王充《论衡·问孔》
交相问难。——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刁难(故意使人为难);难言(非难的言论);难极(诘难);驳难(反驳责难);责难(指摘非难);非难(指摘和责问)
(3) 抵挡;拒斥 [keep out;ward off;refuse]
难壬人。——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難德允元,而难任人。——《书·舜典》
(4) 如:阻难(阻挠留难)
(5) 论说;争辩 [argue]
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史记·五帝本纪》
(6) 又如:难说(讨论解说);难诘(讨论责问);难驳(攻讨反击)
(7) 另见 nán
难胞、难民、难侨、难属、难兄难弟、难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