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燃萁之敏的意思

ránzhīmǐn

燃萁之敏



拼音rán qí zhī mǐn

注音ㄖㄢˊ ㄑ一ˊ ㄓ ㄇ一ㄣˇ

解释后因以之喻文思敏捷。

出处相传三国魏曹植在其兄曹丕的胁迫下七步成诗,诗中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语。宋 宁参《白水县斋十咏》序:“曾无击钵之音,但愧燃萁之敏。”

用法作宾语;指人文思敏捷。

感情燃萁之敏是中性词。

近义七步之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rán   注音  ㄖㄢˊ   
部首  火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6画  
五笔  OQDO  仓颉  FBKF  郑码  UOSU  四角  93838  结构  左右电码  3595  区位  4028  统一码  71C3  笔顺  丶ノノ丶ノフ丶丶一ノ丶丶丶丶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燃的拼音:rán(ㄖㄢˊ)  

⒈ 烧起火焰:自燃。燃料。燃烧。燃点。燃眉之急。

⒉ 引火点着:点燃。燃灯。

统一码

燃字UNICODE编码U+71C3,10进制: 29123,UTF-32: 000071C3,UTF-8: E7 87 83。

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燃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㸐䖄

汉英互译

burn、ignite、light

相关字词

焚、烧

造字法

形声:从火、然声

English

burn; light fire, igni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燃的拼音: rán  

〈词性:动〉

(1) (形声。从火,然声。“然”有表意作用。本作“然”。“燃”是后起字。本义:燃烧)

(2) 同本义 [burn]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曹植《七步诗》

(3) 又如:燃藜图(劝人勤学苦读的画);燃灰(死灰复燃);燃灼(燃烧;烧灼);燃顶(以香火烧灼头顶,表示虔诚)

(4) 引火点着 [light]

……开枪者、燃炮者、……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燃放(点燃鞭炮等使其爆炸)

常用词组

燃爆、燃点、燃耗、燃放、燃料、燃眉、燃眉之急、燃烧、燃烧弹

  拼音    注音  ㄑ一ˊ   
简体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艸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4画  
五笔86  AADW  五笔98  ADWU  仓颉  TTMC  郑码  EEC  四角  44801  结构  上下电码  5487  区位  6129  统一码  8401  笔顺  一丨丨一丨丨一一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萁的拼音:qí(ㄑ一ˊ)  

⒈ 豆茎:豆萁。

⒉ 古书上说的一种草,像荻而细。

统一码

萁字UNICODE编码U+8401,10进制: 33793,UTF-32: 00008401,UTF-8: E8 90 81。

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萁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艹、其声

English

kind of grasse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萁的拼音:   

〈词性:名〉

(1) 豆秸 [bean stalk]

萁,豆茎也。从艸,其声。——《说文》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汉书·杨恽传》

炊萁燧火。——《淮南子·时则》

(2) 又如:萁秆(大豆的茎。晒干后可作燃料);萁豆相煎(比喻骨肉自相残杀)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mǐn   注音  ㄇ一ㄣˇ   
简体部首  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攴部  
五笔86  TXGT  五笔98  TXTY  仓颉  OYOK  郑码  MAZM  四角  88740  结构  左右电码  2404  区位  3584  统一码  654F  笔顺  ノ一フフ丶一丶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敏的拼音:mǐn(ㄇ一ㄣˇ)  

⒈ 迅速,灵活:敏捷。敏感。敏锐。敏达(敏捷而通达事理)。灵敏。聪敏。神经过敏。

⒉ 奋勉:敏求(勉力以求)。

统一码

敏字UNICODE编码U+654F,10进制: 25935,UTF-32: 0000654F,UTF-8: E6 95 8F。

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敏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gile、nimble、quick

造字法

形声:从攵、每声

English

fast, quick, clever, smar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敏的拼音: mǐn  

〈词性:形〉

(1) (形声。从攴(   ),每声。甲骨文字形,像用手整理头发的样子。本义:动作快)

(2) 同本义 [quick;agile;nimble]

敏,疾也。——《说文》

曾孙不怒,农夫克敏。——《诗·小雅·甫田》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3) 又如:敏给(敏捷);敏赡(敏捷而多智);敏睿(敏捷聪慧);敏疾(敏捷,迅速);敏思(才思敏捷);敏才(敏捷的才思)

(4) 思想敏锐,反应快 [intelligent;clever]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我虽不敏。——《孟子·梁惠王上》

礼成而加之以敏。——《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审当于事也。”

(5) 又如:敏悟(聪敏伶俐;善解人意);敏博(聪明博学);敏达(敏捷而通达事理);敏隽(聪明俊秀);敏智(聪敏机智);敏识(聪明博识);敏瞻(机灵多智;敏捷而丰富)

(6) 勤勉 [perseveringly]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人道敏政。——《礼记·中庸》。注:“犹勉也。”

(7) 又如:敏行(指勉力修身);敏求(勉力以求);敏学(勤勉好学)

词性变化

敏的拼音: mǐn  

〈词性:名〉

假借为“拇”。足大指 [big toe]

履帝武(足迹)敏,歆,攸介攸止。——《诗·大雅·生民》

常用词组

敏感、敏捷、敏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