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rén shēng qī shí gǔ lái xī
注音ㄖㄣˊ ㄕㄥ ㄑ一 ㄕˊ ㄍㄨˇ ㄌㄞˊ ㄒ一
解释稀:稀少。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指得享高寿不易。
出处唐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例子老舍《大发议论》:“人生七十古来稀,到而今,活五十岁而过一百次年,活不到七十也没多大关系了。”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感情人生七十古来稀是中性词。
繁体人生七十古來稀
英语A man seldom lives to be seventy years old.
动物生肖牛,虎,蛇
人的拼音:rén(ㄖㄣˊ)
⒈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
⒉ 别人,他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人热诚。
⒊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人,文如其人。
人字UNICODE编码U+4EBA,10进制: 20154,UTF-32: 00004EBA,UTF-8: E4 BA BA。
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人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亻儿
human、man、people、person、human being、fellow、individual、soul
己、我
象形:像侧面站立的人形
man; people; mankind; someone else
详细解释◎ 人的拼音: ré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 同本义 [human being;person;man;woman]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满(人多);人寰(人世);人欲(人的嗜欲);人人言(人的评论);人色(人的正常面色);人头号令(用人头示众以示儆戒);人淘里(人群里)
(4) 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a person engaged in a particular activity]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智伯说,又令人请地于 魏。——《韩诽 子·十过》
(5) 又如:人兵(兵马);猎人;主持人;盲人;工人;介绍人;行人;证人;法人;报人;强人;恩人
(6) 人材;杰出人物 [talent]。如:人材(有才学、品貌好的人);人英(俊杰,英杰);人龙(比喻人中俊杰)
(7) 指人手,干事的人 [manpower]。如:人役(仆役;奴婢;差役,差人);人奴(家奴;奴仆);人匠(工匠;匠人)
(8) 别人,他人 [other people]
与人罕言语。——明· 魏禧《大铁椎传》
(9) 又如:人去不中留(本人坚决要离去,他人要留是留不住的);人皆下之(人家都瞧不起他);人物(别人的东西);人我(他人与我);人言(别人的评议)
(10) 民,百姓 [common people]
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人帐(常人);人佚(民佚);人黎(平民,百姓);人听(即民听,指老百姓的视听);人上(众人之上);人宗(众人的楷模);人等(众人,许多人)
(12) 智人 [man]。如:北京人;蓝田人;弗洛里斯巴德人
(13) 指成年人 [adult;grown-up]
以一人生三计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14) 又如:人种(能传种接代的男人)
(15) 人事,泛指人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reason]。如:人遐世远(人情世事久远);人非物换(人和东西都不同于过去的了);人心浇薄(人情淡漠);人功(人事,指人情事故);人故(人事,人之所为);人术(谓处置人事的谋略);人瑞(人事方面的吉祥征兆);人籍(载有人事内容的典籍);人验(指可资验证的人事)
(16) 尘世;人世 [this world]。如:人家(人间);人我相(佛教指没有真正解脱时的状况);人曹官(人间的官员);人道(佛教六道之一。犹人界);人代(人世);人宇(人间);人封(人间;尘世);人境(尘世)
(17) 人的身体 [body]。如: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
(18) 指人情事理 [reason]。如:人功道理(人情事理);人意儿(人情)
(19) 男女性交 [sexual intercouse]。如:人道惧绝(丧失了性交能力);人道(指男女交合);人事(男女间情欲之事)
(20) 伴侣 [company]
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淮南子》
(21) 果仁。后作“仁” [kernel]
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尔雅·释木》郝懿行义疏
(22) 通“仁”。仁爱[charity]
谓之好人。——《管子·侈靡》
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吕氏春秋·举难》
◎ 人的拼音: rén
〈词性:代〉
(1) 每人 [everybody] 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
人皆贺之。——《淮南子·人间训》
(2) 又如:人人(每个人;所有的人);人不可貌相
◎ 人的拼音: rén
〈词性:形〉
人为,人造成的 [artificial]。如:人厄(人为的困苦、灾难);人火(因人为过失造成的火灾);人均(人为的乐声);人患,人妖(人为的灾祸)
人保、人不知鬼不觉、人才、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人才库、人财两空、人潮、人臣、人称、人称代词、人次、人从、人丛、人大、人道、人道主义、人灯、人地生疏、人丁、人定、人定胜天、人多势众、人多嘴杂、人犯、人贩子、人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风、人夫、人浮于食、人格、人格化、人各有志、人工、人工岛、人工合成、人工喉、人工呼吸、人工湖、人工降雨、人工流产、人工免疫、人工授精、人公里、人海、人海战术、人豪、人和、人话、人欢马叫、人寰、人祸、人迹、人迹罕至、人迹稀少、人际、人际关系、人家、人家、人间、人间地狱、人尖儿、人杰、人杰地灵、人尽其才、人精、人境、人均、人君、人口、人困马乏、人来疯、人老珠黄、人类、人类学、人类渣滓、人力、人流、人伦、人马、人们、人面兽心、人面桃花、人民、人民币、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教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内部矛盾、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战争、人命、人命关天、人模狗样儿、人莫予毒、人偶、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品、人弃我取、人墙、人情、人情世故、人情味儿、人穷志短、人去楼空、人权、人群、人儿、人人、人人自危、人山人海、人身、人身保险、人身事故、人身自由、人参、人生、人生观、人生如梦、人生如朝露、人声、人声鼎沸、人士、人氏、人市、人世、人事、人手、人寿、人寿年丰、人寿保险、人数、人死留名、人所共知、人梯、人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头、人亡物在、人望、人微言轻、人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味,人味儿、人文、人文科学、人文主义、人五人六儿、人物、人物画、人物肖像、人像、人小鬼大、人心、人心不古、人心大快、人心隔肚皮、人心涣散、人心叵测、人心如面、人心所向、人心向背、人心惟危、人行道、人行横道、人性、人选、人牙子、人烟、人言、人言可畏、人仰马翻、人样,人样儿、人妖、人一己百、人意、人影儿、人欲、人员、人缘儿、人猿、人云亦云、人造、人造地球卫星、人造革、人造毛、人造棉、人造丝、人造纤维、人证、人之常情、人治、人质、人中、人种、人众、人主
生的拼音:shēng(ㄕㄥ)
⒈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诞生。滋生。生长。
⒉ 造出:生产。
⒊ 活的,有活力的:生存。生命。生物。生机。出生入死。舍生取义。
⒋ 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众生。丧生。卫生。
⒌ 生活,维持生活的:生计。生意。
⒍ 整个生活阶段:一生。平生。今生。
⒎ 发出,起动:生病。生气。生效。生花之笔。谈笑风生。
⒏ 使燃料燃烧起来:生火。
⒐ 植物果实不成熟:生瓜。
⒑ 未经烧煮或未烧煮熟的:生饭。生水。
⒒ 不熟悉的,不常见的:生疏。生客。生字。陌生。
⒓ 不熟练的:生手。
⒔ 未经炼制的。生铁。
⒕ 硬:态度生硬。生吞活剥。
⒖ 甚,深:生怕。生疼。
⒗ 正在学习的人:学生。门生。
⒘ 有学问或有专业知识的人:儒生。医生。
⒙ 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小生。老生。武生。
⒚ 词尾:好生休养。
⒛ 姓。
生字UNICODE编码U+751F,10进制: 29983,UTF-32: 0000751F,UTF-8: E7 94 9F。
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生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性甥
accrue、crude、rawness、unripe、give birth to、grow、living、procreate、student
死、师、卒、熟
会意
life, living, lifetime; birth
详细解释◎ 生的拼音: shē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2) 同本义 [grow]
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说文》
生,出也。——《广雅》
生,生长也。——《广韵》
自无出有曰生。——刘巘《易义》
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
生好物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生于道左。——《诗·唐风·有杕之杜》
生我百谷。——《诗·小雅·信南山》
种之,生且蕃。——徐光启《甘薯疏序》
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生盛(生长繁茂);生化(生长化育);生骨(主骨骼的生长);生落(生长与凋落);生遂(生长);生荣(生长繁荣);生处(生长的地方);生肌(长出新肉);生条(长出枝条)
(4) 生育;养育 [bear;give birth to;bring up;rear]
父母生我。——《诗·小雅·正月》
郑武公娶于 申,曰 武姜,生 庄公及 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生以驭其福。——《周礼·太宰》。注:“犹养也。”
孔子生 鲁昌平乡陬邑。——《史记·孔子世家》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唐· 杜甫《兵车行》
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清· 洪亮吉《治平篇》
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清· 黄宗羲《原君》
(5) 又如:生聚(繁殖人口,积聚财物);生落(出生);生育率(反映生育年龄妇女生育频度的指标);生遂(生育);生月(出生的月份);生年(出身;出身以来);生身(出生);生时(出生的年、月、日、时);生岁(出生之年支);生诞(出生)
(6) 生存;活。与“死”相对 [subsist;exist;living]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论语·颜渊》
陷之死地而后生。——《孙子·九地》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今赵亡。——《史记·魏公子列传》
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7) 又如:生得(生获,活捉);生寇(活的敌人);生犀(活犀牛;活杀犀牛而取得的犀角);生间(能活着回报敌情的间谍);生割(活活宰割);生魂(活人的魂魄);生博(生取;活捉);生抢(生取;活捉);生碑(为活人立的碑);生传(为活人作的传记)
(8) 滋生;产生 [happen;breed;produce]
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明· 刘基《苦斋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9) 又如:生火(产生焦躁的情绪。产生火气、热气);生心(怀有图谋不轨的异心);生嗔(对别人的行为不满,生气);生忿(发怒;忤逆,不孝);生风(产生风;比喻产生使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生隙(产生嫌隙或事端);生怜(产生怜爱之情)
(10) 转世 [go into society]。如:生处(佛教谓转世轮回之处);生缘(受生转世的因缘);生死海(佛教语。谓众生轮回六道,生生死死,茫无涯际,有如大海)
(11) 〈词性:方〉∶安装 [set up;settle]
在太岁头上动了土,把棺材生好牛头杠,八抬八绰的扛出门去。——《何典》
(12) 救活,使活 [bring back to life]
幸先生生我。——马中锡《中山狼传》
(13) 燃着,点燃 [light]。如:生炉子;生火
(14) 制造[事端等] [create]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宋· 苏轼《教战守》
(15) 生产;制作 [product]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富何得不蹶?——汉· 贾谊《论积贮疏》
(16) 又如:生货(指制造业以外的生产部门如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生产的产品);生众食寡(生产的多,消费的少)
◎ 生的拼音: shēng
〈词性:名〉
(1) 生命 [life]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者。——[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生力(生命力;气力);生本(生命的根本);生全(保全生命,全身);生次(生命的存在);生聚(生命财产);生类(泛指一切有生命之物)
(3) 人的一生 [a lifetime]
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生世(一生;一生一世);生禄(指人的寿限)
(5) 生活 [live]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楚辞·屈原·涉江》
(6) 又如:生资(赖以生活的资财);生赖(赖以生活之资,生计);生生(养生;生活)
(7) 指生日 [birthday]。如:生申(申伯诞生之日。后为生日之祝辞);生甲(生辰);生朝(生辰);生期(生日)
(8) 后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offspring;descendent]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9) 生物 [living things]。如:生活力(生物体维持其生存延续的能力);生植(指生物);生品(生物的品类)
(10) 生计,谋生手段 [livelihood]。如:谋生;生路
(11) 老师称弟子,或弟子自称;学生 [student]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2) 又如:新型师生关系
(13) 戏剧角色名 [the male character in Beijing opera]。如:老生;武生;小生。元杂剧中也称末
(14) 妓女 [prostitute]
呼妓为生,未知始于何时。——徐士銮《宋艳》
(15) 俘虏 [captive]
每捉生踏伏,沔必在数。——段成式《酉阳杂俎·喜兆》
(16) 年长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先生”的省称 [gentleman]
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 鲁高堂生。——《史记》
(17) 儒生;读书人的通称 [scholar]
侯生遂为上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18) 通“性”。资质;禀赋 [intelligence;natural endowment]
惟民生厚,因物有迁。——《书·君陈》。孔颖达疏:言人自然之性敦厚,因所见所习之物有迁变之道,故必慎所以示之。
文王蹶厥生。——《诗·大雅·緜》
辨五地之物生。——《周礼·地官·大司徒》
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荀子·富国》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19) 姓
◎ 生的拼音: shēng
〈词性:形〉
(1) 天生,生来 [innate]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2) 又如:生巧(天生巧慧);生来(天生。从小时候起;从来);生才(天才;英才)
(3) 生的,未煮熟的 [uncooked]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生菜;生鱼,生肉;生吞(未经煮熟即吞下去)。又指未加工或未锻炼过的。如:生铁;生石膏;生金(未经冶炼的丹砂、金砂);生眼布(未染的细布)
(5) 新鲜的 [fresh]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新唐书·后妃传》
(6) 又如:生鲜(鲜活);生卉(鲜草);生肉(鲜肉);生花(鲜花)
(7) 未开垦种植的(土地) [uncultured]。如:生田(未开垦的荒地)
(8) 生疏 [strange;unfamiliar]
自别城中礼数生。——王建《村居即事》
(9) 又如:生人;生手;生帐子货(陌生人);生客(陌生的客人)
(10) 具有活力的 [vivid]
金添生兵二十万来。——《宋史》
◎ 生的拼音: shēng
〈词性:副〉
(1) 机械地,无意识地 [mechanically]。如:生凑;生搬硬套;生是(硬是);生各支(生各扎,生扢扎。活活地,硬是);生擦擦(生察察。平白地,活生生地);生可擦(生磕擦、生扢察。生生地,硬硬地)
(2) 很、甚、极其 [very]
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窦娥冤》
(3) 又如:生恐(方言。很怕;很担心);生疼(很疼,特别疼)
生搬硬套、生变、生病、生不逢辰、生财、生财有道、生财之道、生菜、生产、生产力、生辰、生成、生齿、生词、生祠、生凑、生存、生地、生动、生动活泼、生端、生而知之、生发、生法、生番、生防、生分、生风、生俘、生父、生革、生根、生光、生花妙笔、生还、生荒、生辉、生活、生火、生货、生机、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生计、生忌、生姜、生境、生就、生聚、生角、生客、生恐、生拉活扯、生拉硬拽、生来、生老病死、生冷、生离死别、生理、生理盐水、生力军、生利、生料、生灵、生灵涂炭、生龙活虎、生路、生霉、生闷气、生猛、生米煮成熟饭、生面、生民、生命、生命力、生母、生腻、生怕、生皮、生僻、生平、生漆、生气、生气勃勃、生前、生擒、生趣、生人、生日、生肉、生色、生涩、生杀予夺、生杀之权、生身、生生、生生、生生世世、生石膏、生石灰、生事、生势、生手、生受、生疏、生水、生丝、生死、生死关头、生死肉骨、生死攸关、生死有命、生死与共、生死之交、生态、生铁、生土、生吞活剥、生物、生物制品,生物制剂、生物钟、生息、生相、生硝、生肖、生效、生心、生性、生锈、生涯、生衍、生厌、生养、生药、生业、生疑、生意盎然、生意、生意经、生硬、生油、生育、生员、生愿、生造、生长、生长点、生长激素、生殖、生殖器、生猪、生字
七的拼音:qī(ㄑ一)
⒈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⒉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⒊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七字UNICODE编码U+4E03,10进制: 19971,UTF-32: 00004E03,UTF-8: E4 B8 83。
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七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柒
seven
会意
seven
详细解释◎ 七的拼音: qī
〈词性:数〉
(1)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seven]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说文》
其数七。——《礼记·月令》
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汉书·律历志》
七主星。——《大戴礼记·易本命》
七日得。——《易·既济》。虞注:“震为七。”
凡攻木之工七。——《周礼·考工记》
有子七人。——《诗·邶风·凯风》
(3) 又如:七宝(佛经上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璃、珍珠、玫瑰);七出(旧指休妻的七种理由:无子,淫泆报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七年;七秩(七十大寿);七雄(指战国时秦、韩、魏、楚、燕、齐、赵七国)
(4) 七次 [seven times]。如:诸葛亮七擒孟获
◎ 七的拼音: qī
〈词性:名〉
(1) 文体名。亦称七体,骚体的一种 [a kind of literary form]。如:七体(沿袭汉·枚乘《七发》而成的一种文体;汉·傅毅有《七激》,刘广有《七兴》,曹植有《七启》,张协有《七命》)
(2) 旧时人死后每七天为一祭,直到四十九天为止 [seventh]。如:头七,二七,…
(3) 姓(明代有七希贤)
七…八…、七八成、七八成、七病八痛、七长八短、七尺之躯、七大八小、七大洲、七高八低、七绝、七拉八扯、七老八十、七零八落、七律、七略、七庙、七拼八凑、七平八稳、七七、七七事变、七巧板、七窍、七窍生烟、七情、七擒七纵、七色板、七上八下、七声、七十二变、七十二行、七手八脚、七夕、七弦琴、七言诗、七曜、七一、七折八扣、七嘴八舌
十的拼音:shí(ㄕˊ)
⒈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⒉ 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⒊ 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成。
十字UNICODE编码U+5341,10进制: 21313,UTF-32: 00005341,UTF-8: E5 8D 81。
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十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什拾
decade、ten、topmost
指事
ten, tenth; complete; perfect
详细解释◎ 十的拼音: shí
[数]
(1)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ten]
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说文》
十是数之小成。——《左传·僖公四年》疏
十亩之间兮。——《诗·小雅·六月》
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管子·七法》
天下欲反,十室九空。——葛洪《抱朴子·用刑》
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十里长亭(古时设在路旁的亭子,常用作送别饯行之处);十番(合奏乐以十种乐器演奏的名称);十牌(十户人家。牌:门牌);十地(佛教称菩萨修行渐近于佛的十种境界);十生九(死的歇后语);十方地面(庙宇。佛教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和上下);十方常住(寺庙。佛教认为“不变”为常住。寺庙是不变的,故称);十有九就(十成之中有九成可望成功)
(4) 指十分;十份 [topmost]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 又如:十一(十分之一);十半(十分之五)
(6) 表示约数。犹言十来个 [about ten]
辱十城之虚寿,奄咸阳以取隽。——《文选·潘岳·西征赋》
(7) 特指十倍 [tenfold]。如:十伯(十倍百倍)
(8) 序数的第十位 [tenth]
请以赵十五城为 秦王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 又如:十五删(诗韵中上平声第十五个韵目);十四寒(诗韵中上平声第十四个韵目);十三元(依据《佩文诗韵》“元”字列在上平声第十三位,故称)
◎ 十的拼音: shí
〈词性:形〉
(1) 表示多;齐全;完备 [many;full;complete]
九十其仪。——《诗·豳风·东山》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礼记·大学》
(2) 又如:十郎八当(落花流水,七零八落);十变五化(变化多端);十亲九眷(众多亲戚);十相具足(十分美貌);十相俱足(娇妻美妾俱全);十数(十多;十几,表示众多);十荡十决(多次冲击均能破敌);十万(数目。又形容数量极多);十恶五逆(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十尧(圣人众多);十朋(许多朋友);十有八九(绝大多数)
(3) 通“什”。杂 [miscellaneous]。如:十锦;十样锦(有各种不同花纹的织锦)
十八般武艺、十八层地狱、十八开、十八罗汉、十不闲莲花落、十不闲儿、十步芳草、十成九稳、十滴水、十冬腊月、十恶不赦、十二分、十二指肠、十番鼓、十方、十分、十风五雨、十行俱下、十家锅灶九不同、十进对数、十进制、十里无真言、十魔九难、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十拿九稳、十年寒窗、十年九不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全、十全十美、十三经、十三太保、十三辙、十生九死、十室九空、十四行诗、十万八千里、十万火急、十羊九牧、十一、十一月、十月、十月革命、十月怀胎、十指连心、十字镐、十字架、十字街、十字街头、十字军、十字路口、十足
古的拼音:gǔ(ㄍㄨˇ)
⒈ 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古代。古稀(人七十岁的代称,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古典。古风。古训。古道(a.指古代的道理;b.古朴;c.古老的道路)。
⒉ 古体诗的简称:五古(五言古诗)。七古(七言古诗)。
⒊ 姓。
古字UNICODE编码U+53E4,10进制: 21476,UTF-32: 000053E4,UTF-8: E5 8F A4。
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古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ge-old、ancient
今
会意:从十、从口
old, classic, ancient
详细解释◎ 古的拼音: gǔ
〈词性:名〉
(1)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2) 同本义 [ancient times]
古,故也。——《说文》
大古冠布。——《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
以是为近古也。——《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
慨长思而怀古。——《文选·张衡·东京赋》
别求闻由古先哲王。——《书·康诰》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吕氏春秋·察今》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 务光是也。—— 清· 黄宗羲《原君》
(3) 又如:远古(遥远的古代);古字(指隶书以前的古代文字);古器(可供玩赏的古代器物;古代乐器);古货(古代货币);古贤(古代贤人)
(4) 古代的事物,特指先哲的遗典、道统。古代的典章、文献 [books or orthodoxies of ancient sages]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唐· 韩愈《师说》
宽至雒阳,复从 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汉书·丁宽传》
(5) 又如:仿古;考古;拟古;怀古;古义(古书的义理);古谊(古代典籍之义理);古逸(指未加纂辑的古诗文等)
(6) 古人 [the ancients]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德而好色也。——《诗·郑风·女曰鸡鸣序》
(7) 又如:古老上人(古人);古义(古人立身行事的道理;古人对经籍的传统解释);古节(古人立身的节操);古谊(古贤人之风义)
(8) 天 [Heaven]
天为古。——《周书·周祝》
曰若稽古。——《书·尧典》
其于中古乎。——《易·系辞传》
(9) 又如:古帝(指天帝);古后(先王,前代帝王)
(10) 古体诗的简称 [form of pre-Tang poetry]。如:古风(古体诗。每篇字数不拘,每句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不讲平仄,用韵亦较自由);五言古;七言古
(11) 古巴的简称 [Cuba]。如:中古建交
(12) 象声词。如;古剌剌(旗子飘动或甩鞭的声响);古鲁鲁(古鹿鹿。形容物体转动;也指腹内肠子蠕动或液体喷出的声响);古都都(多形容水不断涌出的声响)
◎ 古的拼音: gǔ
〈词性:形〉
(1) 久远;古老 [ancient;age-old] ——用来指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的东西
古,久也。——《玉篇》
逝不古处。——《诗·邶风·日月》
古训是式。——《诗·大雅·烝民》
今之于古也。——《吕氏春秋·长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唐· 杜牧《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承湘南亲友》
(2) 又如:古文明;古王朝;古堡(边疆古老的城堡;营垒);古渡(古老的渡口);古始(远古);古礼(古时的礼制)
(3) 质朴 [simple]。如:古穆(古朴凝重);古峭(古朴端肃;古朴简劲);古健(古朴雄健);古常(古朴寻常)
(4) 奇特,不同凡俗;执拗 [strange]
(5) 又如:古执(固执。古板执拗);古董(方言。比喻顽固守旧的人);古涩(形容文句古奥难读)
(6) 旧,原来 [old;former]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古诗十九首》
古奥、古板、古北区、古刹、古厝、古代、古代、古道、古道热肠、古典、古董、古都、古方,古方儿、古风、古怪、古冠、古国、古话、古画、古籍、古记、古迹、古今、古今中外、古井无波、古劲、古旧、古来、古兰经、古老、古里古怪、古历、古貌古心、古朴、古气、古腔古调、古钱、古人、古色古香、古尸、古诗、古时、古式、古书、古玩、古往今来、古为今用、古文、古文字、古文字学、古物、古昔、古稀、古训、古雅、古谚、古意、古音、古远、古语、古筝、古装、古拙
来(來)的拼音:lái(ㄌㄞˊ)
⒈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⒉ 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
⒊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来日方长。
⒋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
⒌ 做某个动作:胡来。
⒍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来动脑筋。
⒎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来。
⒏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来。
⒐ 表示发生:暴风雨来了。
⒑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二来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⒒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来桂花香。
⒓ 表示语气,归去来兮!
⒔ 姓。
来字UNICODE编码U+6765,10进制: 26469,UTF-32: 00006765,UTF-8: E6 9D A5。
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來逨
arrive、come、come round、ever since、next
去、回、往
原为形声
come, coming; return, returning
详细解释◎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wheat]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future;next;incoming]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动〉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come;arrive]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make a round trip;go to a place and come back]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com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e]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incur;give rise]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一群人] 中 [join]。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需要] [let’s do]。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crop up]。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happen;begin;start]。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derive]。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do]。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词性:方〉∶在 [in;at]。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釐”( lí )。赐予 [bestow;grant]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bestow;grant]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代〉
(1) 你的;你们的 [your]。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this]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词性:助〉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about]。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around]。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over the past]。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ever since]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 来的拼音:
來 lái
<语气>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2) 另见 lài
来宾、来不得、来潮、来到、来得、来得、来得及、来得早、来电、来犯、来访、来稿、来稿、来归、来函、来回、来火,来火儿、来件、来今、来劲、来客、来历、来历不明、来临、来龙去脉、来路、来路不明、来路货、来年、来去、来去匆匆、来人、来日、来日方长、来生、来使、来事、来世、来势、来头、来往、来信、来信、来意、来由、来源、来者、来者不拒、来着、来自
◎ 来的拼音:
來、勑 lài
〈词性:动〉
(1) 慰劳 [appreciate sb.'s services and present gifts]
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说文》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
劳俫有意者。——《汉书·平当传》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孟子·滕文公上》
莫我肯勑。——《诗·魏风·硕鼠》
贤者勑其材。——《韩非子·王道》
(2) 另见 lái
稀的拼音:xī(ㄒ一)
⒈ 事物中间距离远、空隙大,与“密”相对,稀疏。稀落(luò )。稀客。依稀。
⒉ 浓度小,含水分多的,与“稠”相对:稀薄。稀料。稀释。
⒊ 少:稀少。稀罕。稀奇。古稀之年。
⒋ 用在“烂”、“松”等形容词前面,表明程度深:稀烂。稀碎。稀松。
稀字UNICODE编码U+7A00,10进制: 31232,UTF-32: 00007A00,UTF-8: E7 A8 80。
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希
rare、scarce、sparse、watery
密、稠
形声:从禾、希声
rare, unusual, scarce; sparse
详细解释◎ 稀的拼音: xī
〈词性:形〉
(1) (形声。从禾,希声。本义:稀疏)
(2) 同本义 [scattered;sparse]
稀,疏也。——《说文》
月明星稀。——《文选·曹操·短歌行》。经传皆以希为之。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唐· 杜甫《倦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晋· 陶潜《归园田居》
(3) 又如:稀棱挣(稀疏的样子);稀撒撒(稀剌剌);稀星(稀疏的星);稀零零(极稀疏);稀稀落落(稀疏的样子;稀疏冷落的样子)
(4) 少,不多 [rare;scarce]
相见常日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鞍马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自想此梦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惊奇》
(5) 又如:稀稀罕儿(稀罕少见的东西);稀行(不常来;稀客)
(6) 薄,不浓 [diluted;thin]
我们的衙门里每天煮了十几大锅的稀饭施给穷人。——巴金《灭亡》
(7) 又如:稀流薄荡(形容液体稀薄波动);稀解粥(稀粥);稀溜溜;稀淡(极淡,不浓密)
◎ 稀的拼音: xī
〈词性:副〉
(1) 很;极。形容程度深 [very]
床上的铺盖已经掀得稀乱,一个凳子躺在被铺上。——鲁迅《而已集·再谈香港》
(2) 又如:稀不相干(一点儿也不相干);稀秃湿(湿透了);稀醉(烂醉)
稀薄、稀饭、稀罕、稀货、稀客、稀拉、稀烂、稀里呼噜、稀里糊涂、稀里哗啦、稀里马虎、稀落、稀奇、稀缺、稀少、稀释、稀疏、稀松、稀松、稀碎、稀汤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