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仁义之师的意思

rénzhīshī

仁义之师



拼音rén yì zhī shī

注音ㄖㄣˊ 一ˋ ㄓ ㄕ

解释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例子如此说来,虽然谋叛之徒,倒也忠义可嘉。本帅仁义之师,何愁杨枭不灭。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九回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称赞军队。

感情仁义之师是中性词。

繁体仁義之師

近义仁义之兵

英语an army of justice

日语仁義の軍(ぐん)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rén   注音  ㄖㄣˊ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  WFG  仓颉  OMM  郑码  NBD  四角  21210  结构  左右电码  0088  区位  4042  统一码  4EC1  笔顺  ノ丨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仁的拼音:rén(ㄖㄣˊ)  

⒈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仁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仁爱。仁政。仁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仁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仁至义尽。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⒉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

⒊ 姓。

统一码

仁字UNICODE编码U+4EC1,10进制: 20161,UTF-32: 00004EC1,UTF-8: E4 BB 81。

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nvolence、humanity、kernel、sensitive

造字法

会意:从人、从二

English

humaneness, benevolence, kindne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仁的拼音: rén  

〈词性:名〉

(1) (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2)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benevolence]

仁,亲也。——《说文》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诗·郑风·叔于田》

(3)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爱朴实);仁笃(仁爱笃厚);仁诲(仁爱的教诲);仁鄙(仁爱与鄙薄)

(4) 有德者之称 [the benevolent]

(5) 旧指有仁德的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又如:仁人网(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指给予一条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有德行的人)

(7) 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

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礼记》

(8) 完美的道德 [perfect virtue]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9) 仁政 [benevolent government]

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10) 恩惠 [kindness]

则民与子仁。——《论语》。皇疏:“恩也。”

厚泽深仁,遂有天下。——鲁迅《伪自由书》

(11) 同情, 怜悯 [pity]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柳宗元《天说》

(12) 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字本作“人”,明代后改作“仁” [kernel]。如:核桃仁

(13) 类似果仁的东西 [something resembling a kernel of fruit]。如:瓜子仁

(14) 人 [man(pl.men)]

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论语·雍也》

(15) 古县名 [Ren]

又并蒲、 衍、 首、 垣,以临 仁、 平丘。——《史记·春申君列传》

(16) 水名 [Ren River]

乌江,府东七十里;源出水西蛮界,绕府南与 湘、 洪、 仁三江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7) 等于8尺(一说7尺,也有说5.6尺或4尺的)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通“仞” [ren]

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始)于足下。——《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18) 姓

词性变化

仁的拼音: rén  

〈词性:形〉

(1) 有感觉能力——与“不”连用,作否定式 [sensitive]。如:两手不仁;皮肤不仁

(2) 温润 [warm and rich]

汉水重安而宜竹, 江水肥仁而宜稻。——《淮南子》

(3) 敬辞。旧时常用于书信中 [Kind; My good;My dear] 。如:仁台;仁兄

仁的拼音: rén  

〈词性:动〉

(1) 亲爱 [love]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陛下] 有仁民爱物之意。——王安石《上时政书》

(2) 同情;怜悯 [sympathize]

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

(3) 思念 [miss]

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礼记·仲尼燕居》

常用词组

仁爱、仁慈、仁德、仁弟、仁厚、仁惠、仁民爱物、仁人君子、仁人义士、仁人志士、仁术、仁心仁术、仁兄、仁言利博、仁义、仁义道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政、仁至义尽

  拼音    注音  一ˋ   繁体    
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86  YQI  五笔98  YRI  仓颉  IK  郑码  SOS  四角  40003  结构  单一电码  5030  区位  5069  统一码  4E49  笔顺  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义(義)的拼音:yì(一ˋ)  

⒈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⒉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⒊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⒋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⒌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⒍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⒎ 姓。

统一码

义字UNICODE编码U+4E49,10进制: 20041,UTF-32: 00004E49,UTF-8: E4 B9 89。

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dopted、artificial、justice、meaning、relationship、righteousness

造字法

原为会意

English

right conduct, righteousne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义的拼音:

  

〈词性:名〉

(1) (“仪”的古字)

(2) 仪容;状貌 [appearance;looks]

義,已之威仪也。——《说文》

说有义德之美也。——《贾子道德》

尚考大室之义。——《书·大传》

署行义。——《汉书·高帝纪》。注:“行状年纪也。”

(3) 又如:义淫(威仪隆盛);义节(仪节);义台(古行礼义之台)

(4) 仪制;法度 [laws]。如:义刑(仪型。楷模;典范);义行(仪形。效法);义形(义刑);义事(谓度事之宜不行之);义度(仪则法度)

(5) 另见   

基本词义

义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justice;righteous;just]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秦。(义,坚持正义。)—— 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 情谊 [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 意义;意思 [meaning]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词义

(8) 理 [reason]。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 姓

词性变化

义的拼音:

  

〈词性:形〉

(1) 名义上的 [artificial;nominal;adopted]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 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volunteer]。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 善;美 [good]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 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 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 [public]。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 假的 [false]。如:义杖;义肢

(8) 另见   

常用词组

义不容辞、义仓、义齿、义地、义愤、义愤填膺、义夫、义和拳,义和团、义举、义理、义卖、义郎、义旗、义气、义师、义士、义士民、义塾、义无反顾、义务、义务、义务兵役制、义务教育、义务劳动、义侠、义项、义兴、义形于色、义学、义演、义勇、义勇军、义蕴、义战、义正词严、义肢、义冢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shī   注音    繁体    
部首  巾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JGMH  仓颉  LLMB  郑码  KDAL  四角  21027  结构  左右电码  1597  区位  4206  统一码  5E08  笔顺  丨ノ一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师(師)的拼音:shī(ㄕ)  

⒈ 教人的人: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hào   )为人师。

⒉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师。医师。技师。

⒊ 效法:师法古人。

⒋ 榜样:师范。

⒌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师弟。师妹。

⒍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师。禅师。

⒎ 军队:会师。出师。

⒏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师长。师座。

⒐ 一国的首都:京师。

⒑ 姓。

统一码

师字UNICODE编码U+5E08,10进制: 24072,UTF-32: 00005E08,UTF-8: E5 B8 88。

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ivision、example、master、model、teacher

相关字词

生、徒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teacher, master, specialis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师的拼音:

shī  

〈词性:名〉

(1) (会意。从币,从垖。垖( duī  )是小土山,帀(   )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2) 同本义 [division]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说文》

王乃犬巡六师。——《书·伪泰誓》

陈师鞠旅。——《诗·小雅·采芑》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周礼·地官·小司徒》

(3) 师今为隶属于军的单位,下辖若干旅或团

(4) 泛指军队[army;troops]

十年春,齐师伐王。——《左传·庄公十年》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 贾谊《过秦论》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师必于 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水师(水军);挥师(指挥并带领军队);师旅(军队的通称,亦用来指战争);师船(师舶,兵船,兵舰);师老(军队疲劳,士气低落,战斗力衰弱);师吏(军吏);师令(军令);师干(本指军队的防御力量。后指军队);师禁(军队的禁令)

(6) 军师 [strategist]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

(7) 民众,徒众 [the masses]

溥彼韩城, 燕师所完。——《诗·大雅·韩奕》

师,众也。——《尔雅》

师锡帝曰。——《书·尧典》

天子所都曰京师。地下之众者,莫过于水,地上之众者,莫过于人,京大师众也。

(8) 又如:师锡(众人的意见;舆论)

(9) 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尚书大传》

(10) 老师 [teacher;master]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 又如:师儒(乡里教人道艺的人);师生关系;师风(老师的风度);师台(对老师的尊称);师保(负责教导贵族子弟的官);师课(由书院负责人主持的对学生进行的月考)

(12) 对僧、尼、道士的尊称 [Master]。如:师太(对年长尼姑的尊称);师丈(对老僧的尊称);师姑堂(尼姑庵);师婆(巫婆);师哥(寺院中伺候客人的小和尚);师娘(巫婆);师巫(巫师);师姥(巫婆);师姨(比丘尼。即女僧)

(13) 长,首领 [leader]

甸师,下士二人。——《周礼》

(14) 亦以称专司一事的神道或官员

(15) 首都,京城 [capital]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

(16) 擅长某种技术或在某个领域里有特殊技能的人 [a person skilled in a certain trade or expert in a certain profession]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17) 又如:工程师;医师;厨师;技师;师工(技工。亦指厨师与烧火工人);师家(师傅门下)

(18) 乐师;乐官 [musician]

师旷鼓琴。——《盐铁论·相刺》

(19) 又如:师工(古称主事制曲奏乐的人。即乐师);师襄(春秋卫国的乐官)

(20) 学习的榜样 [model;fine example]。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1) 姓

词性变化

师的拼音:

shī  

〈词性:动〉

(1) 效法;学习 [imitate]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师古(效法古代);师仰(师法敬仰);师师(互相效法);师式(学习或效法的典范);师效(效法)

(3) 出兵征伐,进军 [dispatch troops]

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周礼·地官·州长》

(4) 又如:师祭(古代军队出兵时所行祭祀祈祷之礼);师期(出师的日期)

常用词组

师表、师承、师出无名、师出有名、师弟、师法、师范、师范学校、师父、师傅、师公、师教、师姐、师老兵疲、师妹、师门、师母、师生、师徒、师事、师团、师心自用、师兄、师训、师爷、师友、师长、师直为壮、师资

仁义之师: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