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rù gé dēng tán
注音ㄖㄨˋ ㄍㄜˊ ㄉㄥ ㄊㄢˊ
解释犹命相拜将。谓荣任高官显爵。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4回:“列公,你只看他这点遭际,我觉得比入阁登坛金闺紫诰还胜几分。”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入阁登坛是中性词。
繁体入閣登壇
近义登坛拜将
动物生肖牛,虎,蛇
入的拼音:rù(ㄖㄨˋ)
⒈ 进,由外到内:进入。入梦。
⒉ 适合,恰好合适:入选。入耳。
入字UNICODE编码U+5165,10进制: 20837,UTF-32: 00005165,UTF-8: E5 85 A5。
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gree with、enter、income、join
进、出
象形
enter, come in(to), join
详细解释◎ 入的拼音: rù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2) 同本义 [enter;come into]
入,内也。——《说文》
他人入室。——《诗·唐风·山有枢》
就不欲入。——《庄子·人间世》
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左传·文公十六年》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3) 又如:入门问讳(到别人家里,先需了解人家先祖名讳,以便谈话);入对(进宫回答皇帝的问题);入览(看到);入迁(从外地迁到京城做官);入学(童生考取秀才);入山;入口;入帘(科举时期,考官进场阅卷)
(4) 参加, 加入 [join;be a dmitted to;become a member of]
室人入又。——《诗·小雅·宾之初筵》
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入舍布袋(上门女婿);入舍女婿(入舍);入释(参加佛教;进入佛门);入舍(做上门女婿);入脚(进身;指搭上关系);入队;入伙;入金马、登玉堂(考进翰林院。金马、玉堂指汉代的金马门和玉堂殿);入局(加入赌局);入团
(6) 交、交纳 [pay]
入其社稷之臣于秦。——《战国策·秦策》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
(7) 又如:入粟(交纳一定数目的钱捐取功名)
(8) 接纳;采纳 [accept]
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周礼·地官·媒氏》
其臣箴谏以不入。——《国语·吴语》
野人莫敢入王。——《史记·楚世家》
商君亡 秦归 魏, 魏怒不入。——《史记·魏世家》
时上颇厌兵,入其言。——罗大经《鹤林玉露》
(9) 与…相适应 [conform to]
曲直之不相入。——《淮南子·主术》。注:“中也。”
(10) 又如:入式(合乎程式);入道;入彀
(11) 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go to court]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汉· 贾谊《过秦论上》
项伯即入见 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12) 又如:入阁拜相(进入内阁,成为宰相);入王(入朝晋见天子);入侍(入朝侍奉);入见(入宫进见);入宦(入官为仆隶);入相(入朝为宰相);入宿(入宫值宿);入贺(入朝庆贺)
(13) 到达 [attain]
寒雨连江夜入吴。——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4) 又如:入月(妇女孕期足月);入玄(达到玄妙的境界);入来(到来;进来);入脚(到临,开始);入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15) 侵入 [invade]
获大城焉曰入之。——《左传·文公十五年》
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6) 又如:入犯;入抄(侵入抄掠)
(17) 占据 [一个地方或位置] [take in]
乃入据陈(地名)。——《史记·陈涉世家》
(18) 又如:入席;入列;入主(外族进入中原作统治者);入官(从政,做官)
◎ 入的拼音: rù
〈词性:名〉
(1) 收入,进项 [income]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岁入;入不敷出
(3) 古汉语声调之一——见“入声” [entering tone]
入不敷出、入场、入超、入党、入道、入调、入定、入冬、入耳、入犯、入伏、入港、入格、入彀、入骨、入股、入官、入国问禁、入黑、入户、入画、入会、入伙、入籍、入教、入境、入境问俗、入静、入口、入口、入口处、入寇、入库、入理、入殓、入列、入流、入马、入寐、入门、入梦、入迷、入眠、入灭、入魔、入木三分、入暮、入内、入侵、入情入理、入射、入神、入声、入胜、入时、入世、入室、入室操戈、入手、入睡、入土、入团、入托、入微、入闱、入味、入伍、入吾彀中、入席、入乡随俗、入邪、入绪、入选、入学、入学考试、入眼、入药、入夜、入瘾、入狱、入院、入账、入主出奴、入赘、入坐,入座
阁(閣)的拼音:gé(ㄍㄜˊ)
⒈ 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楼阁。滕王阁。阁下(对人的敬称,意谓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者而告之;现代多用于外交场合)。
⒉ 特指女子的卧房:闺阁。出阁(出嫁)。
⒊ 小木头房子:阁子。阁楼。
⒋ 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内阁(简称“阁”)。组阁。入阁。
⒌ 古同“搁”,停止。
阁字UNICODE编码U+9601,10进制: 38401,UTF-32: 00009601,UTF-8: E9 98 81。
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閣
cabinet、pavilion
形声:从门、各声
chamber, pavilion; cabinet
详细解释◎ 阁的拼音:
閣 gé
〈词性:名〉
(1) (形声。从门,各声。本义: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
(2) 门限 [threshold]
閣,所止扉也。门开则旁有两长橜杆辂之,止其自阖也。——《说文》
高其闬阁。——《左传》。
所以止扉谓之阁。——《尔雅》。郝懿行疏:“此阁以长木为之,各施于门扇两旁,以止其走扇。”
(3) 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pavilion (usu.two-storeyed)]
接屋连阁。——《淮南子·主术训》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唐· 杜牧《阿房宫赋》
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阁中(楼阁之中);亭台楼阁;阁仔(小木板屋);阁束(束之高阁);阁室(阁道中的小室);阁馆(楼阁馆舍);阁殿(楼阁官殿)
(5) 藏书的地方 [liberary]
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汉书·扬雄传》
(6) 又如:汉时有“天禄阁”、“石渠阁”,清时有“文津阁”、“文汇阁。”或指供佛的地方。如:文渊阁;佛香阁;阁斋(书楼);阁本(帝王秘阁所藏的书籍、法帖等)
(7) 架空的栈道。用木板架筑在山岩绝险处的道路 [a plank road built along the face of a cliff]
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战国策·齐策》
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三国志·魏延传》
(8) 又如:阁梁(阁道的横梁);阁路(栈道)
(9) 官署名。内阁的简称 [cabinet]
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明史·海瑞传》
(10) 又如:组阁;入阁;阁老(大学士及翰林学士入阁办事的大臣);阁抄(中央政府的公报);阁学(内阁学士)
(11) 搁置食物等的橱柜 [cupboard]。如:阁儿(酒阁子。酒店中隔成的客座小房间)
(12) 特指女子的卧房 [boudoir]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乐府诗集·木兰诗》
(13) 又如:出阁
◎ 阁的拼音:
閣 gé
〈词性:动〉
(1) 通“搁”。放置,搁置 [put;place]
险绝之处,傍凿山崖而施版梁为阁。——《史记·高祖本纪》集解引崔浩
(2) 又如:阁笔(停笔。同搁笔);阁压(搁置积压)
阁僚、阁楼、阁下、阁员、阁子
登的拼音:dēng(ㄉㄥ)
⒈ 上,升:登山。登车。登门。登天。登台。登场(chǎng )。登高。登攀。登临。登科。登程。登堂入室。
⒉ 踩,践踏,脚向下用力:登踏。踢登。
⒊ 记载:登记。登报。登载。
⒋ 谷物成熟:登岁(丰年)。五谷丰登。
⒌ 立刻:登时。“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⒍ 进:登崇(进用推崇)。
⒎ 方言,穿:登上靴子。
登字UNICODE编码U+767B,10进制: 30331,UTF-32: 0000767B,UTF-8: E7 99 BB。
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僜蹬豋
ascend、mount、publish、record、step on
会意
rise, mount, board, climb
详细解释◎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动〉
(1) (象形。本义:上车)
(2) 同本义 [get on a car]
登,上车也。——《说文》
登,陞也。——《尔雅》
登车则有光矣。——《礼记·玉藻》
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3) 升,上,从下而上 [ascend;mount;scale]
登席不由前。——《礼记·玉藻》。注:“升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惜诵》。注:“上也。”
诞上登于岸。——《诗·大雅·皇矣》
登斯楼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捷足先登;登宝(登基;帝王即位);登筵(登上筵席);登平(上升);登仙(声名直上或升迁高官)
(5) 进献 [offer]
农乃登黍。——《吕氏春秋》
(6) 又如:登隆(进上隆贵的);登仪(进献礼物);登闲(进入马厩);登荐(进献)
(7) 增加 [add]
皆登一焉。——《左传·昭公三年》。注:“加也。”
(8) 又如:登降(增减);登损(增减);登曜(增添光彩)
(9) 成熟;丰收 [rippen]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滕文公》
风雨时节,五谷登熟。——《淮南子·览冥》
禾稼登熟。——《越绝书·纪吴王占梦》
(10) 又如:登年(丰年);登秋(秋收);登衍(丰收);五谷丰登
(11) 登记;记载 [enter;record;register]
掌登万民之数。——《周礼·秋官·司民》
(12) 又如:登下(登记与削除);登纪(登记)
(13) 登天,指死 [die]。如:登仙(人死亡的婉辞;成仙人);登真(成仙。称人死亡的婉辞)
(14) 成,引申为定 [become;success]
登是南邦。——《诗·大雅·崧高》
登其夫家之众寡。——《周礼·遂人》
年谷不登。——《礼记·曲礼》
蚕事既登。——《礼记·月令》
不登于器。——《左传·隐公五年》
且不登叛人也。——《左传·襄公元年》
(15) 加封,升任 [confer (a title)]。如:登建(进立,升封);登轴(进任要职)
(16) 进用;选拔 [promote]。如:登用(进用);登臣(进用官吏);登拔(选拔)
(17) 谓科举考试中选 [enroll]
登博学弘词科。——欧阳修《新唐书》
(18) 又如:登龙(登龙门。比喻科举中试);登科发甲(考中进士为“登科”。发甲同登科);登乡荐(考取乡试)
(19) 超过 [surpass]。如:登三(功德登于三王之上)
(20) 踩;踏 [step on;tread]。如:登在窗台上擦玻璃;登锋履刃(踩踏刀剑的锋刃。比喻冲锋陷阵在最前头)
(21) 蹲;呆 [squat on the heels]
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毛纸,走去登东。——《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22) 又如:登东(解手。东:东圊,厕所);登坑(蹲茅坑)
(23) 穿 [put on;wear]
(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红楼梦》
(24) 又如:登云履(法师做法术时穿的鞋);登上鞋
(25) 上路,登程 [set out;start off on a journey]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 杜甫《石壕吏》
◎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名〉
(1) 古代祭器名 [sacrificial vessel]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诗·大雅·生民》
(2) 又如:登豆(泛指祭器和食器)
◎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形〉
(1) 高 [high]
不哀年之不登。——《国语·晋语》。注:“高也。”
涉三皇之登闳。——《汉书·扬雄传》
(2) 又如:登闳(高远,高大)
◎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副〉
(1) 即刻 [at once]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登时(马上;立刻);登场(当场);登答(立刻答复)
坛(壇、罎)的拼音:tán(ㄊㄢˊ)
⒈ 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天坛。地坛。登坛拜将。
⒉ 用土堆成的平台:花坛。
⒊ 僧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神坛。法坛。
⒋ 文艺界、体育界或舆论阵地:艺坛。文坛。球坛。论坛。
⒌ 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坛子。水坛。
坛字UNICODE编码U+575B,10进制: 22363,UTF-32: 0000575B,UTF-8: E5 9D 9B。
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坛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壇罎罈壜埮䃪
altar、demijohn、forum、jar、jug、platform
形声:左形右声
altar; arena, examination hall
详细解释◎ 坛的拼音:
壇 tán
〈词性:名〉
(1) (形声。从土,亶( dǎn )声。本义:土筑的高台,用于祭祀、会盟等)
(2) 同本义 [altar]
坛,祭坛场也。——《说文》。除地曰场,曰墠,于墠筑土曰坛。坛无不墠,而墠有不坛。
为三坛同墠。——《书·金縢》。马注:“坛,土堂也。”
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礼记·祭法》
庄公升坛。——《公羊传·庄公十六年》
为坛而盟。——《史记·陈涉世家》
(3) 如:坛宇(高台的边际。譬喻规格、界限;祭祀的坛场);坛兆(坛场。兆,坛的界限);坛域(设坛的范围。引申为界域、范围);坛户(掌管坛场财物、负责祭奠物品的人);坛坎(供祭祀用的土台和坑穴)
(4) 像坛之物 [sth. resembling altar]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山海经·南山经》
(5) 土筑的屋基 [earth fountament]
舍不为坛。——《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6) 如:坛基(宅基)
(7) 园林庭院中点缀环境的台子 [terrace]
荪壁兮紫坛。——屈原《九歌》
(8) 又如:花坛
(9) 楚人称中庭为坛,庭院 [courtyard]
巢堂坛兮。——《楚词·屈原·涉江》
(10) 僧道过宗教生活或举行祈祷法事的场所。亦指某些会道门拜神集会的场所或组织 [hall]。如:济公坛;盛德坛;坛堂(殿堂);坛事(打醮诵经之事)
(11) 指文艺、体育园地 [circle]。如:体坛,文坛,诗坛,排坛,乒坛,影坛
◎ 坛的拼音:
壇 tán
〈词性:动〉
筑坛祭祀 [build altar]
维元祀,巡守四岳八伯,坛四奥,沈四海,封十有二山,兆十有二州。——《尚书大传》
◎ 坛的拼音:
壇 tán
〈词性:量〉
用于与坛有关的事物 [altar]。如:做一坛佛事
◎ 坛的拼音:
罈 壜 罎 tán
〈词性:名〉
坛子,一种口小肚子大的陶器 [earthen jug]。如:酒坛;一坛醋
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