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润笔之绢的意思

rùnzhījuàn

润笔之绢



拼音rùn bǐ zhī juàn

注音ㄖㄨㄣˋ ㄅ一ˇ ㄓ ㄐㄨㄢˋ

解释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二回:“荷生自旧腊入都,迄今已九阅月,润笔之绢,谀墓之金,到手随尽。”

例子我免费给你作画,不需要润笔之绢

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润笔之绢是中性词。

近义润笔之资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rùn   注音  ㄖㄨㄣˋ   繁体    
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IUGG  仓颉  ELSG  郑码  VTC  四角  37120  结构  左右电码  3387  区位  4083  统一码  6DA6  笔顺  丶丶一丶丨フ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润(潤)的拼音:rùn(ㄖㄨㄣˋ)  

⒈ 不干枯,湿燥适中:湿润。润泽。滋润。

⒉ 加油或水使不干枯:润肠。润滑。浸润。

⒊ 细腻光滑:光润。滑润。珠圆玉润。

⒋ 使有光泽,修饰:润饰。润色。

⒌ 利益:利润。分润。

⒍ 以财物酬人:润笔。

统一码

润字UNICODE编码U+6DA6,10进制: 28070,UTF-32: 00006DA6,UTF-8: E6 B6 A6。

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润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mbellish、moist、profit、sleek、smooth

造字法

形声:从氵、闰声

English

soft, moist; sleek; freshe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润的拼音:

rùn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 闰( rùn  )声。本义:雨水下流,滋润万物)

(2) 同本义 [moisten]

润,水曰润下。——《说文》

润,渍也。——《广雅》

润之以风雨。——《易·系辞》

雨润万物。——《论衡·雷虚》

温润而泽。——《礼记·聘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3) 又如:润一润喉咙;润下(雨水下以滋润万物);润雨(受雨水滋润);润改(滋润涵养);润滋(滋润)

(4) 修饰,使有光彩 [embellish]

润,饰也。——《广雅》

必待明圣润色。——《汉书·终军传》

(5) 又如:润屋(装饰房屋);润正(润色纠正);润笔之绢(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润改(润色修改)

(6) 使得到好处,扶助 [assist]

泽加百姓,功润诸侯。——《汉书》

词性变化

润的拼音:

rùn  

〈词性:形〉

(1) 潮湿 [moist]

衣润费垆烟。——宋· 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

(2) 又如:润肺爽口(痛快;酣畅);润浸(浸湿;浸透);润溽(湿润);润滋滋(润湿的样子)

(3) 细腻光滑 [smooth]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4) 又如:润气(光泽);润腻(光滑细腻;润泽细腻)

润的拼音:

rùn  

〈词性:名〉

(1) 雨 [rain]。如:润气(水气)

(2) 恩惠 [benefit]。如:润泽(恩泽)

(3) 沾益,利益;财物 [pay for service]。如:外润;利润;润利(犹获利);润槖(丰润口袋。谓收受贿赂)

(4) 润水 [Run River]。淮河支流。在今安徽省西北部。发源于临泉县,东南流至润河集入淮,今称润河

(5) 古州名 [Run prefecture]

(6) 隋置。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7) 辽置。治海阳,故城在今秦皇岛市西北部

常用词组

润笔、润肤膏、润格、润滑、润滑油、润色、润身、润湿、润饰、润物、润泽、润资

  拼音    注音  ㄅ一ˇ   繁体    
部首  毛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TTFN  五笔98  TEB  仓颉  HHQU  郑码  MMH  四角  88714  结构  上下电码  4581  区位  1742  统一码  7B14  笔顺  ノ一丶ノ一丶ノ一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笔(筆)的拼音:bǐ(ㄅ一ˇ)  

⒈ 写字、画图的工具:毛笔。钢笔。铅笔。笔架。笔胆。

⒉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笔画。笔顺。笔形。笔道。

⒊ 用笔写,写作的:笔者。代笔。笔耕。笔谈。笔误。笔译。笔战。笔名。

⒋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笔体。笔法。笔力。文笔。工笔。曲笔。伏笔。

⒌ 像笔一样直:笔直。笔挺。笔陡。

⒍ 量词,指钱款:一笔钱。

⒎ 指散文:“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随笔。

统一码

笔字UNICODE编码U+7B14,10进制: 31508,UTF-32: 00007B14,UTF-8: E7 AC 94。

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笔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en、stock、write

造字法

会意:从竹、从毛

English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笔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pen]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words;writing]。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prose]。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stroke;touch]。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technique of writing calligraphy or drawing]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词性变化

笔的拼音:

  

〈词性:动〉

(1) 书写;记载 [write]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笔的拼音:

  

〈词性:量〉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常用词组

笔触、笔答、笔底生花、笔底下、笔调、笔端、笔法、笔锋、笔杆子、笔耕、笔供、笔画,笔划、笔迹、笔记、笔记、笔架、笔尖,笔尖儿、笔力、笔录、笔录、笔路、笔帽[儿]、笔名、笔墨、笔墨官司、笔舌、笔试、笔势、笔受、笔顺、笔算、笔谈、笔挺、笔筒、笔头,笔头儿、笔误、笔洗、笔下、笔心,笔芯、笔削、笔译、笔意、笔友、笔札、笔战、笔者、笔直、笔致、笔资、笔走龙蛇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juàn   注音  ㄐㄨㄢˋ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XKEG  仓颉  VMRB  郑码  ZJQ  四角  26127  结构  左右电码  4831  区位  3078  统一码  7EE2  笔顺  フフ一丨フ一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绢(絹)的拼音:juàn(ㄐㄨㄢˋ)  

⒈ 一种薄而坚韧的丝织物:绢本。绢花。绢素。手绢儿。

统一码

绢字UNICODE编码U+7EE2,10进制: 32482,UTF-32: 00007EE2,UTF-8: E7 BB A2。

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绢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thin silk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kind of thick stiff sil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绢的拼音:

ju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肙( yuān  )声。本义:生丝织物。厚而疏者称绢)

(2) 同本义 [carbaso;thin,though silk]

绢,缯如麦绢者。从糸,肙声。谓粗厚之丝为之。——《说文》

治丝麻,捆布绢,以为民衣。——《墨子·辞过》

(3) 又如:绢地(书画之绢底);绢帖(以绢作底的书帖);绢丝(织纺工程的产品。光滑润美,手感柔和,适于制造轻软的高级织物)

(4) 麦青色的丝织物 [deep-green silk]。如:绢扇(用丝绢制成的扇子);绢素(作为书画用的白绢)

(5) 丝织品的通称 [silk]。如:绢布(泛指丝麻织物);绢绸(以柞蚕丝织成的平绢);绢头(方言。手帕)

(6) 手绢 [handkerchief]。如:绢绸;天香绢

(7) 指书画、装璜物件 [painting and calligraph on silk]

堂上绢素开欲裂,一见犹能动毛发。——王安石诗

词性变化

绢的拼音:

juàn  

〈词性:动〉

使缠绕或包住;使环绕或网住 [twine]

绢猑蹄。——《后汉书·马融传》

常用词组

绢本、绢花、绢丝、绢子

润笔之绢: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