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āi ěr dào zhōng
注音ㄙㄞ ㄦˇ ㄉㄠˋ ㄓㄨㄥ
解释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出处《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例子《魏书·尔朱荣传》:“惟欲指影以行权,假形而弄招,此则掩眼捕雀,塞耳盗钟。”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塞耳盗钟是中性词。
繁体僿耳盗鐘
近义掩耳盗铃、塞耳偷铃
动物生肖牛,虎,蛇
塞的拼音:sāi(ㄙㄞ)
⒈ 堵,填满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规。
⒉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塞。塞子。
塞的拼音:sài(ㄙㄞˋ)
⒈ 边界上险要地方: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
塞的拼音:sè(ㄙㄜˋ)
⒈ 义同(一),用于若干书面语词:闭塞。阻塞。搪塞。塞责。顿开茅塞。
塞字UNICODE编码U+585E,10进制: 22622,UTF-32: 0000585E,UTF-8: E5 A1 9E。
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塞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㥶㩙揌簺賽
a plac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fill in、stopper、stuff、tuck
会意兼形声:从土、寒省声
stop up, block, seal, cork; pass, frontier; fortress
详细解释◎ 塞的拼音:
僿 sāi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土,塞( xià )声。塞同罅,空隙之义。本义:阻隔;堵住)
(2) 同本义 [stop up;block up]
塞,隔也。——《说文》
四塞世告至。——《礼记·名堂位》。注:“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
塞向墐户。——《诗·豳风》
从者塞途。——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塞耳(堵住耳朵);塞绝(堵塞断绝);塞噎(阻塞,哽噎);塞话(使人生气的话);塞狗洞(把银钱花在无用的地方);塞除(堵塞并消除);塞井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塞井焚舍(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
(4) 填塞;充满 [stuff;cram;squeeze in]
志气塞乎天地。——《孔子·闲居》注:“满也。”
五味芬芳,以塞其口。——《荀子·富国》。注:“犹充也。”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红女白婆,填塞门户。——《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箱子不太满,再塞点东西;这房子里居然塞了八辆车
(6) 遏止,禁止 [suppress;prohibit;ban;forbid]
善治者塞民以法。——《商君书·画策》
(7) 又如:塞默(犹沉默,不作声);塞嘿(塞默)
(8) 使满足[satisfy]。如:塞望(满足别人期望);塞职(称职);塞白(充数)
(9) 补救;抵偿[compensate]
将欲何施,以塞此名。——《汉书·于定国传》
(10) 又如:塞咎(抵补罪过)
(11) 答,回报[answer;repay]。如:塞别(酬别);塞诘(回答问题)
(12) 安插,给某人安排一个岗位 [manage to arrange a position for sb.]。如:他在办公室里又塞了一个人进来当探子
(13) 行贿 [practise bribe]。如:再塞他点钱,事情就能办成了
(14) 搪塞;应付 [evade;stall]
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聊斋志异·促织》
(15) 又如:塞白(拼凑文字搪塞或应付考试)
◎ 塞的拼音: sāi
〈词性:名〉
塞子,堵住洞口、瓶口等的东西 [stopper;cork]。如:瓶塞;木塞;活塞
◎ 塞的拼音: sāi
〈词性:形〉
(1) 困窘,时运不通 [be in difficult position]
孰云时与命,通塞皆自由。——韩愈《驽骥》
(2) 诚实 [honest]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诗·邶风·燕燕》
(3) 另见 sài;sè
塞包袱、塞擦音、塞车、塞耳偷铃、塞规
◎ 塞的拼音: sài
〈词性:名〉
(1) 险要之处;要塞,边塞 [pass a plac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fortress]
完要塞。——《礼记·月令》。注:“边城要害处也。”
而世主不敢交阳侯之塞。——《战国策·秦策》。注:“隘处也。”
山有九塞。——《吕氏春秋·有始》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边塞(边疆地区的要塞);塞守(占据边界险要处);塞人(古代指塞外的游牧民族);塞徼(边塞上的碉堡);塞邦(塞外之国);塞色(塞外的景象);塞邑(形势险要的边境城邑);塞角(塞外所吹的号角);塞垣(本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长城;边关城墙)
(3) 边境[frontier]
筑明堂于塞外。——《汉书·邓通传》。注:“境外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 范仲淹《渔家傲》
(4) 又如:塞垣(边境地带);塞曲(边远地区的乐曲);塞氛(边境上的气氛。指敌方的威胁);塞关(边境上的关隘)
(5) 特指东北边境 [Northern frontier]。如:塞外江南;塞北(北方的边土)
(6) 通“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 [gambling]
问骰奚事,则博塞以游。——《庄子·骈拇》
禁博塞。——《管子·四时》
◎ 塞的拼音: sài
〈词性:动〉
(1) 构筑要塞 [build fortress;construct fortifications]
南朝违约塞 雁门,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此何意也?—— 宋·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
(2) 通“赛”。酬神 [sacrifice to God]
举春祭,塞久祷。——《管子·禁藏》
杀牛塞祷。——《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诏令太官给塞具。——《后汉书·曹节传》。李贤注:“塞,报祠也。字当为赛,通也。”
冬塞祷词。——班固《汉书·郊祀志》
(3) 又如:塞具(祭祀用的器具)
(4) 另见 sāi ; sè
塞外、塞翁失马
◎ 塞的拼音: sè
〈词性:动〉
(1) 通“僿”。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 [stuff]
刚而塞。——《书·皋陶谟》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诗·邶风·燕燕》。郑《笺》云:塞,充实也。《说文》:僿,实也。
志气塞乎天地。——《礼记·孔子闲居》
(2) 又如:闭耳塞听;阻塞
(3) 另见 sāi ; sài
塞音、塞责
耳的拼音:ěr(ㄦˇ)
⒈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 )。耳垂。耳鬓厮磨(mó )。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⒉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⒊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⒋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⒌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⒍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耳字UNICODE编码U+8033,10进制: 32819,UTF-32: 00008033,UTF-8: E8 80 B3。
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EENT、auris
象形
ear; merely, only; handle
详细解释◎ 耳的拼音: ěr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 耳的拼音: ěr
〈词性:动〉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 耳的拼音: ěr
<语气>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 耳的拼音: ěr
<连>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耳巴、耳报神、耳背、耳边风、耳鬓厮磨、耳不离腮、耳沉、耳垂、耳戳、耳聪、耳聪目明、耳朵、耳朵软、耳房、耳粪、耳根、耳垢、耳刮子,耳掴子、耳光、耳号、耳红面赤、耳环、耳机、耳记、耳际、耳科、耳廓、耳力、耳聋、耳门、耳鸣、耳膜、耳目、耳目一新、耳剽、耳热、耳濡目染、耳软、耳软心活、耳塞、耳塞、耳生、耳石、耳食、耳屎、耳饰、耳熟、耳熟能详、耳顺、耳套、耳提面命、耳听八方、耳挖、耳挖子、耳闻、耳闻不如目见、耳闻目睹、耳蜗、耳熏目染、耳炎、耳音、耳语、耳针、耳轴、耳坠子、耳子
盗的拼音:dào(ㄉㄠˋ)
⒈ 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盗窃。盗贼。盗伐。盗掘。盗运。盗卖。盗用。盗名欺世(亦称“欺世盗名”)。
⒉ 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海盗。强盗。窃国大盗。
盗字UNICODE编码U+76D7,10进制: 30423,UTF-32: 000076D7,UTF-8: E7 9B 97。
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盗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盜
rob、steal、pilfer、robber、thief
匪、窃、偷
会意:从次、从皿
rob, steal; thief, bandit
详细解释◎ 盗的拼音:
盜 dào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2) 同本义 [steal]
盜,私利物也。
窃货曰盗。——《荀子·脩身》
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庄子·山水》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盗器为奸。——《左传·文公十八年》
盗名不如盗货。——《荀子·不苟》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齐国人善盗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3) 又如:偷盗(偷窃);盗跖下惠(跖和柳下惠,两人虽是兄弟,但跖被诬为大盗,而柳下惠却被视为圣人);盗名(偷取美名)
(4) 抢掠劫持 [rob]
遂共盗而残之。——《列子·说符》
(5) 窃据;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 [usurp]。如:盗恩(冒取他人的功勋和奖赏);盗篡(盗窃夺取。特指臣子取代君位);盗据(割据;强占)
(6) 诈骗;骗取 [defraud]。如:欺世盗名;盗言(巧诈甜美的言辞);盗铸(私自铸钱)
(7) 侵犯 [invade]。如:盗边(侵犯边境)
(8) 私通 [have illicit intercourse]
闻平居家时,盗其嫂。——《汉书·陈平传》
(9) 逃避 [escape]。如:盗税(逃避纳税)
◎ 盗的拼音: dào
〈词性:名〉
(1) 偷盗财物的人(先秦两汉用“盗”) [thief;pilferer]
其犹穿窬(跳墙)之盗也与。——《论语·阳货》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刘基《卖柑者言》
乃托言有盗,令人修墙。——《世说新语·或溺》
(2) 抢劫财物的人,强盗 [robber;bandit]
职盗为寇。——《诗·大雅·桑柔》
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宋· 苏轼《教战守》
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庄子·盗跖》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是故寇盗处处蚁合。——《世说新语·识鉴》
(3) 又如:盗竽(盗魁;盗首);盗目(盗贼头目);海盗;窃国大盗
(4) 对反叛者的贬称 [mobster]。如:盗乱(盗匪之乱)
◎ 盗的拼音: dào
〈词性:副〉
偷偷地,暗中地 [in secret]
民亦间盗铸钱。——《史记·平准书》
盗伐、盗匪、盗汗、盗卖、盗名欺世、盗墓、盗窃、盗泉、盗用、盗贼
钟(鐘、鍾)的拼音:zhōng(ㄓㄨㄥ)
⒈ 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警钟。编钟(古代乐器。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同)。钟鼎(古铜器总称,上面铭刻文字)。
⒉ 计时的器具:钟表(钟和表的总称)。座钟。钟鸣漏尽(晨钟已鸣,夜漏将尽。喻年届迟幕)。
⒊ 指某个一定的时间,小时:钟头(小时,如“开了一个钟钟的会”)。
⒋ 杯子。
⒌ 集中,专一:钟情(感情专注)。钟爱(特别爱)。钟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钟字UNICODE编码U+949F,10进制: 38047,UTF-32: 0000949F,UTF-8: E9 92 9F。
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钟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鍾鐘鈡
bell
形声:从钅、中声
clock; bell
详细解释◎ 钟的拼音:
鐘 zhōng
〈词性:名〉
(1) (形声。左形,右声。鐘:本义: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
(2) 同本义 [bell]
钟,乐钟也。——《说文》。杨树达曰:“钟者,可捶之物。”
钟,铃也。——《广雅·释器》
垂之和钟。——《礼记·明堂位》
钟音之器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大钟鼎。——《淮南子·本经》
细钧有乐,钟兑音也。——《国语·周语》
声如洪钟。——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
钟磬置水中。
(4) 又
独以此钟名。
(5) 又
如钟鼓不绝。
(6) 又如:钟磬(两种古代乐器);钟鼎之家(宴享时列鼎、击钟奏乐的古代贵族家庭);钟石(指乐器中的钟和磬);钟板(钟和云板);钟乳(古钟面隆起的饰物。在钟带间,形似乳,故叫钟乳);钟室(悬钟之室);钟师(古官名。掌击钟奏乐);钟鼓(钟和鼓,两种乐器名。指演奏音乐);钟吕(乐钟);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钟鼓之色(欢欣喜乐的面色);钟铭(钟上的铭文)
(7) 专指佛寺悬挂的钟 [bell]。用以作报时、报警、集合的信号
姑苏城外 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张继《枫桥夜泊》
(8) 又如:钟定(寺庙在一日既终以后,钟声止息不再敲打);钟鱼(形同鲸鱼的撞钟大木);钟梵(寺院的钟声和诵经声)
(9) 泛指一般报时的钟 [clock]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唐· 李商隐《无题》
(10) 又如:时钟;石英钟;警钟;挂钟;摆钟;钟漏(古代报时的漏刻和钟声)
(11) 指时间、钟点 [o'clock]。如:早晨七点钟
◎ 钟的拼音:
锺 zhōng
〈词性:名〉
(1) (形声。从金,重声。本义: 古时盛酒的器皿。现也称“盅”)
(2) 同本义 [wine jar]
锺,酒器也。——《说文》
受同异同。——《书·顾命》。按,皆以同为(锺)之。段氏谓古贮酒大器,自锺而注入尊。
尧舜千钟, 孔子百觚。——《孔从子·儒服》
有玻璃钟。——《晋书·崔洪传》
小龙接过壶来,将酒斟在他盏中,酒比钟高出三五分来,更不漫出。——《西游记》
(3) 大酒杯 [big cup]
琉璃钟,琥珀浓。——李贺《将进酒》
二间夹锺。——《礼记·明堂位》
二间夹锺。——《国语·周语》
(4) 又如:
(5) 姓。如:钟牙(钟子期、俞伯牙的并称);钟子(指钟子期)
◎ 钟的拼音:
锺 zhōng
〈词性:量〉
(1) 酒杯、茶杯,与“盅”通 [handleless small cup]
尧舜千钟。——《孔丛子·儒服》
胡饮后,到酒一举三钟。——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2) 古容量单位 [ancient unit of capacity],春秋时齐国公室的公量,合六斛四斗。之后亦有合八斛及十斛之制
齐旧四量:豆、区、釜、钟…釜十则钟。——《左传·昭公三年》
(3) 又如:钟石(容量单位。一钟受六斛四斗,一石受十斗);钟庾(钟和庾。两种容量单位);钟斛(钟和斛。两种古容量单位)
◎ 钟的拼音:
锺 zhōng
〈词性:动〉
(1) 集聚 [concentrate]
泽,水之钟也。——《国语·周语》
(2) 又如:钟萃(汇集);钟聚(汇集,集聚);钟泄(蓄洪和放水);钟美(集美);钟秀(聚集灵秀之气)
(3) 介词。适逢,当 [meet]
方今钟百王之季,当阳九之会。——刘越石《劝进表》
(4) 又如:钟祸(惹祸,遭祸);钟值(遭逢)
(5) 寄托 [find sustenance in]
经危履险阻,未知命所钟。——《磐石篇》
(6) 又如:钟心(钟情,感情专注);钟念(钟爱)
钟爱、钟摆、钟表、钟锤、钟点、钟鼎文、钟馗、钟灵毓秀、钟楼、钟面、钟鸣鼎食、钟鸣漏尽、钟情、钟室、钟头、钟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