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三复斯言的意思

sānyán

三复斯言



拼音sān fù sī yán

注音ㄙㄢ ㄈㄨˋ ㄙ 一ㄢˊ

解释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例子愿天下有心人三复斯言而早为之所焉可耳。(严复《原强》)

用法作谓语;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感情三复斯言是中性词。

繁体三復斯言

近义三复其言

英语repeat such words thrice(repeatedly study this sentenc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ān   注音  ㄙㄢ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DGGG  仓颉  MMM  郑码  CD  四角  10101  结构  单一电码  0005  区位  4093  叠字  三叠字拆字  三个一  统一码  4E09  笔顺  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三的拼音:sān(ㄙㄢ)  

⒈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⒉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统一码

三字UNICODE编码U+4E09,10进制: 19977,UTF-32: 00004E09,UTF-8: E4 B8 89。

三字由三个一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叁參弎

汉英互译

three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hre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数〉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three]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more than two;many;several]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three times]。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词性变化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third palace]。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monarch;father,teacher]。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three stars]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amiableness]。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常用词组

三八、三八妇女节,三八节、三百六十行、三胞胎、三倍、三边形、三不管、三不知、三叉戟、三岔路口、三长两短、三朝元老、三成、三尺、三虫、三从四德、三寸不烂之舌、三大差别、三大发明、三大洋、三代、三代、三冬、三番五次、三废、三分鼎足、三伏、三纲五常、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更、三更半夜、三宫六院、三姑六婆、三顾茅庐、三光、三归、三国、三合板、三合土、三河、三皇、三魂七魄、三季稻、三家村、三缄其口、三角、三角板、三角关系、三角恋爱、三角形、三角债、三角洲、三脚架、三教九流、三军、三K党、三棱镜、三连冠、三令五申、三轮车、三昧、三门峡、三面手、三明治、三年五载、三朋四友、三七开、三亲六故、三亲六眷、三秦、三秋、三三两两、三生、三生有幸、三牲、三省、三十而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世、三思、三思而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通、三头六臂、三峡、三下五除二、三夏、三鲜、三弦、三相电流、三言两语,三言两句、三元、三月、三灾八难、三只手、三资

  拼音    注音  ㄈㄨˋ   繁体  復、複、覆  
部首  夂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TJTU  仓颉  OAHE  郑码  MAKR  四角  80407  结构  上下电码  1788  区位  2420  统一码  590D  笔顺  ノ一丨フ一一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复(復、複)的拼音:fù(ㄈㄨˋ)  

⒈ 回去,返:反复。往复。

⒉ 回答,回报:复命。复信。复仇。

⒊ 还原,使如前:复旧。复婚。复职。光复。复辟。

⒋ 再,重来:复习。复诊。复审。复现。复议。

⒌ 许多的,不是单一的:重(chóng  )复。繁复。复杂。复姓。

统一码

复字UNICODE编码U+590D,10进制: 22797,UTF-32: 0000590D,UTF-8: E5 A4 8D。

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㚆復複

汉英互译

again、answer、compound、duplicate、resume、turn over

相关字词

单、往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return; repeat; repeated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复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   )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 chì  ),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2) 同本义 [return to]

復,往来也。——《说文》

反复其道。——《易·复》

公归不复。——《诗·豳风·九罭》

扬触捆復。——《仪礼·大射仪》

无往不復。——《易·泰》

卒乃復。——《书·舜典》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南朝梁《与陈伯之书》

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死者不可復生。——《公羊传·襄公三十年》

旦復旦兮。——《书·大传》

言不可復也。——《论语》

(3) 又如:复还(回返)

(4) 引申为恢复 [restore]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复国(恢复邦国);复性(恢复善良的本性);复正(恢复正规、正常);复朴(恢复真朴);复故(恢复照旧);复籍(恢复学籍;恢复国籍)

(6) 回归,还原 [return]

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 齐七十余城皆复为 齐。——《史记·田单列传》

死者不可复生。——《公羊传·襄公三十年》

旦复旦兮。——《书·大传》

言不可复也。——《论语》

(7) 回答 [reply]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复于王者曰。——《孟子·梁惠王上》

王辞而不复。——《史记·司马相如传》

(8) 又如:复书(复信,答函);复谢(回拜,答谢)

(9) 报复 [retaliate]

纵无被坚执锐者北面复匈奴之志。—— 汉· 桓宽《盐铁论本文》

(10) 又如:复怨(报仇)

(11) 履行,实践 [carry out]。如:复言(实践诺言);复践(履行约定之事)

(12) 古称人死后招其魂归来 [revive]。如:复魂(还魂);招魂复魄

(13) 免除[赋税徭役] [remit]

民有东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免除三人的兵役。)——汉· 晁错《论贵粟疏》

(14) 又如:复除(免除徭役);复租(免除赋税);复免(免除徭役)

(15) 覆盖。引申为庇护 [cover;protect;shelter]

顾我复我。——《诗·小雅·蓼莪》

(16) 又如:复土(盖土);复载生成(天复地载,抚育成长。指庇养包容,教育成长);复瓿(比喻著作没有价值,只能用来盖盛酱的瓦罐)

词性变化

复的拼音:

  

〈词性:副〉

(1) 又,再。中断再开始 [resume]

不行不可复者。——《管子·牧民》

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汉书·艺文志》

以一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汉书·贾山传》

得复见将军于此。——《史记·项羽本纪》

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后汉书·班超梁慬传》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聊斋志异·狼三则》

复前行,欲穷其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复籍;复帐(妓女接待第二个客人);复旦(夜尽复明)

复的拼音:

  

〈词性:名〉

(1) 有里的衣服。即夹衣 [lined garment,dress,etc.]

複,重衣也。从衣,复声。——《说文》

有里曰複,无里曰襌。——《释名·释衣服》

夏不失复。——桓宽《盐铁论》

(2) 又如:复裈(双层裤,夹裤);复襦(有里的短袄);复衫(短袄);复衾(絮有絮棉的大被);复被(絮有絮绵的被)

(3) 远古人居住的洞穴 [cave]。如:复穴(远古人所居的土窟);复穾(如洞穴一般幽深的屋子)

(4) 中医指七方之一的复方 [compound]。如:复药(指由复方配制的成药)

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虻。——《淮南子·氾论》

(5) 又如:掏复(掏挖地室)

复的拼音:

  

〈词性:形〉

(1) 重复;繁复 [compound;complex]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 陆游《游山西村》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史记·秦始皇本纪》。又如:复用(重复运用);复沓(重复;重叠堆积)

(2) 夹层 [double]

从复道上。——《汉书·高帝纪》。师古曰:“上下有道,故曰之复。”

履中有木者,谓之复舄。——《方言》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唐· 杜牧《阿房宫赋》

(3) 又如:复道(楼阁间架空的通道);复道回廊(高楼间或山岩险要处架空的通道、阁道和曲折迂回的走廊);复哨(军事用语。即二人为一班的步哨);复账(双层的帷账);复壁(两层而中空的墙壁,可以藏匿人和物)

(4) 重叠 [overlapping]

陶复陶穴。——《诗·大雅·緜》

(5) 又如:复嶂(重叠的岩石山峦);复岭(重叠的山峰);复屋(上古时代一种楼阁的建筑);复阁(重叠的楼阁)

常用词组

复本、复比、复辟、复查、复仇、复读、复发、复方、复工、复古、复合、复合物、复核、复会、复婚、复活、复活、复活节、复交、复旧、复句、复课、复萌、复命、复赛、复审、复试、复视、复述、复数、复苏、复听、复位、复习、复现、复线、复写、复写纸、复信、复信、复兴、复姓、复学、复眼、复议、复印、复印机、复印纸、复员、复原、复杂、复诊、复职、复制、复制品、复转

  拼音    注音    
部首  斤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86  ADWR  五笔98  DWRH  仓颉  TCHML  郑码  ECPD  四角  42821  结构  左右电码  2448  区位  4325  统一码  65AF  笔顺  一丨丨一一一ノ丶ノノ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斯的拼音:sī(ㄙ)  

⒈ 这,这个,这里:斯人。斯时。以至于斯。

⒉ 乃,就:有备斯可以无患。

⒊ 劈:“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⒋ 古同“厮”,卑贱。

⒌ 古同“澌”,尽。

⒍ 姓。

统一码

斯字UNICODE编码U+65AF,10进制: 26031,UTF-32: 000065AF,UTF-8: E6 96 AF。

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斯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this

造字法

形声:从斤、其声

English

this, thus, such; to lop off; emphatic partic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斯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2) 同本义 [split]

斯,析也。——《说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

有斯明享。——《书·酒诰》。郑注:“析也。”

厮(斯)舆之卒。——《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

(3) 扯裂 [tear]

斯,裂也。——《广雅》。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4) 分开 [divide]

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庄子》

(5) 距离;离开 [leave]

华胥氏之国…不知斯 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

词性变化

斯的拼音:   

〈词性:代〉

(1) “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this]

斯,此也。——《尔雅·释诂》

斯言之玷。——《诗·大雅·抑》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 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斯的拼音:   

<连>

则。就 [then]——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斯的拼音:   

〈词性:形〉

(1) 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 [humble;low]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易·旅》

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2) 又如:斯役(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奴仆)

(3) 白色 [white]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斯的拼音:   

〈词性:助〉

(1) 表示结构,相当于“之”、“的” [of]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

(2) 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be]

笃公刘,于京斯依。——《诗·大雅·公刘》

(3) 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function word]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

常用词组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斯文、斯文扫地、斯须

  拼音  yán   注音  一ㄢˊ   
部首  言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YYYY  仓颉  YMMR  郑码  SA  四角  00601  结构  单一电码  6056  区位  4952  统一码  8A00  笔顺  丶一一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言的拼音:yán(一ㄢˊ)  

⒈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⒉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⒊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⒋ 语助词,无义: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⒌ 姓。

统一码

言字UNICODE编码U+8A00,10进制: 35328,UTF-32: 00008A00,UTF-8: E8 A8 80。

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䇾訁

汉英互译

character、say、speech、talk、wor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指事:表示言从舌出

English

words, speech; speak, sa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动〉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say;speak;talk]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discuss;comment]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write down;record]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ask;inquire]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state]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namely]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explain]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词性变化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speech;spoken language]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one’s words;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poetry and prose]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government decree;order]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oath;pledge;promise]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proposal;idea;plan]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theory;view;position]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character;word]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sentence]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writings;works]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助〉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常用词组

言必有中、言不及义、言不由衷、言出法随、言传身教、言辞、言道、言定、言多语失、言官、言归于好、言归正传、言过其实、言和、言欢、言简意赅、言教、言教、言近旨远、言路、言论、言情、言人人殊、言甚详明、言谈、言谈举止、言听计用、言外之意、言为心声、言笑、言笑自若、言行、言行若一、言行一致、言犹在耳、言语、言语、言语、言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之不预、言之成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无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凿凿、言重

三复斯言: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