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三告投杼的意思

sāngàotóuzhù

三告投杼



拼音sān gào tóu zhù

注音ㄙㄢ ㄍㄠˋ ㄊㄡˊ ㄓㄨˋ

解释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例子鲁迅《书信集·致李康中》:“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三告投杼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ān   注音  ㄙㄢ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DGGG  仓颉  MMM  郑码  CD  四角  10101  结构  单一电码  0005  区位  4093  叠字  三叠字拆字  三个一  统一码  4E09  笔顺  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三的拼音:sān(ㄙㄢ)  

⒈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⒉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统一码

三字UNICODE编码U+4E09,10进制: 19977,UTF-32: 00004E09,UTF-8: E4 B8 89。

三字由三个一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叁參弎

汉英互译

three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hre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数〉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three]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more than two;many;several]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three times]。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词性变化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third palace]。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monarch;father,teacher]。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three stars]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amiableness]。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常用词组

三八、三八妇女节,三八节、三百六十行、三胞胎、三倍、三边形、三不管、三不知、三叉戟、三岔路口、三长两短、三朝元老、三成、三尺、三虫、三从四德、三寸不烂之舌、三大差别、三大发明、三大洋、三代、三代、三冬、三番五次、三废、三分鼎足、三伏、三纲五常、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更、三更半夜、三宫六院、三姑六婆、三顾茅庐、三光、三归、三国、三合板、三合土、三河、三皇、三魂七魄、三季稻、三家村、三缄其口、三角、三角板、三角关系、三角恋爱、三角形、三角债、三角洲、三脚架、三教九流、三军、三K党、三棱镜、三连冠、三令五申、三轮车、三昧、三门峡、三面手、三明治、三年五载、三朋四友、三七开、三亲六故、三亲六眷、三秦、三秋、三三两两、三生、三生有幸、三牲、三省、三十而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世、三思、三思而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通、三头六臂、三峡、三下五除二、三夏、三鲜、三弦、三相电流、三言两语,三言两句、三元、三月、三灾八难、三只手、三资

  拼音  gào   注音  ㄍㄠˋ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TFKF  仓颉  HGR  郑码  MBJ  四角  24601  结构  上下电码  0707  区位  2470  统一码  544A  笔顺  ノ一丨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告的拼音:gào(ㄍㄠˋ)  

⒈ 说给别人,通知:告谕。告知。告诫。告诉。报告。劝告。奔走相告。

⒉ 向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告发。告状。控告。

⒊ 表明,请求:告老。告急。自告奋勇。

⒋ 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出现:告成。告竭(宣布某种东西用尽)。告罄(现指财物用尽或货物等售完)。公告。

统一码

告字UNICODE编码U+544A,10进制: 21578,UTF-32: 0000544A,UTF-8: E5 91 8A。

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告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叝吿誥勂

汉英互译

accuse、ask for、inform、notify、tell

造字法

会意:从牛、从口

English

tell, announce, inform; accu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告的拼音: gào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2) 同本义 [report]

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说文》

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告公用圭。——《易·益》

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以告于乡先生君子。——《仪礼·乡射礼》

告,请也。——《尔雅·释言》

敢以告于先君。——《吕氏春秋·赞能》

敢敬告天子。——《书·康王之诰》

予誓告汝。——《书·甘誓》

诞告万方。——《书·汤诰》

不告而娶。——《列子·杨朱》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资治通鉴·唐纪》

(3) 又如:告事(报告情况);告报(报告;禀报);告变(报告发生变故);告荒(报告灾情)

(4) 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tell]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转告;电告;正告(严正地告诉);告讼(告诉);告称(告诉;告说);告托(告诉,嘱托)

(6) 揭发,告状,控告 [accuse]

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7) 又如:上告(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诬告;控告;告首(告发);告引(互相告发;牵连而出)

(8) 请求 [ask for]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曹操)佯怒 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9) 又如:告致(官员告老退休);告饮(请饮);告籴(请求买粮);告请(申请,请求);告命(请命)

(10) 谕告,宣告。后作“诰” [declare]

告,教也。——蔡邕《独断》

燕居告温温。——《礼记·玉藻》。注:“谓教使也。”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11) 又如:告誓(宣誓;祷告);告教(告喻教诲);告匮(宣告物质短缺);告谴(宣示谴责之意)

(12) 告别,辞行 [ask for leave]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13) 又如:告诀(告别);告行(告别,辞行)

词性变化

告的拼音: gào  

〈词性:名〉

(1) 向公众通知情况、事件、规定、法令等的书面形式 [statement]。如:文告;通告;广告;告敕(委任状);告词(委任状上的文词)

(2) 姓

告的拼音: gào  

〈词性:形〉

通“皓”( hào  )。光亮,洁白 [bright;be pure white]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楚辞》

常用词组

告白、告便、告别、告禀、告病、告成、告辞、告吹、告贷、告贷无门、告倒、告发、告官、告急、告假、告捷、告借、告诫、告警、告绝、告竣、告劳、告老、告密、告罄、告饶、告示、告送、告诉、告退、告慰、告语、告谕、告知、告终、告状、告罪、告坐

  拼音  tóu   注音  ㄊㄡˊ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86  RMCY  五笔98  RWCY  仓颉  QHNE  郑码  DQX  四角  57047  结构  左右电码  2121  区位  4522  统一码  6295  笔顺  一丨一ノフ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投的拼音:tóu(ㄊㄡˊ)  

⒈ 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投篮。投弹(dàn   )。

⒉ 跳进去:投河。自投罗网。

⒊ 放进去,送进去:投入。投资。投标。

⒋ 走向,进入:投宿(找地方住宿)。投奔。投靠。投降。投师(从师学习)。投诉。

⒌ 发向:投射。投影。

⒍ 寄,递送:投递。投稿。

⒎ 合:投合。意气相投。

⒏ 临,在…以前:投明。投暮(天黑以前)。

统一码

投字UNICODE编码U+6295,10进制: 25237,UTF-32: 00006295,UTF-8: E6 8A 95。

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投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ast、deliver、fling、pitch、send、throw

相关字词

抛、扔、掷

造字法

会意:从扌、从殳声

English

throw, cast, fling, pitch; jump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投的拼音: tóu  

〈词性:动〉

(1) (会意。从手,从殳。殳( shū  ),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2) 同本义 [throw]

投,擿(掷)也。——《说文》

受其书而投之。——《左传·昭公五年》

投我以桃。——《诗·大雅·柳》

毋投与狗骨。——《礼记·曲礼上》

投之深渊些。——《楚辞·招魂》

欲投鼠而忌器。——《汉书·贾谊传》

以肉投馁虎。——《史记·魏公子列传》

作投击势。——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投以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复投之。

孤羊投群狼。——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投兵(向人投掷兵刃。谓诛杀);投注(投掷);投食(投掷食物);投绂(弃去印绶)

(4) 跳进去;投入(专指自杀行为) [throw oneself into]

务光因自投于河。——《韩非子·说林上》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投河;投江;投井

(6) 投弃,抛弃 [dump;abandon]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刘希夷《从军行》

停杯投箸。——唐· 李白《行路难》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滕王阁序》

弃甲投戈。——《广东军务记》

(7) 又如:投簪(丢掉固定帽子的簪子。比喻弃官);投传(投弃符信);投檄(投弃征召的文书);投纶(投弃钓具);投笔(弃文而就他业);投策(弃鞭;弃杖);投畀(抛弃)

(8) 使射影于,特指向一定方向 [cast]。如:树影投在窗户上;投视(投射目光);把眼光投到来访者身上

(9) 递送 [deliver]。如:投片(投递名片);投文(投递状纸);投谒(投递名帖求见);投牒(呈递诉状);投书(投交书信。亦指所投交的书信);投状(呈递文状);投劾(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投刺(投递名帖);投名(投递名帖)

(10) 投奔。前往依靠别人 [go to sb. for shelter]

欲往投之。——《资治通鉴》

欲投吴巨。

(11) 又如:投赴(投奔);投止(投奔托足;投宿)

(12) 投靠,前去依靠别人生活。古时指投奔权贵,求得托身。多指卖身为奴 [go and seek refuge with sb.]。如:投亲(投靠亲戚);投充(投靠权势人家充当奴仆以得到庇护);投托(投靠托身);投化(投顺归化);投附(投顺归附)

(13) 投身,献身于 [throw oneself]。如:投款(诚恳地归顺;投降);投脱(投靠躲避;投奔);投效(自己请求效力);投首(投降);投伏(投降屈服);投殒(损身殒命);投拜(投身下拜。指投降或归附);投死(效死);投躯(舍身;献身);投地(投体下拜)

(14) 投宿,临时住宿 [seek temporarylodging]

暮投石壕村。——唐· 杜甫《石壕吏》

(15) 又如:投驿(投宿驿站);投归(投宿);投到(投宿);投暮(傍晚)

(16) 靠近 [be near to]。如:投老(垂老;临老);投明(破晓);投晚(向暮,傍晚);投晓(临晓);投到(及至;等到)

(17) 放逐 [banish]。如:投荒(被迫或被流放到荒远的地方);投山窜海(放逐到荒凉边远地区);投裔(流放边荒之地);投解(解送)

(18) 放置 [put]。如:投闲(置身于清闲境地)

(19) 赠送,作为礼物送给 [present]。如:投赠(赠送);投献(进献礼物或进呈诗文)

(20) 顿,用力往下踩[stamp]

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21) 进献。投献 [offer]。如:投匦(向皇帝上书言事);投诚(投献诚心);投贽(进呈诗文或礼物求见);投文(投赠文章)

(22) 乘;伺 [take advantage of]。如:投隙(乘隙;伺机)

(23) 相合;迎合 [cater to;pander to]。如:投口(投合口味;适口);投洽,投漆(情投意合);意气相投

(24) 投入,投进。

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投江死。——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投火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词性变化

投的拼音: tóu  

〈词性:名〉

(1) 投壶的省称。中国古代宴会时的游戏。设特制之壶,宾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饮 [a game during feast in which the winner was decided by the number of arrows thrown into a distant pot]

侍投则拥矢。——《礼记·少仪》

(2) 骰子。赌具 [dice]。骨制,成正立方体,六面分别刻一点至六点之数,掷之以决胜负。点着色,故也称“色子”

(3) 姓

投的拼音: tóu  

〈词性:介〉

表示方位、方向,相当于“朝”、“向” [to]

拨马投西便走。——《三国演义》

常用词组

投案、投奔、投笔从戎、投鞭断流、投标、投产、投诚、投弹、投敌、投递、投递员、投店、投放、投分、投稿、投合、投壶、投缳、投机、投机倒把、投机取巧、投间、投井、投阱下石、投军、投考、投靠、投袂、投袂而起、投票、投票站、投其所好、投弃、投契、投洽、投钱、投亲、投球、投入、投射、投身、投生、投师、投石、投手、投鼠忌器、投顺、投诉、投宿、投胎、投桃报李、投闲置散、投降、投效、投药、投医、投影、投影仪、投邮、投缘、投掷、投置、投杼之疑、投注、投资、投资、投资公司

  拼音  zhù   注音  ㄓㄨˋ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SCBH  五笔98  SCNH  仓颉  DNIN  郑码  FXXI  四角  47922  结构  左右电码  2645  区位  7244  统一码  677C  笔顺  一丨ノ丶フ丶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杼的拼音:zhù(ㄓㄨˋ)  

⒈ 织布机上的筘,古代亦指梭:机杼(a.指织布机,如“不闻杼杼声,惟闻女叹息”;b.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如“自出杼杼”)。

⒉ 薄,削薄,减削:“凡为轮,行泽者欲杼,行山者欲侔”。

统一码

杼字UNICODE编码U+677C,10进制: 26492,UTF-32: 0000677C,UTF-8: E6 9D BC。

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杼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木、予声

English

shuttle of loom; narrow; long-headed; a scrub oak; thi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杼的拼音: zhù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予声。本义:织布机的梭子)

(2) 同本义 [shuttle]

杼,机之持纬者。——《说文》。今以梭为之。

杼柚其空。——《诗·小雅·大东》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机杼,泛指织布的工具。)——《后汉书·列女传》

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战国策》

(3) 又如:杼柚(杼轴。梭子和筘。比喻诗文的组织、构思);杼梭(织机的梭子。指织造)

(4) 土木工程中的泥工 [bricklayer]

杼、柚,作也。东齐土作谓之杼,木作谓之柚。——《方言》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