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桑榆之景的意思

sāngzhījǐng

桑榆之景



拼音sāng yú zhī jǐng

注音ㄙㄤ ㄩˊ ㄓ ㄐ一ㄥˇ

解释指晚年时光。

出处唐·刘禹锡《谢分司东都表》:“虽迫桑榆之景,犹倾葵藿之心。”

例子清·黄轩祖《游梁琐记·三麻子》:“吾辈风烛余年,正足自娱桑榆之景,岂堪以粉黛重自斫耶。”

用法作主语、宾语;比喻垂老之年。

感情桑榆之景是中性词。

近义桑榆末景

英语the evening of one's lif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āng   注音  ㄙㄤ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CCCS  仓颉  EEED  郑码  XSXF  四角  77904  结构  上下电码  2718  区位  4103  统一码  6851  笔顺  フ丶フ丶フ丶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桑的拼音:sāng(ㄙㄤ)  

⒈ 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皮可造纸,叶、果均可入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桑葚。桑农。桑梓(喻乡里,故乡)。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迁很大)。桑榆暮景。

⒉ 姓。

统一码

桑字UNICODE编码U+6851,10进制: 26705,UTF-32: 00006851,UTF-8: E6 A1 91。

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桒槡

造字法

象形:像桑树之形

English

mulberry tree;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桑的拼音: sāng  

〈词性:名〉

(1) (会意。从桑,从木。桑者。神桑也。本义:植物名)

(2) 一种桑属的落叶乔木 [mulberry]。树皮有浅裂,叶子椭圆形,花单性,花被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实可以吃,嫩枝、根的白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

桑,蚕所食叶木。——《说文》

桑者,中央之本也。——《贾子胎教》

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礼记·内则》

系子包桑。——《易·否》

无折我树桑。——《诗·郑风·将仲子》

天子命桑。——《穆天子传》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3) 又如:桑麻(农事;农村;农民);桑土(桑树的根);桑户(编桑条为门户。指贫者所居。比喻家贫);桑里(即桑梓、乡里。借指同乡人);桑濮(指男女之间的不正当会合);桑中(比喻幽会、私奔);桑落(美酒名);桑中之约(指男女幽会);桑中之奔(指男女私奔);桑间月下(男女幽会)

(4) 桑叶 [mulberry leaf]

采桑城南隅。——古乐府《陌上桑》

(5) 又如:桑眼(桑叶的嫩芽);桑落(桑叶凋零)

(6) 姓

词性变化

桑的拼音: sāng  

〈词性:动〉

(1) 采桑叶 [pick mulberry-leaves]

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吕氏春秋》

(2) 又如:桑姑(采桑女子)

常用词组

桑蚕、桑间濮上、桑农、桑椹、桑榆、桑榆暮景、桑园、桑梓

  拼音    注音  ㄩˊ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SWGJ  仓颉  DOMN  郑码  FOQK  四角  48921  结构  左右电码  2810  区位  5160  统一码  6986  笔顺  一丨ノ丶ノ丶一丨フ一一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榆的拼音:yú(ㄩˊ)  

⒈ 落叶乔木,实扁圆,木材坚实,可制器具或供建筑用:榆荚。榆钱儿(即“榆荚”,像小铜钱)。榆面(以榆皮磨制成粉,用为黏剂)。榆塞(古称边塞植榆,故称边塞为“榆塞”)。桑榆暮景。

⒉ 姓。

统一码

榆字UNICODE编码U+6986,10进制: 27014,UTF-32: 00006986,UTF-8: E6 A6 86。

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榆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楡崳

造字法

形声:从木、俞声

English

elm tre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榆的拼音:   

〈词性:名〉

(1) 榆树[elm]

榆,白枌。——《说文》。按,榆皮色赤,其白者为枌也。荚可食,亦可为酱。

堇萱枌榆。——《礼记·内则》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庄子·逍遥游》

(2) 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械、家具等。如:榆枋(借喻见识浅陋;也指眼界狭小);榆荚(古代钱币名称,汉代铸造)

常用词组

榆荚、榆木、榆木脑袋、榆钱,榆钱儿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jǐng yǐng   注音  ㄐ一ㄥˇ 一ㄥˇ   
部首  日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JYIU  仓颉  AYRF  郑码  KSJK  四角  60906  结构  上下电码  2529  区位  3016  统一码  666F  笔顺  丨フ一一丶一丨フ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景的拼音:jǐng(ㄐ一ㄥˇ)  

⒈ 环境的风光:景色。景致。景物。景观。景气(a.景色;b.指经济繁荣现象,统指兴旺)。景深。

⒉ 情况,状况:景象。景况。年景。

⒊ 佩服,敬慕:景仰。景慕。

⒋ 高,大:景行(xíng   )。

⒌ 姓。

其他字义

景的拼音:yǐng(一ㄥˇ)  

⒈ 古同“影”,影子。

统一码

景字UNICODE编码U+666F,10进制: 26223,UTF-32: 0000666F,UTF-8: E6 99 AF。

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影幜暻

汉英互译

scape

造字法

形声:从日、京声

English

scenery, view; condition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景的拼音: jǐng  

〈词性:名〉

(1) (形声。从日,京声。本义:日光)

(2) 同本义 [sunlight]

景,日光也。——《说文》

浊明外景,清明内景。——《荀子·解蔽》

四时和谓之景风。——《尔雅》

南方景风。——《广雅》。按,犹日光风也。

日出天而耀景。——江淹《别赋》

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沈。——《文选·张载·七哀诗》

流景曜之韡晔。——张衡《西京赋》

景翳翳以将入。——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至若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景曜(光彩);景光(亮光);景焕(光彩照射);景辉(光辉)

(4) 太阳 [sun]。如:景夕(黄昏;天黑);景纬(日与星);景西(太阳西斜)

(5) 风景,景致 [landscape]

四时之景不同。——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正则无景。——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景状益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山水必自实景。

(6) 又如:西湖十景;景儿(风景画);景候(不同时候的景象);景澄(风景清明);景趣(由景色而生的情趣);景语(诗词中描写景物的文字);景概(景观);秋景;晚景;夜景

(7) 布景 [setting;flats]。如:内景;舞台背景;换景

(8) 时光 [time]。如:景刻(时间);景光(光阴;光景);景迈(时间太晚,过时);景旦(指冬至日)

(9) 剧本的一幕中因布景不同而划分的段落 [scene]。如:第二幕第一景

(10) 景象;情况 [view; circumstances]

晚景之计如何?——《琵琶记》

(11) 古代出门御尘的罩衣 [gown]

妇乘以几,姆加景,乃驱。——《仪礼》

(12) 钟乳,即钟面上隆起的部分 [swell on bell surface]

(13) 中国山名 [Jing mountain]

(14) 指河北省邯郸县境的景山

(15) 指河南省景山

(16) 姓

词性变化

景的拼音: jǐng  

〈词性:动〉

(1) 仰慕 [admire;respect]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李白《与韩荆州书》

(2) 又如:景伏(敬仰信服);景企(景仰企慕);景附(旧附,随从);景从(比喻紧密追随);景佩(仰慕佩服)

景的拼音: jǐng  

〈词性:形〉

(1) 大的 [great]

景星者,大星也。——《白虎通·封禅》

承天景命。——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景业(大勋业。多指帝位);景福(大福);景山(大山;高山);景功(大功);景员(广大的疆域。员:幅员,疆界)

(3) 祥瑞 [lucky]

辛卯夜,若景光十有二期。——《汉书·武帝纪》

(4) 又如:景光(瑞祥的光气。也指恩德);景云(瑞祥的云气);景瑞(吉兆)

(5) 高 [high]。如: 景行(崇高光明的德行);景望(崇高的声望)

常用词组

景德镇、景点、景观、景况、景慕、景气、景区、景色、景深、景胜、景泰蓝、景物、景象、景炎、景仰、景遇、景致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