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ān hǎo èr qiè
注音ㄙㄢ ㄏㄠˇ ㄦˋ ㄑ一ㄝˋ
解释同“三好两歹”。
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娘子与冯官人相见之后,至今三好二怯。”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三好二怯是中性词。
近义三好两歹
动物生肖牛,虎,蛇
三的拼音:sān(ㄙㄢ)
⒈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⒉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三字UNICODE编码U+4E09,10进制: 19977,UTF-32: 00004E09,UTF-8: E4 B8 89。
三字由三个一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叁參弎
three
指事
three
详细解释◎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数〉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three]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more than two;many;several]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three times]。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third palace]。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monarch;father,teacher]。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three stars]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amiableness]。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三八、三八妇女节,三八节、三百六十行、三胞胎、三倍、三边形、三不管、三不知、三叉戟、三岔路口、三长两短、三朝元老、三成、三尺、三虫、三从四德、三寸不烂之舌、三大差别、三大发明、三大洋、三代、三代、三冬、三番五次、三废、三分鼎足、三伏、三纲五常、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更、三更半夜、三宫六院、三姑六婆、三顾茅庐、三光、三归、三国、三合板、三合土、三河、三皇、三魂七魄、三季稻、三家村、三缄其口、三角、三角板、三角关系、三角恋爱、三角形、三角债、三角洲、三脚架、三教九流、三军、三K党、三棱镜、三连冠、三令五申、三轮车、三昧、三门峡、三面手、三明治、三年五载、三朋四友、三七开、三亲六故、三亲六眷、三秦、三秋、三三两两、三生、三生有幸、三牲、三省、三十而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世、三思、三思而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通、三头六臂、三峡、三下五除二、三夏、三鲜、三弦、三相电流、三言两语,三言两句、三元、三月、三灾八难、三只手、三资
好的拼音:hǎo(ㄏㄠˇ)
⒈ 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好人。好汉。好歹。好事多磨。
⒉ 身体康健,疾病消失,生活幸福:您好。安好。
⒊ 友爱,和睦:友好。相好。
⒋ 容易:好办。好使。好懂。
⒌ 完成,完善:办好了。
⒍ 表示应允、赞成:好!你干得不错。
⒎ 很,甚:好冷。好快。好坏。好一会儿。
⒏ 便于:场地清理干净好打球。
⒐ 反话,表示不满意:好,这下可坏了!
好的拼音:hào(ㄏㄠˋ)
⒈ 喜爱,与“恶”(wù ㄨˋ )相对:好奇。好色。好尚(爱好和崇尚)。好高骛远(亦作“好高务远”)。好逸恶劳。
⒉ 常常,容易(发生事情):刚学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好字UNICODE编码U+597D,10进制: 22909,UTF-32: 0000597D,UTF-8: E5 A5 BD。
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好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㝀
good、fine、kind、nice、Ok、all right、get well
佳、美、差、坏、恶、孬、糟
会意:从女、从子
good, excellent, fine; well
详细解释◎ 好的拼音: hǎo
〈词性:形〉
(1) (会意。从女,从子。本义:美,貌美)
(2) 指女子貌美 [beautiful]
好,美也。——《说文》
凡美色或谓之好。——《方言二》
不可谓好。——《国语·晋语》。注:“美也。”
是女子不好。——《史记·滑稽列传》
鬼侯有子而好。——《战国策·赵策》
秦氏有好女。——《乐府诗集·陌上桑》
(3) 又如:好皮囊(好看的外貌);好鸟(美丽的鸟);好不丑(反语。即好不俊,俊得很);好美(美貌);好闲(容貌美丽,举止闲雅);好妇(美貌的妇女)
(4) 善,优良,良好 [good;fine;nice]
领恶而全好者与。——《礼记·仲尼燕居》。注:“善也。”
父信谗而不好。——《楚辞·惜诵》
又是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好雨知时节。——唐· 杜甫《春夜喜雨》
江南好。——唐· 白居易《忆江南》
注曰不好。——宋· 洪迈《容斋续笔》
(5) 又如:好天良夜(美好的时节);好日(吉日;好天;又指结婚佳期);好头脑(好对象;好人物);好言(善言;好话)
(6) 交好;友爱 [friendly;kind]
妻子好合。——《诗·小雅·常棣》
欲与王为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结好孙权。——《三国志·诸葛亮传》
情好日密。
游处相好。——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又如:好会(诸侯间友好的会盟);好达达(妇女对男子的昵称)
(8) 健康 [in good health;get well]。如:他看起来很好;他的健康状况仍然是很好的;好身手(体格雄壮,身手矫健)
(9) 容易 [be easy (to do);simple;likely]。如:这个问题好回答;这事好办;好吃的果儿(容易对付的人)
(10) 完成;完毕 [complete;finished]
田车既好。——《诗·小雅·车攻》
凤生将书封好,一同玉蟾蜍交付 龙香。——《二刻拍案惊奇》
(11) 又如:工具都准备好了
(12) 表示赞许、同意或结果;是,同意 [all right;OK,okay]。如:好,我十点钟不找你
(13) 便于;宜于 [be easy to;be convenient for;suitable;fitting]
缁衣之好兮。——《诗·郑风·缁衣》
(14) 又如:好合(志意相合)
◎ 好的拼音: hǎo
〈词性:副〉
(1) 很,甚,太 [very]——表示程度,多含感叹语气。如:好大的眼睛;好深的沟;好乔(十分古怪);好杀(极言其好);好是(真是,很是)
(2) 用在数量词、时间词前面,表示多或久 [how]。如:等了好半天;来了好多人;过了好久;好歇(好一会儿);好几时(很长时间);好早晚(时候很晚)
(3)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效果好 [good]。如:好看;好听;好吃
◎ 好的拼音: hǎo
〈词性:助动〉
(1) 可以 [may]。如:我好进来吗?
(2) 应该 [ought to ]。如:天快要下雨了,你好走了吧
(3) 宜于;便于;以便 [so as to]
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 又如:想法打蛇的头,好打晕它;你作个决定,我好回他;你交代下来,我好去叫他
(5) 另见 hào
好办、好比、好不、好丑、好处、好歹、好歹、好端端、好多、好多、好感、好过、好汉、好汉做事好汉当、好好儿、好话、好极了、好极了、好家伙、好景不长、好久、好看、好来好去、好莱坞、好离好散、好脸、好梦难成、好梦难圆、好孬、好评、好气、好儿、好人、好人家、好日子、好生、好声好气、好事、好事多磨、好手、好受、好说、好说歹说、好说话儿、好似、好听、好玩儿、好望角、好闻、好戏、好像、好消息、好笑、好些、好心、好心好意、好样儿、好言好语、好意、好意思、好运、好在、好转、好走
◎ 好的拼音: hào
〈词性:动〉
(1) 喜好;喜爱 [like;be keen on;be fond of]
好憎者,心之暴也。——《淮南子·精神》
人之好我。——《诗·小雅·鹿鸣》
好治不病。——《韩非子·喻老》
敏而好学。——《论语》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唐· 柳宗元《三戒》
自幼好武术。——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好表现;好善(喜爱行善);好涵高躅(喜欢混迹于高人之列);好戏子(好奇);好玩(爱玩儿)
(3) 指常常容易发生 [be liable to]。如:好晕船;好伤风;土豆子好烂
(4) 另见 hǎo
好吃好喝、好吃懒做、好吹牛、好大喜功、好动、好斗、好高骛远、好古、好管闲事、好客、好奇、好奇心、好强、好色、好色之徒、好善乐施、好尚、好胜、好事、好事之徒、好为人师、好恶、好行小慧、好学、好学深思、好逸恶劳、好战
二的拼音:èr(ㄦˋ)
⒈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⒉ 双,比:独一无二。
⒊ 两样,别的:二话。不二价。
二字UNICODE编码U+4E8C,10进制: 20108,UTF-32: 00004E8C,UTF-8: E4 BA 8C。
二字由两个一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弍貳
twain、two
两
指事
two; twice
详细解释◎ 二的拼音: èr
[数]
(1)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2) 一加一的和 [two]
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说文》
因二以济民行。——《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
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二加四得六;总数为二;二府(大肠和小肠;二太爷);二形(男女两性);二难(指难兄难弟,即蔡、宋两御史);二仪(两仪。指天地、阴阳);二纪(二十四年。一纪为十二年);二氏(释教与道教);二军(汉代禁卫军之南军和北军);二南(原指《诗经》中的《周南》与《召南》借指淑女与君子相配);二星(银子二钱。星,秤杆上的记数点);二天(再嫁;嫁二夫)
(4) 百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十时对二十的省称 [twenty]。如:一百二
(5) 千位数后接着整数二百时对二百的省称 [two hundred]。如:八千二
(6) 万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千时对二千的省称 [two thousand]。如:四万二
(7) 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 [second]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8) 又如:二手(副手,二把手);二尹(知县副职县丞的别称);二舍(二公子,二少爷。舍:舍人。原为官名,后用以称显贵人家子弟);二甲(殿试的第二等);二门(指大门内的一道总门)
◎ 二的拼音: èr
〈词性:形〉
(1) 两样;有区别 [different]。如:二屋里(另住一处。比喻说话岔了道);二价(异议)
(2) 不专一;不忠诚 [be double-minded;disloyal]。如:有二心;二四(放肆,胡作非为);二三(三心二意)
二把刀、二把手、二百五、二遍苦、二部制、二茬罪、二产妇、二重唱、二重根、二重性、二重奏、二次多项式、二次方程、二次革命、二次函数、二代,二代的、二道贩子、二等、二等舱、二地主、二房、二房东、二分点、二伏、二副、二杆子、二鬼子、二号人物、二胡、二话、二话不说、二黄、二皇帝、二婚头、二进宫、二进制、二赖子、二老、二愣子、二流、二流子、二轮车、二门、二乔、二人台、二人转、二三子、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史、二世、二竖、二万五千里长征、二项式、二项式定理、二氧化碳、二氧化物、二意、二元方程式、二指、二至圈
怯的拼音:qiè(ㄑ一ㄝˋ)
⒈ 胆小,没勇气:怯场。怯懦。怯弱。怯步。怯阵。羞怯。
⒉ 俗气,见识不广,不合时宜:露怯。
怯字UNICODE编码U+602F,10进制: 24623,UTF-32: 0000602F,UTF-8: E6 80 AF。
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怯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㹤
cowardly、nervous、timid
勇
形声:从忄、去声
lacking in courage, afraid
详细解释◎ 怯的拼音: qiè
〈词性:形〉
(1) (形声。从心,去声。《说文》:本从犬。本义:胆小,畏缩)
(2) 同本义 [cowardly;timid]怯,多畏也。从犬,去声。 杜林说,从心或曰劫省声。——《说文》
持节不恐谓之勇,反勇为怯。——《贾子道术》
怯者不得独退。——《孙子·军事》
五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如:怯怯乔乔(战战兢兢);怯壳儿(怯坎儿,怯条子。土气,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怯症(胆怯);胆怯(胆小;畏缩);羞怯(羞涩胆怯)
(4) 土气 [rustic]
怕人说他怯,笑他不开眼。——《负曝闲谈》
(5) 虚弱 [weak]
一来我们身小力怯,着甚来由吃挨吃搅。——《京本通俗小说》
◎ 怯的拼音: qiè
〈词性:动〉
(1) 害怕;畏惧 [be afraid]
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史记·鲁仲连邹阳传》
黄花不怯西风冷,只怕诗人两鬓霜。——辛弃疾《鹧鸪天》
(2) 又如:怯床(指妓女畏惧接客或男子性能力不足);怯上(怕见地位高的人);怯色(惊慌的表情)
(3) 舍弃 [abandon]
高声喝叫:“得莺莺便把残生怯。”——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怯场、怯惧、怯口、怯懦、怯弱、怯生、怯生生、怯声怯气、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