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三迁之教的意思

sānqiānzhījiào

三迁之教



拼音sān qiān zhī jiào

注音ㄙㄢ ㄑ一ㄢ ㄓ ㄐ一ㄠˋ

解释汉 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例子他采取三迁之教,把孩子送到重点大学学习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教育后代。

感情三迁之教是中性词。

繁体三遷之教

近义孟母三迁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ān   注音  ㄙㄢ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DGGG  仓颉  MMM  郑码  CD  四角  10101  结构  单一电码  0005  区位  4093  叠字  三叠字拆字  三个一  统一码  4E09  笔顺  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三的拼音:sān(ㄙㄢ)  

⒈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⒉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统一码

三字UNICODE编码U+4E09,10进制: 19977,UTF-32: 00004E09,UTF-8: E4 B8 89。

三字由三个一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叁參弎

汉英互译

three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hre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数〉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three]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more than two;many;several]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three times]。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词性变化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third palace]。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monarch;father,teacher]。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three stars]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amiableness]。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常用词组

三八、三八妇女节,三八节、三百六十行、三胞胎、三倍、三边形、三不管、三不知、三叉戟、三岔路口、三长两短、三朝元老、三成、三尺、三虫、三从四德、三寸不烂之舌、三大差别、三大发明、三大洋、三代、三代、三冬、三番五次、三废、三分鼎足、三伏、三纲五常、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更、三更半夜、三宫六院、三姑六婆、三顾茅庐、三光、三归、三国、三合板、三合土、三河、三皇、三魂七魄、三季稻、三家村、三缄其口、三角、三角板、三角关系、三角恋爱、三角形、三角债、三角洲、三脚架、三教九流、三军、三K党、三棱镜、三连冠、三令五申、三轮车、三昧、三门峡、三面手、三明治、三年五载、三朋四友、三七开、三亲六故、三亲六眷、三秦、三秋、三三两两、三生、三生有幸、三牲、三省、三十而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世、三思、三思而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通、三头六臂、三峡、三下五除二、三夏、三鲜、三弦、三相电流、三言两语,三言两句、三元、三月、三灾八难、三只手、三资

  拼音  qiān   注音  ㄑ一ㄢ   繁体    
部首  辶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TFPK  仓颉  YHJ  郑码  MEW  四角  32304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6692  区位  3908  统一码  8FC1  笔顺  ノ一丨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迁(遷)的拼音:qiān(ㄑ一ㄢ)  

⒈ 机关、住所等另换地点:迁居。迁移。迁徙。

⒉ 变动,转变:变迁。迁就(改变自己的意见,凑合别人)。迁延(拖延)。迁怒。事过境迁。

⒊ 贬谪,放逐:迁谪(贬官远地)。迁客(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⒋ 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升迁。

统一码

迁字UNICODE编码U+8FC1,10进制: 36801,UTF-32: 00008FC1,UTF-8: E8 BF 81。

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拪遷䙲䙴䢬

汉英互译

change、move

造字法

形声:从辶、千声

English

move, shift, change; transfer; relocate a capital cit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迁的拼音:

qiān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辵”表移动。形声字声旁有时有表意作用,此即一例。本义:向高处迁移)

(2) 同本义 [ascend]

迁,登也。——《说文》

迁,徙也。——《尔雅》

迁,移也。——《广雅》

既其女迁。——《诗·小雅·巷伯》

出自幽谷,迁于乔马。——《诗·小雅·伐木》

(3) 又如:迁莺(指迁升飞翔的黄莺。喻登第)

(4) 晋升或调动 [promote]

帝迁明德。——《诗·大雅·皇矣》

迁至栘中。——《汉书·李广苏建传》

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迁我如振落叶。——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迁淳安知县。——《明史》

(5) 又如:迁于乔木(比喻升官);迁除(指官吏的升调委派);迁乔(官吏由低职升到高职位);迁封(加封爵位);迁官(晋升官爵)

(6) 徙居;搬动 [move;migrate;change one's residence]

二曰询国迁。——《周礼·小司寇》。注:“谓徒都改邑也。”

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

盘庚之迁。——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7) 又如:迁次(移居,迁移);迁幸(旧指天子迁居他处);迁神(移灵,移柩);迁海(从濒海之地向内地迁徙);迁祔(迁徙墓地);迁冗(迁徙逃散);迁京(迁都);迁座(迁移灵座);迁土(迁离乡土);迁宅(犹迁居);迁邻(迁居择邻)

(8) 变更,变动 [change]

有百世不迁之宗。——《礼记大传》。注:“犹变易也。”

饬令,则法不迁。——《韩非子·饬令》

其迁极渐。——[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9) 又如:事过境迁;迁正(变异历制);迁易(改变);迁染(人的性情被习俗沾染而有所改变);迁兰变鲍(在无形中渐渐受影响而同化);迁日(更改日期)

(10) 死亡 [die]。如:迁神(死亡);迁形(死亡);迁徂(离去);迁殂(犹去世);迁神(僧人逝世);迁逝(犹死去;离去)

(11) 流放;放逐 [banish]

怒而迁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唐· 柳宗元《封建论》

(12) 又如:迁放(流放);迁逐(贬斥放逐);迁窜(迁逐流放)

(13) 贬谪,降职 [banish from the court]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14) 又如:迁斥(贬斥,放逐);迁臣(指贬斥远地的官吏);迁削(谪降削职);迁凑(迁就凑合);迁寺(谪降削职)

(15) 离散 [disperse]

成而不迁。——《国语·晋语》。注:“离散也。”

(16) 又如:迁逃(逃走;逃离);迁逝(消逝,流失);迁摇(离散动摇)

词性变化

迁的拼音:

Qiān  

〈词性:名〉

(1) 古州名 [Qian prefecture]。北周置。即今湖北省房县

(2) 姓

常用词组

迁避、迁并、迁次、迁都、迁建、迁就、迁居、迁客、迁流、迁灭、迁怒、迁善改过、迁徙、迁延、迁移、迁葬、迁谪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jiào jiāo   注音  ㄐ一ㄠˋ ㄐ一ㄠ   
简体部首  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攴部  
五笔  FTBT  仓颉  JDOK  郑码  BMYM  四角  48440  结构  左右电码  2403  区位  2944  统一码  6559  笔顺  一丨一ノフ丨一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教的拼音:jiào(ㄐ一ㄠˋ)  

⒈ 指导,训诲:教习。教头。教正。教师。教导。管教。请教。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⒉ 使,令:风能教船走。

⒊ 指“宗教”:教士。教主。教皇。教堂。

⒋ 姓。

其他字义

教的拼音:jiāo(ㄐ一ㄠ)  

⒈ 传授:教课。你教给我做。

统一码

教字UNICODE编码U+6559,10进制: 25945,UTF-32: 00006559,UTF-8: E6 95 99。

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教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學敎斅

汉英互译

instruct、teach、tutor

相关字词

English

teach, cla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教的拼音: jiāo  

〈词性:动〉

(1) 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 [teach;instruct]

十三教汝织。——《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左传》

(2) 又如:教课;教书;手把手教;教唱歌;教倌(教入塾);教老者(方言,教员);教率(教授引导);教书匠(对教师的谑称)

(3) 使;令;让 [let]

曲罢能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

(4) 另见 jiào  

常用词组

教书

基本词义

教的拼音: jiào  

〈词性:动〉

(1) (会意。从攴( pū),  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2) 同本义 [teach;instruct;give guidance]

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

以教国子弟。——《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教者,民之寒暑也。——《礼记·乐记》

教,文之施也。——《国语·周语》

精华,教政之本也。——《春秋繁露》

君有此教士三万人。——《管子·小匡》

修教三年。——《韩非子·五蠹》

宁有政教。——《史记·货殖列传》

择师而教。——唐· 韩愈《师说》

以教吾子。——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昨日蒙教。——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所以见教。

(3) 又如:教治(教化,教育);教禁(教化和禁令);教读(教师);教读老夫子(教书老先生);教民(教育人民);教迪(教育开导启迪);教帖(古代公侯、大臣所下的手谕、命令);教当(教唆);教示(教导、训诲);教戒(教导和训戒);教告(教导教诲);教演(教练,演练);教阅(操演,检阅);教坊司(管理伎乐的机构,专司音乐、戏曲、舞蹈的教习、排练及演出等事宜);教门儿(某种人,某类职业的人);教引嬷嬷(教日常礼节的老年妇女)

(4) 叫;让 [call; let]

教我先威众。——《史记·陈涉世家》

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教从何处。——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教令

词性变化

教的拼音: jiào  

〈词性:名〉

(1) 宗教 [religion]。如:信教;教民(指信仰基督教的人);教乘(指佛教、佛法);教法(宗教的理论)

(2) 教育;教材 [education;teaching material]

五教,诗、书、乐、易、春秋也。——《礼记·经解》

明七教以兴民德: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也。——《礼记·王制》

(3) 又如:教刑(古时学校里使用的刑罚);教席,教职(教师的职位);教术(教法,教数。教育的方法);教泽(教育的恩泽);教象(教育规则的条文)

(4) 另见 jiāo  

常用词组

教案、教本、教鞭、教材、教程、教导、教导队、教导员、教范、教坊、教父、教改、教工、教官、教管、教规、教化、教皇、教会、教诲、教具、教科书、教练、教练,教练员、教龄、教令、教门,教门儿、教名、教母、教派、教师、教士、教室、教授、教授、教唆、教唆犯、教坛、教堂、教条、教条主义、教廷、教头、教徒、教务、教学、教训、教言、教研室、教研组、教养、教养所、教义、教益、教育、教育、教育方针、教谕、教员、教长、教职员、教职员工、教子、教宗

三迁之教: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