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ān qiān zhū lǚ
注音ㄙㄢ ㄑ一ㄢ ㄓㄨ ㄌㄩˇ
解释珠履:缀有珠玉的鞋子。形容贵宾众多。
出处西汉·司马迁《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例子唐·李白《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很富有。
感情三千珠履是中性词。
近义珠履三千
动物生肖牛,虎,蛇
三的拼音:sān(ㄙㄢ)
⒈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⒉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三字UNICODE编码U+4E09,10进制: 19977,UTF-32: 00004E09,UTF-8: E4 B8 89。
三字由三个一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叁參弎
three
指事
three
详细解释◎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数〉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three]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more than two;many;several]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three times]。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third palace]。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monarch;father,teacher]。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three stars]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amiableness]。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三八、三八妇女节,三八节、三百六十行、三胞胎、三倍、三边形、三不管、三不知、三叉戟、三岔路口、三长两短、三朝元老、三成、三尺、三虫、三从四德、三寸不烂之舌、三大差别、三大发明、三大洋、三代、三代、三冬、三番五次、三废、三分鼎足、三伏、三纲五常、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更、三更半夜、三宫六院、三姑六婆、三顾茅庐、三光、三归、三国、三合板、三合土、三河、三皇、三魂七魄、三季稻、三家村、三缄其口、三角、三角板、三角关系、三角恋爱、三角形、三角债、三角洲、三脚架、三教九流、三军、三K党、三棱镜、三连冠、三令五申、三轮车、三昧、三门峡、三面手、三明治、三年五载、三朋四友、三七开、三亲六故、三亲六眷、三秦、三秋、三三两两、三生、三生有幸、三牲、三省、三十而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世、三思、三思而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通、三头六臂、三峡、三下五除二、三夏、三鲜、三弦、三相电流、三言两语,三言两句、三元、三月、三灾八难、三只手、三资
千(韆)的拼音:qiān(ㄑ一ㄢ)
⒈ 数目,十个一百(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仟”代):千周(无线电波频率单位)。千克(即一公斤)。千米(即一公里)。
⒉ 喻极多:千里马。千言万语。千钧一发。千虑一失。千锤百炼(①喻多次斗争考验;②喻对诗文做多次精细修改)。
⒊ 见“秋”字“秋千”。
⒋ 姓。
千字UNICODE编码U+5343,10进制: 21315,UTF-32: 00005343,UTF-8: E5 8D 83。
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千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仟阡韆
kilo、millenary、thousand
形声
thousand; many, numerous; very; (Cant.) a cheater, swindler
详细解释◎ 千的拼音: qiān
〈词性:数〉
(1) (形声。从十,人声。本义:数目。十百为千) 同本义 [thousand]
千,十百也。——《说文》
(2) 又如:千夫(一千个成年男子);千门(千家);千社(25家为社,千社为25000家);千祀(千年,千代);总数为一千;千乘(兵车千辆);千载(千年)
◎ 千的拼音: qiān
〈词性:形〉
(1) 比喻数甚大;许许多多 [many]
清丽千眼。——陆机《文赋》。注:光色盛貌。”
(2) 又如:千千(比喻数目很多);千般(多种花样);千寻(形容极高);千钟(丰厚的俸禄。指富贵);千万劫(很长久);千式百样(各种各样);成千上万;白发三千丈;千丁(很多人);千人坑(指堆积大量人尸的土坑);千山(极言山多);千百(极言其多);千帆(众多的帆船);千和(多种原料合成的香);千指(形容人多);千品(多种品物);千度(次数多);千衲(众僧);千骑(人马很多);千颦(多愁)
◎ 千的拼音: qiān
〈词性:名〉
通“阡”。田间小路 [foot path between fields]
四政曰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伯。——《管子·四时》
坏井田,开千伯。——《汉书·食货志上》
千变万化、千遍万遍、千差万别、千仇万恨、千疮百孔、千锤百炼、千村万落、千刀万剐、千吨、千恩万谢、千儿八百、千方百计、千分尺、千夫、千夫所指、千伏、千古、千呼万唤、千回百转、千娇百态、千斤、千斤顶、千斤重担、千金、千金难买、千金一诺、千金一掷、千军万马、千钧一发、千钧重负、千卡、千克、千里、千里马、千里眼、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足、千了百当、千伶百俐、千虑一得、千虑一失、千米、千难万难、千年万载、千篇一律、千奇百怪、千千万万、千秋、千秋万代、千秋之后、千人所指、千山万水、千乘之国、千乘之王、千思万想、千岁、千岁爷、千头万绪、千妥万当,千妥万妥、千瓦、千万、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载难逢、千张、千真万确、千周
珠的拼音:zhū(ㄓㄨ)
⒈ 蛤蚌因沙粒窜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的物质,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可做装饰品,亦可入药。称“珍珠”(亦作“真珠”,简称“珠”):珠蚌。珠宝。珠花。夜明珠。珠玑(喻优美的词藻或诗文)。珠联璧合(珍珠联成串,美玉放在一起,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⒉ 像珠子的东西:汗珠。泪珠。露珠。
珠字UNICODE编码U+73E0,10进制: 29664,UTF-32: 000073E0,UTF-8: E7 8F A0。
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珠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bead、pearl
形声:从王、朱声
precious stone, gem, jewel, pearl
详细解释◎ 珠的拼音: zhū
〈词性:名〉
(1) (形声。从玉,朱声。本义:珍珠。蛤蚌壳内由分泌物结成的有光小圆体)
(2) 同本义 [pearl]
珠,蚌之阴精。——《说文》。按,水精也,或生于蚌,阴精所凝。
珠足以御火灾。——《国语·楚语》
水方折者有玉,员折者有珠。——《尸子》
渊生珠而岸不枯。——《淮南子·说山》
珠盘玉敦。——《周礼·玉府》
大珠四枚。——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
所货西洋珠。
(4) 又
公受珠。
(5) 又
出珠授之。
(6) 又如:珠户(采珠的民户;珠饰的门户);珠履(以珍珠为饰的鞋子);珠碧(珍珠与碧玉);珠英(美如珍珠的花);珠翠(珍珠与翠玉);珠市(买卖珍珠的集市)
(7) 珠玉 [pearl and jade]
琴号珠柱,书名《玉杯》。——庾信《小园赋》
(8) 又如:珠椟(盛放珠宝的匣子);珠丸(用珠玉做的弹丸);珠箔(用珠子缀成的帘子)
(9) [形]∶形容事物的华美、光泽 [florid;fine]
珠林余露气,乳宝滴香泉。——陈吉疾《忆山中诗》
(10) 又如:珠林(美好的树林);珠泽(比喻文彩荟萃之处)
(11) 装饰用的有光的带孔小圆体 [bead]。如:珠履;珠帘
(12) 以球形或椭球形体滴下的液体 [drop]
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 又如:泪珠;汗珠;露珠
珠蚌、珠宝、珠宝盒,珠宝箱、珠翠、珠光宝气、珠还、珠辉玉丽、珠玑、珠江、珠泪、珠泪偷弹、珠联璧合、珠帘、珠母、珠算、珠围翠绕、珠心、珠玉、珠圆玉润、珠子
履的拼音:lǚ(ㄌㄩˇ)
⒈ 鞋:西装革履。削足适履。
⒉ 践踩,走过:履历(a.个人的经历;b.记载履历的文件)。履任。履险如夷(走在险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处险境而不畏惧,又喻安全地度过险境)。如履薄冰(身临其境)。
⒊ 步伐:步履维艰。
⒋ 执行,实行:履行。履约。
⒌ 〔履带〕在拖拉机、坦克车等的车轮上围绕的钢质链带。
⒍ 指领土:“赐我先君履”。
履字UNICODE编码U+5C65,10进制: 23653,UTF-32: 00005C65,UTF-8: E5 B1 A5。
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履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carry out、footstep、shoe、walk on
会意
footwear, shoes; walk on, tread
详细解释◎ 履的拼音: lǚ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 chì ),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2) 同本义 [tread on]
履霜,履虎尾。——《易·坤》
可以履霜。——《诗·魏风·葛屦》
履蒯席。——《礼记·玉藻》
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足之所履。——《庄子·养生主》
(3) 又如:履危(蹈践高危之处);履亩(勘查田亩);履虎尾(踩踏虎尾);履迹(踏着前人的足迹);履霜(踩踏霜地。比喻由眼下迹象而警戒未来);涉水如履平地;履冰(行于冰上);履冰狐(踏冰而过的狐狸);履坦(行于坦途);履虚(行于虚空之中);履薄行走(于薄冰上)
(4) 穿鞋 [put on]
自履藤鞋收石蜜。——唐· 李贺《南园》
(5) 登位 [ascend the throne]
履其位而不履其事。——《礼记·表记》
履至尊。——汉· 贾谊《过秦论》
(6) 又如:履任(到任,就任);履位(就位)
(7) 经历某种景况 [experience]。如:履炭(比喻经历艰难);履运(遭逢时运)
(8) 实行 [fulfill]
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礼记》
(9) 又如:履善(行善);履蹈(实行);履中(实行中庸之道);履谦(行谦让之德);履经(行邪道)
(10) 躬行 [keep personally]。如:履仁(躬行仁道);履方(躬行正道);履正(躬行正道);履忠(躬行忠诚之道);履约(躬行简约)
(11) 开始担任职务 [assume]
将履新任。——清· 张廷玉《明史》
(12) 又如:履任(上任,就职);履端(开头)
◎ 履的拼音: lǚ
〈词性:名〉
(1) 鞋 [shoes]
履,足所依也。——《说文》。按,古曰舄,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此字本训践。转注为所以践之具也。
丝作之者谓之履。——《方言四》
脱履户外。——《列子·黄帝》
衣敝履空。——《汉书·鲍宣传》
不辨衣履。——清· 周容《芋老人传》
蹑丝履。——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衣履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
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脱丝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革履(皮鞋);履屐(鞋);履带(鞋和衣带);履组(鞋带);履靸(指鞋)
(3) 足 [foot]
顿履随疏节,低鬟逐上声。——庾信《和咏舞》
(4) 领土,疆土 [territory]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左传·僖公四年》
履带、履践、履历、履历片、履舄交错、履险如夷、履行、履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