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ān zhēn wǔ liè
注音ㄙㄢ ㄓㄣ ㄨˇ ㄌ一ㄝˋ
解释见“三贞九烈”。
出处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你要他三贞五烈,这不是太……”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封建社会赞誉妇女的贞烈。
感情三贞五烈是中性词。
繁体三貞五烈
近义三贞九烈
英语ready to die to preserve her chastity
动物生肖牛,虎,蛇
三的拼音:sān(ㄙㄢ)
⒈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⒉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三字UNICODE编码U+4E09,10进制: 19977,UTF-32: 00004E09,UTF-8: E4 B8 89。
三字由三个一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叁參弎
three
指事
three
详细解释◎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数〉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three]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more than two;many;several]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three times]。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third palace]。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monarch;father,teacher]。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three stars]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amiableness]。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三八、三八妇女节,三八节、三百六十行、三胞胎、三倍、三边形、三不管、三不知、三叉戟、三岔路口、三长两短、三朝元老、三成、三尺、三虫、三从四德、三寸不烂之舌、三大差别、三大发明、三大洋、三代、三代、三冬、三番五次、三废、三分鼎足、三伏、三纲五常、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更、三更半夜、三宫六院、三姑六婆、三顾茅庐、三光、三归、三国、三合板、三合土、三河、三皇、三魂七魄、三季稻、三家村、三缄其口、三角、三角板、三角关系、三角恋爱、三角形、三角债、三角洲、三脚架、三教九流、三军、三K党、三棱镜、三连冠、三令五申、三轮车、三昧、三门峡、三面手、三明治、三年五载、三朋四友、三七开、三亲六故、三亲六眷、三秦、三秋、三三两两、三生、三生有幸、三牲、三省、三十而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世、三思、三思而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通、三头六臂、三峡、三下五除二、三夏、三鲜、三弦、三相电流、三言两语,三言两句、三元、三月、三灾八难、三只手、三资
贞(貞)的拼音:zhēn(ㄓㄣ)
⒈ 坚定,有节操:忠贞不渝。坚贞不屈。贞节。贞士(忠贞之士)。
⒉ 旧礼教中束缚女子的一种道德观念,指妇女不改嫁等:贞女。贞烈。贞操(同“贞节”)。贞淑。
⒊ 占,卜,问卦:贞卜。
⒋ 古同“桢”,桢干(gàn )。
贞字UNICODE编码U+8D1E,10进制: 36126,UTF-32: 00008D1E,UTF-8: E8 B4 9E。
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贞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貞
chastity、faithful、loyal
会意:从卜、从贝
详细解释◎ 贞的拼音:
貞 zhēn
〈词性:动〉
(1) (会意。从卜,从贝(甲骨文作“鼎”,后省改为“贝”)。鼎本是食器,这里表火具,即用火具而卜。本义:占卜) 同本义 [make divination;divine]
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会意。京房说,鼎省声。——《说文》
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恶。——《周礼·春官·天府》。郑玄注:“问事之正曰贞。”
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周礼》
(2) 又如:贞龟(占卜。古人灼龟甲以卜);贞吝(卜问不吉,其事难行);贞卜(占卜;卜问)
◎ 贞的拼音:
貞 zhēn
〈词性:形〉
(1) 假借为“正”、为“定”。端方正直 [honest;upright;right]
元、亨、利、贞。——《易·乾》
厥赋贞。——《书·禹贡》。传:“正也。”
求永贞。——《周礼·大祝》
万国以贞。——《礼记·文王世子》
一人元良,万邦以贞。——《书·太甲下》
君子贞而不谅。——《论语》
(2) 又如:贞白(正直清白);贞曜(正光);贞一(心正专一);贞期(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贞明(正大光明);贞确(贞正坚固)
(3) 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 [firm]
言行抱一谓之贞。——《贾子道术》
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4) 又如:贞亮死节(坚贞忠诚,能够以死殉节);贞亮(坚贞亮节);贞固(能固守正道,坚贞不变,始终如一);贞人(志节坚定不移、能守正道的人);贞毅(坚贞刚毅)
(5) 坚硬;坚劲 [hard;firm]
严霜识贞木。——房玄龄《晋书》
(6) 又如:贞木(坚劲耐寒,经严冬而不凋的树木);贞珉(坚美可做碑铭石刻的石块);贞悦(坚挺劲直);贞柯(坚挺耐塞的枝柯);贞玉(坚美的玉石)
(7) 忠;真诚 [loyal;faithful]
慕古人之贞节。——张衡《思玄赋》。注:“诚也。”
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韩非子·难三》
(8) 又如:忠贞(忠诚而坚定不移);贞臣(廉正有操守的臣子);贞夫(忠直有守的正人君子。也作“真夫”);贞实(忠信诚实)
◎ 贞的拼音:
貞 zhēn
〈词性:名〉
(1) 贞操,节操。旧称女子“贞节” [chaste;pure and undefiled]
清白守节曰贞。——《周书·谥法》
贞女不更二夫。——《史记·甲单列传》
一念之贞。——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贞妇(夫死不再改嫁的女子);贞心(坚贞不移的心地);贞艳(有坚贞之节的美女)
(3) 碑石 [an upright stone tablet]。如:贞碣(碑石的美称);贞碑(碑石的美称);贞琬(碑石的美称);贞珉(石刻碑铭的美称);贞刻(石刻碑铭)
(4) 正轨,正道 [the right way]。如:贞度(符合正道的法度);贞则(符合正道的准则)
贞操,贞节、贞洁、贞静、贞烈、贞女、贞淑
五的拼音:wǔ(ㄨˇ)
⒈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⒉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五字UNICODE编码U+4E94,10进制: 20116,UTF-32: 00004E94,UTF-8: E4 BA 94。
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五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㐅伍
cinque、five
会意:从二、从
five; surname
详细解释◎ 五的拼音: wǔ
〈词性:形〉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cross]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葛屦五两。——《诗·齐风·南山》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诗·召南·羔羊》
◎ 五的拼音: wu
数
(1) 四加一的和 [five]
五,数也。——《广韵》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塞其五山。——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五战于秦。—— 宋· 苏洵《六国论》
起则五六揖。——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监五室。——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五路总口(通往东、西、南、北、中五路的交叉口);五车腹笥(腹中装有五车书,比喻知识丰富,学问渊博);五方旗帜(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插上青、黄、赤、白、黑五色旗);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虫(鳞虫、羽虫、倮虫、毛虫、介虫的合称);五木(泛指古时的形具,如枷、镣、铐等);五浮(上等土壤);五细(指出身贱,年辈小,关系远,资历浅,地位低的五类人);五云(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五剽(白色粉状的中等土壤);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通“伍”
五,伍与五,音同义别,官府文书五作伍。——《正字通》
◎ 五的拼音: wǔ
〈词性:名〉
(1)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five]
入行间之治连以五。——《商君书》
(2) 偶;相类 [pair;couple]
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墨子》
(3)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a note of the scale in gongchepu]
(4) 五行 [the five elements]
五,五行也。——《说文》。段玉裁注:“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
(5) 通“伍”。古军队编制,五人为伍;行列 [troops]
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商君书·画策》
孟贲过于 河,先其五。——《吕氏春秋·必己》
(6) 指五帝 [five emperors]。如:五三(五帝三王)
(7) 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五 [star's name]。如:五佐(谓佐天行德的五星);五括(星名);五纬(金、木、水、火、土五星)
(8) 姓
五霸、五保、五倍子、五采、五彩、五彩缤纷、五常、五城、五城御史司坊、五代、五帝、五冬六夏、五斗橱、五斗柜、五毒,五毒儿、五毒俱全、五短三粗、五短身材、五反、五方、五方杂处、五更、五更转、五供、五古、五谷、五鼓、五谷丰熟、五官、五光十色、五行八作、五湖四海、五花八门、五花大绑、五花肉、五黄六月、五荤、五讲四美、五角大楼、五角星[形]、五戒、五金、五经、五里云雾、五粮液、五陵、五岭、五律、五伦、五马、五马分尸、五马六猴、五内、五权宪法、五日京兆、五色、五色缤纷、五声、五十步笑百步、五世其昌、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五台、五体投地、五味、五线谱、五星红旗、五行、五刑、五言诗、五颜六色、五液、五一国际劳动节、五音、五月节、五岳、五蕴、五指山、五洲
烈的拼音:liè(ㄌ一ㄝˋ)
⒈ 火势猛;引申为猛,厉害:烈火。烈焰。烈酒。烈马。烈性。激烈。剧烈。
⒉ 气势盛大:轰轰烈烈。
⒊ 刚直,有高贵品格的;为正义而死难的:烈女。壮烈。先烈。烈士。
⒋ 功业:功烈。
⒌ 古同“列”,行列。
烈字UNICODE编码U+70C8,10进制: 28872,UTF-32: 000070C8,UTF-8: E7 83 88。
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烮煭
intense、stern、strong、upright、violent
形声:从灬、列声
fiery, violent, vehement, ardent
详细解释◎ 烈的拼音: liè
〈词性:形〉
(1) (形声。从火,列声。“火”字在下面一般写作四点。本义:火势猛)
(2) 同本义 [raging]
烈,火猛也。——《说文》
如火烈烈。——《诗·商颂·长发》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左传·昭公二十年》
火烈风猛。——《资治通鉴》
(3) 又如:烈烧(炽烈的野火);烈燧(炽烈的烽火);烈烈(猛火炎炽貌);烈光(炽热的阳光)
(4) 猛烈;激烈 [violent]
其使民也酷烈。——《荀子·议兵》
一之曰觱发,二之曰栗烈。——《诗·豳风·七月》
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
冬日烈烈。——《诗·小雅·四月》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烈风雷雨弗迷。——《书·舜典》
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5) 又如:烈毒(剧毒);烈栗(剧烈的震动);烈盛(猛烈);烈寒(严寒);烈烈轰轰(轰轰烈烈。形容气魄宏伟,声势浩大)
(6) 刚直;坚贞 [staunch and upright]
贞魂烈魄怜巾帼。——李慈铭《感事》
(7) 又如:烈汉(性格刚烈的男子汉);烈直(刚烈耿直);烈性子(性格刚烈)
(8) 光明;显赫 [bright]
君有烈名。——《国语》
休有烈光。——《诗·周颂·载见》
(9) 又如:烈文(光明文采);烈光(光辉、荣耀);烈烈(鲜明灿烂的样子)
(10) 浓烈 [strong]。含有高浓度酒精的,食物味道浓烈的。如:烈酒
(11) 严厉;严重 [stern; severe]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到此矣。——龚自珍《病梅馆记》
(12) 又如:烈君(严厉的君主)
(13) 美好;优美 [fine; beantiful]
声烈遐布。——嵇康《琴赋》
◎ 烈的拼音: liè
〈词性:名〉
(1) 功业 [contribution]
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 文、 武之烈。——《汉书·王莽传上》
兼仗父兄之烈。——《资治通鉴》
(2) 又如:烈所(功业之所在);烈祖(建立功业的先祖);烈烈(功业德行显赫貌)
(3) 重义轻生或建功立业 [martyr]。如:先烈;烈属
(4) 通“疠”。恶疾 [leprosy]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诗·大雅·思齐》
(5) 通“列”。行列 [row]
叔在薮,火烈具举。——《诗·郑风·大叔于田》
◎ 烈的拼音: liè
〈词性:动〉
烧 [burn]
益烈山泽而焚之。——《孟子·滕文公上》
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关汉卿《窦娥冤》
烈度、烈风、烈火、烈火干柴、烈酒、烈马、烈女、烈日、烈士、烈属、烈性、烈性酒、烈焰、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