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色厉内荏的意思

nèirěn

色厉内荏



拼音sè lì nèi rěn

注音ㄙㄜˋ ㄌ一ˋ ㄋㄟˋ ㄖㄣˇ

解释色:神色;历:历害;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外表严厉强硬;内心怯懦软弱。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例子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色厉内荏的窘态。(叶圣陶《英文教授》)

正音“色”,不能读作“shǎi”。

辨形“厉”,不能写作“历”。

辨析色厉内荏和“外强中干”;都含有“外表强大;实质空虚;软弱”的意思。但色厉内荏指的是精神状态;多用于书面语。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感情色厉内荏是贬义词。

繁体色厲内荏

近义外强中干、虚有其表

反义表里如一、名副其实

英语an ass in a lion's skin(be weak inside though fierce in countenance;appear severe but weak inside)

俄语сильный с виду,но слáбый по существу

日语見(み)かけ倒(だお)し

造句lǎche au fond sous des dehors de fermeté(affecter un air rébarbatif pour cacher sa faibless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ㄙㄜˋ   
部首  色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QCB  仓颉  NAU  郑码  RYIA  四角  27717  结构  上下电码  5331  区位  4111  统一码  8272  笔顺  ノフフ丨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色的拼音:sè(ㄙㄜˋ)  

⒈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色。色彩。色相(xiàng   )。色调(diào   )。

⒉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色。气色。色厉内荏。

⒊ 情景,景象:行色匆匆。景色宜人。

⒋ 种类:各色用品。

⒌ 品质,质量:音色。成色。足色纹银。

⒍ 妇女美貌:姿色。色艺。

⒎ 情欲:色情。好(hào  )色。

统一码

色字UNICODE编码U+8272,10进制: 33394,UTF-32: 00008272,UTF-8: E8 89 B2。

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色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lor、expression、hue、kind、quality、scene、woman's looks

造字法

会意:像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看其脸色

English

color, tint, hue, shade; form, body; beauty, desire for beaut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色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 同本义 [look;countenance;expression]

色,颜气也。——《说文》

五气五色。——《周礼·疾医》

其色必寿。——《素问·三部九侯论》

形体色理以目异。——《荀子·正名》

载色载笑。——《诗·鲁颂·泮水》

(3) 又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史记·商君列传》

故以声声怖之。——《资治通鉴》

(4) 又如:面色(脸上的气色);色喜(脸上显出欢喜之色);色笑(开颜欢笑);色沮(脸色露出沮丧的样子);色变振恐(恐惧得脸上变色);色庄(容貌庄重严肃);色智(表现在容色上的才智);喜形于色

(5) 颜色 [color]

五色令人目盲。——《老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 白居易《卖炭翁》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宋· 沈括《梦溪笔谈》

(6) 又如:色衣(色服。除黑白二色以外的各种艳色衣服);色丝(彩色绸缎);色彩(彩色绸缎);古色古香

(7) 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good looks;woman’s looks;beauty]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8) 又如:绝色佳人;声色;色阵(指冶艳女子聚集之所);国色(一国内容貌最美的女子)

(9) 色欲,好色 [lewdness;erotic]。如:色荒(过度沉迷于女色);色胆包天(好色之人,胆大妄为,不顾一切);色授(用神色传递内心的感情。多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色长(妓院的男老板;教坊司乐工的头目);色中饿鬼(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10) 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material appearance of things]

空色皆寂灭。——陈子昂《感遇》

(11) 又如:色身(佛家语。色,指有形、色、相的一切物,即所谓物质。肉身,即有形血肉之身;自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而成,故称色身);色即是空(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12) 外表 [exterior;outward appearance]。如: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色样(式样;模样)

(13) 种类 [kinds]。如:清一色;色色俱全;各色人等;色别(按种类分别);色额(种类、数量);色类(种类;类别)

(14) 履历,古称“脚色”,省称“色” [personal details]

吏部预选者甚多,[卢] 恺即不授官,皆注色而遣。——《北史》

(15) 物质(多指金银)的成分 [the percentage of gold or silver in a coin,etc.]

他这银子是九五兑九七色的。——《儒林外史》

(16) 兆气,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 [omen]

君占体,大夫占色。——《周礼》

(17) 风景;景观 [landscape;scenery]

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宋· 姜夔《扬州慢》

(18) 又如:满园春色;湖光山色

(19) 质量 [quality]。如:足色;成色;增色;减色;音色

(20) 天色 [color of the sky and time of the day it shows]

夜色语声绝。——杜甫《石壕史》

(21) 又如:月色

词性变化

色的拼音:   

〈词性:动〉

(1) 生气;变脸 [get angry]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2) 又如:色作(作色,改变脸色);色勃(骤然变色。发怒的样子);色动(脸色改变)

(3) 惊惧 [surprise]

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公羊传》

(4) 另见 shǎi  

常用词组

色斑、色标、色彩、色胆、色胆如天、色调、色度、色光、色鬼、色觉、色拉、色狼、色厉内荏、色盲、色迷、色谱、色情、色情狂、色弱、色散、色色俱全、色授魂与、色衰爱弛、色素、色相、色夷、色艺、色艺双绝、色釉、色欲、色晕、色泽、色诊

基本词义

色的拼音: shǎi  

〈词性:名〉

(1) 颜色 [color]——用于某些口语。如:掉色;退色;永不变色

(2) 色子(即骰子) [dice]。赌具,小立方体,一般用骨头制成,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如:色数(色子;骰子)

(3) 另见   

  拼音    注音  ㄌ一ˋ   繁体    
部首  厂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DDNV  五笔98  DGQE  仓颉  MMS  郑码  GGAY  四角  7122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0632  区位  3287  统一码  5389  笔顺  一ノ一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厉(厲)的拼音:lì(ㄌ一ˋ)  

⒈ 严格:厉禁(a.列队警戒;b.严厉的禁令)。厉行(xíng   )节约。

⒉ 严肃:严厉。声色俱厉。

⒊ 凶猛:厉害。雷厉风行。色厉内荏。

⒋ 磨,使锋利:厉兵秣马。再接再厉。

⒌ 古同“疠”、“癞”,恶疮。

⒍ 姓。

统一码

厉字UNICODE编码U+5389,10进制: 21385,UTF-32: 00005389,UTF-8: E5 8E 89。

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厉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evere、strict

English

whetstone; grind, sharpen; whe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厉的拼音:

  

〈词性:名〉

(1) (是“砺”的本字。从厂( hàn  ),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磨刀石)

(2) 同本义 [rubstone]

段注:“旱石者,刚于柔石者也。字亦作厲、作礪。” 朱骏声曰:“精者曰厎,粗者曰厉。汉书地理志,述禹贡砥厉砮丹;诗公刘,取厉取锻,礼内则,刀砺;西山经,苕水其中多砥厉;中山经,阴山多砺石。”

涉渭为乱,取厉取锻。——《诗·大雅》。 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

(3) 祸患;危险 [trouble;danger]

降此大厉。——《诗·大雅·瞻卬》

(4) 又如:厉阶(祸端)

(5) 恶鬼 [evil ghost]

晋侯梦大厉。——《左传·成公十年》

(6) 疠,瘟疫,传染病 [pestilence]

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漆身为厉。——《史记·范蔡传》

鲜不为厉。——文天祥《正气歌》

(7) 河岸,水旁;边 [side]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诗·卫风·有狐》

(8) 带,衣带的下垂部分 [band]

垂带而厉。——《诗·小雅·都人士》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

带之垂者谓之厉。——《小尔雅·广服》

(9) 通“癞”( lài  )。恶疮 [favus]

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史记·刺客列传》

(10) 姓

词性变化

厉的拼音:

  

〈词性:动〉

(1) 磨,磨快[sharpen]

厉,磨也。——《广雅》

砥厉廉隅。——《礼记·儒行》

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荀子·性恶》

砺所以致刃也。——《说苑·建本》

缀甲厉兵。——《战国策·秦策》

束载厉兵秣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厉兵(磨砺兵器,使锋利);厉兵秣马(磨快兵器喂饱马。指作好战斗准备);厉身(磨砺自身)

(3) 砥砺,磨练 [temper oneself]

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4) 又如:厉行(砥砺操行);厉操(砥砺节操)

(5) 同“励”。振奋 [inspire]

坚甲厉兵以备难。——《韩非子·五蠹》

矫翼厉翮。——扬雄《解嘲》

(6) 又如:厉翼(奖励辅佐君王的左右臣子);厉节(激厉其气节,高其气节);厉武(振奋武备);厉精(振奋精神);厉精更始(振奋精神,从事革新)

(7) 激励,勉励 [advise and encourage]

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韩非子·用人》

亲秉旄钺,以厉三军。——陈寿《三国志》

(8) 又如:厉世(激励世人);厉俗(激励世俗);厉诚(激励忠诚);厉崇(勉励推重);厉抚(勉励抚慰);厉志(激励意志)

(9) 连衣涉水 [wade without undressing]

越壑厉水。——司马相如《上林赋》

(10) 又如:厉揭(提起衣服涉水);厉涉(连衣涉水);厉度(涉水而过)

(11) 策,鞭打 [whip]

厉马登高登高堤。——曹植《白马篇》

(12) 警惕 [warn]

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汉书》

(13) 疾飞 [fly at high speed]

鹰隼横厉。——《汉书·息夫躬传》

(14) 害;虐害;损害 [harm;damage]

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孟子·滕文公上》

(15) 得传染病 [suffer from pestilence]

苗死,民厉。——《管子》

(16) 变为恶鬼 [become a evil ghost]

国为虚厉。——《庄子》

厉的拼音:

  

〈词性:形〉

(1) 严厉(威严不随和) [severe;stern]

子温而厉。——《论语·述而》

色厉而内荏。——《论语·阳货》

行峻而言厉。——韩愈《答尉迟生书》

袁正色厉声。——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乘其厉声以呵。——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应元厉声曰。——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声色俱厉;厉言(声色严厉地说话);厉音(声音严厉);厉气(严厉的神色);厉禁(圈定范围,禁止他人侵入。后也用作严禁的意思);厉直(严肃正直);正颜厉色;厉肃(厉然。严肃)

(3) 邪恶 [evil]。如:厉妖(邪恶怪异之物);厉疾(灾疫。厉疫)

(4) 猛烈 [violent]

余寒犹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5) 又如:厉厉(寒风猛烈貌);厉风(大风;烈风)

(6) 恶,凶恶 [ferous]

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左传·昭公七年》

(7) 危险 [dangerous]

有厉告自邑。——《易·夬·卦辞》

(8) 味道浓烈 [strong]

厉而不爽些。——《楚辞·招魂》

常用词组

厉鬼、厉害、厉色、厉声、厉行

  拼音  nèi nà   注音  ㄋㄟˋ ㄋㄚˋ   繁体    
部首  冂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MWI  仓颉  OB  郑码  LDOD  四角  40227  结构  单一电码  0355  区位  3658  统一码  5185  笔顺  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内的拼音:nèi(ㄋㄟˋ)  

⒈ 里面,与“外”相对:内部。内外。内定。内地。内阁。内行(háng   )。内涵。

⒉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内人。内亲。内弟。

⒊ 亲近:内君子而外小人。

其他字义

内的拼音:nà(ㄋㄚˋ)  

⒈ 古同“纳”,收入;接受。

统一码

内字UNICODE编码U+5185,10进制: 20869,UTF-32: 00005185,UTF-8: E5 86 85。

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内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內㐻

汉英互译

inner、inside、withi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人、从冂

English

insid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内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冂入。冂( jiōng  )表示蒙盖,入表示进入之物,合而表示事物被蒙盖在里面。本义:入,自外面进入里面)。

(2) 同本义 [enter]

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说文》

主入也。——《周礼·职内》注

赵不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欲止不内。——《史记·项羽本纪》

内所著披袄中。——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交入;接纳。后作“纳” [pay]

无不务内。——《礼记·月令》。注:“谓收敛入之也。”

夫耳内和声,而口出美言。——《国语·周语》

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恶内诸侯客。——《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注:“谓收敛入之也。”

(4) 又如:内金(进贡金、银、铜等物)

(5) 另见 nèi  

基本词义

内的拼音: nèi  

〈词性:名〉

(1) 里面。与“外”相对 [inside]

一室之内。——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郗犹在帐内。——《世说新语·雅量》

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 钟夫人之礼。——《世说新语·贤媛》

一板内有重复。——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数里内无树。——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海内;关内;内牵(内中传递消息者)

(3)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inside;internal;interior]

动干戈于邦内。——《论语·季氏》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汉· 贾谊《过秦论》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内叛(内部叛乱);内患(国内的祸患);内事(国内的事;宗庙祭祀之事);内睦(使内部和睦);内噬(内部攻讦相残);内寇(国内变乱;外敌入侵)

(5) 室,内室,房室 [room]

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世说新语·贤媛》

皆拜卧内床下。——《汉书·霍光传》

(6) 又如:内帏(女子居处);内舍(内室;古代妇女居于内室,因借指妻子、女眷);内房(内室;女眷居住的屋子);内阶(内屋的台阶);内照(光照内室;光照内部);内户(内宅的门);内子(妻子)

(7) 皇宫;帝王所居之处 [court]

西宫南内多秋草。——白居易《长恨歌》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诸葛亮《出师表》

(8) 又

内外异法。

酒非内法。——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9) 又如:内帑(皇家银库);内侍(皇宫中的侍从官,多以宦官充任);内库(宫中的府库);内园(宫中的御花园);内厩(宫中的马厩,御马房);内禁(宫禁);内庭(宫禁以内;内院);内宴(宫廷宴会)。又指封建朝廷。如:内志(入主朝廷的志向);内附(归附朝廷);内荣(在朝中任职);内辅(在朝中辅弼君主);内属(归附朝廷为属国或属地);内藩(朝廷直接辖治下的中原诸侯王国);内转(地方官上调中央政府任职);内任(朝中重任和要职)

(10) 妇女;女色 [woman]

齐侯好内。——《左传·僖公十七年》

(11) 又如:内具(妇女日常应用的佩巾、丝絮和针丝袋之类物品);内治(古指对妇女进行的教育);内利(国君的配偶宜室宜家,有利于邻国);内幸(皇帝宠爱的姬妾);内姻(女眷方面的姻亲)

(12) 古代泛称妻妾。后专称妻 [wife]

梦里无题惟寄内。——钱惟善《送贾元英之照潭》

(13) 又如:内实(妻妾与宝物);惧内(怕老婆);内训(对妇女的训诫教育);内父(岳父);内馈(内子。指妻子);内掌柜(主妇);内寝(正妻之居室);内媚(丈夫善于讨妻妾的欢心);内娣(妻子的弟弟);内妹(妻子的妹妹);内主(古代诸侯的夫人);内老板(老板娘)

(14) 内心 [heart]

王平子形甚散朗,内实劲侠。——《世说新语·谗险》

内怀犹豫之计。——《资治通鉴》

(15) 又如:内境(内心境界);内意(内心的想法);内谋(内心思虑、谋划;参与机要,谋划政事;暗中谋划);内慧(内心敏慧);内刚(内心刚强)

(16) 内脏 [internal organs]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蔡琰《悲愤诗》

(17) 又如:内症(体内脏器的疾病);内疽(体内脏器的毒性肿块);内疾(犹言暗病。身体内部的病症)

(18) 正道。佛教徒称佛门之内为内,佛门之外为外 [Buddist sutras]。如:内教(指佛教);内学(佛学。道教所习神仙导养之学)

(19) 另见   

常用词组

内宾、内部、内参、内层、内臣、内地、内地、内弟、内定、内犯、内分泌、内服、内府、内港、内阁、内功、内顾之忧、内海、内涵、内涵意义、内行、内耗、内河、内讧、内奸、内紧外松、内景、内径、内疚、内眷、内科、内涝、内里、内力、内陆、内乱、内贸、内蒙古高原、内幕、内难、内腔、内亲、内侵、内勤、内情、内燃机、内瓤、内容、内容空洞、内容提要、内柔外刚、内禪、内伤、内室、内侍、内视、内外、内外、内外夹攻、内外交困、内务、内线、内详、内向、内销、内心、内心里、内省、内兄、内秀、内衣、内因、内应、内忧外患、内蕴、内在、内在关系、内在因素、内脏、内宅、内债、内战、内争、内政、内侄、内中、内衷、内助、内传

  拼音  rěn   注音  ㄖㄣˇ   
简体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艸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AWTF  仓颉  TOHG  郑码  ENMB  四角  44214  结构  上下电码  5432  区位  6083  统一码  834F  笔顺  一丨丨ノ丨ノ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荏的拼音:rěn(ㄖㄣˇ)  

⒈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叶椭圆形,有锯齿,开白色小花,种子通称“苏子”,可榨油;嫩叶可食。亦称“白苏”。

⒉ 柔,软弱:荏弱。荏染(柔弱的样子)。色厉内荏。

⒊ 古同“戎”、“壬”,大。

统一码

荏字UNICODE编码U+834F,10进制: 33615,UTF-32: 0000834F,UTF-8: E8 8D 8F。

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荏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茬栠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beans; soft, pliable; herb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荏的拼音: rěn  

〈词性:名〉

(1) (形声。从艸,任声。本义:植物名,即白苏。一年生草本,有芳香)

(2) 同本义 [common perilla]

(3) 又如:荏油(用荏草籽实所榨的油)

(4) 通“衽”。卧席 [sleeping mat]

文公弁荏席。——《淮南子·说山》

词性变化

荏的拼音: rěn  

〈词性:形〉

(1) 柔弱;怯弱 [weak;timid and weak-willed]

内荏。——《汉书·翟方进传》。注:“屈桡也。”

色厉而内荏。——《论语·阳货》

谌荏弱而难持!——《楚辞·九章·哀郢》

(2) 又如:荏染(柔弱的样子)

(3) 大的 [big]

艺之荏菽。——《诗·大雅·生民》

(4) 又如:荏菽(大豆)

常用词组

荏苒、荏弱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