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山呼海啸的意思

shānhǎixiào

山呼海啸



拼音shān hū hǎi xiào

注音ㄕㄢ ㄏㄨ ㄏㄞˇ ㄒ一ㄠˋ

解释山在呼叫,海在咆啸。形容气势盛大。也形容极为恶劣的自然境况。

出处

繁体山呼海嘯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hān   注音  ㄕㄢ   
部首  山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MMMM  仓颉  U  郑码  LL  四角  22770  结构  单一电码  1472  区位  4129  统一码  5C71  笔顺  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山的拼音:shān(ㄕㄢ)  

⒈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⒉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⒊ 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⒋ 姓。

统一码

山字UNICODE编码U+5C71,10进制: 23665,UTF-32: 00005C71,UTF-8: E5 B1 B1。

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山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ill、mountain、jebel

造字法

象形:像山峰绵延之形

English

mountain, hill, pea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山的拼音: shā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mountain]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anything in the shape of a mountain]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the Five mountains]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gable wall]。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storey of a bar]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hermitage]。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mound]。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a small bundle of straws,etc.,for silkworms to spin cocoons on]。如:蚕上山了

(13) 姓

词性变化

山的拼音: shān  

〈词性:形〉

(1) 大,巨大 [big]。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hoarse]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my rustic]。如:山妻(隐士之妻)

常用词组

山隘、山坳、山包、山胞、山崩地裂、山崩钟应、山不转路转、山茶、山产、山场、山川、山丛、山村、山道年、山地、山顶、山顶洞人、山东、山洞、山阿、山风、山峰、山腹、山旮旯儿、山冈、山高海深、山高皇帝远、山高水长、山高水低、山高水险、山歌、山根、山沟、山谷、山海关、山河、山洪、山回路转、山货、山脊、山涧、山脚、山径、山口、山岚、山梁、山林、山陵、山岭、山路、山麓、山峦、山脉、山毛榉、山峁、山帽云、山门、山盟海誓、山明水秀、山南海北、山坡、山墙、山清水秀、山穷水尽、山丘、山泉、山人、山水、山塘、山体、山头、山洼、山弯、山窝、山坞、山西、山系、山峡、山险、山乡、山响、山魈、山崖、山阳、山羊胡子、山肴、山摇地动、山药蛋、山野、山阴、山雨欲来、山雨欲来风满楼、山芋、山岳、山寨、山珍海味、山庄、山子、山陬海澨、山嘴

  拼音    注音  ㄏㄨ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KTUH  五笔98  KTUF  仓颉  RHFD  郑码  JMUA  四角  62049  结构  左右电码  0729  区位  2684  统一码  547C  笔顺  丨フ一ノ丶ノ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呼的拼音:hū(ㄏㄨ)  

⒈ 喊:呼喊。呼声。呼吁。呼天号(háo   )地。

⒉ 唤,叫:呼唤。呼叫。呼应。呼朋引类(招引同类的人,共同做坏事)。

⒊ 往外出气,与“吸”相对:呼气。呼吸。

⒋ 象声词:呼地跳起来。

⒌ 姓。

统一码

呼字UNICODE编码U+547C,10进制: 21628,UTF-32: 0000547C,UTF-8: E5 91 BC。

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唿嘑虖謼

汉英互译

breath out、call、cry out、exhale、shout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口、乎声

English

breathe sigh, exhale; call, shou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呼的拼音:

嘑、虖、謼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乎声。本义:吐气,与“吸”相对)

(2) 同本义 [exhale;breathe out]。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与“吸”相对

呼,外息也。——《说文》(外息,指呼气)

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书·大传》

候呼引针。——《素问·离合真邪论》

(3) 又如:呼哈(呼吸吞吐);呼噏(吐云纳气);呼息(呼吸,喘气);呼翕(呼气和吸气)

(4) 大声叫喊 [cry out]

呼,唤也。——《广韵》

式号式呼。——《诗·大雅·荡》

城上不呼。——《礼记·曲礼上》

媵侍于户外,呼则闻。——《仪礼·士昏礼》

呼河伯妇来。——《史记·滑稽列传》

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夫起大呼。

妇亦大呼。

千百人大呼。

(5) 又如:呼噪(嘈杂地叫喊;喧嚷);呼天(向天呼喊以求助);呼天吁地(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6) 召唤 [call]

呼张良与俱去。——《史记·项羽本纪》

前者呼。——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奋呼攻打。——《广东军务记》

忠烈大呼。——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7) 又如:呼之即来;一呼百诺

(8) 称呼 [name]

呼宋将军。—— 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呼名。——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9) 又如:自呼其名;呼唱(大声唱名);呼称(称呼);呼谓(称呼,称谓)

(10) 姓

词性变化

呼的拼音:   

〈词性:象〉

常用来形容迅疾、风声等 [puff;whir]。如:呼呼(形容鼾声、风声、着火声);呼呼的(像风一样快);呼啦啦(多形容风声、流水声、鸟振翅声等)

常用词组

呼哧,呼蚩、呼叱,呼斥、呼风唤雨、呼喊、呼号、呼号、呼和浩特、呼喝、呼吼、呼呼、呼唤、呼叫、呼救、呼拉圈、呼啦,呼喇、呼噜、呼噜、呼伦贝尔草原、呼朋引类、呼气、呼扇,唿扇、呼声、呼天抢地、呼吸、呼吸道、呼吸困难、呼吸商、呼吸系统、呼啸、呼嘘、呼延、呼幺喝六、呼应、呼语、呼吁、呼噪、呼之欲出

  拼音  hǎi   注音  ㄏㄞˇ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86  ITXU  五笔98  ITXY  仓颉  EOWY  郑码  VMZY  四角  38157  结构  左右电码  3189  区位  2603  统一码  6D77  笔顺  丶丶一ノ一フフ丶一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海的拼音:hǎi(ㄏㄞˇ)  

⒈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

⒉ 用于湖泊名称:青海。中南海。

⒊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海碗。海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海口。

⒋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人山人海。火海。

⒌ 漫无目标地:海骂。海找。

⒍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

⒎ 特指中国上海:海派。

⒏ 姓。

统一码

海字UNICODE编码U+6D77,10进制: 28023,UTF-32: 00006D77,UTF-8: E6 B5 B7。

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海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ea、big lake、a lots of、extra large

造字法

形声:从氵、每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海的拼音: hǎi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2)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sea;ocean]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海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4) 海水 [seawater]

煮海为盐。——《汉书·晁错传》

(5) 又如:海老(海水枯竭);海望(海水逢望日涨潮的现象)

(6) 大湖或大池 [lake]。如:洱海;里海;咸海;北海

(7)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地区 [border]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作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校人四海山川注:四海犹四方也。——《周礼·调人》

(8) 又如:海北(泛指僻远的北方);海夷(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土(海内的土地);海方(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9) 在月球表面或火星表面上一种相当大的暗区 [mare]

(10) 较大的器皿 [large vessel]。如:银海;墨海

(11) 大口,大嘴巴 [big mouth]

面皮微白,海下无须。此人就是赛叔和 李怀春。—— 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

词性变化

海的拼音: hǎi  

〈词性:形〉

(1) 很多的 [many;much]

凡地大物博得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 又如:那年闹霍乱,死的人海啦!东西海着哩,管你们酒足饭饱

(3) 大的 [extra large;of great capacity;very big]。如:海碗;夸下海口;海灯(佛前的大型盆状油灯);海骂(大骂)

常用词组

海岸、海岸线、海拔、海报、海豹、海北天南、海滨、海波、海菜、海草、海汊、海产、海潮、海程、海带、海岛、海盗、海堤、海底、海底捞月、海地、海风、海港、海狗、海关、海龟、海涵、海河、海疆、海角天涯、海军、海客、海口、海枯石烂、海况、海阔天空、海蓝色、海里、海量、海陵、海流、海流图、海轮、海螺、海洛因、海米、海绵、海面、海南、海南岛、海难、海内、海涅、海鸥、海瑞、海参、海参崴、海狮、海蚀、海誓山盟、海市蜃楼、海水、海说神聊、海滩、海棠、海塘、海图、海豚、海外、海外关系、海湾、海碗、海王星、海味、海峡、海鲜、海啸、海蟹、海熊、海盐、海蜒、海燕、海宴河清、海洋、海洋性气候、海隅、海域、海员、海运、海葬、海藻、海战、海蜇、海震、海中捞月、海猪、海子

  拼音  xiào   注音  ㄒ一ㄠˋ   繁体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KVIJ  五笔98  KVHW  仓颉  RLLL  郑码  JXNO  四角  65027  结构  左右电码  0876  区位  4805  统一码  5578  笔顺  丨フ一フ一一丨ノ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啸(嘯)的拼音:xiào(ㄒ一ㄠˋ)  

⒈ 撮口作声,打口哨:啸歌(吟咏)。啸傲。啸聚(互相招呼,聚集成集,如“啸啸山林”)。呼啸。仰天长啸。

⒉ 动物拉长声叫:虎啸。猿啸。

⒊ 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北风呼啸。海啸。

⒋ 飞机或子弹掠过时发出的声音:飞机尖啸着冲上蓝天。炮弹呼啸而过。

统一码

啸字UNICODE编码U+5578,10进制: 21880,UTF-32: 00005578,UTF-8: E5 95 B8。

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啸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嘯嘨歗

汉英互译

howl、whistle

造字法

形声:从口、肃声

English

roar, howl, scream; whist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啸的拼音:

xiào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肃声。本义:撮口作声,打口哨)

(2) 同本义 [whistle]

啸,吹声也。——《说文》

其嘨也歌。——《诗·召南·江有汜》

不嘨不指。——《礼记·内则》

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封氏闻见记》

登东皋以舒啸。——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俯仰啸歌。——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倚修木而啸。——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啸傲林泉(在幽静的山林泉水环抱中隐居);啸吟(长啸哀叹);啸指(以指夹唇吹之作声)

(4) 呼召,号召 [call]

嘨者,谓若有所召命,若齐庄抚楹而歌耳。——《匡缪正俗》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楚辞》

(5) 又如:啸引;啸召(呼唤;召唤);啸合(召唤聚集);啸侣(呼叫同类;召唤同伴);啸侣命俦(召唤同伴);啸命(高声命令)

(6) 鸟兽等的长声鸣叫 [howl;roar]

虎啸猿啼。——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乳虎啸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7) 又如:鸟啸;啸萃(鸣叫而聚集);啸吼(长声吼叫);啸风(呼风);风嘶雨啸

常用词组

啸傲、啸歌、啸聚、啸鸣、啸鸢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