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社稷之役的意思

shèzhī

社稷之役



拼音shè jì zhī yì

注音ㄕㄜˋ ㄐ一ˋ ㄓ 一ˋ

解释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役:供职。臣下对君王应尽的职责。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少仪》:“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谄,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帚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

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社稷之役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hè   注音  ㄕㄜˋ   
简体部首  礻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示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PYFG  仓颉  IFG  郑码  WSB  四角  34210  结构  左右电码  4357  区位  4171  统一码  793E  笔顺  丶フ丨丶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社的拼音:shè(ㄕㄜˋ)  

⒈ 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⒉ 团体或机构:报社。结社。

统一码

社字UNICODE编码U+793E,10进制: 31038,UTF-32: 0000793E,UTF-8: E7 A4 BE。

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社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䄕土

汉英互译

organized body、society

造字法

会意:从礻、从土

English

god of the soil and altars to him; group of families; company, societ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社的拼音: shè  

〈词性:名〉

(1) (会意。从示从土。土亦声。社土同字。本义:土地神)

(2) 同本义 [God of land]

社,地主也。——《说文》

共工之子 句龙为社神。——《春秋传》

社,土也。——《论衡·顺鼓》

以社以方。——《诗·小雅·甫田》。传:“社,后土也。”

命民社。——《礼记·月令·仲春》。注:“社,后土也。”

故社,祭社也。——《荀子·礼论》。注:“社,土神。”

故祀以为社。——《国语·鲁语上》。注:“社,后土之神也。”

不谓之“土”何?封土为社,故变名谓之“社”,利于众土也。——《白虎通·社稷》

(3) 又

社者,土地之神也。

后土为社。——《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4) 又如:社伯(城隍神);社鼠(原指土地庙中的老鼠,后用来比喻仗势作恶的坏人);社长(即社神,土地);社主(古谓社稷之神;古谓土地神的神主);社鬼(即“社公”。古称土地神);社神(古代称土地神);社稷神(即“土地神”、“谷神”);社公(旧称土地神)

(5) 土地之神的神主 [chief God of land]

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书·甘誓》

(6) 祭祀社神之所 [site of sacrifice to the god of the land]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宋· 辛弃疾《西江月》

(7) 又如:社稷坛(旧时帝王祭土神谷神之所)

(8) 台湾高山族的基层社会组织[commune]。史书上称“土社”、“番社”,每社自八、九户至几百户不等,头目多由群众选举,少数世袭

(9) 集体性组织;团体 [society]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0) 又如:社友(同社之人);社家(内行人);社陌(社会,社团);社条(社团组织制定的条例)

(11) 社日,祭祀社神的日子 [day of sacrifice to the god of the land]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 又如:春社;秋社

(13) 机构 [agency]

(14) 为他人办理某种业务的机构。如:广告社

(15) 政府的一个部门或行政单位。如:新华社

词性变化

社的拼音: shè  

〈词性:动〉

(1) 祭祀社神 [sacrifice to God of land]

里中设,平为宰,分肉甚均。——《史记·陈丞相世家》

(2) 又如:社饭(祭社时所供的饭食);社头(迎神赛社的领土);社酒(古代祀社神用的祭酒);社赛(祭祀酬谢社神的赛会);社日(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社肉(社日祭神之牲肉)

常用词组

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社火、社稷、社交、社交才能、社教、社论、社评、社区、社群、社鼠城狐、社团、社戏、社学、社员

  拼音    注音  ㄐ一ˋ   
部首  禾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  TLWT  仓颉  HDWCE  郑码  MFOR  四角  26947  结构  左右电码  4469  区位  8002  统一码  7A37  笔顺  ノ一丨ノ丶丨フ一丨一ノ丶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稷的拼音:jì(ㄐ一ˋ)  

⒈ 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⒉ 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社稷(指国家)。

统一码

稷字UNICODE编码U+7A37,10进制: 31287,UTF-32: 00007A37,UTF-8: E7 A8 B7。

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稷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畟禝

汉英互译

millet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god of cereals; minister of agricultur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稷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禾,畟(   )声。表示与农作物有关。本义:稷谷)

(2) 植物名。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说为不粘的黍。又说为高粱 [millet or broomcorn millet]

稷,齌也。五谷之长。——《说文》

黍稷无成。——《国语·晋语》。注:“粱也。”按,千谷粟三者为黍,稷稻梁之大名。梁则今小米子之大而不黏者,与稷别。

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本草纲目》

稷,粟也。——《尔雅·释草》注

稷,今人谓之高粱。——《广雅疏证》

(3) 又如:稷食(稷米煮的饭。泛指粗粝的饭);稷饭(以稷谷为饭);稷馈(古代以稷为主的祭礼)

(4) 引申为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cereals;food crops]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王风·黍离》

桑竹垂余荫,菽稷时时艺。——陶潜《桃花源诗》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诗·豳风·七月》

(5) 又如:稷黍(泛指五谷);稷事(播利五谷的事);稷神(五谷神)

(6) 古代主管农事的官 [official in charge of farming]。如:稷官(又叫稷正。主管农事的官)

(7) 五谷之神。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 [The God of Cereals]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戎昱《咏史》

(8) 又如:稷狐(五谷庙中的狐狸。比喻君侧奸臣);稷祠(古代稷神的祠堂);稷庙(古代稷神的庙宇)

(9) 古地名 [Ji town]

(10) 春秋时齐地,故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11) 春秋时晋地,故地在今山西省稷山

(12) 春秋时楚地,故地在今河南省桐柏县

(13) 春秋时宋地,故地在今河南省商丘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注音  一ˋ   
部首  彳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TMCY  五笔98  TWCY  仓颉  HOHNE  郑码  OIQX  四角  27247  结构  左右电码  1763  区位  5059  统一码  5F79  笔顺  ノノ丨ノフ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役的拼音:yì(一ˋ)  

⒈ 服兵务,从军:从役。现役。

⒉ 战事:战役。

⒊ 服劳力之事:劳役。徭役。

⒋ 使唤:役使。奴役。

⒌ 被役使的人:役夫。役徒。仆役。杂役。

统一码

役字UNICODE编码U+5F79,10进制: 24441,UTF-32: 00005F79,UTF-8: E5 BD B9。

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役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attle、labour、servant、service、use as a servant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service; a servant, laborer; to serv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役的拼音:   

〈词性:动〉

(1)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 shū  )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2) 同本义 [serve in the army]

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说文》

若起野役。——《周礼·遂人》

听政役以比居州长。——《周礼·小宰》

行役之事。——《周礼·师田》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

弃政而役,非其任也。——《国语》

(3) 又如:役夫(服役的人);役民(服役的人);役卒(服役的人)

(4) 役使,驱使 [use as a servant]

予造天役,遗大投艰于朕身。——《书·大诰》

(5) 又如:役车(供役用的车);役徒(服工役的人);役属(使隶属于己而役使之);役养(役使;役使休养);役法(为法令所役使);役物(役使外物为我所用);役令(役使,驱遣)

词性变化

役的拼音:   

〈词性:名〉

(1) 劳役 [labor]

兵久不辍,民困于役。——《三国志》

(2) 又如:役丁(服劳役者);役作(工役劳作);役所(役作的处所);役庸(用以代替力役的赋税)

(3) 服劳役的人 [laborer]

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左传》。 孔颖达疏:役谓共官力役,帅今之丁也

(4) 仆人 [servant]

汝辈幼小,家贫无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南史》

虽留下几户穷民,只好奔走官差,那有空役等雇。——《京本通俗小说》

(5) 门生,弟子 [follower]

儒家之徒董无心,墨家之役缠子,相见讲道。——《论衡》

(6) 事情 [affair]

为此役也,子若以君命赐之,其已。——《左传》。杜预注:役,事也

(7) 事件 [accident]

鸿门之役,微项伯几殆。——宋· 陈亮《酌古论一》

(8) 士卒,服兵役的人 [soldier]

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遵汶之上。——《国语》。 韦昭注:“役,兵也。”

(9) 职责,职分 [duty]

万物各有役,吾生何所营。——宋· 陆游《晓赋》

(10) 战斗;战争 [fight;battle;war]

秦穆公伐 郑之役,考之《左传》,其谏而止之,哭而送其子者,独 蹇叔而已。—— 金· 王若虚《史记辨惑二》

(11) 又如:台儿庄之役

(12) 差役 [runner or bailiff in a feudal yamen]

宰悦,免成役。——《聊斋志异·促织》

常用词组

役龄、役使、役畜

社稷之役: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