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射影含沙的意思

shèyǐnghánshā

射影含沙



拼音shè yǐng hán shā

注音ㄕㄜˋ 一ㄥˇ ㄏㄢˊ ㄕㄚ

解释相传江南水中有毒虫名蜮,人在岸上,影见水中,即以气为矢,或含沙以射人。及着皮肌,其疮如疥,中影者亦病。后因称阴谋中伤他人为“射影含沙”。

出处清·许奉恩《里乘》第七卷:“输金获兔,犹属幸事,祸人转以福人,射影含沙,徒劳心计。”

例子李大钊《警告全国文志书》:“嗟彼旦人,阴贼成性,当民国初建之际,挑兄弟阋墙之机,射影含沙,无所不至。”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说话。

感情射影含沙是中性词。

近义含沙射影

反义直言不讳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hè yè yì   
注音  ㄕㄜˋ 一ㄝˋ 一ˋ   
部首  寸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TMDF  仓颉  HHDI  郑码  NCDS  四角  24200  结构  左右电码  1410  区位  4168  统一码  5C04  笔顺  ノ丨フ一一一ノ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射的拼音:shè(ㄕㄜˋ)  

⒈ 放箭:射箭。后羿射日。

⒉ 用推力或弹力送出子弹等:射击。扫射。发射。射程。射手。

⒊ 气体或液体等受到压力迅速流出:喷射。注射。

⒋ 放出光、热、电波等:射电。辐射。射线。照射。反射。

⒌ 有所指:暗射。影射。

其他字义

射的拼音:yè(一ㄝˋ)  

⒈ 〔射干〕古书上的一种草,根可入药。

⒉ 〔仆射〕中国秦至宋代的官名,宋代以后废。

其他字义

射的拼音:yì(一ˋ)  

⒈ 〔无射〕a.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之一;b.中国春秋时景王所铸钟名。

统一码

射字UNICODE编码U+5C04,10进制: 23556,UTF-32: 00005C04,UTF-8: E5 B0 84。

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射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ischarge in a jet、fire、insinuate、send out、shoot

造字法

会意:像箭在弦上

English

shoot, eject, issue forth, emi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射的拼音: shè  

〈词性:动〉

(1) (本作“射”。会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身”字,误。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2) 同本义 [shoot]

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说文》

三曰五射。——《周礼·保氏》

射者,男子之事也。——《礼记·射义》

以射策甲科为郎。——《汉书·萧望之传》。注:“射之言投射也。”

射声校尉。——《后汉书·光武纪》

常能为汉伏弩射之。——《汉书·李广苏建传》

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射鹄(射箭的靶子);射日(古代神话。传说尧时有十二日并出,庄稼尽被晒枯,后羿射落九日,为民除了害);射牛(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天地、宗庙,必亲自射牛以示隆重);射利(比喻急于追求财利如射矢之速)

(4) 用推力、压力或弹力送出 [project]

连放火箭,直射北门外方圆两炮台。——《三元里抗英》

(5) 又如:射门;射弹;射击;射工(传说中能含沙射影的毒虫);喷射;注射

(6) 猜度 [guess]

是何鸟也?王射之。——《吕氏春秋·重言》

(7) 又如:射虎(猜灯谜。灯谜,又如灯虎、文虎);射覆(一种酒令。用相连的字句隐寓事物,使人猜度)

(8) 打赌 [bet]

于是使射千镒之重,争千里之逐。——汉· 枚乘《七发》

(9) 谋求,逐取 [seek]

江淮豪贾射利。——《新唐书·食货志》

(10) 又如:射利(谋取财礼)

(11) 照射,放射 [irradiate]

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内。——《阎典史传》

(12) 循着,顺着 [comply with]

夜非深林荟丛,不能藏蔽,无闻儿啼,即射声而至。——清· 黄宗羲《金孺人墓志铭》

(13) 瞬间地斜视 [glance]

又冷冷地射了屠维岳一眼。—— 茅盾《子夜》

(14) 拦阻 [block]

谋为石岸,以射水势。——明· 张居正《方氏建水榭铭》

(15) 嘲弄 [mock]

编成而名之曰《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 鲁迅《三闲集》

(16) 指投壶 [throw]。把箭投向壶里,按投中次数多少决定胜负。输了罚酒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词性变化

射的拼音: shè  

〈词性:名〉

(1) 放箭的人 [archer]

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孟子》

(2) 射法。古代六艺之一。有关弓箭制作规范和使用技能的训练 [archery]。如:射人(古官名。掌射法以习射仪);射人师(射人之长);射雀(谓射术高超)

(3) 乡射礼 [shooting rite]。如:射宫(天子行大射礼之处,亦为考试贡士之所);射乡(指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古代乡饮酒礼之后举行乡射礼);射饮(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射器(射礼所用的器物)

(4) 圭璋上端锐出部分 [article of top quality jade]

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周礼·考工记》

(5) 姓

常用词组

射程、射高、射击、射击场、射箭、射角、射界、射精、射孔、射口、射猎、射流、射门、射频、射气、射入、射伤、射手、射速、射线、射影

  拼音  yǐng   注音  一ㄥˇ   
部首  彡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  JYIE  仓颉  AFHHH  郑码  KSKP  四角  62922  结构  左右电码  1758  区位  5116  统一码  5F71  笔顺  丨フ一一丶一丨フ一丨ノ丶ノノ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影的拼音:yǐng(一ㄥˇ)  

⒈ 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人影。花影。倒影。幻影。影壁。影响。影射(借甲指乙,或暗指某人其事)。无影无踪。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捕风捉影。含沙射影(喻暗地里诽谤中伤)。

⒉ 形象:摄影(照相)。留影。剪影。影印。影像。

⒊ 描摹:影写。影抄。影宋本。

⒋ 指“电影”:影评。影院。影片。影视(电影和电视)。影坛。

统一码

影字UNICODE编码U+5F71,10进制: 24433,UTF-32: 00005F71,UTF-8: E5 BD B1。

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影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hadow、simulacrum、film、image、movie、photograph、picture、trace

造字法

形声:从彡、景声

English

shadow; image, reflection; photograp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影的拼音: yǐng  

〈词性:名〉

(1) (形声。从彡,景声。彡( shān  ),毛饰花边形。本义: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

(2) 同本义 [shadow;reflection]

影,形影。——《广韵》

犹表之与影。——《吕氏春秋·功名》

吾日悠悠惭于影。——《淮南子·修务》

(3) 字本作“景”

二子乘舟,汛汛其影。——《诗·邶风·二子乘舟》。疏:“景,指舟影。”

罔两问于景。——《淮南子·道应》

正日景以求地中。——《周礼·大司徒》。释文:“景,本或作影。”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4) 又如:影灯(点火取影的彩灯);影不离灯(紧密地连在一起);影形不离(形影不离。比喻关系密切);影柱(古代测日影、定时刻的表柱。引申指法规、标准);影表(即圭表。为古代测度日影的天文仪器);影子花(影踪);影兆(踪影);影附(谓如影附形);影神(迷信谓人影有神灵主之,故称);影从(如影随形。形容迅速依附、追随);影影(身影);影踪(身影,踪迹);湖光塔影;影娥池(汉代未央宫中池名。本凿以玩月,后以指清澈鉴月的水池)

(5) 图绘的佛像或人物肖像 [figure]

三有佛影,焕若真容,相好具足,俨然如在。——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

毁神影,坏屋舍。——《南史》

写了武松乡贯年甲,貌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水浒传》

(6) 又如:影身(画像);影图(画像);影殿(寺庙中供奉神佛的殿堂);影室(影堂。寺庙道观供奉佛祖、尊师真影之处);影神(指遗像;画像)

(7) 照片 [photograph]。如:合影;影集

(8) 痕迹,某物经过后留下的一条线或踪迹 [trace]。如:影子花(影踪);影迹(踪迹;线索)

词性变化

影的拼音: yǐng  

〈词性:动〉

(1) 遮蔽;遮盖 [screen]。如:影屏(门内做屏障用的屏风);影蔽(掩蔽;隐匿)

(2) 影射 [allude to]。如:影子语(含蓄影射的言语、议论);影带(犹影射)

(3) 假冒 [pass oneself as]

虽有富户,或投名于势要,以求影庇。——《旧五代史·唐庄宗纪》

(4) 又如:影射(假冒他人字号、招牌;以假充真);影庇(将户籍或土地财产虚挂在权势人家名下,以逃避徭役税收);影占(虚占人户或财产,使逃避赋役、税收)

(5) 隐藏 [hide]

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水浒传》

(6) 又如:影着(隐着;藏着);影射(暗中耍手腕)

(7) 照射 [radiate]

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西游记》

(8) 描摹;影印 [photo-offset]。如:影宋元本或校宋元本的书籍

(9) 晃动 [shake]

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水浒传》

常用词组

影本、影壁、影调、影调剧、影集、影集、影迹、影剧、影剧院、影迷、影片、影评、影区、影射、影视、影堂、影戏、影响、影响、影像、影写、影星、影业、影印、影影绰绰、影院、影展、影子、影子内阁

  拼音  hán   注音  ㄏㄢˊ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WYNK  仓颉  OINR  郑码  ODXJ  四角  80602  结构  上下电码  0698  区位  2612  统一码  542B  笔顺  ノ丶丶フ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含的拼音:hán(ㄏㄢˊ)  

⒈ 衔在嘴里,不吐出也不咽下:含一口水。含漱剂。含英咀(  )华(喻反复琢磨体味文章的妙处)。含饴弄孙(含着糖逗小孙子,形容老年人的乐趣)。

⒉ 藏在里面,包容在里面:包含。含义。含量。含苞。含蕴。含混。含垢纳污(指包容坏人坏事)。

⒊ 怀有某种感情或意思,不完全表露出来:含怒。含羞。含情。

统一码

含字UNICODE编码U+542B,10进制: 21547,UTF-32: 0000542B,UTF-8: E5 90 AB。

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唅琀

汉英互译

cherish、contain、keep in mouth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口、今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含的拼音: hán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今声。本义:含在嘴里)

(2) 同本义 [keep in the mouth]

含,嗛也。——《说文》

含,口也,合口亭之也。衔亦然也。——《释名·释饮食》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马蹄》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庄子·外物》

含杜若,握玉环。——《韩非子·内储说下》

吾但当含饴弄孙。——《后汉书·明德马皇后传》

口如含朱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儿含乳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含乳啼声。

(3) 又如:含哺(口衔食物);含殓(含口;含口垫背。死人入殓时,把珍珠等物放在死人嘴里,叫“含口”。把金钱放在死人身下,叫“垫背”);含咀(衔在口中咀嚼。比喻品味)

(4) 容纳;包含 [contain]

阿女含泪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含有音乐。——蔡元培《图画》

含文学之趣味。

为之含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 又如:含元(包含万物的本原;包含元气);含气(含藏元气);含孕(包含;孕育);含光(内藏光采,包藏美德)

(6) 忍受;宽容 [bear;endure]。如:含悲茹痛(忍受痛苦);含垢(忍受耻辱);含容(容忍;宽恕);含辱(忍受耻辱);含贷(包涵,宽恕)

(7) 怀着不露;隐藏在内 [cherish;nurse]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杜甫《后出塞五首》

使渠弥含憎惧死以侥幸。——《韩非子·难囚》

(8) 又如:含哀(怀着哀痛之情);含戚(怀着忧伤);含道(怀藏正道;抱有主张);含愁(怀着愁苦);含伤(怀着悲伤)

(9) 显现;带着 [bring with;wear]。如:含脸(板着面孔);含春(带着笑容;带着春意);含香(带着香气);含嗔(带着生气和责备的神情)

(10) 另见 hàn  

常用词组

含苞、含悲、含贝、含藏、含垢、含垢忍辱、含含糊糊、含恨、含糊、含糊不清、含糊其词、含混、含量、含怒、含情、含情脉脉、含沙射影、含水、含水量、含笑、含笑入地、含羞、含羞草、含蓄,涵蓄、含血喷人、含饴弄孙、含义、含英咀华、含油层、含有、含冤、含怨、含蕴

基本词义

含的拼音: hàn  

〈词性:名〉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gems or pearls formerly put into the mouth of a corpse]。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王使荣叔归含且赗。——《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

大丧共(供)含玉。——《周礼·天官·玉府》

含者何,口实也。——《公羊传·文公五年》

贝玉曰含。——《谷梁传·隐公元年》

死则不得饭含。——《战国策·赵策三》

常用词组

含殓

  拼音  shā shà   注音  ㄕㄚ ㄕㄚˋ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ITT  仓颉  EFH  郑码  VKM  四角  39120  结构  左右电码  3097  区位  4119  统一码  6C99  笔顺  丶丶一丨ノ丶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沙的拼音:shā(ㄕㄚ)  

⒈ 非常细碎的石粒:沙子。沙石。风沙。沙尘。沙砾(沙和碎石块)。沙漠。沙丘。沙滩。沙洲(江河里由泥沙淤积成的陆地)。沙暴。沙浴。沙疗。沙鸥(文学上指栖息岸边沙地的鸥一类的水鸟)。

⒉ 像沙的东西:沙糖。豆沙。沙瓤。

⒊ 声音不清脆不响亮:沙哑。

⒋ 姓。

其他字义

沙的拼音:shà(ㄕㄚˋ)  

⒈ 经过摇动把某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统一码

沙字UNICODE编码U+6C99,10进制: 27801,UTF-32: 00006C99,UTF-8: E6 B2 99。

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沙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and、hoarse

造字法

会意:从氵、从少

English

sand, gravel, pebbles; granulat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沙的拼音: shā  

〈词性:名〉

(1) (会意。从水,从少。《说文》:“水少沙见。”金文字形,左边是水,右边“少”象沙粒形。本义:极细碎的石粒)

(2) 同本义 [sand]

沙,水中散石也。——《说文》。字亦作砂。

于沙。——《易·需》。荀注:“水中之刚。故曰沙。”

剽土之次曰五沙。五沙之状,粟焉。如屑尘厉。——《管子·地员》

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北山经》

红壁丹沙。——《楚辞·招魂》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李白《古风》

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又如:沙芦(泥沙里的芦苇);沙砾(细沙和碎石。也作砂砾);沙坛(沙祭坛);沙路;沙堤;沙痕(沙上的痕迹);沙泉(沙上涌出的泉水);沙府(铺沙的墓穴)

(4) 沙滩。水边或水中由沙子淤积成的陆地[sandy beach]

凫鷖在沙。——《诗·大雅·凫鷖》

(5) 又如:沙线(地图上表明航道上暗滩的虚线);沙涂(沙泥沉积而成的浅滩);沙步(沙滩边渡口);沙洪(由流沙淤积而成的大暗滩);沙路(沙滩上的路;沙石路);沙际(沙滩或沙洲边);沙屿(沙滩和小岛);沙碛(沙滩;沙洲)

(6) 沙地;水边可耕之地 [beach field]。如:沙民(沙田上耕作的民丁);沙丁(沙田民户中的丁男);沙裙(沙田边缘的荒地);沙压(被流沙覆盖的耕地);沙坑(流沙淤积的洼地);沙埚(低洼的沙地);沙荒地(由大风或洪水带来大量沙粒而形成的不能耕种的沙地)

(7) 沙漠 [desert]。如:沙衍(沙漠);沙度(越过沙漠);沙莽(广阔的沙地,大漠);沙朔(北方沙漠之地,塞北);沙陲(边陲沙漠之地);沙区(沙漠地区);沙西(泛指远方沙漠地带以西的地区);沙外(大漠以北);沙塞(沙漠边塞);沙塞子(生长在塞外沙漠地带的胡人)

(8) 由蒸制或研磨所制的调匀的食品 [paste]。如:豆沙

(9) 姓。如:沙三(泛指人名。在元剧中和“五留”同用。犹言“张三”、“李四”)

(10) 古有时通“纱”。指绢之轻细者 [yarn]

素沙者今之白缚也,……今世有沙縠者,名出于此。——《周礼·天官·内司服》郑注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词性变化

沙的拼音: shā  

〈词性:形〉

(1) 沙哑的,嘶哑的 [hoarse]。如:沙喉咙(嘶哑的嗓子);沙嗄(沙涩。嘶哑不圆润)

(2) 粗糙 [coarse;crude;rough]。如:沙壳子(质粗劣的小铜钞);沙模儿铜钱(即沙钱,质地粗劣的小铜钱);沙涩(粗糙)

(3) 粗野;粗俗 [rude;boorish;vulgar]。如:沙块(粗野之人)

(4) 颗粒松散如沙状 [granulated]。如:沙糖;沙瓤(呈细粒状的松散瓜瓤)

(5) 〈词性:方〉∶雌性的 [female]。如:沙牛

(6) 另见 shà  

常用词组

沙坝、沙包、沙暴、沙蚕、沙场、沙尘、沙虫、沙船、沙袋、沙丁鱼、沙发、沙肝儿、沙锅、沙害、沙化、沙荒、沙皇、沙礁、沙金、沙坑、沙拉、沙里淘金、沙砾、沙龙、沙门、沙弥、沙漠、沙鸥、沙盘、沙丘、沙瓤、沙色、沙沙、沙沙声、沙参、沙石、沙滩、沙田、沙土、沙文主义、沙哑、沙眼、沙涌、沙原、沙灾、沙蚤、沙质、沙洲、沙柱、沙嘴

基本词义

沙的拼音: shà  

〈词性:动〉

(1) 〈词性:方〉∶摇动,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shake]。如:把米里的稗子沙一沙

(2) 另见 shā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