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舌战群儒的意思

shézhànqún

舌战群儒



拼音shé zhàn qún rú

注音ㄕㄜˊ ㄓㄢˋ ㄑㄨㄣˊ ㄖㄨˊ

解释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例子诸葛亮舌战群儒,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口才好。

谜语诸葛亮出使东吴

感情舌战群儒是中性词。

繁体舌戰羣儒

英语argue heatedly with a group of learned men(have a heated dispute with a group of scholar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hé   注音  ㄕㄜˊ   
部首  舌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TDD  仓颉  HJR  郑码  MI  四角  20604  结构  单一电码  5286  区位  4164  统一码  820C  笔顺  ノ一丨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舌的拼音:shé(ㄕㄜˊ)  

⒈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舌头。舌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舌剑。

⒉ 语言辩论的代称:舌战(激烈议论)。

⒊ 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

⒋ 铃或释中的锤。

⒌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统一码

舌字UNICODE编码U+820C,10进制: 33292,UTF-32: 0000820C,UTF-8: E8 88 8C。

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舌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lingua、tongue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ongue; clapper of bell; KangXi radical 135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舌的拼音: shé  

〈词性:名〉

(1)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 同本义 [tongue]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

兑为口舌。——《易·说卦》

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

(4) 代指言语 [language]

云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国语·周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5) 又如:舌辩(能言善辩;争辩);舌摇簧鼓(满嘴胡说;大发议论);舌敝耳聋(指言者舌敝,听者耳聋。意为议论纷繁);舌辨(口才敏捷);舌锋(谓言词犀利);舌人(古代的翻译官);舌端月旦(用言语评论人物);舌剑唇枪(比喻言辞锋利。也作“唇枪舌剑”);舌灿莲花(比喻能言善道)

(6) 指畚箕外伸的部分。也泛称舌状物 [sth.resembling a tongue]。如:帽舌;鞋舌;火舌

(7) 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hammer;spring]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书·胤征》。孔传:“木铎,金铃木舌。”

常用词组

舌敝唇焦、舌边音、舌根音、舌耕、舌尖音、舌面前音、舌伤、舌苔、舌头、舌战、舌子

  拼音  zhàn   注音  ㄓㄢˋ   繁体    
部首  戈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HKAT  五笔98  HKAY  仓颉  YRI  郑码  IDJH  四角  23650  结构  左右电码  2069  区位  5329  统一码  6218  笔顺  丨一丨フ一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战(戰)的拼音:zhàn(ㄓㄢˋ)  

⒈ 打仗:战争。战机。战绩。战略。战术。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⒉ 泛指争斗,比高下:论战。争战。

⒊ 发抖:战抖。寒战。胆战心惊。

⒋ 姓。

统一码

战字UNICODE编码U+6218,10进制: 25112,UTF-32: 00006218,UTF-8: E6 88 98。

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战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戰戦

汉英互译

battle、fight、wa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戈、占声

English

war, fighting, batt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战的拼音:

zh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2) 同本义 [battle;war]

战,斗也。——《说文》

皆陈曰战。——《左传·庄公十一年》

春秋敌者言战。——《公羊传·庄公三十年》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将军百战死。——《乐府诗集·木兰诗》

脱我战时袍。

挟矢以助战。——明· 魏禧《大铁椎传》

技击利巷战。——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普法交战图。——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征战(出征作战);战阀(战功);战垒(战争中用以防守的堡垒)

(4) 泛指搏斗,争斗,争胜负,比高低 [fight]

龙战于野。——《易·坤》

下骑搏战。——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文战;酒战;西瓜战

(6) 后作“颤”。发抖 [shiver]

战栗,惧也。——《尔雅·释诂》

股战而栗。——《汉书·高五王传》

使民战栗。——《论语·八佾》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小旻》

闻鸣镝而股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7) 又如:战欣欣(战兢兢);战钦钦(战兢兢);战笃索(战抖);战笃速(战抖);战都速(战抖);战恐(恐惧发抖);战动(颤动;抖动);战悸(惶恐发抖)

词性变化

战的拼音:

zhàn  

〈词性:名〉

(1) 战争;战事 [war;warfare;battle]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陈子昂《送别崔著作东征》

普法之战。——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战史(记载战争情况的史书或文章);战多(战功);战征(征战;战争);战讯(战事的消息);战道(战争的规律或法则)

(3) 姓

常用词组

战败、战报、战备、战表、战场、战车、战船、战地、战斗、战端、战犯、战俘、战斧、战歌、战功、战鼓、战国、战果、战壕、战后、战火、战祸、战机、战绩、战舰、战将、战兢兢、战局、战具、战况、战利品、战例、战栗、战乱、战略、战马、战幕、战袍、战情、战区、战胜、战时、战士、战事、战书、战术、战天斗地、战无不胜、战线、战役、战友、战战、战战兢兢、战阵、战争、战争贩子

  拼音  qún   注音  ㄑㄨㄣˊ   
部首  羊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86  VTKD  五笔98  VTKU  仓颉  SRTQ  郑码  XMAU  四角  18651  结构  左右电码  5028  区位  4026  统一码  7FA4  笔顺  フ一一ノ丨フ一丶ノ一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群的拼音:qún(ㄑㄨㄣˊ)  

⒈ 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岛。群山。群书。群芳。群居。群落(luò  )。群集。群雕。群蚁附膻(许多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喻臭味相投的人趋炎附势,追逐私利)。

⒉ 众人:群众。群情。群雄。群策群力。群威群胆。

⒊ 量词,用于成群的人或物:一群孩子。

统一码

群字UNICODE编码U+7FA4,10进制: 32676,UTF-32: 00007FA4,UTF-8: E7 BE A4。

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群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羣䭽

汉英互译

bevy、caboodle、clot、cluster、covey、f lock、gang、group、horde、knot、swarm、throng、troop

造字法

形声:从羊、君声

English

(same as U+7FA3 羣) group, crowd, multitude, mob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群的拼音:

qún  

〈词性:名〉

(1) (形声。从羊,君声。本义:羊群;兽群;人群)

(2) 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 [crowd;group]

群,辈也。——《说文》

兽三为群。——《国语·周语》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三百维群。——《诗·小雅·无羊》

大夫不掩群。——《礼记·曲礼》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故近者聚而为群。——柳宗元《封建论》

(3) 又如:群才(有才能的人们);群生(一切生物);群立(站立在人群中);群有(佛教指众生或万物);群儿(一群小儿。多用作轻蔑之辞);群品(万事万物;佛教指众生)。也指其他动物相聚而成的集体。又如:猪群;马群;大鱼群

(4) 朋辈 [friends]。如:群好(互相亲善的人们);群季(诸弟);群朋(互相依附,结为党与);群流(同辈);群萃(同类;侪辈)

(5) 百姓 [common people]。如:群元(指人民、百姓);群口铄金(众口铄金。形容舆论影响的强大或比喻人多口杂,足以混淆是非)

(6) 集团,社会集体 [group]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唐· 柳宗元《封建论》

(7) 又如:群法(社会法则);群治(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治理和处置);群俗(社会风尚)

(8) 泛指多数 [majority]

(9) 指人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礼记》

(10) 指事物

猎者张罗,百兽群拢,或得或失。——《论衡》

词性变化

群的拼音: qún  

〈词性:量〉

用于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 [herd;group;flock]。如:一群天鹅;一群野火鸡;一群白蚁

群的拼音: qún  

〈词性:动〉

(1) 聚集;会合,联合 [assemble;gather together]

而群天下之英杰。——《荀子·非十二子》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

以避群害。——明· 李渔《闲清偶寄·种植部》

群聚而笑。——唐· 韩愈《师说》

群怪聚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群而不党(聚集在一起,却不结党);群曲(合唱的曲子。大多为一人引端,众人和声);群行(结队而行);群萃(事业相同的人集聚在一起);群处(成群地相处)

(3) 随俗 [comply with covention]

仆进不能参名于二立,退又不能群彼数子。——《后汉书》

群的拼音: qún  

〈词性:形〉

(1) 众多 [in crowds;in flocks;in groups]

愠于群小。——《诗·邶风·柏舟》

赵王悉召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群从所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群响毕绝。——《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以孤羊投群狼。——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群士(众官,百官;众学士);群有(指万物);群司(百官,众官。同群士);群枉(众多奸邪的小人);群英(众多有才能的人);群从(指众子侄辈)

常用词组

群策群力、群丛、群岛、群芳、群芳争艳、群飞、群婚、群集、群架、群居、群聚、群口词、群龙无首、群氓、群魔乱舞、群牧判官、群起攻击、群轻折轴、群情、群情激昂、群山、群生、群书、群体、群雄、群言堂、群英会、群众、群众团体、群众运动、群众组织

  拼音    注音  ㄖㄨˊ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14画  总笔画  16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  WFDJ  仓颉  OMBB  郑码  NFGL  四角  21227  结构  左右电码  0320  区位  4069  统一码  5112  笔顺  ノ丨一丶フ丨丶丶丶丶一ノ丨フ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儒的拼音:rú(ㄖㄨˊ)  

⒈ 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⒉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儒士。儒术。儒学。

⒊ 古同“懦”,懦弱。

统一码

儒字UNICODE编码U+5112,10进制: 20754,UTF-32: 00005112,UTF-8: E5 84 92。

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儒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㐵偄

造字法

形声:从亻、需声

English

Confucian schol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儒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2)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scholar server]

儒,术士之称。——《说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

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儒行》

(3) 又如:儒师;儒仙

(4) 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大部分伦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础 [Confucianism] 。如:儒者(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众或集团);儒教徒(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儒化(儒家的教化);儒风(儒家承传下来的风范); 儒门(犹儒家); 儒相(博通儒学的宰相);儒玄(儒学与玄学);儒史(儒学和史学)

(5) 儒生。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门徒、学生; 孔子学说的信徒 [Confucianist]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6) 又如:儒效(儒者的效用,儒学的功效);儒素(儒者的素行);儒侠(儒生和游侠); 儒素(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儒吏(儒生出身的吏员); 儒先(儒生); 儒效(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儒流(儒士之辈)

(7) 旧时对学者或读书人的称呼 [scholar]

是儒墨之分也。——《荀子·礼论》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 刘禹锡《陋室铭》

(8) 又如:儒馆(文臣的居处);儒巾(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儒户(读书人的户籍);儒冠(古代儒生带的帽子);儒俊(才智出众的儒士);儒修(才能出众的儒士);儒服(儒衣,古代儒者的服饰);儒官(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

词性变化

儒的拼音:   

〈词性:形〉

(1) 通“懦”。懦弱 [cowardly]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荀子·脩身》

(2) 又如:儒柔,儒弱(柔弱,文弱);儒缓(柔弱,宽柔);儒懦(柔弱,不刚强)

(3) 愚昧无知的 [ignorant]

儒,愚也。——《广雅》

(4) 通“濡”。缓慢 [slow]

儒,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取与之必因于时也。——《管子》

(5) 又如:儒厚(温文厚重);儒输(迂缓迟钝)

常用词组

儒家、儒家经书、儒将、儒教、儒林、儒生、儒士、儒术、儒雅、儒雅风流、儒医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