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识变从宜的意思

shíbiàncóng

识变从宜



拼音shí biàn cóng yí

注音ㄕˊ ㄅ一ㄢˋ ㄘㄨㄥˊ 一ˊ

解释谓认识事物的变化,灵活地处理问题。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识变从宜是中性词。

繁体識變従宜

近义随机应变

反义墨守成规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hí zhì   注音  ㄕˊ ㄓˋ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YKWY  仓颉  IVRC  郑码  SJO  四角  36780  结构  左右电码  6221  区位  4222  统一码  8BC6  笔顺  丶フ丨フ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识(識)的拼音:shí(ㄕˊ)  

⒈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⒉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⒊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其他字义

识(識)的拼音:zhì(ㄓˋ)  

⒈ 记住:博闻强识。

⒉ 标志,记号。

统一码

识字UNICODE编码U+8BC6,10进制: 35782,UTF-32: 00008BC6,UTF-8: E8 AF 86。

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识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讠、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识的拼音:

shí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戠( zhí  )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 同本义 [know;realize;be aware]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4) 认识 [know;recognize]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6) 赏识 [recognize the worth of;appreciate]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8) 感觉;识别;辨别 [distinguish]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词性变化

识的拼音:

shí  

〈词性:名〉

(1) 见识;知识 [knowledge]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thought]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7) 姓

识的拼音:

shí  

〈词性:副〉

(1) 通“适”。刚才 [just now]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常用词组

识别、识才、识才尊贤、识度、识多才广、识货、识荆、识荆恨晚、识力、识量、识破、识趣、识时达务、识时通变、识时务者为俊杰、识途老马、识文断字、识相、识羞、识字

基本词义

识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旗帜。后作“帜” [flag]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raised words on a bell]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mark;sign]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词性变化

识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put a mark]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remember]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shí  

  拼音  biàn   注音  ㄅ一ㄢˋ   繁体    
部首  又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YOCU  仓颉  YCE  郑码  SKXS  四角  00407  结构  上下电码  6239  区位  1768  统一码  53D8  笔顺  丶一丨丨ノ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变(變)的拼音:biàn(ㄅ一ㄢˋ)  

⒈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变调。变动。变法。变为。变革。变更。变通(把原定的办法略加改动以适应事实的需要)。变本加厉。变幻无常。

统一码

变字UNICODE编码U+53D8,10进制: 21464,UTF-32: 000053D8,UTF-8: E5 8F 98。

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变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變変㜻㣐

汉英互译

become、change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change, transform, alter; rebe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变的拼音:

bi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   ),孌( luán  )声。本义:变化,改变)

(2) 同本义 [transform;change]

变,更也。——《说文》

变,易也。——《小尔雅》

变者,非常也。——《白虎通》

一阖一辟谓之变。——《易·系辞》

病变而药不变。——《吕氏春秋·察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得已,变姓名。——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变文协韵(古文修辞术语。用变换文字或颠倒词序等手段使句子的音调和谐);天气突变;巨变(巨大的变化);变豹(即豹变,指人发迹而富贵);变宫(中国古代七音的一种。即宫的变声,比高宫低半音)

(4) 变通 [be flexible]

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汉· 桓宽《盐铁论》

(5) 发动事变 [rebel;revolt]

待吕氏变而共诛之。——《汉书·高后纪》

(6) 又如:变谋(变乱的图谋);变震(变乱震惊)

词性变化

变的拼音:

biàn  

〈词性:名〉

(1) 事变,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unexpected turn of events]

变遂发。——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哗变(称军队突然叛变);变事(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3) 灾异,异常的自然现象 [catastrophe]

灾异愈甚,天变成形。——《汉书·五行志》

天变不足畏。——《宋史·王安石传》

(4) 又如:变怪(灾变怪异)

常用词组

变把戏、变本加厉、变产、变成、变电站、变调、变调、变动、变法、变法儿、变革、变格、变更、变工、变故、变卦、变化、变化多端、变化莫测、变化无常、变坏、变幻、变幻莫测、变换、变价、变节、变局、变脸、变量、变乱、变卖、变卖典质、变迁、变色、变色龙、变色眼镜、变数、变数器、变速、变速运动、变态、变态心理、变体、变天、变天账、变通、变危为安、变位、变味,变味儿、变戏法、变相、变相、变小、变心、变形、变性、变压、变压、变样,变样儿、变异、变易、变音、变元音、变诈、变徵、变质、变种、变子、变奏、变阻器

  拼音  cóng zòng   注音  ㄘㄨㄥˊ ㄗㄨㄥˋ   繁体    
部首  人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WWY  仓颉  OO  郑码  ODOD  四角  88000  结构  左右电码  1783  区位  2051  叠字  二叠字拆字  两个人  统一码  4ECE  笔顺  ノ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从(從)的拼音:cóng(ㄘㄨㄥˊ)  

⒈ 依顺:顺从。盲从。从善如流。

⒉ 采取,按照:从优。

⒊ 跟随:愿从其后。

⒋ 跟随的人:侍从。仆从。

⒌ 参与:从业。从政。投笔从戎。

⒍ 由,自:从古至今。从我做起。

⒎ 次要的:主从。从犯。

⒏ 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从父(伯父、叔父的通称)。

⒐ 中国魏以后,古代官品(有“正品”和“从品”之分,宋代龙图阁大学士为从二品)。

⒑ 姓。

其他字义

从(從)的拼音:zòng(ㄗㄨㄥˋ)  

⒈ 古同“纵”,竖,直。

⒉ 古同“纵”,放任。

统一码

从字UNICODE编码U+4ECE,10进制: 20174,UTF-32: 00004ECE,UTF-8: E4 BB 8E。

从字由两个人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從縱䢨

汉英互译

frae、from

相关字词

自、主、违

造字法

会意:从二人

English

from, by, since, whence, throug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从的拼音:

có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2) 同本义 [follow]

従,随行也。——《说文》

客从拜辱于朝。——《周礼·司仪》

或从王事。——《易·坤》

啬人不从。——《易·夏小正》

从以孙子。——《诗·邶风·击鼓》

禽兽可羁而从之。——《淮南子·泛论》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从龙(随从帝王创业开国);从学(跟随受学);从骑(骑马随从的人);从嫁(陪嫁的侍婢);从井救人(跟着跳下井去营救落井者)

(4) 顺从;依从 [comply with]

不昭不从。——《左传·昭公十一年》

妇人从人者也。——《礼记·郊特牲》

从祀先公。——《左传·定公八年》

(5) 》

(6) 又如:从权(依从权宜之计);从时(顺合时宜);从允(答应,允许);从服(归附,顺从)

(7) 参与其事 [join;be engaged in]

故从事于道者。——《老子》。注:“为也。”

(8) 又如:从戎(参军);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和州郡长官都自设僚属,大多数为“从事”)

(9) 听从,取法 [accept;obey]。如:从法(遵守法令);从听(听从);从谏(听从谏言);从教(听从教导)

(10) 采取某一种办法或原则 [in a certain manner or according to a certain principle]。如:从严,一切从简

词性变化

从的拼音:

cóng  

〈词性:介〉

(1) 自,由 [from]——用作虚词,表示起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2) 又如:从生(所由产生);从自(自从);从马上猛跌下来

(3) 〈词性:副〉 素来,一向 [earlier on;all along]。如:从初(当初;先前);从复(重新,再次)

从的拼音:

cóng  

〈词性:名〉

(1) 因由 [reason;cause]

欲贵其小女,道无从。——《汉书·外戚传》

(2) 次要的、追随的人或物 [the secondary]。如:从车(次于主车的副车);主从;分别首从

(3) 堂房亲属 [relationship of the same clan]

从祖 从父从母。——《尔雅·释亲》

(4) 又如:从母(姨母,母亲的姊妹);从女(侄女);从子(侄子);从兄(同祖伯叔的儿子而年长于自己的人)

从的拼音:

cóng  

〈词性:形〉

(1) 言词顺畅的 [smooth]

贵在于意达言从,理归乎正。——《后汉书》

(2) 次要 [accessary]。如:从犯

常用词组

从不、从长计议、从此、从此往后、从从容容、从…到…、从动、从而、从犯、从谏如流、从井救人、从句、从军、从来、从良、从略、从命、从前、从戎、从容、从容不迫、从容自若、从善、从善如流、从师、从事、从属、从速、从天而降、从头、从先、从小、从心所欲、从业、从一而终、从优、从征、从政、从中、从子

  拼音    注音  一ˊ   
部首  宀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PEGF  仓颉  JBM  郑码  WDLC  四角  30102  结构  上下电码  1355  区位  5043  统一码  5B9C  笔顺  丶丶フ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宜的拼音:yí(一ˊ)  

⒈ 适合,适当:宜人。宜于。合宜。权宜。适宜。相宜。

⒉ 应该,应当:事不宜迟。

⒊ 当然,无怪:宜其无往而不利也。

⒋ 姓。

统一码

宜字UNICODE编码U+5B9C,10进制: 23452,UTF-32: 00005B9C,UTF-8: E5 AE 9C。

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宜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冝宐

汉英互译

appropriate、ought to、should、suitable

造字法

会意:像屋里俎上有肉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宜的拼音:   

〈词性:形〉

(1) (会意。从门之下一之上。甲骨文字形。象屋里俎上有肉的形状。本义:合适;适宜) 同本义 [fitting; suitable]

宜,所安也。——《说文》

宜,事也。——《尔雅》

宜得其所也。——《苍颉篇》

君子宜之。——《诗·小雅·裳裳者华》

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宜矣,是适宜的了,是应该的了。)——《吕氏春秋·察今》

(2) 又如:宜子(女子富有生育能力);宜民(使民众安辑);宜时(适时);宜春(适宜于春天)

词性变化

宜的拼音:   

〈词性:名〉

(1) 煮熟可吃的肉 [meat dishes;cook]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诗·郑风》

(2) 祭名。祭祀土地之神 [sacrificial god]

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尔雅》

(3) 适宜的事 [matter]

(4) 丰收 [harvest]。如:宜年(指丰收之年)

(5) 通“仪”。法度,标准 [law;moral standard]

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诗·大雅·文王》

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诗·小雅·由仪序》

(6) 通“谊”(   )。合理的道理、行为 [just]

将施于宜。——《国语·晋语四》

案主当宜,行其正理。——《管子·明法》。俞樾云:“宜乃谊之省。”

宜无嫌于往初。——张衡《东京赋》

宜的拼音:   

<助动>

(1) 应当(多用于否定式) [should]

不宜有所过。(“宜”,应该;“过”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诸葛亮《出师表》

宜乎众人矣。(当然人很多了。宜:应当,这里和“乎”字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乎:用在形容词、动词、副词的后面,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同“然”。众矣:人很多了。)——宋· 周敦颐《爱莲说》

国亦宜矣。——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宜蠲(应该减免);事不宜迟;不宜操之过急;宜速归;宜然(应该这样);宜当(情理上必须如此)

宜的拼音:   

〈词性:副〉

(1) 当然 [certainly]

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左传》

(2) 大概 [almost]

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汉书》

常用词组

宜人、宜于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