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十变五化的意思

shíbiànhuà

十变五化



拼音shí biàn wǔ huà

注音ㄕˊ ㄅ一ㄢˋ ㄨˇ ㄏㄨㄚˋ

解释谓变化多端。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世有祝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倏忽之间,十变五化。”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变化等。

感情十变五化是中性词。

繁体十變五化

近义千变万化、变化多端

反义一成不变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hí   注音  ㄕˊ   
部首  十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2画  
五笔  FGH  仓颉  J  郑码  ED  四角  40000  结构  单一电码  0577  区位  4214  统一码  5341  笔顺  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十的拼音:shí(ㄕˊ)  

⒈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⒉ 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⒊ 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成。

统一码

十字UNICODE编码U+5341,10进制: 21313,UTF-32: 00005341,UTF-8: E5 8D 81。

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十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什拾

汉英互译

decade、ten、topmost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en, tenth; complete; perfec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十的拼音: shí  

[数]

(1)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ten]

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说文》

十是数之小成。——《左传·僖公四年》疏

十亩之间兮。——《诗·小雅·六月》

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管子·七法》

天下欲反,十室九空。——葛洪《抱朴子·用刑》

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十里长亭(古时设在路旁的亭子,常用作送别饯行之处);十番(合奏乐以十种乐器演奏的名称);十牌(十户人家。牌:门牌);十地(佛教称菩萨修行渐近于佛的十种境界);十生九(死的歇后语);十方地面(庙宇。佛教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和上下);十方常住(寺庙。佛教认为“不变”为常住。寺庙是不变的,故称);十有九就(十成之中有九成可望成功)

(4) 指十分;十份 [topmost]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 又如:十一(十分之一);十半(十分之五)

(6) 表示约数。犹言十来个 [about ten]

辱十城之虚寿,奄咸阳以取隽。——《文选·潘岳·西征赋》

(7) 特指十倍 [tenfold]。如:十伯(十倍百倍)

(8) 序数的第十位 [tenth]

请以赵十五城为 秦王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 又如:十五删(诗韵中上平声第十五个韵目);十四寒(诗韵中上平声第十四个韵目);十三元(依据《佩文诗韵》“元”字列在上平声第十三位,故称)

词性变化

十的拼音: shí  

〈词性:形〉

(1) 表示多;齐全;完备 [many;full;complete]

九十其仪。——《诗·豳风·东山》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礼记·大学》

(2) 又如:十郎八当(落花流水,七零八落);十变五化(变化多端);十亲九眷(众多亲戚);十相具足(十分美貌);十相俱足(娇妻美妾俱全);十数(十多;十几,表示众多);十荡十决(多次冲击均能破敌);十万(数目。又形容数量极多);十恶五逆(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十尧(圣人众多);十朋(许多朋友);十有八九(绝大多数)

(3) 通“什”。杂 [miscellaneous]。如:十锦;十样锦(有各种不同花纹的织锦)

常用词组

十八般武艺、十八层地狱、十八开、十八罗汉、十不闲莲花落、十不闲儿、十步芳草、十成九稳、十滴水、十冬腊月、十恶不赦、十二分、十二指肠、十番鼓、十方、十分、十风五雨、十行俱下、十家锅灶九不同、十进对数、十进制、十里无真言、十魔九难、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十拿九稳、十年寒窗、十年九不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全、十全十美、十三经、十三太保、十三辙、十生九死、十室九空、十四行诗、十万八千里、十万火急、十羊九牧、十一、十一月、十月、十月革命、十月怀胎、十指连心、十字镐、十字架、十字街、十字街头、十字军、十字路口、十足

  拼音  biàn   注音  ㄅ一ㄢˋ   繁体    
部首  又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YOCU  仓颉  YCE  郑码  SKXS  四角  00407  结构  上下电码  6239  区位  1768  统一码  53D8  笔顺  丶一丨丨ノ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变(變)的拼音:biàn(ㄅ一ㄢˋ)  

⒈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变调。变动。变法。变为。变革。变更。变通(把原定的办法略加改动以适应事实的需要)。变本加厉。变幻无常。

统一码

变字UNICODE编码U+53D8,10进制: 21464,UTF-32: 000053D8,UTF-8: E5 8F 98。

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变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變変㜻㣐

汉英互译

become、change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change, transform, alter; rebe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变的拼音:

bi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   ),孌( luán  )声。本义:变化,改变)

(2) 同本义 [transform;change]

变,更也。——《说文》

变,易也。——《小尔雅》

变者,非常也。——《白虎通》

一阖一辟谓之变。——《易·系辞》

病变而药不变。——《吕氏春秋·察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得已,变姓名。——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变文协韵(古文修辞术语。用变换文字或颠倒词序等手段使句子的音调和谐);天气突变;巨变(巨大的变化);变豹(即豹变,指人发迹而富贵);变宫(中国古代七音的一种。即宫的变声,比高宫低半音)

(4) 变通 [be flexible]

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汉· 桓宽《盐铁论》

(5) 发动事变 [rebel;revolt]

待吕氏变而共诛之。——《汉书·高后纪》

(6) 又如:变谋(变乱的图谋);变震(变乱震惊)

词性变化

变的拼音:

biàn  

〈词性:名〉

(1) 事变,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unexpected turn of events]

变遂发。——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哗变(称军队突然叛变);变事(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3) 灾异,异常的自然现象 [catastrophe]

灾异愈甚,天变成形。——《汉书·五行志》

天变不足畏。——《宋史·王安石传》

(4) 又如:变怪(灾变怪异)

常用词组

变把戏、变本加厉、变产、变成、变电站、变调、变调、变动、变法、变法儿、变革、变格、变更、变工、变故、变卦、变化、变化多端、变化莫测、变化无常、变坏、变幻、变幻莫测、变换、变价、变节、变局、变脸、变量、变乱、变卖、变卖典质、变迁、变色、变色龙、变色眼镜、变数、变数器、变速、变速运动、变态、变态心理、变体、变天、变天账、变通、变危为安、变位、变味,变味儿、变戏法、变相、变相、变小、变心、变形、变性、变压、变压、变样,变样儿、变异、变易、变音、变元音、变诈、变徵、变质、变种、变子、变奏、变阻器

  拼音    注音  ㄨˇ   
部首  二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GGHG  仓颉  MDM  郑码  BIX  四角  101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63  区位  4669  统一码  4E94  笔顺  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五的拼音:wǔ(ㄨˇ)  

⒈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⒉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统一码

五字UNICODE编码U+4E94,10进制: 20116,UTF-32: 00004E94,UTF-8: E4 BA 94。

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五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㐅伍

汉英互译

cinque、five

造字法

会意:从二、从

English

five;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五的拼音:   

〈词性:形〉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cross]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葛屦五两。——《诗·齐风·南山》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诗·召南·羔羊》

词性变化

五的拼音: wu  

(1) 四加一的和 [five]

五,数也。——《广韵》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塞其五山。——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五战于秦。—— 宋· 苏洵《六国论》

起则五六揖。——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监五室。——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五路总口(通往东、西、南、北、中五路的交叉口);五车腹笥(腹中装有五车书,比喻知识丰富,学问渊博);五方旗帜(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插上青、黄、赤、白、黑五色旗);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虫(鳞虫、羽虫、倮虫、毛虫、介虫的合称);五木(泛指古时的形具,如枷、镣、铐等);五浮(上等土壤);五细(指出身贱,年辈小,关系远,资历浅,地位低的五类人);五云(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五剽(白色粉状的中等土壤);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通“伍”

五,伍与五,音同义别,官府文书五作伍。——《正字通》

五的拼音:   

〈词性:名〉

(1)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five]

入行间之治连以五。——《商君书》

(2) 偶;相类 [pair;couple]

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墨子》

(3)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a note of the scale in gongchepu]

(4) 五行 [the five elements]

五,五行也。——《说文》。段玉裁注:“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

(5) 通“伍”。古军队编制,五人为伍;行列 [troops]

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商君书·画策》

孟贲过于 河,先其五。——《吕氏春秋·必己》

(6) 指五帝 [five emperors]。如:五三(五帝三王)

(7) 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五 [star's name]。如:五佐(谓佐天行德的五星);五括(星名);五纬(金、木、水、火、土五星)

(8) 姓

常用词组

五霸、五保、五倍子、五采、五彩、五彩缤纷、五常、五城、五城御史司坊、五代、五帝、五冬六夏、五斗橱、五斗柜、五毒,五毒儿、五毒俱全、五短三粗、五短身材、五反、五方、五方杂处、五更、五更转、五供、五古、五谷、五鼓、五谷丰熟、五官、五光十色、五行八作、五湖四海、五花八门、五花大绑、五花肉、五黄六月、五荤、五讲四美、五角大楼、五角星[形]、五戒、五金、五经、五里云雾、五粮液、五陵、五岭、五律、五伦、五马、五马分尸、五马六猴、五内、五权宪法、五日京兆、五色、五色缤纷、五声、五十步笑百步、五世其昌、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五台、五体投地、五味、五线谱、五星红旗、五行、五刑、五言诗、五颜六色、五液、五一国际劳动节、五音、五月节、五岳、五蕴、五指山、五洲

  拼音  huà huā   注音  ㄏㄨㄚˋ ㄏㄨㄚ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繁体部首  匕部  
五笔  WXN  仓颉  OP  郑码  NRR  四角  24210  结构  左右电码  0553  区位  2715  统一码  5316  笔顺  ノ丨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化的拼音:huà(ㄏㄨㄚˋ)  

⒈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⒉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⒊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⒋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⒌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

其他字义

化的拼音:huā(ㄏㄨㄚ)  

⒈ 同“花”。

统一码

化字UNICODE编码U+5316,10进制: 21270,UTF-32: 00005316,UTF-8: E5 8C 96。

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化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花貨

汉英互译

burn up、change、convert、melt、spend、turn

造字法

会意:从亻、从七

English

change, convert, reform; -iz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化的拼音: huā  

〈词性:动〉

(1) 用掉、耗费。同“花” [spend]。如:化钱;化工夫

(2) 另见 huà  

常用词组

化子

基本词义

化的拼音: huà  

〈词性:动〉

(1) (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

(2) 同本义 [turn;change]

匕,变也。——《说文》。徐灏曰:“匕化古今字。”

知变化之道。——《易·系辞传》。虞注:“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 荀注:“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

和故百物化焉。——《礼记·乐记》

若欲其化也。——《周礼·柞氏》。注:“犹生也。”

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正名》。注:“化者改旧形之名。”

胜败若化。——《国语·晋语》。注:“言转化无常也。”

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

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

身化促织。——《聊斋志异·促织》

而骨化石。——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化现(变化);化心(改变其心性);化先(四时变化之始);化治(变化治理)

(4) 教化 [help (a misguided or erring person) to change by education,persuasion,setting an example,etc.]

化,教行也。——《说文》。段注:“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

以礼乐合天地之化。——《周礼·大宗伯》

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羽也,谓之化。——《荀子·七法篇》

神则能化矣。——《荀子·不苟篇》

变则化。——《礼记·中庸》

淳淳乎纯谨畏化。——《吕氏春秋·士容》。注:“教也。”

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意也。——杨恽《报孙会宗书》

(5) 又如:化声(因推行教化而有声誉);化行(教化播扬于某地);化诲(开导教诲);化雨(比喻善于施教,犹如雨水滋润植物一样);化作(化育生成);化物(化育外物);化胎(化育成胎);化气(化育之气);化光(德化光大);化向(受德化而归顺);化流(德化传布)

(6) 感化;转变人心 [help to change by persuasion]

正月实来化我也。——《公羊传·桓公六年》。注:“行过无礼谓之化。”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邹阳《狱中梁王书》

(7) 又如:化俗(化民成俗,改善习俗);化物(感化外物);化服(感化顺服);化盗(感化盗贼使为良民)

(8) 募化 [collect alms]

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西游记》

(9) 又如:化饭(化斋);化布施(即化缘。佛教用语。募化钱粮);化钱(募化钱财);化斋(僧道向人募化斋饭)

(10) 用火烧 [burn up]。如:化人场(化人厂。即火葬场);火化

(11) 消化;领会,融会贯通 [digest]

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庸言》

(12) 又如:化食;食古不化

(13) 死 [die]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唐· 刘禹锡《祭柳员外文》

(14) 消除,去掉 [eliminate;get rid of]

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

词性变化

化的拼音: huà  

〈词性:名〉

(1) 习俗,风气 [convention;custom]

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汉书》

(2) 造化。自然的功能 [Nature]

修短随化。——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又如:化力(造化之力);化元(造化的本原);化功(造化之功);化儿(造化小儿)

(4) 化学 [chemistry]。如:数理化

化的拼音: huà  

〈词性:后缀〉

(1) 使成为,使变成 [-ize;-ify]——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以构成动词。如:绿化;电气化;现代化

(2) 另见 huā  

常用词组

化冻、化肥、化分、化粪池、化工、化合、化合、化合物、化鹤、化魂、化解、化境、化疗、化零为整、化名、化名、化热、化身、化石、化痰、化铁炉、化纤、化险为夷、化学、化学肥料、化学元素、化验、化缘、化斋、化整为零、化妆、化妆品、化装

十变五化: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