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ì biǎn yú bāo
注音ㄕˋ ㄅ一ㄢˇ ㄩˊ ㄅㄠ
解释犹言寓批评于表扬。
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 礼部 南礼部恤典》:“石以违拂不成为义,张以怀情不尽为义,皆上所亲定。盖圣意示贬于褒也。”
用法作谓语;指寓批评于表扬中。
感情示贬于褒是中性词。
繁体示貶于褒
近义寓贬于褒
动物生肖牛,虎,蛇
示的拼音:shì(ㄕˋ)
⒈ 表明,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示警。示范。示弱。示威。示众。示意。告示。指示。请示。
⒉ 对来信的敬称:赐示。
示字UNICODE编码U+793A,10进制: 31034,UTF-32: 0000793A,UTF-8: E7 A4 BA。
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示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眎祇礻
instruct、notify、show
会意
show, manifest; demonstrate
详细解释◎ 示的拼音: shì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本读( qí )。本义:地神。引申义:让人看,显示)
(2) 显现;表示 [notify;show]
示,现也。——《华严经音义》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说文》。古文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示,现也。——《苍颉篇》
武王示之病。——《战国策·秦策》
穷不得所示。——《楚辞·怀沙》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斩使以示威。——《三国演义》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示像(显露外形);示疾(佛教语。佛菩萨及高僧得病);示现(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示贬于褒(寓批评于表扬);示重(表示器重);示问(指表示问候的简札书启之类);示俭(表现节俭);示优(表示优厚);示惩(表示惩戒);示怀(表示恩德);示导(启示开导);示诲(开导教诲)
(4) 指示;让人看;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 [point out;demonstrate]
示,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玉篇》
示,垂示。——《广韵》
示我周行。——《诗·小雅·鹿鸣》
言示之事。——《诗·大雅·抑》
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墨子·尚贤下》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袒而示之背。——《左传·庄公八年》
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左传·成公十年》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资治通鉴》
归以示成。——《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示仰(指示;传达);示梦(灵魂在梦中以事示人);示下(指示);示导(启示开导);示众(给大家看,特指当众惩罚人);示及(见示、谈到);示化(启示化导);示世(昭示于世人);示唆(启示);示覆(书牍中请对方作答之用语);示知(信函用语。告知);示谕(告知;晓示)
(6) 暗示;示意解释 [hint]
范增数目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 示的拼音: shì
〈词性:名〉
(1) 公文,告示 [notice]
那看的人虽如人山人海,好在国王久已出示,毋许驱逐闲人,悉听庶民瞻仰。——《镜花缘》
(2) 泛指命令、指示 [order]
戏子们请老爷的示:还是伺候,还是回去?——《儒林外史》
(3) 对别人来信的敬称 [your letter;instruction]。如:惠示;赐示
示恩、示范、示范动作、示寂、示警、示例、示弱、示威、示意、示众
贬(貶)的拼音:biǎn(ㄅ一ㄢˇ)
⒈ 给予低的评价,与“褒”相对:贬低。贬义。褒贬(a.评论好坏;b.指出缺点)。
⒉ 减低,降低:贬值。贬职。
贬字UNICODE编码U+8D2C,10进制: 36140,UTF-32: 00008D2C,UTF-8: E8 B4 AC。
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贬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貶
demote、reduce
褒
形声:从贝、乏声
decrease, lower; censure, criticize
详细解释◎ 贬的拼音:
貶 biǎn
〈词性:动〉
(1) (形声。从贝,乏声。本义:减少;减损)
(2) 同本义 [abase;detract;lower;reduce]
贬,损也。——《说文》
贬,减也。——《广雅》
何以不氏,贬。——《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犹损也。”
贬食省用。——《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3) 又如:贬颜(容颜瘦损);贬乐(减少声色之娱);贬价(降低价格);贬悴(瘦损憔悴)
(4) 降级 [demote;reduce to a lower rank]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诸葛亮传》
(5) 特指降职并外放;贬谪 [demote;oust;dismiss from office]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其后修贬 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 欧阳修《泷冈阡表》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6) 又如:贬斥(官吏被贬黜);贬书(黜退的文书);贬谪(把有过错的官员降职并派往远离京城的地方)
(7) 给予低的评价。与“褒”相对 [belittle;degrade;underrate]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然皆数句以成言。——杜预《春秋左氏传序》
(8) 又如:褒贬(评论好坏);贬身(谦冲有抑,不与人争名利);贬谤(贬低,毁谤);贬弹(贬低和指斥)
(9) 抑退;谦退 [resign;depreciate]。如:贬晦(谦退,韬晦);贬匿(谦退,韬晦)
(10) 掖;塞进 [tuck into a pocket;thrust into a crack]。如:把钱贬在腰里
贬斥、贬黜、贬词、贬低、贬毁、贬价、贬损、贬义、贬义词、贬抑、贬责、贬谪、贬职、贬值
于的拼音:yú(ㄩˊ)
⒈ 介词(a.在,如“生于北京”;b.到,如“荣誉归于老师”;c.对,如“勤于学习”;d.向,如“出于自愿”;e.给,如“问道于盲”;f.自,从,如“取之于民”;g.表比较,如“重于泰山”;h.表被动,如“限于水平”)。
⒉ 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⒊ 姓。
于字UNICODE编码U+4E8E,10进制: 20110,UTF-32: 00004E8E,UTF-8: E4 BA 8E。
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丂亏亐於
for、of、to、when、at
象形
in, on, at; go to; surname
详细解释◎ 于的拼音: yú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 于的拼音:
於 yú
〈词性: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 于的拼音: yú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yū
于今、于思、于时、于是
褒的拼音:bāo(ㄅㄠ)
⒈ 赞扬,夸奖,与“贬”相对:褒奖。褒扬。褒贬。褒义词。
⒉ 衣襟宽大:褒衣博带。
⒊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陕西省勉县东南。亦称“有褒”。
褒字UNICODE编码U+8912,10进制: 35090,UTF-32: 00008912,UTF-8: E8 A4 92。
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褒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襃闁裦
honour、praise
贬
形声:从衣、保声
praise, commend, honor, cite
详细解释◎ 褒的拼音: bāo
〈词性:形〉
(1) (形声。从衣,保声。本义:衣襟宽大)
(2) 同本义 [loose]
褒,衣博裙。——《说文》
岂必褒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淮南子·泛论》
(3) 又如:褒袖(宽大的袖子);褒衣博带(大衣服,宽带子。是古代儒者所穿的衣服)
(4) 高大;广大 [high;tall;vast]。如:褒益(增广补益);褒增(夸大增益)
◎ 褒的拼音: bāo
〈词性:动〉
(1) 嘉奖,表扬 [commend;honor;praise]
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2) 又如:褒赞(赞扬称美);褒显(褒扬。称美显扬);褒赏(奖赏)
褒贬、褒禅山、褒奖、褒扬、褒义、褒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