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ì jǐng zhī chén
注音ㄕˋ ㄐ一ㄥˇ ㄓ ㄔㄣˊ
解释市井:古时称做买卖的地方。旧指城市里的老百姓。
出处《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例子在国曰市井之臣,廛而不征,法而不廛。(清 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四)
用法作宾语;指城市里的老百姓。
感情市井之臣是中性词。
近义市井之徒
动物生肖牛,虎,蛇
市的拼音:shì(ㄕˋ)
⒈ 做买卖或做买卖的地方:开市。菜市。市井(街,市场)。市曹。市侩(旧指买卖的中间人、唯利是图的奸商;现泛指贪图私利的人)。
⒉ 买:市义。市恩(买好,讨好)。
⒊ 人口密集的行政中心或工商业、文化发达的地方:城市。都(dū )市。市镇。
⒋ 一种行政区划,有中央直辖和省(自治区)辖等:北京市。南京市。
⒌ 中国人民习惯使用的度量衡单位:市制。市尺。市斤。
市字UNICODE编码U+5E02,10进制: 24066,UTF-32: 00005E02,UTF-8: E5 B8 82。
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市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芾
city、town
会意
market, fair; city, town; trade
详细解释◎ 市的拼音: shì
〈词性:名〉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之”(往),下面是“兮”,表市场嘈杂声。本义:市场)
(2) 同本义 [market]
市,买卖之所也。——《说文》。按,古者神农作市,或曰 祝融也。
市者,货之准也。——《管子·乘马》
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周礼·司市》
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
肆之市朝。——《论语》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孟子·梁惠王上》
市南门外泥歇。——唐· 白居易《卖炭翁》
置于市,贾十倍。——明· 刘基《卖柑者言》
(3) 又如:市征(市场的税征);市曹(市中商店聚集的地方。即市场。引申为买卖官爵);市声(街市中的喧闹声);市人(集市或城中街道上的人);市吏(市官。管理市场的官吏);市刑(古代市场中的刑罚);市司(古代管理市场的官员)
(4) 集镇;城镇;城市 [town;city]
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中。——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市稍头(城镇接近农村的地方);市井之夫(市俗的人);市俗(普通人,一般人);市肆(市内店铺);市心(城镇中心地区);市语(行话。常指下层社会中用的隐语);市门(商店的门;城门);市口(市镇);市邑(市镇;城镇);市列(市场中的店铺);市中心;北京市;天津市
(6) 街市 [street]
徇诸市。(徇:示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7) 又如:市肆(市廛。街市上的店铺)
(8) 手工业作坊、铺子、商店或由商店组成的活动中心、贸易中心 [shop]。如:罢市;开市
(9) 物价,价格 [price]。如:行市
(10) 我国度量衡的市用制 [pertaining to the Chinese system of weights and measures]。如:市斤;市两;市石;市尺;市丈;市寸
◎ 市的拼音: shì
〈词性:动〉
(1) 交易;商品买卖 [trade]
郑商人 弦高将市于 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市易(交易买卖,宋王安石所创的一种新法);市官(管理买卖市集的官吏);市交(市肆交易);市合(开市);市步(码头上的集市);市利(贸易之利);市买(交易)
(3) 购买 [buy]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乐府诗集·木兰诗》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明史·海瑞传》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
(4) 又如:市骏(购买骏马);市沽(买酒);市药
(5) 卖 [sell]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荣遣其劾帅而己查办,昭雪之以市恩。——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市酒(卖酒);市食(市中售卖的食物;购买食物);市马
(7) 引起,激起 [sow]。如:市怨
(8) 求取 [seek for]。如:市利(牟取利益);市爱(求取别人怜爱)
(9) 谄媚,哄骗,引诱 [curry]。如:市宠;市欢
市场、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市朝、市尺、市寸、市石、市担、市电、市斗、市恩、市棍、市际、市价、市郊、市斤、市井、市侩、市两、市面、市民、市钱、市情、市区、市日、市容、市升、市屠、市无二价、市长、市丈、市镇、市政
井的拼音:jǐng(ㄐ一ㄥˇ)
⒈ 人工挖成的能取出水的深洞。水井。临渴掘井。
⒉ 形状像井的:天井。油井。
⒊ 整齐,有秩序:井然。井井有条。
⒋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⒌ 姓。
井字UNICODE编码U+4E95,10进制: 20117,UTF-32: 00004E95,UTF-8: E4 BA 95。
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井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丼宑
well
象形
well, mine shaft, pit
详细解释◎ 井的拼音: jǐng
〈词性:名〉
(1) (象形。金文字形,外象井口,中间一点表示井里有水。本义:水井)
(2) 同本义 [well]
改邑不改井。——《易·井》
井道。——《易·杂卦》传
宿息井树。——《周礼·野庐氏》。注:“井,共饮食。”
为其井匽。——《周礼·官人》
坐井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韩愈《原道》
(3) 又如:井池(井口旁储水的小池);井鱼(井中的鱼。比喻见识短浅);井养(井水源源不断,供人饮用。比喻领受别人的好处、恩惠);井华(清早初汲的井水);井干(井上木栏干)
(4) 形似水井的坑穴 [sth. in the shape of a well]。如:井灶(四川、云南等地煎制井盐的工场);井椁(即椁。因其形方中空似井,故称);井场(钻井采油的工作场地)
(5) 井田 [square-fields]
六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滕文公下》
(6) 又如:井税(古代田税的一种);井地(即井田);井里制(即井田制);井邑田(即井田);井径(田间小路)
(7) 相传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人口聚居地;乡里;家宅 [hometown]
背井离乡,卧雪眠霜。——马致远《汉宫秋》
(8) 又如:井里(邑里,乡里);井庐(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因用以指井田和房舍);井曲(里巷;里弄);井屋(农舍,村落)
(9) 污水池 [cesspool]。 如: 井匽(排除污水秽物的水池和水沟)
(10) 比喻法度;条理 [law and institutions]
井,法也。节也。言法制居人,令节其饮食,无穷竭也。——《风俗通》
井,共德之地也。——《易·系辞》
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
(11) 又如:井井(形容整齐,有条理);井井有方(形容有条理、有办法);井井有法(有条理、有法度);井井有绪(井井有序。有条理,有秩序)
(12) 井宿 [constellation’s name]。如:井木犴(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井宿,传说是一种像野狗的猛兽);井宿(星宿名。二十八宿中朱鸟七宿的第一宿。也称“东井”、“鹑首”。有星八颗,属双子座);井冠(井宿。因其位于朱雀七宿之首,故称);井星(即井宿);井络(井宿区域;井宿的分野)
(13) 市街 [street]
处商必就市井。——《管子·小筐》
因井为市,故言市井。——《白虎通》
(14) 又如:井邑(市井与乡里);井市(做买卖的市街。古代因井为市,故称);井陌(街道);井闾(里井里巷)
◎ 井的拼音: jǐng
〈词性:动〉
(1) 汲水于井 [draw water from a well]
织纺井臼。(井,用如动词;汲井水。)——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划定井田 [divide square-fields]
井衍沃。(在肥地上划定井田。)——《左传》
◎ 井的拼音: jǐng
〈词性:形〉
形容整齐 [orderly;neat]。如:秩序井然;井径(整齐的小路);井井有条
井底之蛙、井冈山、井灌、井架、井井有条、井孔、井口、井喷、井然、井然有序、井绳、井田制、井蛙、井位、井斜、井盐、井中求火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臣的拼音:chén(ㄔㄣˊ)
⒈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
⒉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⒊ 古人谦称自己。
⒋ 古代指男性奴隶:臣仆。臣虏。
臣字UNICODE编码U+81E3,10进制: 33251,UTF-32: 000081E3,UTF-8: E8 87 A3。
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臣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象形
minister, statesman, official
详细解释◎ 臣的拼音: ché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2) 同本义 [male slave]
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
仕于公曰臣。——《礼记·礼运》
事君不贰是谓臣。——《国语·晋语》
臣治烦去惑者也。——《左传·成公二年》
臣妾逋逃。——《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
臣则左之。——《礼记·少仪》。注:“谓囚俘。”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臣役(泛指奴仆);臣御(臣妾仆御);臣宰(本指奴隶。后亦以称辅佐帝王的臣佐)
(4) 国君所统属的众民 [subject]。如:臣庶(臣民);臣姓(群臣百姓)
(5) 君主制时的官吏 [official under a feudal ruler;subject]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6) 又如:臣门如市(形容官宦门下钻营者极多,竟像集市一样热闹);臣下(臣子。君主制时代的官吏);臣人(臣下)
(7) 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 [minister]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8) 又如:忠臣;奸臣
(9) 古人自称 [I]
(10) 古代大臣对君的自称
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域。——《后汉书·班超传》
(11) 又如:臣下(古时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12) 对父的自称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史记·高帝纪》
(13) 对一般人的自称。表示自谦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
◎ 臣的拼音: chén
〈词性:动〉
(1) 役使 [enslave]。如:臣虏(奴役,役使)
(2) 臣服 [submit oneself to the rule of;acknowledge allegiance to]
匈奴背叛不臣。——《盐铁论·本议》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战国策·秦策》。注:“服也。”
(3) 又如:臣优(听命于人或屈服为臣。同臣服);臣事(以人臣之礼听命行事。相当于臣服)。又指为臣,作臣子。如:臣仕(为人臣而任官职);臣臣(为臣者尽为臣之道)
臣服、臣僚、臣虏、臣仆、臣妾、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