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ǐ luàn zhōng qì
注音ㄕˇ ㄌㄨㄢˋ ㄓㄨㄥ ㄑ一ˋ
解释乱:淫乱,玩弄。先乱搞,后遗弃。指玩弄女性的恶劣行径。
出处唐 元稹《莺莺传》:“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
例子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再有那不明内情的人,一定说我始乱终弃。”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
感情始乱终弃是贬义词。
繁体始亂終棄
反义坚贞不渝
英语have illicit intercourse at the beginning and desert her at the end(first incest and then forsake)
动物生肖牛,虎,蛇
始的拼音:shǐ(ㄕˇ)
⒈ 起头,最初,与“终”相对:开始。始终。始祖。始创。周而复始。
⒉ 才,刚才:方始。始悟(才觉悟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始字UNICODE编码U+59CB,10进制: 22987,UTF-32: 000059CB,UTF-8: E5 A7 8B。
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乨兘
begin
初、末、终
形声:从女、台声
begin, start; then, only then
详细解释◎ 始的拼音: shǐ
〈词性:名〉
(1) (形声。从女,台声。本义:开头,开始)
(2) 同本义。与“终”相对 [begin;start]
始,女之初也。——《说文》。朱曰:“裁衣之始为初,草木之始为才,人身之始为首为元,筑墙之始为基,开户之始为戽,子孙之始为祖,形生之始为胎。”
无名天地之始。——《老子》。注:“始者,道本也。”
始求深也。——《易·恒》。虞注:“乾为始。”
君子慎始。——《礼记·经解》
礼始于冠。——《礼记·昏义》。注:“犹根也。”
天地者,生之始也。——《荀子·王制》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始缢即气绝。——方苞《狱中杂记》
始于文艺中兴时代之意大利。—— 蔡元培《图画》
(3) 又如:始卒(开始和终止);始室(始娶的妻子,元配夫人);始基(初立的基业);自始至终
(4) 过去,从前 [past]
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左传》
(5) 根本,本源 [foundation]
坚树在始。——《国语》。韦昭注:“始,根本也。”
(6) 姓
◎ 始的拼音: shǐ
〈词性:副〉
(1) 当初,在最初的时候 [at first]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始春(立春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始愿(最初的志愿);欲善终,应善始;始初(开始,起初);始闻其语(当初听到他的话)
(3) 曾,尝 [before long]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4) 刚刚;才 [just, only then]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宋· 苏洵《六国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始适还家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千呼万唤始出来
(6) 然后;随之;立刻就 [then]
母亲良氏,素有阴虚之症,服药即吐,惟以海参煮食,始能稍安。——《镜花缘》
(7) 仅仅,只 [only]
访古始及平台间。—— 唐· 李白《梁园吟》
◎ 始的拼音: shǐ
〈词性:动〉
(1) 谋划 [plan and contrive]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诗·大雅·緜》。马瑞辰通释:“始亦谋也。爰始爰谋,犹言是究是图也。”
(2) 滋生 [breed]
君子念始之者也。——《礼记》。郑玄注:“始,犹生也。”
始创、始端、始而、始料、始乱终弃、始马、始末、始业、始终、始终如一、始祖、始作俑者
乱(亂)的拼音:luàn(ㄌㄨㄢˋ)
⒈ 没有秩序:乱套。紊乱。凌乱。
⒉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乱世。政乱。平乱。乱邦不居。
⒊ 混淆:乱伦。败常乱俗。
⒋ 任意随便:乱吃。乱跑。
⒌ 男女关系不正当:淫乱。
⒍ 横渡:乱流。
⒎ 治理:乱臣。
⒏ 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乱曰。
乱字UNICODE编码U+4E71,10进制: 20081,UTF-32: 00004E71,UTF-8: E4 B9 B1。
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乱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亂釠乿
in disorder、in confusion、chaos、promiscuity、random、turmoil
治
原为会意
confusion, state of chaos, revolt
详细解释◎ 乱的拼音:
亂 luàn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2) 同本义 [put silk in order]
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
(3) 治理 [administer]
予有乱臣十人。——《论语》
(4) 又如:乱政(治理政务;干扰、败坏政治)
(5) 扰乱;打乱;使乱 [disturb; trouble]
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沽名乱政。——清· 张廷玉《明史》
与江水乱。——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6) 又如:乱行(打乱了的行列);乱目(扰乱视觉);乱神(扰乱心神)
(7) 淫乱,玩弄 [be sexually promiscuous with; dally with]
始乱之,终弃之。——元稹《会真记》
(8) 又如:乱失(淫乱放荡)
(9) 败坏;破坏 [ruin;corrupt;undermine]
坏法乱纪。——《礼记·礼运》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
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10) 又如:乱家(伦常败坏的家庭);乱俗(败坏风俗);乱纪(败坏法纪)
(11) 违反 [violate]。如:乱嗣(违反宗法社会谪长继承(制度))
(12) 混淆 [confuse]。如:乱实(混淆事实);乱名(混淆名称)
(13) 为丧事奔忙 [be busy rushing about]
他父亲死了,我在他家帮着乱了几日
(14) 烦乱 [be annoyed (vexed)]
当时曹操心乱,不能稳睡。——《三国演义》
(15) 又如:乱志(烦乱的心志)
(16) 横渡 [ferry across]
乱于河。——《书·禹贡》
(17) 昏乱;迷乱 [lose consciousness]
酒乱其神也。——《荀子》
(18) 又如:乱行(昏乱的行为);乱命(临死前神志昏迷时留下的遗言);乱性(迷乱心性);乱朝(昏乱的朝廷)
◎ 乱的拼音:
亂 luàn
〈词性:形〉
(1) 混乱;无秩序 [disorderly;in confusion;confused]
视其辙乱。——《左传·庄公十年》
人影散乱。——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群莺乱飞。——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2) 又如:乱法(混乱的法令);乱纪(混乱的时代);乱哄(混乱;吵闹);乱松松(头发散乱蓬松的样子);乱人(违背正道或制造混乱的人)
(3) 混杂,杂 [mixed]
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韩非子》
(4) 又如:乱烘烘(纷杂混乱的样子);乱葬地(乱葬岗,乱葬埂。旧时埋葬无主尸体和死去的穷人的地方)
◎ 乱的拼音:
亂 luàn
〈词性:副〉
(1) 随意,随便;任意 [arbitrarily]
乱罚无罪,杀无辜。——《书·无逸》
(2) 又如:乱背弓空(意借债);乱开玩笑;乱吃;乱出主意;乱跑;乱说乱动
(3) 很,非常 [very]。如:乱有面子
◎ 乱的拼音:
亂 luàn
〈词性:名〉
(1) 叛乱;动乱;不安定 [an armed rebillion;unrest]
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
(2) 又
禹以治, 桀以乱。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
吴民之乱。——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
大阉之乱。
桀纣暴乱。——《韩非子·五蠹》
乱者四应。——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
避乱江东。——《资治通鉴》
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
(4) 又如:乱邦(动乱的国家);乱危(动乱;不安定);乱法(引起国家动乱);乱萌(动乱的苗头);乱言(作乱的话);乱逆(叛乱,叛逆);乱贼(叛乱);乱谋(叛乱的阴谋);乱党(旧时当政者对叛逆集团或其成员的称谓)
(5) 淫乱的事,男女胡乱的性交 [promiscuity]
欲与乱,以止其口。——《汉书·衡山王传》
(6) 又如:乱气(淫乱之气);乱族(家族内部的淫乱);乱孽(淫乱邪恶)
(7) 危害;祸乱 [calamity]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霍光传》
(8) 又如:乱首(祸乱的开端);乱根(祸乱的根源);乱萌(祸乱的苗子);乱祸(祸乱)
(9) 乐章的尾声叫做乱 [codo of movement]。辞赋里用在篇末,总括全篇思想内容的文字也叫乱
乱曰。——《楚辞·屈原·涉江》
乱兵、乱臣、乱臣贼子、乱打、乱点鸳鸯、乱放、乱飞、乱纷纷、乱坟岗、乱搞、乱哄哄、乱乎、乱交、乱砍、乱了套、乱伦、乱麻麻、乱民、乱蓬蓬、乱七八糟、乱人耳目、乱世、乱说、乱谈、乱弹琴、乱套、乱腾、乱腾腾、乱葬岗子、乱糟糟、乱真、乱子
终(終)的拼音:zhōng(ㄓㄨㄥ)
⒈ 末了(liǎo ),完了(liǎo ),与“始”相对:年终。终场(末了一场)。终极。终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终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⒉ 从开始到末了:终年。终生。饱食终日。
⒊ 人死:临终。送终。
⒋ 到底,总归:终归。终究。终于。终将成功。
⒌ 姓。
终字UNICODE编码U+7EC8,10进制: 32456,UTF-32: 00007EC8,UTF-8: E7 BB 88。
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終㣎
death、end、eventually、finis
末、初、始
形声:从纟、冬声
end; finally, in the end
详细解释◎ 终的拼音:
終 zhōng
〈词性:动〉
(1) (形声。从糸( mì ),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
(2) 同本义 [wind silk tightly]
终,絿丝也。——《说文》
旋终在项。——《睡虎地秦墓竹简》
(3) 终了;结束。与“始”相对 [end;finish]
终,极也;终,穷也。——《广雅》
天禄永终。——《论语》
君子以永终知敝。——《易·象下传》。虞注:“坤为永终。”
终朝三拕之。——《易·讼》
庶人终食。——《国语·周语》
妇怨无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终继五国迁灭。——宋· 苏洵《六国论》
(4) 又
用武而不终。
终亦不顾。——《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不终岁。——《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月终(月底);年终(一年的末了);始终(从开始到最后);终服(父母之丧,服满三年。同终制);终献(古代举行祀典时有三献之礼,第三次奠酒为终献);终覆(复试结束)
(6) 死 [death;die]
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
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终吾身而已。——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终誉(死后的声名);终没(寿终);终具(送终之具,指棺、槨等);终服(终丧);终丧(服满父母去世后三年之丧)
(8) 完成 [complete]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9) 相当 [equal]
出载而立,其广终队。——《墨子·备梯》
◎ 终的拼音:
終 zhōng
〈词性:名〉
(1) 歌诗一篇,乐一成为一终 [piece]。如:终篇(写完或读完一篇文章)
(2) 古代历法指称“闰月” [leap month]
举正于中,归邪于终。——《史记》
(3) 通“众”。众人[everyone]
终莫能就。——《战国策·韩策》
以义终。——《礼记·祭法》
终生之化。——《汉书·杨王孙传》
(4) 姓
◎ 终的拼音:
終 zhōng
〈词性:形〉
(1) 整;全,尽 [all;entire;whole]
终宵刺探。(终宵:通夜。刺探:探问。)——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终夕(整夜,通宵);终夜(整夜,全夜);终风(整日刮风);终朝(整个早上;整天,整日)
(3) 通“众”( zhòng )。多[many]
终三十里。——《诗·周颂·噫嘻》
以永终誉。——《诗·周颂·振鹭》
◎ 终的拼音:
終 zhōng
〈词性:副〉
(1) 始终,总。表始终全过程 [consistently;thoughtout;from start to finish]
愿终守之。——《战国策·魏策》
终无所成。——《世说新语·自新》
终不敢搏。——唐· 柳宗元《三戒》
终不能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终究,到底 [after all]
终不可强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王终遣之。——汉· 刘向《列女传》
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终不蒙见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猛鸷终弗逮。——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终乖(到底违背);终究(毕竟,也作“终久”);终须(终究,毕竟);终于(终究;到底);终久(终究);终归(终究;毕竟)
(4) 表示时间,相当于“常”、“久” [often;for a long time]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
(5) 又如:终古(久远;经常)
终场、终点、终端、终伏、终归、终极、终将、终结、终究、终久、终局、终老、终了、终年、终期、终日、终身、终身大事、终审、终生、终霜、终岁、终席、终宵、终已不顾、终于、终止
弃的拼音:qì(ㄑ一ˋ)
⒈ 舍去,扔掉:抛弃。遗弃。弃权。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弃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弃养(父母死亡的婉辞)。弃置不顾。弃瑕录用。
弃字UNICODE编码U+5F03,10进制: 24323,UTF-32: 00005F03,UTF-8: E5 BC 83。
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弃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棄
abandon、discard、throw away
取
原为会意
reject, abandon, discard
详细解释◎ 弃的拼音:
棄 qì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2) 同本义 [throw away;discard;abandon]
弃,捐也。——《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
天之弃商也久矣。——《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抛子弃草间。——王粲《七哀》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
敌弃炮仓皇遁。——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子孙弃者。——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弃其妇。——清· 周容《芋老人传》
弃甲投戈。——《广东军务记》
弃厌(嫌弃;厌恶);弃亲(抛弃亲族);弃礼(抛弃礼制);弃秽(抛弃秽浊);弃失(丢失);弃地(丢弃田地);弃灰(把灰烬弃在路上);弃物(被丢失之物);弃国(丢失封国或都城);弃才(被遗弃的人才)
(3) 废,废除 [abolish]
水官弃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注:“废也。”
弃言(已经废弃之言);弃法(废弃法度);弃井(废井)
(4) 忘记 [forget]
弃,忘也。——《尔雅》
其庸可弃乎。——《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忘。”
弃忽(遗忘,忽略)
(5) 违背;背叛 [violate;betray]。如:弃命(违命;抛弃命令);弃天(违背天意);弃言(背弃诺言);弃信(违背信义);弃约(违约,不守前约)
(6) 离开 [leave]
子弃寡人。——《战国策·秦策》。注:“去也。”
弃予(离开我);弃代(去世)
(7) 旷,耗费 [expense]。如:弃力(费力);弃日(耗费时日,虚度光阴)
弃暗投明、弃儿、弃妇、弃货、弃甲曳兵、弃绝、弃权、弃取、弃世、弃婴、弃置、弃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