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í zhǐ zhòng duō
注音ㄕˊ ㄓˇ ㄓㄨㄥˋ ㄉㄨㄛ
解释食指:比喻家庭人口。家庭人口多。
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食指众多,赡畜非易。”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食指众多是中性词。
近义食指繁多
英语a large family to support(many mouths to feed)
动物生肖牛,虎,蛇
食的拼音:shí(ㄕˊ)
⒈ 吃:食肉。食欲。
⒉ 吃的东西:食品。粮食。零食。丰衣足食。
⒊ 俸禄:“君子谋道不谋食”。
⒋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食。月食。
食的拼音:sì(ㄙˋ)
⒈ 拿东西给人吃:食母(乳母)。
食的拼音:yì(一ˋ)
⒈ 用于人名:郦食其(jī )(中国汉代人)。
食字UNICODE编码U+98DF,10进制: 39135,UTF-32: 000098DF,UTF-8: E9 A3 9F。
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食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蝕飠饣飼
eat、eclipse、food、edible、meal
会意
eat; meal; food; KangXi radical number 184
详细解释◎ 食的拼音: shí
〈词性:名〉
(1) (会意。从饣皀,饣声。本义:饭,饭食)
(2) 同本义 [cooked cereals,especially rice;food]
食,饣米也。——《说文》。按,六谷之饭曰食。
掌王之食饮。——《周礼·膳夫》。注:“饭也。”
治其粮与其食。——《周礼·廪人》。注:“止居曰食。”
共王及后之六食。——《周礼·馔人》。注:“六谷之饭。”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战国策·齐策》
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食次(酒菜和点心之类;食品);食店(饭店);食垒(一种有几层屉的食盒);食嗓(食道);食忌(饮食的禁忌);食官(古代掌管饮食的官);食膳(膳食,肴馔);食为民天(饮食是人民最重要之事)
(4) 粮食 [grains]
籍兵乞食于西周。——《战国策·西周策》。注:“粮也。”
食太阴在卯穰。——《史记·货殖列传》。索隐:“谓谷也。”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汉书·食货志》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唐· 白居易《卖炭翁》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5) 又如:口中食(吃的粮食);食地(可种粮食的田地)
(6) 食物的通称 [food]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鲁迅《祝福》
(7) 又如:猪食;鸡食;猫食
(8) 食禄,俸禄 [official's salary]
君子谋道而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9) 食墨亦简作“食”。龟卜的术语。古代龟卜兆与墨画重合叫“食墨”,为吉兆 [omen]
召伯相宅,卜惟洛食。——《文选·张衡·东京赋》
(10) 亏损。后作“蚀” [loss]
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史记》
(11) 特指日蚀或月蚀 [eclipse]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诗·小雅·十月之交》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易·丰》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左传·隐公三年经》
是故圣王日食则修德,月食则修刑。——《管子·四时》
◎ 食的拼音: shí
〈词性:动〉
(1) 吃 [eat]
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四》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宋· 苏洵《六国论》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废寝忘食;以食食( sì )人;食母;食以草具;吞食;食犬(专供食用的狗);食酒(饮酒);食茶(自己饮用的茶);食息(吃饭休息,泛指休息);食藿悬鹑(形容贫穷困苦);食饩(即“补廪”。生员中的附生递补为廪生);食獐(吃獐子);食肉寝皮(食其肉而寝处其皮。形容痛恨之极)
(3) 靠着吃饭;赖以为生。引申为依赖、依靠 [depend on;rely on]
尊为公侯,食邑万户。——《汉书·张安世传》
(4) 又如:食力(依赖民众的赋税生活);食采(受纳采地的租税);食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封地的租税以供食用,故称“食邑”,或称“采邑”);食俸(官吏每月每岁所受的薪俸。又称“食禄”);食加(靠大夫的田亩增加而生活);食官(靠官府发的粮食而生活);食租衣税(靠收税而生活);食职(靠职务所得而生活)
(5) 享受;受 [enjoy]
居右,食嘉。——王充《论衡》
(6) 又如:自食其果;食征(享用税收);食德(享受先人的德泽);食报(受报答或受报应);食俸(享受俸禄)
(7) 垦耕 [reclaim]
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礼记·檀弓上》
(8) 又如:食力(依靠自己劳力而生活)
(9) 背弃[诺言] [go back on]
尔无不信,朕不食言。——《书·汤誓》
(10) 又如:食言而肥
(11) 接受,采纳 [accept]
贤圣不能正不食谏诤之君。——《盐铁论》
(12) 祭献,享祀 [offer sacrifice]
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清· 袁枚《祭妹文》
(13) 又如:食监(官名。汉置。掌管晦时祭祀)
(14) 另见 sì;yì
◎ 食的拼音: sì
〈词性:动〉
(1) 拿东西给人吃。后作“饲” [feed]
彼留子国,将其来食。——《诗·王风·丘中有麻》。高亨云:“食通饲,给人以食物吃。”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小雅·绵蛮》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又如:食监(监督做饭的官);食养(供给生活用品);食官(管伙食的官);食士(给兵吃饭);食饥息劳(使饥饿者饱肚,使劳累者得到休息)
(3) 使鬼神享受祭品 [enjoy sacrifice]。如:食祭(用酒饭祭祖)
(4) 饲养 ;喂养;供养 [raise;rear;feed;make offerings to]
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史记·商君列传》
谨食之,时而献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唐· 韩愈《杂记》
(5) 又如:食马(喂马)
(6) 引申为喂奶 [suckle]。如:食母(乳母);食子(用乳哺育子女)
(7) 宴请 [entertain at a banquet]
饷食宾射,共其膳羞之牛。——《周礼·地官》
(8) 另见 shí;yì
◎ 食的拼音: yì
(1) ——用于人名的字。如汉代的郦食其、审食其
(2) 另见 shí,sì
指的拼音:zhǐ(ㄓˇ)
⒈ 手伸出的支体(脚趾亦作“脚指”):手指。巨指(大拇指)。指甲。指纹。指印。屈指可数。
⒉ 量词,一个手指的宽度:下了三指雨。
⒊ (手指或物体尖端)对着,向着:指着。指画。指南针。指手画脚。
⒋ 点明,告知:指导。指引。指正。指责。指控(指名控告)。指摘。指挥。指日可待。
⒌ 直立,竖起:令人发(fà )指(形容极为愤怒)。
⒍ 意向针对:指标。指定。
⒎ 古同“旨”,意义,目的。
指字UNICODE编码U+6307,10进制: 25351,UTF-32: 00006307,UTF-8: E6 8C 87。
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指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脂
depend on、digit、finger、indicate、point
形声:从扌、旨声
finger, toe; point, indicate
详细解释◎ 指的拼音: zhǐ
〈词性:名〉
(1)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finger]
指,手指也。——《说文》
骈拇枝指。——《庄子·骈拇》
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荀子·儒效》
指如削葱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两鬓苍苍十指黑。——唐· 白居易《卖炭翁》
以指叩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指下(手指按下,比喻诊脉看病);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指纹痕迹,手指尖端,指端背面扁平的表皮角质层);指尺(古时以中指的中节为一寸);指掌(手指和手掌);指语(哑语的一种,以手指形状、姿势表示拼音字母)
(3) 足指也叫做指 [toe]
乃扪足曰:“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4) 近代误写作“趾”
(5) 意旨;意向 [intention]
其指极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承从天之指。——《管子·侈靡》。注:“指,意也。”
大将军阴受上指。——《汉书·李广传》
乃论六家之要指。——《汉书·司马迁传》
(6) 又如:指约(旨意简约);指略(要旨);指象(天以景象示意);指意(指意,意向)
(7) 一个手指的宽度 [finger breadth;digit]。如:肝大三指;二指宽
◎ 指的拼音: zhǐ
〈词性:动〉
(1) 指向;指着 [point at;point to]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微指左公。——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右手指卷。——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指景(指着太阳,“指日心誓,叹以自明也”);指天誓日(指着天、日发誓,表明心迹);指东划西(指手划脚做手势)
(3) 指定 [appoint]
望路殊未穷,指期今已促。——唐· 杜德舆《奉使宜春渡新淦江》
(4) 又如:指省(由官员出一笔钱,免去抽签,自己指定任职省分);指克(指定期限);指配(指定许配)
(5) 指示 [instruct]
辞也者,各指其所也。——《易·系辞上》
(6) 又如:指麾(发令调度;指挥);指受(指注。受命,指示,指点);指办(指派办理);指裁(指示,裁夺)
(7) 指点 [show how]
指迷团灵心讲射,擅巧技妙算谈天。——《镜花缘》
(8) 又如:指顾(手指目顾);指受(指点;传授);指诀(指点要诀);指告(指点晓谕);指喻(指正告知)
(9) 指责 [censure]
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10) 又如:指搠(指指点点;指手画脚);指切(指摘;指责);指首(指名告发);指怒(议论指斥)
(11) 诬指 [frame sb.]
洒家又不曾杀你,你如何拿住洒家,妄指平人。——《水浒全传》
(12) 又如:指攀(招供时攀扯牵连别人);妄指(无证诬告)
(13) 阐明,陈述 [state]。如:指宜(指事类情。阐明,阐述整理);指申(指陈,指言;陈述,指明)
◎ 指的拼音: zhǐ
〈词性:形〉
(1) 竖起 [vertical]
发尽上指冠。——《战国策·燕策》
头发上指,目眥尽裂。——《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直指(笔直指向);指冠(头发直竖)
(3) 通“旨”。美好 [fine]
不时宜,不敬交,…,虽指,非礼也。——《荀子》
指北针、指标、指钵、指斥、指出、指错、指导、指导员、指点、指定、指冬瓜骂葫芦、指腹为婚、指供、指画、指环、指挥、指挥若定、指甲、指尖、指教、指节、指靠、指控、指令、指鹿为马、指名、指名道姓、指明、指目、指南、指南录、指南针、指派、指认、指日可待、指桑骂槐、指山卖岭、指山说磨、指使、指示、指手划脚、指数、指天誓日、指通豫南、指头、指望、指纹、指向、指要、指意、指引、指印、指责、指摘、指针、指正
众(衆)的拼音:zhòng(ㄓㄨㄥˋ)
⒈ 许多:与“寡”相对:众人。众多。众矢之的。芸芸众生。
⒉ 许多人:大众。群众。民众。众口铄金。众目睽睽。众叛亲离。众擎易举。
众字UNICODE编码U+4F17,10进制: 20247,UTF-32: 00004F17,UTF-8: E4 BC 97。
众字由三个人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众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乑衆眾
crowd、many、numerous
寡
会意:从三人
multitude, crowd; masses, public
详细解释◎ 众的拼音:
衆、 zhòng
〈词性:名〉
(1)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 同本义 [multitude;everyone]
人三为众。——《国语·周语》
坤为众。——《易·说卦》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周礼·大宗伯》
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
庸众而野。——《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
众恶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教我先威众耳。——《史记·陈涉世家》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激众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众皆感奋。
(4) 又
率众袭之。
(5) 又如:众喙(众人的闲言碎语);众口嚣嚣(众人吵吵嚷嚷);众怨之的(大家怨恨的目标);众力(众人之力);众口(众人的言论);众夫(众人;一般人);众兆(众人);众目(众人的眼睛);众心(众人之心);听众;观众;群众;会众(到会的人);当众(当着大家);民众(人民大众);公众(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万众(大众)
(6) 指诸事,万事 [everything]
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礼记·仲尼燕居》
(7) 又如:众名(万物之名);众有(万物);众念(万念);众物(万物;诸物);众圣(诸圣人)
(8) 指百官;群臣 [all official]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礼记》
(9) 又如:众士(贵臣以外诸臣。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众臣(贵臣身份以外之臣。即众士)
(10) 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soldier;army]
率数万之众。(众指军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1) 又如:众力(特指兵力);众卒(一般兵士)
(12) 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slave]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13) 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monk number]
一行三众,辞别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西游记》
(14) 又如:众性(佛教语。众生);众生(泛指人和一切动物;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15) 姓
◎ 众的拼音:
衆 zhòng
〈词性:形〉
(1) 众多,与“寡”、“少”相对 [many]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子·劝学》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
众贼环而进。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众妙毕备。
(4) 又如:众峰(许多山峰);众工(许多工匠);众支(众多的支系);众小(众多小国);众卉(百草);众口纷纭(人多嘴杂,论论纷纷);众毛飞骨(众多的众物能掀起重物);众巧(众多的巧匠);众矢之的(许多箭射的靶子。比喻众人攻击的目标)
(5) 各种 [various]。如:众艺(各种技艺,艺术);众虑(各种杂念;各方面的考念);众管(各种管乐器);众伪(种种假象);众群(各种邪恶);众善(各种善举)
(6) 广泛;普遍 [general;common]
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荀子》。杨倞注:“闻见不广,议论不高。”
(7) 又如:众妙(一切深奥玄妙的的道理);众医(一般医生;庸医)
众多、众寡悬殊、众口难调、众口铄金、众口一词、众目睽睽、众目昭彰、众怒、众怒难任、众叛亲离、众擎易举、众人、众生、众矢之的、众数、众说、众说纷纭、众所周知、众望、众望所归、众星捧月、众议院、众志成城
多的拼音:duō(ㄉㄨㄛ)
⒈ 数量大,与“少”、“寡”相对:人多。多年。多姿。多层次。多角度。多难(nàn )兴(xīng )邦。多多益善。多行不义必自毙。
⒉ 数目在二以上:多年生草。多项式。多义词。多元论。
⒊ 有余,比一定的数目大:多余。一年多。
⒋ 过分,不必要的:多嘴。多心。多此一举。
⒌ 相差的程度大:好得多。
⒍ 表示惊异、赞叹:多好。
⒎ 表示某种程度:有多大劲儿使多大劲儿。
⒏ 表疑问:有多大呢?多会儿?
⒐ 姓。
多字UNICODE编码U+591A,10进制: 22810,UTF-32: 0000591A,UTF-8: E5 A4 9A。
多字由两个夕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多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夛
excessive、many、more、much
少、寡
会意:从二夕
much, many; more than, over
详细解释◎ 多的拼音: duō
〈词性:形〉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2) 同本义 [many;much;more]
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说文》
多,众也。——《尔雅·释诂》
何多日也。——《诗·邶风·旄丘》
与为多焉。——《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
宽裕而多容。——《荀子·致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多次;多分(多半);多士(众多士子);多感(多谢,非常感激);多口(多嘴);多般(许多事端;多半;大概);多口可(许多);多花(方言。许多);多许(多少)
(4) 超过正确的或需要的数目;过多 [too many;too much]。如:这个字多了一个点;多因(多应。多半,大概);多时间(很久);多管(多敢。多半);多定(多半;肯定);多分(多半;差不多)
(5) 重。与“轻”相对 [heavy]
士亦以此多之。——《汉书·灌夫传》。注:“犹重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
(6) 贤;好 [good]
听者自多而不得。——《吕氏春秋·谨听》。注:“自贤也。”
(7) 又如:多才(多才俊。女子昵称她所钟情的男子)
(8) [数词]∶[用于数量词后] 表示整数以下的余数或零头 [odd]。如:两个多月;三尺多宽;五年多
(9) [相差] 程度大 [much more]。如:病人今天好多了;多样时(过了很久;好一会)
(10) 赞许,推崇 [praise]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
(11) 姓
◎ 多的拼音: duō
〈词性:副〉
(1) 多么 [how]
(2) 用在疑问句里询问程度数量。如:多钱一斤?多早(什么时候)
(3) 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如:你看人家做得多好!
(4) 虚指某种程度
(5) 只,仅仅 [only]
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
吾今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左传·襄公十四年》
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左传·定公十五年》
(6) [mostly]∶大多
以故多持女远逃亡。——《西门豹治邺》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多半、多边、多边贸易、多边协定、多边形、多变、多才、多才多艺、多采、多产、多侧面、多吃多占、多重国籍、多重性、多愁多病、多愁善感、多此一举、多端、多多少少、多多益善、多尔衮、多发病、多方、多方面、多方位、多分、多高、多个、多股、多寡、多国公司、多会儿、多角形、多久、多口相声、多亏、多劳多得、多礼、多么、多面角、多面手、多面体、多民族国家、多谋善断、多幕剧、多难兴邦、多瑙河、多钱善贾、多情、多日、多如牛毛、多少、多时、多事、多事之秋、多视角、多数、多文为富、多闻、多闻阙疑、多项式、多谢、多心、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凶少吉、多言癖、多一半、多一个、多疑、多义、多义词、多音、多音多义字、多音节词、多音字、多用、多于、多余、多元、多元论、多灾多难、多咱、多早晚、多种多样、多助、多姿、多足动物、多足类、多嘴、多嘴多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