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uāng diāo xià lǜ
注音ㄕㄨㄤ ㄉ一ㄠ ㄒ一ㄚˋ ㄌㄩˋ
解释犹言冬去春来。谓时光的流逝。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撰有诗句数卷,尚未成书,霜凋夏绿,其稿不知流落何所。”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霜凋夏绿是中性词。
繁体霜凋夏緑
近义霜雕夏绿
动物生肖牛,虎,蛇
霜的拼音:shuāng(ㄕㄨㄤ)
⒈ 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霜降。霜冻。霜序(指深秋季节)。霜秋。霜期。霜天。
⒉ 像霜一样的东西:柿霜。西瓜霜。
⒊ 形容白色:霜鬓。霜刃。霜锋。
⒋ 喻高洁:霜操(高洁的节操)。霜骨。霜情。
霜字UNICODE编码U+971C,10进制: 38684,UTF-32: 0000971C,UTF-8: E9 9C 9C。
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霜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孀
frost、hoarfrost
形声:从雨、相声
frost; crystallized; candied
详细解释◎ 霜的拼音: shuāng
〈词性:名〉
(1) (形声。从雨,相声。本义: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
(2) 同本义 [frost]
霜,露所凝也。士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说文》
霜者,天之所以杀也。——《汉书·董仲舒传》
履霜坚冰至。——《易·坤》
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 范仲淹《渔家傲》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霜雪(比喻高洁清白);霜瓦(覆盖着白霜的瓦片);霜旦(下霜的早晨);霜甲(沾着霜的战甲);霜衣(寒衣);霜妃(指霜);霜序(霜降的时序);霜信(寒霜将来的信息。也为雁的别名);霜砧(寒秋时节的捣衣声);霜草(因霜害而枯萎的草;草名,也叫“相思草”);霜气(寒霜);霜鸟(指在秋冬或日暮时的乌鸦);霜雪(霜和雪;比喻心志清纯洁净);霜雾(寒气);霜黄(指树叶遭受伤害而枯黄的颜色)
(4) 年岁,年岁的代称。犹言秋 [year]
客舍并州己十霜,归心日夜忆 咸阳。—— 贾岛《渡桑乾》
(5) 如霜的粉末 [frostlike powder]
冰盘若琥珀,何以糖霜美?——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
(6) 又如:柿霜。亦指润肤的化妆品。如:雅霜;白玉霜
◎ 霜的拼音: shuāng
〈词性:形〉
(1) 譬喻白色 [white]
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唐· 李白《古风》之四
(2) 又如:霜毫(白毫毛笔);霜鬓(耳边白发);霜毛(形容洁白的羽毛;比喻白发);霜衣(形容白鸟的羽毛);霜色(白色);霜侵(指白发渐渐增多);霜翎(白色的羽毛);霜絮(白棉絮);霜蓬(喻白发);霜须(形容须白如霜)
(3) 比喻高洁 [noble and unsullied]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晋· 陆机《文赋》
(4) 又如:霜操(指高洁的操持);霜女(指梅花。比喻其高洁)
(5) 譬喻冷酷、严峻 [severe]
王思远恒如怀冰,暑月亦有霜气。——《南史·陆慧晓传》
(6) 又如:霜法(严厉的法禁);霜典(严厉的法典);霜威(指寒霜肃杀的威力;比喻严厉的威势);霜烈(比喻严厉);霜台(御史台的别称。御史掌职弹劾,为风霜之任,故称。也称“霜署”)
(7) 譬喻锋利 [sharp]
钢镞润,霜刃染。——左思《吴都赋》
(8) 又如:霜刀(指锋利雪亮的刀);霜刃(锋利雪亮的刀刃);霜爪(指锐利的爪子);霜矛(指锋利雪亮的矛);霜戈(指锋利雪亮的戈)
霜晨、霜冻、霜害、霜露、霜鸟、霜淇淋、霜天、霜灾
凋的拼音:diāo(ㄉ一ㄠ)
⒈ 衰落:凋谢。凋残。凋枯。凋萎。凋零。凋敝。
凋字UNICODE编码U+51CB,10进制: 20939,UTF-32: 000051CB,UTF-8: E5 87 8B。
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凋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叼
wither
形声:从冫、周声
be withered, fallen; exhausted
详细解释◎ 凋的拼音: diāo
〈词性:动〉
(1) (形声。从仌( bīng ),周声。“仌”,冻的意思。本义:草木衰落)
(2) 同本义 [wither]
凋,半伤也。——《说文》
凋,伤也。——《广雅》
为其凋荣也。——《战国策·秦策》
卉既凋而已育。——《思元赋》。注:“落也。”
(3) 又如:凋萎(凋谢枯萎。植物的茎叶,因蒸散水分过多,补充不及,组织呈萎缩现象,不能保持固有的形状);凋瘁(衰败枯萎);凋霜(因霜冻而受到损伤)
(4) 衰败,衰落 [decline]。如:凋换(凋零变更);凋丧(凋落丧亡);凋变(衰败变化);凋废(衰落荒废);凋尽(凋敝穷竭,至于极点)
◎ 凋的拼音: diāo
〈词性:形〉
(1) 零落 [withered and fallen]。如:凋散(零落分散);凋寡(零落稀少);凋摧(零落;毁损);凋疏(零落稀疏)
(2) 贫穷困苦 [poverty-stricken]。如:凋困(贫穷困苦);凋匮(困苦匮乏);凋窭(困苦贫穷);凋罄(穷困贫乏)
凋敝、凋残、凋零、凋零、凋落、凋谢
夏的拼音:xià(ㄒ一ㄚˋ)
⒈ 一年的第二季:夏季。夏天。夏令。夏播。夏熟。夏粮。
⒉ 中国朝代名:夏代。夏历。
⒊ 指中国:华夏。
⒋ 姓。
夏字UNICODE编码U+590F,10进制: 22799,UTF-32: 0000590F,UTF-8: E5 A4 8F。
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夏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昰廈夓
summer
冬
会意:从页、从臼、从攵
summer; great, grand, big
详细解释◎ 夏的拼音: xià
〈词性:名〉
(1)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xié ),人头。臼( jù ),两手,攵( suī ),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2)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Chinese]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 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3) 泛指中国 [China]
蛮夷猾夏。——《书·舜典》。 孔传:“夏, 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注:“东方也。”
(4) 又如:夏盟(古代华夏诸国间的结盟);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
(5) 朝代名 [the Xia Dynasty]
(6)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韩非子·五蠹》
始于虞夏。—— 蔡元培《图画》
夏后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虞夏以来。——《史记·货殖列传》
(7) 又如:夏礼(夏代的礼法);夏书(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8)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1)∶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 (2)∶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 (3)∶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 (4)∶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
(9) 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 [Bactria]。如:夏国;大夏
(10) 通“厦”。大屋 [big house]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楚辞·哀郢》
见若覆夏屋者矣。——《礼记·檀弓上》
(11) 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 [summer]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12) 又如:夏汛(夏季汛期);夏安居(僧徒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又称“坐夏”);夏畦(夏天治理田畦);夏苗(夏季的禾苗或田猎)
(13) 姓
◎ 夏的拼音: xià
〈词性:形〉
(1) 大 [great]
夏,大也。——《尔雅》
于我乎夏屋渠渠。——《诗·秦风·权舆》。传:“大也。”
[夏]此字本谊训大也。万物宽假之时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自关而西, 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方言》
(2) 又如:夏李(大李);夏屋(大屋);夏海(大海)
(3) 华彩,即五色 [magnificent color]
秋染夏。——《周礼》
(4) 又如:夏翟(夏狄。羽毛五色的野鸡);夏缦(古代卿乘坐的五采车)
夏播、夏布、夏锄、夏管、夏侯、夏后氏、夏季、夏口、夏历、夏粮、夏令、夏令营、夏秋、夏日、夏收、夏熟、夏熟谷物、夏天,夏季、夏衣、夏禹、夏耘、夏至、夏种、夏装
绿(緑)的拼音:lǜ(ㄌㄩˋ)
⒈ 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绿色。绿叶。绿灯。绿化。绿洲。绿茶。绿地。绿茸茸。绿水青山。
绿(緑)的拼音:lù(ㄌㄨˋ)
⒈ 义同(一),专用于某些名词:绿林。绿营(中国清代由汉人编成的武装,用绿旗作标志)。
绿字UNICODE编码U+7EFF,10进制: 32511,UTF-32: 00007EFF,UTF-8: E7 BB BF。
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綠緑
green、viridescence
形声:从纟、录声
green; chlorine
详细解释◎ 绿的拼音:
緑 lù
〈词性:名〉
(1) 通“菉”。一种野菜 [hispid arthraxon]
终朝采绿,不盈一掬。——《诗·小雅·绿竹猗猗》
(2) [文]∶帝王受命的符箓。后作“箓” [book of prophecy]
河出绿图,地出乘黄。——《墨子》
(3) 又用于绿林(绿林山)、绿营(清代汉人地方武装)、鸭绿江等
(4) 另见 lǜ
绿林、绿林起义、绿营
◎ 绿的拼音:
綠 lǜ
〈词性:形〉
(1) (形声。从糸( mì ),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本义:青中带黄的颜色)
(2) [口]∶同本义 [green]
绿,帛青黄色也。——《说文》
君朱绿。——《礼记·玉藻》
绿叶素荣。——《楚辞·橘颂》。注:“犹青也。”
绿车名曰皇孙车。天子有孙,乘之以从。——蔡邕《独断》
绿碧青丝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水绿(浅绿色);碧绿(青绿色);绿耳(骏马名。为“周穆王”八骏之一。因其毛为绿色,故名);绿竹(绿色的竹子);绿沈(浓绿色,深绿色。凡弓、枪衣甲及其它器物饰以绿漆或为绿色的都可加上绿沈二字);绿波(碧波,澄绿的水波);绿衫(“唐”时低层官吏所穿的绿色衣衫)
(4) 颜色昏暗,乌黑色 [dark]
绿云扰扰。——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绿鬓(乌黑而光亮的鬓发。引申为青春年少的容颜);绿媛(有乌黑头发的美女);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
◎ 绿的拼音:
綠 lǜ
〈词性:动〉
(1) 呈现绿色 [present green]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又如:绿化(种植花、草、树木,使周围一片碧绿,在城市可以使环境优美卫生,在山区可防止水土流失);绿浮(指绿茶泡出的液汁);绿油(用油彩饰为绿色);绿意(指春天草木葱翠的气象);绿威威(形容呈现一片绿色)
(3) 另见 lù
绿茶、绿葱葱、绿灯、绿地、绿豆、绿豆糕、绿肥、绿肥红瘦、绿化、绿浪、绿篱、绿帽子、绿萍、绿茸茸、绿色、绿头巾、绿叶成阴、绿茵茵、绿荫、绿莹莹、绿油油、绿藻、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