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搠枪使棒的意思

shuòqiāngshǐbàng

搠枪使棒



拼音shuò qiāng shǐ bàng

注音ㄕㄨㄛˋ ㄑ一ㄤ ㄕˇ ㄅㄤˋ

解释搠:戳。搬弄兵器,指动武。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他庄上如常有搠枪使棒的人来,如何知他做这般的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战斗等。

感情搠枪使棒是中性词。

近义使枪弄棒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huò   注音  ㄕㄨㄛˋ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UBE  仓颉  QTUB  郑码  DUZQ  四角  57020  结构  左右电码  2283  区位  6287  统一码  6420  笔顺  一丨一丶ノ一フ丨ノノ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搠的拼音:shuò(ㄕㄨㄛˋ)  

⒈ 扎,刺。

统一码

搠字UNICODE编码U+6420,10进制: 25632,UTF-32: 00006420,UTF-8: E6 90 A0。

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搠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扌、朔声

English

to daub; to thrus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搠的拼音: shuò  

〈词性:动〉

(1) 戳,刺 [jab;stab;prick]

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水浒传》

(2) 又如:搠杀(刺死);搠番(刺倒;扎倒)

(3) 插 [stick in ]

只见女墙边虚搠旌旗,无人守护。——《三国演义》

(4) 用力推 [push hard]

那妇人将盘一搠,且不收拾。——《初刻拍案惊奇》

(5) 掉换 [exchange]。如:搠包儿(调包。暗易人之物以骗财);搠换(调换)

(6) 执,持 [hold]。如:搠笔巡街(沿街卖诗文)

(7) 寻访 [seek]

捞水底月觅衣食,如投吕先生访故友,似寻 吴文政搠如相知。—— 元· 郑廷玉《金凤钗》

(8) 蘸;沾 [dip in;soak]

只拣那卖不去的菜叶儿,将来煨熟了,又不要蘸盐搠酱,只吃一碗淡粥。——元· 秦简夫《东堂老》

(9) 搠渰 [feign ignorance] 亦作“塑渰”。装痴作呆

你妆憨,咱塑渰,影羞惭。——元· 曾瑞《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风情》曲

  拼音  qiāng   注音  ㄑ一ㄤ   繁体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SWBN  仓颉  DOSU  郑码  FOYY  四角  48912  结构  左右电码  2847  区位  3925  统一码  67AA  笔顺  一丨ノ丶ノ丶フ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枪(槍)的拼音:qiāng(ㄑ一ㄤ)  

⒈ 刺击用的长矛:长枪。标枪。红缨枪。

⒉ 发射子弹的武器:手枪。步枪。机关枪。枪杀。枪林弹雨。

⒊ 像枪的东西:焊枪。烟枪。

⒋ 两头尖的竹木片,供编篱笆用。

统一码

枪字UNICODE编码U+67AA,10进制: 26538,UTF-32: 000067AA,UTF-8: E6 9E AA。

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un、spear

造字法

形声:从木、仓声

English

spear, lance; gun, rif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枪的拼音:

槍、鎗 qiāng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仓声。本义:二树的枝条互相抵拒)

(2) 古时长柄有尖头的刺击武器 [spear]

枪,歫也。——《说文》。按,歫人之械也。

枪,谓木两 头锐者也。——《苍颉篇》

剡木伤盗曰枪。——《通俗文》

挟其枪刈耨刈。——《国语·齐语》。注:“桩也。”

铁骑突出刀枪鸣。——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枪刺应元。——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红缨枪;枪缨(枪上用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

(4) 武器名。火铳,火枪;发射子弹的火器。同“鎗” [gun;rifle;firearms]

开枪者。——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枪声隆然。——清· 徐珂《青稗类钞·战事类》

众枪齐发。

发枪之号。

都带着洋枪,还怕什么呢?——《老残游记》

(5) 又如:枪火(指枪支弹药);枪把子(枪柄。比喻权柄);枪材(制作枪柄的木材);枪枝(同“枪支”);枪竿(竖立的枪身);枪疤(枪伤后留下的伤疤);枪珠(炮弹);枪柱(枪上可以推送子弹进枪膛的机件)

(6) 指枪形的东西 [a gun-shape thing]。如:枪蒲(菖蒲);烟枪;茶枪(茶叶的嫩芽);电子枪;注油枪,注干油枪;水泥喷枪;焊枪

(7) 削尖的竹木片 [bamboo or wood chip]。如:枪篱(竹篱笆);枪累(用尖竹木相累而成的藩篱、栅栏)

词性变化

枪的拼音:

qiāng  

〈词性:动〉

(1) 通“抢”。触,撞,碰撞 [knock]

枪榆坊而止。——《庄子·逍遥游》

见狱吏则头枪地。——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2) 又如:枪榆(形容识浅志小,亦指识浅志小的人)

(3) 请人代替考试 [substitute for another during test]。如:枪替

常用词组

枪崩、枪毙、枪刺、枪弹、枪法、枪杆子,枪杆,枪杆儿、枪击、枪机、枪决、枪口、枪榴弹、枪炮、枪杀、枪伤、枪手、枪栓、枪闩、枪膛、枪替、枪筒、枪托、枪械、枪眼、枪衣、枪战、枪支、枪子,枪子儿

使  拼音  shǐ   注音  ㄕˇ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86  WGKQ  五笔98  WGKR  仓颉  OJLK  郑码  NAJO  四角  25206  结构  左右电码  0169  区位  4225  统一码  4F7F  笔顺  ノ丨一丨フ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使的拼音:shǐ(ㄕˇ)  

⒈ 用: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

⒉ 派,差谴:使唤。使命。使女。

⒊ 让,令,叫:迫使。

⒋ 假若:假使。即使。

⒌ 奉命办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馆。

统一码

使字UNICODE编码U+4F7F,10进制: 20351,UTF-32: 00004F7F,UTF-8: E4 BD BF。

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使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mploy、envoy、if、probe、send、use

造字法

形声:从亻、吏声

English

cause, send on a mission, order; envoy, messenger, ambassado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使的拼音: shǐ  

〈词性:动〉

(1)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2) 同本义 [order]

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魏王使将军 晋鄙将十万众救 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4) 派遣 [send;dispatch]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6) 致使;让;叫 [let;make;cause]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清· 林觉民《与妻书》

(7) 又如: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虚心使人进步

(8) 运用;使用 [use;employ]

联闻,使功不如使过。——《旧唐书·李靖传》

造父巧于使马。——《韩诗外传》

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9)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10) 使唤;役使;支使 [order about;work;use]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商君书·外内》

使之虽病也。——《礼记·檀弓》

况于使之者乎。——《荀子·解蔽》。注:“役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12) 耍弄;玩弄 [play]。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风骚;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13) 出使 [serve as an envoy abroad]

唐雎使于 秦。——《战国策·魏策》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4)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15) 放纵,任性 [indulge]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16)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17) 可以,行 [can;may]。如:使的(可以)

(18) 主使 [instigate]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词性变化

使的拼音: shǐ  

〈词性:名〉

(1) 使者 [envoy;messenger]

时汉连伐 胡,数通使相窥视。——《汉书·苏武传》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2)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3) 使命 [mission]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4) 佣人;奴仆[servant]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5)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6)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official]。如:节度使;转运使

(7) 姓

使的拼音: shǐ  

<连>

(1) 假如;如果 [if]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 清· 刘开《问说》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常用词组

使绊儿、使臣、使得、使馆、使唤、使节、使劲、使君、使力、使令、使妈、使命、使女、使钱、使徒、使性子、使眼色、使用、使者

  拼音  bàng   注音  ㄅㄤˋ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86  SDWH  五笔98  SDWG  仓颉  DQKQ  郑码  FCBI  四角  45958  结构  左右电码  2761  区位  1684  统一码  68D2  笔顺  一丨ノ丶一一一ノ丶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棒的拼音:bàng(ㄅㄤˋ)  

⒈ 棍子:木棒。棒子(a.棍子;b.玉米的别称)。棒槌。棒冰。棒球。棒喝(  )。

⒉ 体力强,能力大,成绩好,水平高:功课棒。身体棒。

统一码

棒字UNICODE编码U+68D2,10进制: 26834,UTF-32: 000068D2,UTF-8: E6 A3 92。

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棒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㭋棓

汉英互译

stick、club、goog、fine

造字法

形声:从木、奉声

English

stick, club, truncheon; hi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棒的拼音: bàng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奉声。本义:棍,杖)

(2) 同本义 [stick;club]

人马逼战,刀不如棒。——《魏书·尔朱荣传》

(3) 又如:棒糖;棍棒;棒打鸳鸯(以强硬手段,破坏他人的夫妇关系,或指阻挠男女的婚事)

(4) [棒球或板球等运动中用的] 击球物 [bat]。如:垒球棒

词性变化

棒的拼音: bàng  

〈词性:动〉

(1) 用棍棒打 [beat with a stick]

其或迟违,则赤棒棒之。——《北齐书·琅琊王(萧)俨传》

(2) 又如:棒杀(用棍棒打死);棒毒(用棒毒打)

棒的拼音: bàng  

〈词性:形〉

(1) 〈词性:方〉∶好,[水平] 高。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 [good;excellent]。如:字写得棒;功课棒;玉米长得真棒

(2) 〈词性:方〉∶肌肉发达的,强健有力的 [strong]。如:棒实(健壮);棒小伙子

(3) 〈词性:方〉∶坚硬的,不柔软的(多指食物) [hard]。如:棒硬(坚硬)

常用词组

棒棒糖、棒冰、棒操、棒槌、棒喝、棒球、棒子、棒子面

搠枪使棒: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