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束手坐视的意思

shùshǒuzuòshì

束手坐视



拼音shù shǒu zuò shì

注音ㄕㄨˋ ㄕㄡˇ ㄗㄨㄛˋ ㄕˋ

解释拱着手,坐着看。比喻对应当管的事无能为力或不管不问。

出处《明史·徐有贞传》:“京军一出,日费不赀,遇涨则束手坐视,无所施力。”

例子梁启超《匈加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三节:“彼义侠之匈加利人,岂肯束手坐视此辜恩非礼之行哉!”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过问。

感情束手坐视是贬义词。

繁体束手坐視

近义袖手旁观、束手旁观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hù   注音  ㄕㄨˋ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GKII  五笔98  SKD  仓颉  DL  郑码  FJVV  四角  50906  结构  单一电码  2631  区位  4288  统一码  675F  笔顺  一丨フ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束的拼音:shù(ㄕㄨˋ)  

⒈ 捆住,系:束缚。束装(整理行装)。束发(  )。束之高阁。束手无策。

⒉ 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束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

⒊ 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束。电子束。

⒋ 控制,限制:束身。无拘无束。

⒌ 事情的结末:收束。结束。

⒍ 姓。

统一码

束字UNICODE编码U+675F,10进制: 26463,UTF-32: 0000675F,UTF-8: E6 9D 9F。

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束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ind、bundle、colligate、faggot、fagot、reatrain、sheaf

造字法

会意:从口、从木像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

English

bind, control, restrain; ba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束的拼音: shù  

〈词性:动〉

(1) (会意。从囗( weí  )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2) 同本义 [bind;tie]

束,缚也。——《说文》

束帛戋戋。——《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

束帛俪皮。——《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

贿荀偃束锦。——《左传·襄公十九年》

入束矢于朝。——《周礼·大司寇》

自行束脩以上。——《论语》

墙有茨,不可束也。——《诗·鄘风·墙有茨》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束刃(捆扎兵器);束刍(捆成一束的干草);束戈卷甲(捆起兵器甲胄。谓缴械投降);束手(捆绑双手);束火,束炬(扎火把);束手束脚(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束竹(捆成束的竹子);束杖(捆起来的刑具);束载(捆物装车)

(4) 约束;限制 [restrain;control]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

空名束壮士。——李白《留别广陵诸公》

(5) 又如:检束(检点约束);束累(约束牵累);束躬(约束自己,检点);束约(管束;控制);束持(约束持重);束制(约束克制)

(6) 收拾;整理 [arrange]

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三国志》注

(7) 又如:束甲(卷起盔甲,轻装急进。表示要决一死战);束箧(收拾行装);束兵秣马(整顿军队,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束囊(收拾行装);束担(收拾行李)

(8) 搁置 [lay on the shelf;leave aside;put on one side]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9) [名]∶姓

词性变化

束的拼音: shù  

〈词性:量〉

(1) 把,小捆 [bundle;bunch]

生刍(草)一束。——《诗·小雅·白驹》

(2) 又如:一束花

常用词组

束带、束发、束缚、束身、束手、束手待毙,束手待死,束手就毙、束手就擒、束手无策、束狭、束脩、束腰、束之高阁、束装

  拼音  shǒu   注音  ㄕㄡˇ   
部首  手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RTGH  仓颉  Q  郑码  MD  四角  20500  结构  单一电码  2087  区位  4254  统一码  624B  笔顺  ノ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手的拼音:shǒu(ㄕㄡˇ)  

⒈ 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手心。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着(zhuó  )手(开始做,动手)。手不释卷。

⒉ 拿着:人手一册。

⒊ 亲自动手:手稿。手迹。手令。手书(a.笔迹;b.亲笔书信)。

⒋ 技能、本领:手法(技巧,方法)。手段。留一手。

⒌ 做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能的人:国手。扒手。生产能手。

⒍ 小巧易拿的:手枪。手册。

统一码

手字UNICODE编码U+624B,10进制: 25163,UTF-32: 0000624B,UTF-8: E6 89 8B。

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 bunch of fives、fist、hand、manus、mauley、pud

相关字词

脚、足

造字法

象形:像手伸出五指

English

ha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hand]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hand]。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a person good at a certain trade or doing a certain job]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sb.'s original handwriting]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skill;means;ability]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domain]。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词性变化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副〉

(1) 亲自,亲手 [personally]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动〉

(1) 拿着,执持 [hold]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hit and kill]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take]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量〉

用于技能;本领 [skill]。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形〉

(1) 亲手所写的 [writed personally]。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portable]。如:手册;手杖

常用词组

手版、手板、手笔、手臂、手表、手脖子、手簿、手不释卷、手册、手抄本、手车、手创、手到病除、手到擒来、手电筒、手定、手段、手法、手风琴、手斧、手感、手高手低、手镐、手稿、手工、手工业、手工艺、手钩、手鼓、手函、手翰、手黑、手滑、手慌脚乱、手机、手疾眼快、手迹、手记、手技、手夹、手简、手键、手脚、手巾、手紧、手劲儿、手锯、手绢、手铐、手雷、手令、手榴弹、手炉、手轮、手忙脚乱、手面、手模、手帕、手旗、手气、手枪、手巧、手勤、手球、手软、手生、手势、手书、手术、手松、手谈、手套、手提包、手提箱、手头、手推车、手腕、手腕子、手无寸铁、手无缚鸡之力、手舞足蹈、手下、手下人、手相、手携手、手写体、手心、手续、手眼、手痒、手艺、手淫、手印、手语、手谕、手泽、手札、手掌、手杖、手诏、手植、手纸、手指、手肘、手镯、手足、手足无措、手足之情

  拼音  zuò   注音  ㄗㄨㄛˋ   
部首  土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WWFF  五笔98  WWFD  仓颉  OOG  郑码  ODOB  四角  88104  结构  上下电码  0976  区位  5588  统一码  5750  笔顺  ノ丶ノ丶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坐的拼音:zuò(ㄗㄨㄛˋ)  

⒈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坐。坐待。坐垫。坐骨。坐化(佛教指和尚盘膝坐着死去)。坐禅。坐功。坐骑。

⒉ 乘,搭:坐车。坐船。

⒊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坐庄。

⒋ 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坐落。坐北朝南。

⒌ 把锅、壶等放在火上:坐锅。

⒍ 物体向后施压力:房顶往后坐。

⒎ 介词,因,由于,为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⒏ 副词(a.空,徒然,如“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b.无故,自然而然,如“如若此,则盐必坐长十倍”;c.遂,即将,如“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d.深,如“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e.正,恰好,如“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⒐ 定罪:连坐。反坐。坐赃(犯贪赃罪)。

⒑ 瓜果等植物结实:坐瓜。坐果。

⒒ 同“座”。

统一码

坐字UNICODE编码U+5750,10进制: 22352,UTF-32: 00005750,UTF-8: E5 9D 90。

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㘴㘸座

汉英互译

sit、sitz、squat

相关字词

立、卧、站

造字法

会意:像两人坐在土上

English

sit; seat; ride, travel b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坐的拼音: zuò  

〈词性:动〉

(1)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2) 同本义 [sit]

像二人对坐土形。——林义光《文源》

坐而迁之。——《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

退而坐,取屦。——《礼记·玉藻》

受立、授立,不坐。——《礼记·少仪》

武坐致 右宪王。——《礼记·乐记》。疏:“坐,跪也。”

坐行而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

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

坐以待旦。——《书·太早上》

坐如尸。——《礼记·玉藻》

项王、 项伯东向坐, 亚夫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战国策·魏策》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坐语未讫。——《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3) 现代在椅、凳出现后,凡将臀部置于椅、凳以支持身体的重量者皆为坐 [sit]

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标。——孟浩然《舟中晓望》

(4) 又如:坐地(坐下;坐着;坐在地上);坐堂(坐在堂上);坐上客(原指在坐宾客。后称受人礼遇为坐上客);坐啸(闲坐吟啸,无所事事);坐拜(跪拜);坐右(曲右足而坐);坐列(排列而坐。形容无斗志;坐在店铺内);坐思(坐着思念);坐起(安坐或起立;起身而坐);坐静(静坐修持);坐饮(入座宴饮);坐催(坐等催取)

(5) 引申为就坐,就任,包含“主持”、“掌管”的意思 [be seated]

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左传》

就打止灵霄宝殿,教他龙床坐不成。——《西游记》

(6) 又如:坐膺(荣膺;受封);坐办(清制,非常设机构中负责日常事务者);坐馆(任塾师或幕客)

(7) 定罪,由…而获罪 [be punished]

使与邾大夫坐。——《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注:“讼曲直也。”

坐,罪也。——《苍颉篇》

遣郭威招诱 白承福入居 太原城中,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不留一个。——《新编五代史平话》

(8) 又如:妄坐(受冤枉而误判其罪);坐大辟(判为死刑);坐假(因受诬而获罪);反坐;连坐;坐法(犯法获罪);坐死(坐罪而被处死)

广汉虽坐法诛。——《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广汉竟坐要斩。

禹坐要斩。

(9) 因…犯罪,触犯法律 [commit a crime]

又坐贼杀不辜、鞠狱故不以实、擅斥除骑士乏军兴数罪。——《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10) 居留,停留 [stay]

坐,止也。从土,从畱省。会意。土所止也。此与留同意。——《说文》

父子坐旅中,惝恍累日,因留过岁。——清· 归庄《黄孝子传》

(11) 又如:坐窝子(留在原处)

(12) 守,防守 [guard]

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左传·桓公十二年》

省外各府州县,皆有坐省家丁。——徐珂《清稗类钞》

(13) 又如:坐索(守候索取;守候催促);坐阵(守卫阵地);坐铺(守卫本铺。谓警戒);坐夜(守夜)

(14) 枪炮发射时由力的反作用而使枪炮向后移动 [recoil]。如:步枪的坐劲不小

(15) 建筑物由于基础不稳固而下沉 [sink]。如:这房子向下坐了

(16) 置放。放在或摆在指定的位置上 [put]。如:坐一壶水;坐垫(安放在椅子、凳子上的垫子);坐钟(放在桌案上的时钟);把壶坐上

(17) 乘,搭 [机、船、车等] [travel by]。如:我走旱路坐车,走水路坐船,走泥路坐撬,走远路坐飞机、坐火车;坐马(供骑坐的马)

词性变化

坐的拼音: zuò  

〈词性:名〉

(1) 坐儿,坐位。后来写作“座” [seat]

坐中数千人。——《乐府诗集·陌上桑》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置之坐上。

设一虚坐。——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满坐宾客。——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满坐寂然。——《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满坐儿;这个剧场有五千个坐儿;坐上(座席上);坐上客(座席上的宾客)

(3) 一次连续坐着的时间 [sitting]。如:一坐就读了一本书

坐的拼音: zuò  

<连>

(1) 因为;由于 [because]

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但坐观罗敷。——《乐府诗集·陌上桑》

坐谪兴国州判官。——《明史》

(2) 又如:坐此解职;坐是(因是之故,因此);坐怀(因念,因而想到)

常用词组

坐班、坐标、坐标空间、坐标轴、坐不垂堂、坐禅、坐吃山空、坐吃享福、坐次、坐大、坐待、坐等、坐地分赃、坐垫、坐定、坐而论道、坐飞机、坐功、坐骨、坐骨神经、坐观成败、坐馆、坐果、坐化、坐家女,坐家女儿、坐监、坐江山、坐禁闭、坐井观天、坐科、坐客、坐困、坐蜡、坐牢、坐冷板凳、坐力、坐立不安、坐落、坐落、坐落、坐骑、坐蓐、坐山观虎斗、坐商、坐失、坐食、坐视、坐势、坐收渔利、坐守、坐台、坐探、坐堂、坐天下、坐桶、坐位,坐位儿、坐卧不宁、坐席、坐享其成、坐像、坐言起行、坐药、坐贻、坐以待毙、坐以待旦、坐浴、坐月子、坐赃、坐镇、坐庄、坐罪

  拼音  shì   注音  ㄕˋ   繁体    
部首  见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PYMQ  仓颉  IFBHU  郑码  WSLR  四角  37212  结构  左右电码  6018  区位  4251  统一码  89C6  笔顺  丶フ丨丶丨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视(視)的拼音:shì(ㄕˋ)  

⒈ 看:视觉。视力。视野。鄙视。注视。近视。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⒉ 亲临某事:视事。视察。

⒊ 看待:藐视。重视。等闲视之。

⒋ 看望:探视。省(xǐng   )视。

⒌ 比照:“天子之卿受地视侯”。

⒍ 古同“示”,表明。

统一码

视字UNICODE编码U+89C6,10进制: 35270,UTF-32: 000089C6,UTF-8: E8 A7 86。

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视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視眂眎

汉英互译

inspect、look at、regard、watch

相关字词

瞅、顾、观、看、瞥、瞧、望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

English

look at, inspect, observe, se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视的拼音:

視、眡、眎 shì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2) 同本义 [look at]

视,瞻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墨子·辞过》

子兴视夜。——《诗·郑风·子曰鸡鸣》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熟视之。——《战国策·齐策》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又如:视探(看望,探望);视瞻(顾盼的目光);视日(观日影而察早晚时刻;注视太阳);视远步高(高视阔步);视习(见习)

(4) 考察,察看,审察 [inspect]

视其所以。——《论语·为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5) 又如:视师(视察军队);视草(检视天子所写文词诏令的草稿);视药(查看汤药);视荫(观察日影)

(6) 治理,处理 [administer;treat]

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7) 又如:视朝(天子朝临治理政事);视篆(古代官印皆用篆文,故官吏上任治事称“视篆”)

(8) 看待 [regard;look upon]

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清· 周容《芋老人传》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宋· 苏洵《六国论》

然言其户,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视遇(看待,照顾);视同膜外(视若无睹;漠不关心);视民如伤(将百姓的疾苦看作自己的伤痛);视为同路人;视伟(看重)

(10) 通“示”。向…表示 [show]

指视我。——《汉书·周勃传》

视民不奢。——《汉书·晁错传》。师古曰:“视读曰示。”

视民不恌。——《诗·小雅·鹿鸣》

亦视项羽无东意。——《汉书·高帝纪》

(11) 又如:视化(显示教化。视,同“示”)

(12) 比照 [compare]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3) 又如:视秩(比照品级次第)

(14) 效法 [imit]

王懋乃德,视乃厥祖。——《书·太甲中》

(15) 又如:视效(仿效;效法)

(16) 接纳 [admit]

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礼记·坊记》

(17) 照顾,照看 [care for]。如:视护(照看护理);视濯(古代祭祀时照料洗濯祭器);视寝(侍寝);视养(照料养育);视候(看望,问安)

(18) 发令 [give order]。如:视师(督率军旅);视撝(指挥。视与指通)

词性变化

视的拼音:

shì  

〈词性:名〉

(1) 眼;眼力;视线 [sight;vision]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视流(目光流转,不专注于一物);视躁(目光不定的样子);视端(目光端正)

(3) 水名。即“涀水” [Shi River]。在河南省叶县西

常用词组

视差、视察、视而不见、视界、视距、视觉、视力表、视盲、视区、视如粪土、视如敝屣、视如寇仇、视如土芥、视若路人、视若无睹、视事、视死如归、视死如饴、视听、视同儿戏、视网膜、视为畏途、视险如夷、视线、视学、视野、视阈、视遇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