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束蕴请火的意思

shùyùnqǐnghuǒ

束蕴请火



拼音shù yùn qǐng huǒ

注音ㄕㄨˋ ㄩㄣˋ ㄑ一ㄥˇ ㄏㄨㄛˇ

解释见“束缊请火”。

出处《韩诗外传》:“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求人。

感情束蕴请火是中性词。

繁体束蘊請火

近义束缊还妇、束缊举火、束缊请火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hù   注音  ㄕㄨˋ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GKII  五笔98  SKD  仓颉  DL  郑码  FJVV  四角  50906  结构  单一电码  2631  区位  4288  统一码  675F  笔顺  一丨フ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束的拼音:shù(ㄕㄨˋ)  

⒈ 捆住,系:束缚。束装(整理行装)。束发(  )。束之高阁。束手无策。

⒉ 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束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

⒊ 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束。电子束。

⒋ 控制,限制:束身。无拘无束。

⒌ 事情的结末:收束。结束。

⒍ 姓。

统一码

束字UNICODE编码U+675F,10进制: 26463,UTF-32: 0000675F,UTF-8: E6 9D 9F。

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束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ind、bundle、colligate、faggot、fagot、reatrain、sheaf

造字法

会意:从口、从木像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

English

bind, control, restrain; ba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束的拼音: shù  

〈词性:动〉

(1) (会意。从囗( weí  )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2) 同本义 [bind;tie]

束,缚也。——《说文》

束帛戋戋。——《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

束帛俪皮。——《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

贿荀偃束锦。——《左传·襄公十九年》

入束矢于朝。——《周礼·大司寇》

自行束脩以上。——《论语》

墙有茨,不可束也。——《诗·鄘风·墙有茨》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束刃(捆扎兵器);束刍(捆成一束的干草);束戈卷甲(捆起兵器甲胄。谓缴械投降);束手(捆绑双手);束火,束炬(扎火把);束手束脚(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束竹(捆成束的竹子);束杖(捆起来的刑具);束载(捆物装车)

(4) 约束;限制 [restrain;control]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

空名束壮士。——李白《留别广陵诸公》

(5) 又如:检束(检点约束);束累(约束牵累);束躬(约束自己,检点);束约(管束;控制);束持(约束持重);束制(约束克制)

(6) 收拾;整理 [arrange]

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三国志》注

(7) 又如:束甲(卷起盔甲,轻装急进。表示要决一死战);束箧(收拾行装);束兵秣马(整顿军队,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束囊(收拾行装);束担(收拾行李)

(8) 搁置 [lay on the shelf;leave aside;put on one side]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9) [名]∶姓

词性变化

束的拼音: shù  

〈词性:量〉

(1) 把,小捆 [bundle;bunch]

生刍(草)一束。——《诗·小雅·白驹》

(2) 又如:一束花

常用词组

束带、束发、束缚、束身、束手、束手待毙,束手待死,束手就毙、束手就擒、束手无策、束狭、束脩、束腰、束之高阁、束装

  拼音  yùn   注音  ㄩㄣˋ   繁体  藴、蘊  
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  AXJL  仓颉  TVMT  郑码  EZKL  四角  44112  结构  上下电码  5686  区位  5244  统一码  8574  笔顺  一丨丨フフ一丨フ一一丨フ丨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蕴(藴)的拼音:yùn(ㄩㄣˋ)  

⒈ 积聚,蓄藏,包含:蕴蓄。蕴藏。蕴结(郁结)。蕴蕴(多指暑气郁积)。蕴含。蕴涵(a.包含,蕴含;b.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条件关系,表现形式是“如果……则……”)。蕴藉(jiè  )(a.宽和有涵容,如“然少蕴蕴,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亦作“温藉”、“酝藉”;b.含蓄有余,含而不露,如“风流蕴蕴”)。

统一码

蕴字UNICODE编码U+8574,10进制: 34164,UTF-32: 00008574,UTF-8: E8 95 B4。

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蕴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蘊蕰藴

汉英互译

accumulate、contain

造字法

形声:上形下声

English

to collect, gather, store; profou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蕴的拼音:

yùn  

〈词性:动〉

(1) (形声。从艸,蕴( yùn  ) 声。本义:积聚,蓄藏)

(2) 同本义 [accumulate]

蘊,积也。——《说文》

(3) 字亦作“蕴”。

蘊,聚也。——《广雅》

芟夷蘊崇之。——《左传·隐公六年》

蓄而弗治将蘊。——《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而以是相蕴。——《庄子·齐物论》

我心蕴结兮。——《诗·桧风·素冠》

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左传·昭公十年》

(4) 又如:蕴积(蕴藏;积聚);蕴哲(蓄藏智慧);蕴艺(藏蓄的才华)

(5) 包藏;包含 [contain]

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庄子》

词性变化

蕴的拼音:

yùn  

〈词性:名〉

(1) 乱麻 [coarse hemp]

[里媪] 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韩诗外传》

(2) 佛教语意为荫覆 [shadow]。也译作“阴”,如佛经以色、受、想、行、藏为五阴,也作五蕴

蕴的拼音:

yùn  

〈词性:形〉

(1) 闷热 [hot]。如:蕴隆(热气很盛);蕴暑(酷热)

(2) 深奥 [profound]。如:蕴藉(隽永);蕴奥(精深的含义);蕴蕴(深厚的样子)

常用词组

蕴藏、蕴含、蕴涵、蕴和、蕴结、蕴藉、蕴聚、蕴蓄

  拼音  qǐng   注音  ㄑ一ㄥˇ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YGEG  仓颉  IVQMB  郑码  SCQ  四角  35727  结构  左右电码  6153  区位  3975  统一码  8BF7  笔顺  丶フ一一丨一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请(請)的拼音:qǐng(ㄑ一ㄥˇ)  

⒈ 求:请求。请示。请假(jiǎ   )。请命。请战。请教(jiào   )。请愿。请君入瓮。请缨(喻请战杀敌)。

⒉ 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请进。请坐。请安。请便。

⒊ 延聘、邀、约人来:请客。请柬。邀请。

⒋ 谒见、会见:“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统一码

请字UNICODE编码U+8BF7,10进制: 35831,UTF-32: 00008BF7,UTF-8: E8 AF B7。

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请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ngage、invite、please、pray、prithee

造字法

形声:从讠、青声

English

ask, request; invite; plea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请的拼音:

qǐng  

〈词性:名〉

通“情”。情况,实情 [the state of affairs;circumstance]

上下请通。——《墨子·尚同中》

四璧而知请。——《管子·白心》

词性变化

请的拼音:

qǐng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青声。本义:拜访)

(2) 同本义 [have an audience with]

请,谒也。——《说文》

使人为秋请。——《史记·吴王濞传》。集解引律云:“秋曰请。”

不得入朝请。汉律盖改周礼之觐为请也。——《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卿相造请禹。——《史记·酷吏列传》

(3) 又如:请谒(拜见)

(4) 请求;要求 [request;entreat]

请,求也。——《广雅·释诂三》

墓地不请。——《礼记·王制》

夫请者,非可诒托而往也,必亲之者也。——《谷梁传·定公元年》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为王吹竽。——《韩非子·内诸说上》

曹刿请见。——《左传·庄公十年》

力请客。——清·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请命乞身(请求离职退休);请一个示(请求指示);请了训(请求训示);请蠲(请求免除田赋);请期(婚礼之一,在行聘之后,请求女家同意婚期);请咨(请求给予咨文);请和(求和);请托(走后门;拉关系)

(6) 询问 [inquire]

摈者去请事。——《仪礼·士昏礼》。注:“犹问也。”

(7) 又如:请仙(扶乩求仙,以卜休咎);请日(卜问吉日);请故(诘问其事故);请罪(责问对方己有何罪)

(8) 召;邀请 [invite;engage]

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9) 又如:请唤(请召呼唤);请会(一种邀请他人参加的小型贷款形式);请召(招请);请逆(请人往迎);请卖爵子(即请爵卖子);请香头(请巫婆下神);请不将(请不了;不能请)

(10) 宴请 [entertain;invite to dinner]。如:请你们来吃晚饭;宴请(设宴招待);请状(请帖。邀请客人的通知);请客

(11) 问候 [extend greedings to]。如:请病(看望、问候病人)

(12) 告诉 [tell]

主人答,再拜,乃请。——《仪礼》。郑玄注:“请,告也,告宾以射事。”

(13) 愿意 [be willing to] 。如:请顺(愿意归顺);请服(愿意顺服)

(14) 在请求时用作表示礼貌 [please]

请说之。——《墨子·公输》

请从吏夜归。——唐· 杜甫《石壕吏》

请先言人之老少。——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15) 又如:请进来;请喝茶吧

(16) 请教,请示 [learn from;ask for instructions]

请所之。——《资治通鉴·唐纪》

常用词组

请便、请吃、请春客、请调、请功、请柬、请教、请君入瓮、请客、请来、请命、请求、请赏、请示、请帖、请托、请问、请勿、请降、请益、请缨、请愿、请战、请罪

  拼音  huǒ   注音  ㄏㄨㄛˇ   
部首  火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OOOO  仓颉  F  郑码  UO  四角  90800  结构  单一电码  3499  区位  2780  统一码  706B  笔顺  丶ノ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火的拼音:huǒ(ㄏㄨㄛˇ)  

⒈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

⒉ 紧急:火速。十万火急。

⒊ 指枪炮弹药等:火药。火炮。

⒋ 发怒,怒气:火暴。火性。

⒌ 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火。毒火攻心。

⒍ 形容红色的:火红。火腿。

⒎ 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

⒏ 姓。

统一码

火字UNICODE编码U+706B,10进制: 28779,UTF-32: 0000706B,UTF-8: E7 81 AB。

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火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夥灬煷

汉英互译

ammunition、anger、fire、urgent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像火焰形

English

fire, flame; burn; anger, rag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火的拼音: huǒ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2) 同本义 [fire]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说文》

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春秋·元命苞》

离为火。——《易·说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左传·昭公九年》

火,日气也。——《论衡·诘术》

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火烧令坚。——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火令药熔。

(3) 又如:火链(旧时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筒(烟筒);火火烛烛(火势很大);火厄(火灾);火备(防火设施)

(4) 火灾;发生火灾 [fire (as a disaster)]

凡四遭火。——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火兵(负责救火的兵);火事(失火事故);火殃(古时指预兆火灾的天象);火所(发生火灾的地方)

(6) 灯火,指灯烛或火把 [lights;torch]

江船火独明。——唐· 杜甫《春夜喜雨》

拥火以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火且尽。

火尚足以明。

(7) 又如:火鼓(火炬和战鼓);渔火;火燎(竹烛;火炬)

(8) 光芒 [brilliant rays;radiance]。如:火眸(火眼金睛)

(9) 热;热气 [heat,steam]。如:火杂杂(形容非常热);火流(形容酷热);火风(炎热的风)

(10) 五行 [fire]——中国古代哲学的五个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如:火欲殂(指汉朝将亡。因古代用五行生克来讲朝代兴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

(11) 中国古代兵制单位, 十人为 “火” [huo,a military unit]

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2) 火星之简称。又名大火 [Mars]。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恒星之名,心宿二,古称“大火”,亦简称火

七月流火。——《诗·豳风·七月》

大火谓之大辰。——《尔雅·释天》。按:“东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火为口舌之象。——《论衡·言毒》

(13) 又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火角(火星芒角);火官(古时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火房(火星的分野)

(14) 指枪炮弹药 [firearms]。如:军火

(15) 比喻战争 [war]。如:交火;开火;停火

(16) [中医]∶指阳性、热性一类的物象或亢进的状态 [internal heat]。如:上火,败火

(17) 古时通“伙” [ancient var.of 伙]。如:火家(伙计帮工);同火;合火;一火贼;火计(火家。伙计);火仓(伙食)

词性变化

火的拼音: huǒ  

〈词性:动〉

(1) 焚烧;烧毁 [burn down]

火,燬也。——《说文》

火,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释名·释天》

(2) 又如:火人(以火烧人);火库(焚烧敌方兵库);火队(焚烧敌方队伍,以乱其行阵);火积(焚烧敌方的储备)

(3) 用火烧物使熟 [cook]。如:火灶(烧火做饭的设备。多以砖坯砌成)

(4) 生气 [anger;temper]。如:他火了;火冒(发火;生气);火剌剌(发火忿怒的样子)

火的拼音: huǒ  

〈词性:形〉

(1) 形容像火那样的颜色,一般指红色的 [red]

朱鳞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火云(红云);火采(红光);火狐;火旆(红色的旌旗);火树(形容开满红花的树)

(3) 紧急 [urgent;pressing]。如:火匝匝(火杂杂。形容紧张、急迫);火崩崩(形容十分紧急);火签(差役办理紧急公务的凭证);火牌兵符(最紧急的命令;通知)

常用词组

火把、火伴、火爆,火暴、火并、火不登、火柴、火场、火车、火冲冲、火铳、火床、火地岛、火电、火毒、火夫、火攻、火怪、火光、火棍、火锅、火海、火海刀山、火红、火候、火呼呼、火花、火化、火环、火鸡、火急、火齐、火家、火架、火剪、火碱、火箭、火箭炮、火经、火井、火警、火镜、火居道士、火炬、火锯、火炕、火坑、火辣辣、火烙铁、火犁、火力、火力发电、火镰、火亮,火亮儿、火烈、火龙、火龙、火笼、火炉、火轮、火冒三丈、火帽、火媒、火煤,火媒,火媒儿、火门、火棉、火棉胶、火苗、火捻,火捻儿、火奴鲁鲁、火炮、火盆、火票、火漆、火气、火器、火钳、火枪、火墙、火情、火球、火圈、火热、火绒、火色、火山、火山灰、火山口、火上加油、火上浇油、火烧、火烧火燎、火烧眉毛、火烧云、火舌、火石、火势、火势、火树银花、火速、火炭、火塘、火烫、火头、火头军、火头上、火腿、火网、火险、火线、火硝、火星、火星人、火刑、火性、火性子、火眼金睛、火焰、火药、火药味、火印、火油、火源、火灾、火葬、火躁、火纸、火中取栗、火种、火烛、火主、火柱、火箸、火砖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