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ū zhōng bào guó
注音ㄕㄨ ㄓㄨㄥ ㄅㄠˋ ㄍㄨㄛˊ
解释摅:抒发。抒发忠诚,报效国家。
出处《杨家将演义》第39回:“汝等赴任之后,各宜摅忠报国,施展奇抱。”
用法作谓语;指人爱国。
感情摅忠报国是中性词。
繁体攄忠報國
近义尽忠报国
动物生肖牛,虎,蛇
摅(攄)的拼音:shū(ㄕㄨ)
⒈ 发表或表示出来:摅怀。摅诚。摅意。各摅己见。
摅字UNICODE编码U+6445,10进制: 25669,UTF-32: 00006445,UTF-8: E6 91 85。
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摅字收录于 现通表 。
攄
形声:从扌、虑声
spread, disperse; vent, set forth
详细解释◎ 摅的拼音:
攄 shū
〈词性:动〉
(1) 抒发;表达 [express]
摅,张也。——《广雅》
摅之无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李隐:“摅,张舒也。”
摅书明指以示之。——《淮南子·脩务》。注:“摅,抒也。”
心犹凭而未摅。——张衡《西京赋》
摅怀旧之蓄念。——《后汉书·班彪传上》
摅之罔极。——《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班固《西都赋》
(2) 又如:摅愤(抒发积愤);摅怀(抒发情怀);摅意(抒发情感);摅吐(抒发吐露);摅抱(抒发胸怀);摅情(抒发情怀);摅散(舒散,抒发,消释);摅颂(抒发歌颂之情)
(3) 散布 [diffuse]
故摅道以被民而民弗从者,诚心弗施也。——刘安《淮南子》
(4) 又如:摅光
散发光辉;摅虹(舒布彩虹)
(5) 舒展 [stretch]
卒不能摅首尾,奋翼鳞。——《文选·班固·答宾戏》
(6) 撕[tear]
我将衫儿摅下一块来。——元· 杨暹《西游记》
(7) 传播 [propagate]
将以识往行,摅无穷,使本支百代,不忘先人之不陨其名也。——《唐西台舍人赠泗洲剌史徐府君碑》
(8) 腾跃 [jump]
仆夫俨其正策兮,八乘摅而超骧。——张衡《思玄赋》
(9) 又如:龙摅(龙腾)
忠的拼音:zhōng(ㄓㄨㄥ)
⒈ 诚心尽力:忠心。忠诚。忠实。忠告。忠于。忠魂。忠义。忠贞。效忠。赤胆忠心。忠言逆耳。
忠字UNICODE编码U+5FE0,10进制: 24544,UTF-32: 00005FE0,UTF-8: E5 BF A0。
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忠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faithful、loyal、staunch
形声:从心、中声
loyalty, devotion, fidelity
详细解释◎ 忠的拼音: zhōng
〈词性:形〉
(1)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2) 同本义 [devoted;honest;loyal]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3) 又
志虑忠纯。
君子以为忠。——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 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4)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5) 忠厚 [honest and tolerant]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6)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 忠的拼音: zhōng
〈词性:动〉
(1)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give allegiance to]
忠陛下之职分。——诸葛亮《出师表》
(2) 又
忠而被谤。
(3) 又
求忠以自为。
忠孝如古人某。——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 忠的拼音: zhōng
〈词性:名〉
(1) 忠臣 [official loyal to his sovereign]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2) 通“中”。中间,适中[center]
忠人之和。——《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韩非子·五蠹》。高亨云:“忠,借为中。”
(3) 姓
忠臣、忠诚、忠告、忠厚、忠魂、忠谏、忠君爱国、忠良、忠烈、忠实、忠顺、忠心、忠心耿耿、忠言、忠言逆耳、忠义、忠勇、忠贞、忠贞不渝
报(報)的拼音:bào(ㄅㄠˋ)
⒈ 传达,告知:报告。报喜。报捷。报考。报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报废。
⒉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报(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报。情报。晚报。画报。报端。
⒊ 回答:报答。报恩。报仇。报国(报效祖国)。报酬。
⒋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报应。
报字UNICODE编码U+62A5,10进制: 25253,UTF-32: 000062A5,UTF-8: E6 8A A5。
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報
newspaper、report、reply、requite
会意
report, tell, announce
详细解释◎ 报的拼音:
報 bào
〈词性:动〉
(1)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 niè )”。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 fǔ 。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2) 同本义 [judge]
辟报故不穷审。——《汉书·胡建传》
报囚。——《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
报而罪之。——《韩非子·五蠹》
(3) 又
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
(4) 又如:报囚(判决囚犯);报当(判罪)
(5) 报答,报酬 [recompense;repay]
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欲略上报。——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6) 又如:报本(报答;回报);报称(报答恩德);报命(报答恩情;执行命令);报捐(捐钱买官);报塞(报答;报效);报谢(报答;答谢)
(7) 报告,答复 [report]
列子行泣报 壶子。——《淮南子·精神》
荀息操璧牵马而报。——《吕氏春秋·权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请为张唐先报 赵。——《战国策·秦策五》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具以沛公言报 项王。——《史记·项羽本记》
(8) 又如:报录人(专门向升了官或考中了科的人家里送喜报的人);报辜(报案状子);报喜;报数;报春(报告春天的到来)
(9) 祭祀 [sacrifice]。如:报岁(每年收获后祭神);报赛(祭祀神灵,答谢保佑)
(10) 报复 [avenge]
睚眦之怨必报。——《史记·范雎传》
日夜思欲报楚王。—— 晋· 干宝《搜神记》
欲求报其父仇。——《史记·魏公子列传》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
(11) 又如:报恨(报仇雪恨);报雪(报仇雪恨);报怨(埋怨;抱怨)
(12) 详细申报 [需要纳税的财产] [declare]。如:报税;报关
(13) 批复 [give an official,written reply to a subordinate body]。如:报可,报允(批复照准;许可)
(14) 通“赴”( fù )。奔赴 [go to]
毋拔来,毋报往。——《礼记·少仪》
报葬者报虞。——《礼记·丧服小记》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5) 报应 [nemesis]
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庄子·列御寇》
前后造业后人报,如是我闻佛亦狂。——董必武《和叶参谋长过五台山》
◎ 报的拼音:
報 bào
〈词性:名〉
(1) 报纸 [newspaper]。如:报房(发送邸报、书信的处所);报丁(卖报的人);报差(送报的人);晨报;晚报;日报
(2) 文字报道或墙报 [bulletin;report]。如:战报;海报;黑板报;大字报;喜报
(3) 刊物 [periodical;journal]。如:学报;科学通报
(4) 电报 [telegram]。如:发报;送报员;发报机
(5) 传达消息的文件或信号 [information;report]
而抄捕南海馆之报(消息)忽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情报;警报
报案、报本反始、报表、报偿、报仇、报仇雪恨、报酬、报春花、报单、报到、报道、报道、报德、报端、报恩、报废、报复、报复、报告、报告、报告文学、报关、报馆、报国、报户口、报话机、报价、报捷、报界、报警、报刊、报考、报录、报录人、报马、报名、报名、报幕、报批、报请、报人、报丧、报社、报审、报失、报时、报税、报摊、报帖、报亭、报童、报头、报务员、报喜、报喜不报忧、报销、报晓、报效、报信、报应、报忧、报怨、报章、报账、报纸、报子
国(國)的拼音:guó(ㄍㄨㄛˊ)
⒈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国”)。
⒉ 特指中国的: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 )。国药。
⒊ 姓。
国字UNICODE编码U+56FD,10进制: 22269,UTF-32: 000056FD,UTF-8: E5 9B BD。
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国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國囯囶囻圀㕵䆐
country、nation、national、state
邦
会意:从囗、从玉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详细解释◎ 国的拼音:
囯、國 guó
〈词性:名〉
(1) (会意。从“囗”( wéi ),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国宝、国宾、国柄、国步、国步艰难、国策、国产、国耻、国粹、国典、国都、国度、国法、国防、国歌、国格、国故、国号、国花、国画、国徽、国会、国魂、国货、国籍、国技、国际、国际歌、国计民生、国家、国交、国脚、国界、国境、国舅、国君、国库、国力、国立、国门、国民、国民经济、国民收入、国民政府、国难、国内、国戚、国旗、国情、国庆、国丧、国色、国色天香、国殇、国士无双、国势、国事、国是、国手、国泰民安、国体、国土、国王、国威、国文、国务、国务卿、国务院、国宴、国音、国营、国有、国语、国运、国贼、国债、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