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死要面子的意思

yàomiàn

死要面子



拼音sǐ yào miàn zǐ

注音ㄙˇ 一ㄠˋ ㄇ一ㄢˋ ㄗˇ

解释指特别爱惜自己的颜面。

出处张洁《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

例子陆文夫《<小巷深处>的回忆》:“原因很简单,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爱面子。

谜语吊死鬼戴花

感情死要面子是中性词。

繁体死要靣子

反义死不要脸

英语shabby-genteel(be dead determined to save face)

造句tenir mordicus à son presige(vouloir à tout prix sauver la fac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ㄙˇ   
部首  歹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86  GQXB  五笔98  GQXV  仓颉  MNP  郑码  ARRR  四角  10212  结构  左右电码  2984  区位  4332  统一码  6B7B  笔顺  一ノフ丶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死的拼音:sǐ(ㄙˇ)  

⒈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死别。死有余辜。

⒉ 不顾生命:死志(牺牲生命的决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战。

⒊ 固执,坚持到底:死心塌地。死卖力气。

⒋ 无知觉:睡得死。

⒌ 不活动,不灵活:死结。死理。死板。

⒍ 不通达:死胡同。死路一条。

⒎ 过时,失去作用:死文字。

⒏ 极,甚:乐死人。

统一码

死字UNICODE编码U+6B7B,10进制: 27515,UTF-32: 00006B7B,UTF-8: E6 AD BB。

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ie、end up、meet one's death、pass away

相关字词

生、活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die; dead; deat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死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 è  ),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2) 同本义 [die;decease;expire;pass away; beyond]

死,民之卒事也。——《说文》

死者,人之终也。——《列子·天瑞》

庶人曰死。——《礼记·曲礼》

沁人曰死。——《礼记·檀弓》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左传·哀公十六年》

楚令尹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亡何国变,宁南死。——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死生(死亡和生存);死过(死去,去世);死限(死期,寿命的期限);死却(死去;死掉);死不残(半死不活;不中用);死去还魂(死去活来);死费尽残(半死不活);死数里算帐(离死期不远);死耗(死亡的消息);死君(死去的国君)

(4) 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lay down one’s life for]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5) 又如:死义(为信守节义而死);死难;死节(以一死保全节操);死士(誓死效劳之士)

(6) 穷,尽 [end]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常建《吊王将军墓》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

(7) 拼死,拼命 [risk one’s life;to the death]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战国策·秦策》

上欲陵死战,召 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汉书·李广传》

(8) 又如:死战:死守;死杀(死命拼杀)

(9) 固守;抱着不放 [cling to]。如:心还没死;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词性变化

死的拼音:   

〈词性:形〉

(1) 死板,不灵活 [fixed;dead;stagnant]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白居易《画竹歌》

(2) 又如:死水;死法(固定、死板的方法);死心眼;死画(呆板而不具灵性的画);死规矩;死教条;死口(不可改变的话);死格(死板的格式);死办法;死临侵(亦作“死淋侵。”死呆呆毫无生气的样子)

(3) 不可调和的 [implacable;deadly]。如:死对头;死敌;死雠仇(死对头)

(4) 不能通过的 [impassable;closed]。如:把漏洞堵死;死胡同;死角;死路

(5) 牢牢固定的;移动不了或极难移动的 [fast]

与顿丘 李奖一面,便定死交。——《北齐书·宋游道传》

(6) 又如:死扣儿;窗子钉死了;死结;死心搭地(死心落地。不作他想,实心实意);死桩(死木头;木头疙瘩)

(7) 表示爱怜的 [dear]。如:死丫头,你快过来

(8) 无用的。詈词 [useless]。如:死狗;死公;死货(无用的人);死老头子

死的拼音:   

〈词性:副〉

(1) 甚;极 [extremely;do death]

这添添小哥哥,今年十三岁,天生的甚是聪明,父亲欢喜死他。—— 杨文奎《儿女团圆》

(2) 又如:死急(极其急迫);死要面子;高兴死了;累得要死;累死了;死沉;高兴死了

死的拼音:   

〈词性:名〉

(1) 死刑 [capital punishment]

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

(2) 尸体 [corpse]

生拘白乞而问 白公之死焉。——《左传·哀公十六年》

汉遣使三辈至 唐居,求 谷吉等死。——《汉书·陈汤传》

安所求子死?——《汉书·尹赏传》

(3) 主,主管 [chief;in charge of]

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墨子》

常用词组

死巴、死巴巴、死板、死报、死背、死不瞑目、死不足惜、死产、死沉、死沉沉、死城、死党、死当、死得其所、死地、死点、死对头、死而复生、死而后已、死而无悔、死而无怨、死光、死鬼、死河、死胡同、死缓、死灰、死灰复燃、死活、死记硬背、死忌、死寂、死键、死角、死劲儿、死静、死库容、死牢、死里逃生、死力、死路、死面、死灭、死命、死难、死脑瓜骨、死脑筋、死皮赖脸、死气沉沉、死囚、死球、死去活来、死伤、死伤相枕、死尸、死事、死守、死手、死数、死水、死说活说、死死平平、死胎、死头、死亡、死亡线、死无对证、死无葬身之地、死巷、死心、死心塌地、死心眼儿、死信、死刑、死讯、死因、死硬、死有余辜、死于非命、死战、死仗、死账、死者、死症、死中求生、死罪

  拼音  yào yāo   注音  一ㄠˋ 一ㄠ   
简体部首  覀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襾部  
五笔  SVF  仓颉  MWV  郑码  FJZM  四角  10404  结构  上下电码  6008  区位  5010  统一码  8981  笔顺  一丨フ丨丨一フ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要的拼音:yào(一ㄠˋ)  

⒈ 索取:要账。要价。

⒉ 希望,想:要强。要好。

⒊ 请求:她要我给她读报。

⒋ 重大,值得重视的:重要。要人。要领。纲要。要言不烦。

⒌ 应该,必须:须要。

⒍ 将(jiāng  ):将要。快要。

⒎ 如果,倘若:要是。

⒏ 表选择:要么。要不。要不然。

其他字义

要的拼音:yāo(一ㄠ)  

⒈ 求,有所倚仗而强求:要求。要挟。

⒉ 古同“腰”。

⒊ 古同“邀”,中途拦截。

⒋ 古同“邀”,约请。

⒌ 姓。

统一码

要字UNICODE编码U+8981,10进制: 35201,UTF-32: 00008981,UTF-8: E8 A6 81。

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要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䙅腰

汉英互译

demand、important、must、need、shall、want、will、ask for

造字法

原为象形:像两手叉腰

English

necessary, essential; necessit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要的拼音: yāo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中间象人形,两旁为两手形。表示两手叉腰。本义:人腰)

(2) “腰”的古字 [waist]

昔者,楚灵王好细要。——《墨子》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楚辞》

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荀子·礼论》

(3) 又如:要膂(腰和脊骨。比喻重要部位);要章(腰间所佩的印);要支(腰肢)

(4) 五服之一。古代指离都城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的地区 [suburb]。如:要服(古代王畿以外按距离分为五服。相传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为要服);要荒(要服和荒服。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为荒服,泛指远方之国);要蛮(极偏远的蛮荒之地)

(5) 姓

词性变化

要的拼音: yāo  

〈词性:动〉

(1) 约请;邀请 [invite]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晋· 陶潜《桃花源记》

张良出,要 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石崇每要客燕集。——《世说新语·汰侈门》

(2) 又如:要引(邀迎荐举);要约(邀约;邀请)

(3) 约言。以明誓的方式就某事作出庄严的承诺或表示某种决心。亦指所订立的誓约、盟约 [ally;promise;pledge]

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唐· 崔湜《寒垣行》

(4) 又如:要约(立盟;立约;约定);要契(契约;盟约)

(5) 通“徼”( jiǎo  )。探求;求取 [seek;pursue]

不庶几,不要幸。——《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孙星衍云:“要与徼通。”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孟子·告子上》。赵岐注:“要,求也。”

要利之人,犯危何益?——《吕氏春秋·爱类》。高诱注:“要,徼也。”

(6) 又如:要禄(求取利禄);要福(祈求幸福)

(7) 通“邀”。拦阻;截击 [intercept]

使数人要于路。——《孟子·公孙丑下》

且前日要政, 政徒以老母。——《史记·刺客列传》

张良出,要 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8) 又如:要勒(遮拦;阻挡);要御(拦阻控制);要路(拦路;遮道)

(9) 迎候;迎接 [meet]。如:要途(迎于中途);要候(中途等候;迎候);要道(遮道;迎候于路上)

(10) 约束;禁止 [keep within bounds;restrain;prohibit]。如:要约(控制;约束);要时(限约时间)

(11) 通“约”( yuē  )。胁迫 [force;coerce]

明神洋蠲要盟。——《左传·襄公九年》

且要盟无质。

虽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以要晋国之成。——《国语·晋语三》

(12) 又如:要市(以要挟手段谋取利益或迫使对方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要劫(胁迫劫待)

(13) 和;会合 [join;meet]。如:要结(结合;邀引交结)

(14) 审察;核实 [examine;verify;check]。如:要囚(审察囚犯的供辞);要知(书简套语。鉴察,察知)

(15) 另见 yào  

常用词组

要功、要击、要求、要求、要挟

基本词义

要的拼音: yào  

〈词性:名〉

(1) 要点,纲要 [important point]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

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商君书》

(2) 又如:纪要(记录要点的文字);扼要(抓住要点);要谛(要义);要窍(要诀;关键的办法);要归(重点所在;要旨);要本(要旨;根本);要端(要点);要令(主旨;要旨);要义(要旨);要机(犹要旨)

(3) 计数的簿书 [book]

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周礼》。郑玄注:“要者,簿书也。考,谓考较其功。”

(4) 又如:要会(会计;簿书)

(5) 权柄 [power]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6) 又如:要贵(犹显贵,权贵);要势(谓权贵的势力。常指居要位有权势者)

(7) 指重要的地位或职务 [important position]

以吾二人久居内要,常有不善之言,恐祸及人,深宜虑之。——《晋书》

(8) 又如:要道(比喻职位要且有权有势的人)

(9) 要子 [straw rope;cord]。用麦秆、稻草等临时拧成的绳状物,用来捆麦子、稻子等;捆货物用的或打包用的条状物。如:打要子

(10) 总要 [scheme]

要以不能免。——宋· 苏轼《教战守》

(11) 姓

要离之刺 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战国策·魏策》

词性变化

要的拼音: yào  

〈词性:形〉

(1) 重要,重大 [important;essential]

增减要语。——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要着(重要的措施或计谋);要囚(重要的囚犯);要局(重要部门);要具(重要的手段);要重(犹重要);要则(重要的准则);要切(重要适切);要月(指农作重要的时令);要言(至言,重要的话);要务(重要的事务);要术(重要的方法和谋略);要最(最重要的事理、事物);要剧(指重要而政事繁忙的职位);要事;要犯

(3) 简要 [concise and to the point]

故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荀子》

(4) 又如:要屈(谓简约仪仗、屈尊同众);要括(扼要,简括);要约(简练,精练);要言(言论简扼)

(5) 地位显要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北收要害之郡(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汉· 贾谊《过秦论》

(6) 又如:要近(显要且能接近天子的官位);要位(显要地位);要显(犹显要。亦指显要之官);要官(显要的职务;重要的官位);要缺(重要的官位)

(7) 险要,与战略有关的 [strategic]。如:要会(通道要地);要冲(位在交通要道的形胜之地)

要的拼音: yào  

〈词性:动〉

(1) 扼守。谓扼守险要 [hold (a strategic point);guard]。如:要衡(处在交通要道的形胜之地);要壤(指军事上的要地)

(2) 讨。表示希望将某种事物归自己所有 [want;ask for;beg]。如:要钱(玩弄手段捞钱);要嘴吃(谓嘴馋向别人索取食物)

(3) 想要,希望 [wish to;want to]

要留清白。——明· 于谦《石灰吟》

要汝知闻。——清· 袁枚《祭妹文》

(4) 又如:要货(想出卖);要待(想要;待要)

(5) 使;让;叫 [let;allow]

扫云物以贞观,要万涂而来归。——《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张铣注:“要,犹使也。”

(6) 应当;必须 [should;must]。如:要自(应自;须自);要须(必须;需要);要当(自当;应当)

(7) 即将来临 [be going to]。如:要下雨了

(8) 表示比较;估计 [compare]

他年纪稍轻一点,脸也要瘦一些。——巴金《家》

要的拼音: yào  

<连>

(1) 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倘若” [if;suppose;in case]。如:要得(若要);要不价(否则;要不然)

(2) 表示选择,相当于要么…要么 [or;either…or…]

(3) 另见 yāo  

常用词组

要隘、要不、要不得、要不然、要不是、要冲、要道、要得、要地、要点、要端、要犯、要饭、要害、要好、要谎、要价、要件、要津、要紧、要紧、要诀、要脸、要领、要路、要略、要么、要面子、要命、要命、要目、要钱、要强、要人、要塞、要事、要是、要枢、要死、要死不活、要死要活、要素、要图、要闻、要务、要言不烦、要样儿、要义、要员、要之、要职、要旨、要子

  拼音  miàn   注音  ㄇ一ㄢˋ   繁体    
部首  面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DMJD  五笔98  DLJF  仓颉  MWSL  郑码  GJKD  四角  10602  结构  单一电码  7240  区位  3570  统一码  9762  笔顺  一ノ丨フ丨丨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面(麵)的拼音:miàn(ㄇ一ㄢˋ)  

⒈ 头的前部,脸:脸面。颜面。面目。面面相觑。

⒉ 用脸对着,向着:面对。面壁(a.面对着墙;b.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

⒊ 事物的外表:地面。面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面额(票面的数额)。

⒋ 方位,部分:前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

⒌ 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鼓。

⒍ 会见,直接接头的:当面。面议。面晤。耳提面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

⒎ 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的形:平面。曲(  )面。

⒏ 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面粉。面食。面包。

⒐ 粉末:药面儿。

⒑ 由面粉和水做成的条状食物:面条。

⒒ 食物含纤维少而柔软:这种瓜很面。

统一码

面字UNICODE编码U+9762,10进制: 38754,UTF-32: 00009762,UTF-8: E9 9D A2。

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面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urface、face、side、cover

相关字词

里、背、点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face; surface; plane; side, dimens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面的拼音:

mià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 同本义 [face]

面,颜前也。——《说文》

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周礼·撢人》

私面私献。——《周礼·司仪》

大辂在宾阶面。——《书·顾命》

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 白居易《卖炭翁》

女之靧面。——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椎髻仰面。——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面不厮睹(脸不对着看,表示生气);颜面(脸面;脸部;体面;面子);满面(整个面部)

(4) 外表;表面 [surface;top;face]

微澜动水面。——韩愈《南山诗》

(5) 又如:面从(表面顺从。指非出于由衷之愿);面友(非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交(不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朋(未以真诚相交的朋友)

(6) 皮,面。遮盖物;遮盖另一物的东西 [cover;the right side;outside]。如:书面儿;被面;夹袄面;鞋面

(7) 部位;方面 [side;aspect]

四面竹树环合。——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南面有三谷。——清· 姚鼐《登泰山记》

(8) 又如:球的上表面;光明面;四面包围敌人;面面(各方面,各角度)

(9) 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surface]

皆面也。——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 又如:舍体而取面;平面;面积

(11) 情面 [feelings]。如:面弱(讲情面;软弱)

词性变化

面的拼音: miàn  

〈词性:形〉

(1) 当面 [personally;directly;face to face]

面语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即面署第一。——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 又如:面欺(当面欺君);面是背非(面和心不和);面陈(当面陈述);面违(当面违逆他人意旨)

面的拼音: miàn  

〈词性:动〉

(1) 朝向;面对;面向 [face a certain direction]

皆西面而望大王。——《战国策·秦策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面山而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赵策》

面墙而立,不成人也。——《晋书·凉武昭王传》

开窗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南面召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背山而面野。——〔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端坐静修);面面相窥(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看);面墙而立(人如不学,就象面向墙壁而立,毫无所见);面面(面对面)

(3) 见面 [meet]

许久不面,请到宫少坐一时,何如?——《西游记》

(4) 又如:面圣(旧时称朝见皇帝为面圣)

(5) 通“勔”。勉励 [exhort;encourage]

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书·召诰》

谋面,用丕训德。——《书·立政》

(6) 通“偭”。面向 [face to]

尊壶者面其鼻。——《礼·少仪》

(7) 通“偭”。背向 [back on]

马童面之。——《史记·项羽本纪》

面而封之。——《汉书·张欧传》

面的拼音: miàn  

〈词性:量〉

——多用于扁平的物件。如:一面镜子;一面旗子

面的拼音:

麵、麪 miàn  

〈词性:名〉

(1) 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 [wheat flour]

麪,麦末也。——《说文》

(2) 又如:面糊鬼(用面糊粘成的纸牌);玉米面;大米面;白面

(3) 纤细微粒组成的物质 [powder]。如:胡椒面;药面

面的拼音:

miàn  

〈词性:形〉

食物纤维少而柔软的 [soft and floury]。如:这块白薯真面

常用词组

面包、面包车、面包果、面壁、面禀、面不改色、面部、面层、面朝、面陈、面斥、面对、面对面、面额、面粉、面缚、面疙瘩、面垢、面糊、面糊、面积、面颊、面交、面巾、面具、面孔、面料、面临、面貌、面面俱到、面面相觑、面模,面模儿、面目、面目一新、面盘、面庞、面盆、面皮、面前、面人儿、面容、面纱、面善、面神经、面食、面世、面饰、面首、面授、面熟、面署第一、面瘫、面谈、面汤、面条、面团、面晤、面向、面谢、面形,面型、面叙、面颜、面议、面影、面友、面谕、面誉,面谀、面罩、面值、面子

  拼音    注音  ㄗˇ   
部首  子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BBBB  仓颉  ND  郑码  YA  四角  17407  结构  单一电码  1311  区位  5551  统一码  5B50  笔顺  フ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子的拼音:zǐ(ㄗˇ)  

⒈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⒉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⒊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⒋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⒌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   )。棋子儿。

⒍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⒎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⒏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⒐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⒑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⒒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⒓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⒔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⒕ 姓。

统一码

子字UNICODE编码U+5B50,10进制: 23376,UTF-32: 00005B50,UTF-8: E5 AD 90。

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子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㜽仔

汉英互译

son、child、seed

造字法

象形:像小孩子在襁褓中

English

offspring, child; fruit, seed of; 1st terrestrial bran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子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baby;infant]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child]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son]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祐《离魂记》

(10) 又如:子姪(本指子与姪。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descendant]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person]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literate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man]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master]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the first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daughter]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honorific title with the surname]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词性变化

子的拼音:   

〈词性:形〉?

(1) 小 [small]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tender]。如:子姜

(4) 幼小 [young]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 [subsidiary]。如:子公司

子的拼音:   

〈词性:动〉

(1) 通“慈”(   )。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love]

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adopt as son]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bear fruit]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serve one’s parents with filial devotion]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子的拼音:   

〈词性:副〉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only]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子的拼音:   

<连>

(1) 相当于“虽然” [though, although]

老子老呵,犹兀自万夫难敌。——杨梓《敬德不服老》

(2) 又如:有子有(有虽然是有;虽则有)

子的拼音:   

〈词性:代〉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you]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2) 另见 zi  

常用词组

子部、子城、子丑寅卯、子畜、子代、子弹、子弟、子弟兵、子妇、子宫、子公司、子贡、子规、子金、子句、子爵、子口、子粒、子路、子棉、子母扣儿、子母钟、子目、子女、子时、子实、子书、子嗣、子孙、子孙饽饽、子孙后代、子群、子午线、子息、子弦、子痫、子虚、子婿、子夜、子叶、子一代、子音、子婴、子钟、子侄、子子孙孙

基本词义

子的拼音:   

〈词性:助〉

(1) 构词后缀。

(2) 加在名词后。如:房子;车子

(3)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如;胖子;瘦子;垫子

(4) 个别量词后缀

(5) 另见   

死要面子: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