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耸人听闻的意思

sǒngréntīngwén

耸人听闻



拼音sǒng rén tīng wén

注音ㄙㄨㄥˇ ㄖㄣˊ ㄊ一ㄥ ㄨㄣˊ

解释耸:引起注意;使人吃惊。指故意夸大事实或作过于激动的表情;使人听到或看了感到震惊。

出处清 恽敬《杂记》:“豫章大镇,或书有不可达者,故托辞为此;抑为州将者,以此耸人听闻,豫绝系援,皆未可知。”

例子(1)这种人专爱传播那些耸人听闻的消息。
(2)许多资产阶级报纸为了推广销路,经常刊登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吸引读者。

正音“耸”,不能读作“cǒng”。

辨形“耸”,不能写作“丛”。

辨析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区别在于:耸人听闻偏重于“耸”;指让人震惊;一般指不符实际的事情;“骇人听闻”偏重于“骇”;指让人害怕;多指凶残的坏事。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耸人听闻是贬义词。

繁体聳人聽聞

近义危言耸听、骇人听闻

反义本来面目、不偏不倚

英语sensational

俄语вызвать сенсацию(сенсационный)

日语わざとおおげさに言って人をびっくりさせること

德语sensationell(aufsehenerregend)

造句piquer l'attention des auditeur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ǒng   注音  ㄙㄨㄥˇ   繁体    
部首  耳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WWBF  仓颉  OOSJ  郑码  ODOC  四角  88401  结构  上下电码  5117  区位  4342  统一码  8038  笔顺  ノ丶ノ丶一丨丨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耸(聳)的拼音:sǒng(ㄙㄨㄥˇ)  

⒈ 高起,直立:高耸入云。耸立。耸拔。耸峙。

⒉ 惊动:耸动。耸人听闻。

⒊ 聋:耸昧(又聋又瞎,引申为昏聩)。

统一码

耸字UNICODE编码U+8038,10进制: 32824,UTF-32: 00008038,UTF-8: E8 80 B8。

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耸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larm、lofty、shock

造字法

形声:从耳、从声

English

urge on; rise up; stir, exci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耸的拼音:

sǒng  

〈词性:形〉

(1) (形声。从耳,从声。本义:耳聋) 同本义 [deaf]

子野听耸, 离朱目眩。—— 马融《广成颂》

耸,聋也…生而聋,陈、 楚、 江、 淮之间谓之耸。 荆阳之间及 山之东西双聋者谓之耸。——《方言》。 郭璞注:“言无所闻常耸耳也。”

(2) 又如:耸昧(既聋又瞎。即昏瞶)

词性变化

耸的拼音:

sǒng  

〈词性:动〉

(1) 高起;矗立 [shoot high up;lofty;towering]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上耸千尺。—— 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耸人瞻仰(众人耸立瞻仰);耸秀(高耸秀丽);耸出(高耸突出);耸耳(高起的耳朵;竖起耳朵);耸然(高耸貌);耸峭(高耸陡峭);耸突(高耸突起);耸干(高挺的树干);耸擢(高耸突出);耸耸(竖起貌;挺立貌);耸翠(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

(3) 比喻出众,不凡 [outstanding]

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唐· 李朝威《柳毅传》

(4) 又如:耸壑昂霄(矗立山谷间,高耸入云霄。比喻超拔出众,出人头地)

(5) 向上跳;向上动 [jump up;draw up suddenly]。如:耸擢(跳跃);耸体(犹耸身)

(6) 劝勉 [advise]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国语·楚语上》。又如:耸恿(劝说);耸劝(劝导;警惕自勉)

(7) 通“怂”。怂恿 [instigate]。如:耸恿(怂恿);耸臾(怂恿);耸踊(怂恿);耸惑(怂恿诱惑);耸踊(怂恿)

(8) 惊动;惊惧 [alarm;shock;alert]

耸之以行。——《左传·昭公元年》

驷氏耸。——《左传·昭公十九年》

身耸除洁。——《国语·周语下》

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刘禹锡《观柘枝舞》

(9) 又如:危言耸听;耸惧(恐惧。即悚惧);耸激(犹激励);耸踊(欢腾)

常用词组

耸拔、耸动、耸立、耸人听闻、耸入云霄、耸身、耸听、耸峙

  拼音  rén   注音  ㄖㄣˊ   
部首  人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2画  
五笔  WWWW  仓颉  O  郑码  OD  四角  800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86  区位  4043  统一码  4EBA  笔顺  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人的拼音:rén(ㄖㄣˊ)  

⒈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

⒉ 别人,他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人热诚。

⒊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人,文如其人。

统一码

人字UNICODE编码U+4EBA,10进制: 20154,UTF-32: 00004EBA,UTF-8: E4 BA BA。

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人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亻儿

汉英互译

human、man、people、person、human being、fellow、individual、soul

相关字词

己、我

造字法

象形:像侧面站立的人形

English

man; people; mankind; someone el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人的拼音: ré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 同本义 [human being;person;man;woman]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满(人多);人寰(人世);人欲(人的嗜欲);人人言(人的评论);人色(人的正常面色);人头号令(用人头示众以示儆戒);人淘里(人群里)

(4) 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a person engaged in a particular activity]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智伯说,又令人请地于 魏。——《韩诽 子·十过》

(5) 又如:人兵(兵马);猎人;主持人;盲人;工人;介绍人;行人;证人;法人;报人;强人;恩人

(6) 人材;杰出人物 [talent]。如:人材(有才学、品貌好的人);人英(俊杰,英杰);人龙(比喻人中俊杰)

(7) 指人手,干事的人 [manpower]。如:人役(仆役;奴婢;差役,差人);人奴(家奴;奴仆);人匠(工匠;匠人)

(8) 别人,他人 [other people]

与人罕言语。——明· 魏禧《大铁椎传》

(9) 又如:人去不中留(本人坚决要离去,他人要留是留不住的);人皆下之(人家都瞧不起他);人物(别人的东西);人我(他人与我);人言(别人的评议)

(10) 民,百姓 [common people]

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人帐(常人);人佚(民佚);人黎(平民,百姓);人听(即民听,指老百姓的视听);人上(众人之上);人宗(众人的楷模);人等(众人,许多人)

(12) 智人 [man]。如:北京人;蓝田人;弗洛里斯巴德人

(13) 指成年人 [adult;grown-up]

以一人生三计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14) 又如:人种(能传种接代的男人)

(15) 人事,泛指人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reason]。如:人遐世远(人情世事久远);人非物换(人和东西都不同于过去的了);人心浇薄(人情淡漠);人功(人事,指人情事故);人故(人事,人之所为);人术(谓处置人事的谋略);人瑞(人事方面的吉祥征兆);人籍(载有人事内容的典籍);人验(指可资验证的人事)

(16) 尘世;人世 [this world]。如:人家(人间);人我相(佛教指没有真正解脱时的状况);人曹官(人间的官员);人道(佛教六道之一。犹人界);人代(人世);人宇(人间);人封(人间;尘世);人境(尘世)

(17) 人的身体 [body]。如: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

(18) 指人情事理 [reason]。如:人功道理(人情事理);人意儿(人情)

(19) 男女性交 [sexual intercouse]。如:人道惧绝(丧失了性交能力);人道(指男女交合);人事(男女间情欲之事)

(20) 伴侣 [company]

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淮南子》

(21) 果仁。后作“仁” [kernel]

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尔雅·释木》郝懿行义疏

(22) 通“仁”。仁爱[charity]

谓之好人。——《管子·侈靡》

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吕氏春秋·举难》

词性变化

人的拼音: rén  

〈词性:代〉

(1) 每人 [everybody] 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

人皆贺之。——《淮南子·人间训》

(2) 又如:人人(每个人;所有的人);人不可貌相

人的拼音: rén  

〈词性:形〉

人为,人造成的 [artificial]。如:人厄(人为的困苦、灾难);人火(因人为过失造成的火灾);人均(人为的乐声);人患,人妖(人为的灾祸)

常用词组

人保、人不知鬼不觉、人才、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人才库、人财两空、人潮、人臣、人称、人称代词、人次、人从、人丛、人大、人道、人道主义、人灯、人地生疏、人丁、人定、人定胜天、人多势众、人多嘴杂、人犯、人贩子、人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风、人夫、人浮于食、人格、人格化、人各有志、人工、人工岛、人工合成、人工喉、人工呼吸、人工湖、人工降雨、人工流产、人工免疫、人工授精、人公里、人海、人海战术、人豪、人和、人话、人欢马叫、人寰、人祸、人迹、人迹罕至、人迹稀少、人际、人际关系、人家、人家、人间、人间地狱、人尖儿、人杰、人杰地灵、人尽其才、人精、人境、人均、人君、人口、人困马乏、人来疯、人老珠黄、人类、人类学、人类渣滓、人力、人流、人伦、人马、人们、人面兽心、人面桃花、人民、人民币、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教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内部矛盾、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战争、人命、人命关天、人模狗样儿、人莫予毒、人偶、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品、人弃我取、人墙、人情、人情世故、人情味儿、人穷志短、人去楼空、人权、人群、人儿、人人、人人自危、人山人海、人身、人身保险、人身事故、人身自由、人参、人生、人生观、人生如梦、人生如朝露、人声、人声鼎沸、人士、人氏、人市、人世、人事、人手、人寿、人寿年丰、人寿保险、人数、人死留名、人所共知、人梯、人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头、人亡物在、人望、人微言轻、人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味,人味儿、人文、人文科学、人文主义、人五人六儿、人物、人物画、人物肖像、人像、人小鬼大、人心、人心不古、人心大快、人心隔肚皮、人心涣散、人心叵测、人心如面、人心所向、人心向背、人心惟危、人行道、人行横道、人性、人选、人牙子、人烟、人言、人言可畏、人仰马翻、人样,人样儿、人妖、人一己百、人意、人影儿、人欲、人员、人缘儿、人猿、人云亦云、人造、人造地球卫星、人造革、人造毛、人造棉、人造丝、人造纤维、人证、人之常情、人治、人质、人中、人种、人众、人主

  拼音  tīng   注音  ㄊ一ㄥ   繁体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KRH  仓颉  RHML  郑码  JPD  四角  62021  结构  左右电码  8126  区位  4493  统一码  542C  笔顺  丨フ一ノノ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听(聽)的拼音:tīng(ㄊ一ㄥ)  

⒈ 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力。听写。听觉。聆听。洗耳恭听。

⒉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听计从。

⒊ 任凭,随:听任(rèn   )。听凭。听之任之。

⒋ 治理;判断:听讼(审理案件)。听政。

⒌ 量词,指马口铁密封成筒状以贮藏食物、饮料等:一听可口可乐。

统一码

听字UNICODE编码U+542C,10进制: 21548,UTF-32: 0000542C,UTF-8: E5 90 AC。

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聽聴聼

汉英互译

audition、hear、let、listen to、obey

造字法

形声:从口、斤声

English

hear; understand; obey, comp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听的拼音:

tīng  

〈词性:动〉

(1)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 tìng  )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2) 同本义 [listen;hear]

听,聆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无稽之言勿听。——《书·大禹谟》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

夜阑卧听风吹雨。——《资治通鉴·唐纪》

听于庭。

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

(3) 又如:听知(听到);听受(聆听,用耳感受声音);听言(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话);听真(听得真切);听直(听取曲直)

(4) 接受,听信,接纳 [heed;obey;have a receptive ear for]

不听寡人。——《战国策·魏策》

故听之。——《史记·项羽本纪》

而听细说。

壹听陵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开张圣听。——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听人(听从别人的意见,任人支配。喻愚昧);听用(听从并予采用或任用);听纳(听从采纳;听谏纳善);听能(听从能者的意见);听唤(听从使唤)

(6) 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 [administer]。

(7) 如:听政(执政;处理政务);听治(处理政事)

(8) 决断;审理 [诉讼案件][serve as a judge]。

(9) 如:听决(听断,判决);听治(处理政事)

(10) 等候;待 [wait]。

(11) 如:听用(听候任用);听选(等候任命)

(12) 听凭,任凭[allow;let]。

(13) 如:听人穿鼻(让人牵着鼻子走。比喻任人支配而无主见);听其自便(听凭人任意行动);听势(听凭情势的发展变化)

(14) 侦察 [reconnoiter]

请谓(为)王听东方之处。——《战国策》

词性变化

听的拼音:

tīng  

〈词性:名〉

(1) 耳朵 [ear]

翏翏而为穷苦愁怨之声,不啻风泉之满听矣。——清· 黄宗羲《金介山诗序》

(2) 马口铁罐[tin]。

(3) 如:听装午餐肉;听装咖啡。亦用作听装物品的量名。

(4) 如:一听香烟;一听奶粉;听装(用听包装)

(5) 耳目,间谍[detective;spy]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荀子》

(6) 厅堂。古代官府办公处,后作“厅” [office]

病人或至数百,听廊皆满。——《资治通鉴》

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世说新语·黜免》

常用词组

听斑、听便、听不懂、听不清、听差、听窗、听从、听错、听懂、听断、听而不闻、听房、听候、听话、听话儿、听会、听见风就是雨、听讲、听觉、听课、听来、听力、听命、听凭、听其言观其行、听其自然、听墙根,听墙根儿、听取、听任、听审、听事、听书、听说、听讼、听随、听天由命、听筒、听闻、听戏、听写、听信、听阈、听者、听诊、听政、听之任之、听众、听子

  拼音  wén   注音  ㄨㄣˊ   繁体    
部首  门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UBD  仓颉  LSSJ  郑码  TLCE  四角  37401  结构  上三包围电码  5113  区位  4637  统一码  95FB  笔顺  丶丨フ一丨丨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闻(聞)的拼音:wén(ㄨㄣˊ)  

⒈ 听见:闻诊。闻听。闻讯。博闻强记。闻过则喜。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⒉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闻。传闻。见闻。

⒊ 出名,有名望:闻人。闻达。

⒋ 名声:令闻(好名声)。丑闻。

⒌ 用鼻子嗅气味: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

⒍ 姓。

统一码

闻字UNICODE编码U+95FB,10进制: 38395,UTF-32: 000095FB,UTF-8: E9 97 BB。

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聞䎹䎽

汉英互译

famous、reputation、hear、learn、news、nose、smell、snuffle

造字法

形声:从耳、门声

English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闻的拼音:

wén  

〈词性:动〉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hear]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be told;know]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accept]。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propagate]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report]。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take advantage of]。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well-known]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smell]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词性变化

闻的拼音:

wén  

〈词性:名〉

(1) 知识;见闻 [knowledge]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information]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popularity;prestige]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常用词组

闻达、闻风而动、闻风丧胆、闻过则喜、闻名、闻所未闻、闻悉、闻讯、闻一知十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