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搜章摘句的意思

sōuzhāngzhāi

搜章摘句



拼音sōu zhāng zhāi jù

注音ㄙㄡ ㄓㄤ ㄓㄞ ㄐㄨˋ

解释搜:寻求;摘:选取。指抄袭他人文章的词句。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例子举明经,其友易之,秀实曰:“搜章摘句,不足以立功。”乃弃去。(《新唐书 段秀实传》)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抄袭他人文章的词句。

感情搜章摘句是中性词。

近义寻章摘句

英语search for chapters and pick sentence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ōu   注音  ㄙㄡ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繁体部首  手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86  RVHC  五笔98  REHC  仓颉  QHXE  郑码  DNXS  四角  57047  结构  左右电码  2282  区位  4349  统一码  641C  笔顺  一丨一ノ丨一フ一一丨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搜的拼音:sōu(ㄙㄡ)  

⒈ 寻求,寻找:搜集。搜寻。搜求。搜讨。搜罗。搜刮。搜索枯肠。

⒉ 检查:搜查。搜身。搜腰。搜捕。搜索。

统一码

搜字UNICODE编码U+641C,10进制: 25628,UTF-32: 0000641C,UTF-8: E6 90 9C。

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搜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叟捜摉騪

汉英互译

search、rout

造字法

形声:从扌、叟声

English

search, seek; investig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搜的拼音: sōu  

〈词性:动〉

(1) 聚集 [gather]。如:搜斥(广为积聚)

(2) 搜索;搜查 [hunt after;track down and arrest;ransack]

搜,求也。秦晋之间曰搜,就室曰搜。——《方言二》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秋水》

(3) 又如:搜弊(搜查弊端,弄清欺诈行为);搜猜(搜查,搜寻);搜筒(搜检,搜查);搜看(搜索检查,搜查);搜阅(搜查,查看);搜山煮海(严密搜查各个角落);搜伏(搜索隐伏之敌);搜刷(搜索)

(4) 从事搜劫和掠夺 [rifle]。如:遍搜她的书桌,拼命地寻找书写的材料

(5) 寻求 [search;poke about]

时太子詹事周捨撰《礼疑义》,自 汉魏至于 齐梁,并加搜采。——《梁书·孔休源传》

(6) 又如:搜剔(搜寻,寻找);搜遗(寻找、检查遗漏之处);搜须捉虱(竭力搜寻);搜刷(搜捕,清查);搜才(寻求贤才);搜句(寻求佳句);搜抉(搜求选择);搜吟(寻觅诗句);搜拔(寻求选拔);搜奇;搜采

(7) 检查,检点 [check]

不肯搜自己狂为,只待要觅别人破绽。——《西厢记》

(8) 选择 [choose]

王安丰选女婿,从挽郎搜其胜者。——《世说新语》

(9) 挖,掏 [dig]

着这逼绰刀子搜开这墙阿,磕掉我靠倒这墙。——《珠砂担》

(10) 打猎 [hunt]

春振旅以搜。——《汉书》

(11) 消除,清除。通“埽” [elimit]

常用词组

搜捕、搜查、搜刮、搜集、搜辑、搜检、搜剿、搜劫、搜括,搜刮、搜罗、搜觅、搜拿、搜求、搜身、搜索枯肠、搜寻、搜腰包、搜章摘句、搜整

  拼音  zhāng   注音  ㄓㄤ   
简体部首  立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音部  
五笔  UJJ  仓颉  YTAJ  郑码  SUKE  四角  00406  结构  上中下电码  4545  区位  5334  统一码  7AE0  笔顺  丶一丶ノ一丨フ一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章的拼音:zhāng(ㄓㄤ)  

⒈ 歌曲诗文的段落:章节。章句。乐章。章回体。顺理成章。断章取义。

⒉ 条目,规程:章程。章法。简章。党章。约法三章。

⒊ 修理:杂乱无章。

⒋ 花纹,文采:黑质而白章。

⒌ 戳记:图章。盖章。

⒍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袖章。领章。徽章。像章。

⒎ 奏本:奏章。本章。

⒏ 古同“彰”,彰明。

⒐ 姓。

统一码

章字UNICODE编码U+7AE0,10进制: 31456,UTF-32: 00007AE0,UTF-8: E7 AB A0。

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章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嫜樟漳暲遧障鱆

汉英互译

badge、chapter、order、sura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composition; chapter, sec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章的拼音: zhāng  

〈词性:量〉

(1)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2) 同本义。今称“乐章” [a song]

章,乐竟为一章。——《说文》

读乐章。——《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3) 又如:章夏(古代乐章名。“九夏”之一)

(4) 棵;根 [a tree]

山居千章之材。——《史记·货殖列传》

词性变化

章的拼音: zhāng  

〈词性:名〉

(1) 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figure;decorative pattern]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章绣(华丽的刺绣品)

(3) 红白相间的丝织品 [colored silks]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4) 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article;chapter;paragraph]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缁衣》章。——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章什(指诗歌的篇章);章指(于每篇文章之末,总括其大义,或用韵语写成,称为章指);章句(文章的段落称章;词意完整,可以成言的称句);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句小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

(6) 法规;规章[institutions;decrees and regulations]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 谢瞻《张子房》

(7) 又如:章条(章程;规则);章度(程式);章宪(国家的规章法令)

(8) 法律条目 [clauses and subclauses]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史记·高祖本纪》

(9) 又如:约法三章;简章;党章

(10) 印章[seal]

又用篆章一。——明· 魏学《核舟记》

家藏伪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1) 又如:公章;图章;私章;章印(指官印);章组(官印以及佩带);章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12) 标记;徽章[badge;medal]

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汉· 刘向《说苑》

(13) 又如:章表(标记;象征)

(14) 指旌旗 [flag]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韦昭注:“章,旌旗也。”

(15) 又如: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

(16) 奏章,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 [written report to the emperor]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17) 又如: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驕议之别,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章疏(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18) 大木材 [big timber]

东园主章。——《汉书·百官公卿表》

(19) 姓

章的拼音: zhāng  

〈词性:形〉

(1) 通“彰”。彰明,明显,显著 [remarkable]

平章百姓。——《书·尧典》

赏罚无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疏:“章,明也。”

而尧舜之所以章也。——《吕氏春秋·知度》

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淮南子》

(2) 又如:章灼(明白显著。光辉照耀);章章(显明的样子。同“彰彰”);章然(明显的样子)

(3) 条理化 [systematic]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韩愈《送孟东野序》

章的拼音: zhāng  

〈词性:动〉

(1) 显示;表明[become visible]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国语·周语中》。韦昭注:“章,明也。”

(2) 又如:章著(显露;分明);章理(显明的道理);章视(明示;诏告)

(3) 通“彰”。彰明,表彰 [give commendation]

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

(4) 又如:章明(显扬);章闻(传闻;著闻)

(5) 上奏章告发 [inform against]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汉· 蔡邕《太尉乔公碑》

(6) 又如:章表(奏表);章书(奏章);章左(指奏章终了空白处);章报(具奏章上报)

常用词组

章程、章法、章甫、章回体、章节、章京、章句、章台、章鱼、章则、章子

  拼音  zhāi   注音  ㄓㄞ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4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86  RUMD  五笔98  RYUD  仓颉  QYCB  郑码  DSUL  四角  50027  结构  左右电码  2298  区位  5310  统一码  6458  笔顺  一丨一丶一丶ノ丨フ一丨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摘的拼音:zhāi(ㄓㄞ)  

⒈ 采取,拿下:采摘。摘取。摘桃子。摘除。

⒉ 选取:摘要。摘录。摘编。文摘。摘引。寻章摘句。指摘(挑出缺点)。

⒊ 借:摘兑。东摘西借。

统一码

摘字UNICODE编码U+6458,10进制: 25688,UTF-32: 00006458,UTF-8: E6 91 98。

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摘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啇擿

汉英互译

cull、pack、plunk、select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扌、商声

English

pluck, pick; select; specif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摘的拼音: zhāi  

〈词性:动〉

(1)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啻( chì  )声。本义:用手采下或取下)

(2) 同本义 [pick;pluck;take off ]

摘,摭果树实也。——《说文》

摘,取也。——《广雅》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新唐书·承天皇帝传》

以摘之。——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摘而藏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又如:摘胆剜心(形容杀人者的凶残);摘肩儿(摘下肩上的担子);摘青(谓果实等未成熟即采摘);摘瓜抱蔓(喻一扫而空);摘桃子(比喻坐享其成);摘棉花;摘苹果

(4) 除去,去掉 [remove]

过了三天再不去,叫人来摘门下瓦。——《儒林外史》

(5) 又如:把灯泡摘下来;摘帽(脱下帽子);摘头(除去头上首饰);摘不开(摆脱不了)

(6) 摘录 [take passages]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唐· 李贺《南国》

(7) 又如:摘句(摘录文章诗歌之句);摘钞(择要抄录);摘句寻章(摘取搜寻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8) 调拨 [allocate]。如:摘那(调拨);摘拨(调派)

(9) 〈词性:方〉∶借 [borrow]。如:摘了几个钱救急;摘钱(因急用而临时告借)

常用词组

摘编、摘抄、摘除、摘登、摘记、摘借、摘录、摘取、摘要、摘译、摘引

  拼音  jù gōu   注音  ㄐㄨˋ ㄍㄡ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QKD  仓颉  PR  郑码  RYJ  四角  27620  结构  右上包围电码  0658  区位  3068  统一码  53E5  笔顺  ノフ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句的拼音:jù(ㄐㄨˋ)  

⒈ 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句子。句法。

⒉ 〔句读(dòu  )〕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⒊ 量词,用于语言:三句话不离本行(háng  )。

其他字义

句的拼音:gōu(ㄍㄡ)  

⒈ 〔高句骊〕古国名,即“高丽”。

统一码

句字UNICODE编码U+53E5,10进制: 21477,UTF-32: 000053E5,UTF-8: E5 8F A5。

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勾鉤絇鈎

汉英互译

sentence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sente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句的拼音: gōu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正当读今言钩,俗作勾。本义:弯曲)

(2) 同本义 [bend]

句,曲也。——《说文》。段注:“凡曲折之物,侈为倨,敛为句。考工记多言倨句。”

越子为左右句卒。——《左传·哀公十七年》

句兵欲无弹。——《考工记·庐人》

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考工记·弓人》

履句履者知地。——《庄子·田子方》。李注:“方也。”

句者毕出。——《礼记·月令》

古之人衣上有冒而句领者。——《尚书大传》

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

(3) (草木出土时,弯的叫句,直的叫萌。)。又如:句爪(钩形的尖爪);句枉(曲枝);句曲(弯曲);句倨(弯曲);句圜(屈曲连环)

(4) 勾销 [strike]。如:句抹(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句除(删除;删改)

(5) 查考 [examine]。如:句校(查考校核);句考(查考);句稽(查考;核算)

(6) 搜取;捕捉 [catch]。如:句押(拘捕扣押);句追(拘捕查究);句剥(搜刮)

(7) 逗引;纠结 [seduce]。如:句引(引诱);句结(暗中串通结合)

(8) 勾画 [delineate]

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词性变化

句的拼音: gōu  

<连>

如果——表示假设 [if]

吾句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马王堆汉墓帛书》

句的拼音: gōu  

〈词性:名〉

(1) 指草木初生拳状的幼芽 [tender bud]。如:句萌(草木初生的嫩芽、幼苗)

(2) 钩子。后作“钩” [hook]。如:句绳(钩绳)

(3) 古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旁的短边 [the shorter leg of a right triangle]

(4) ——人名用字

(5) 另见   

基本词义

句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从丩( jiū  ),象绳丝缠结之状)。“丩”亦兼表字音。①( gōu  )本义:弯曲。②句子

(2) 语句;诗句 [sentence]

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周伯琦曰:“语绝为句。”——《诗·关雎》疏。按,取稽留可钩之意,曲画以识之者也。说文瞿下曰:读如章句之句,则 后汉时已转其音如今言屦。

驴上得句。——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所得诗句。

书诗四句。——宋· 王安石《伤仲永》

蒙蒙之句。——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句式(句子的结构形式);句语(语句,言辞);句投(句逗。即句读);句度(同句读)

(4) 中国汉代行大礼时,由九宾中地位最低的士依次向上传话,与“胪”相反 [message sent from bottom to top in a ceremony]

大行设九宾,胪、句传。——《汉书》

词性变化

句的拼音:   

〈词性:量〉

(1) 用于言语的计量。如:句把(一两句,指很少的话);两句诗

(2) 用于时间的计量。表示点时,相当于“点”;表示时段时,相当于“个”(钟头) [o'clock]

这时已经有六句钟了。——蒋光慈《弟兄夜话》

(3) 另见 gōu  

常用词组

句读,句逗、句法、句号、句子、句子成分

搜章摘句: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