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缩衣节口的意思

suōjiékǒu

缩衣节口



拼音suō yī jié kǒu

注音ㄙㄨㄛ 一 ㄐ一ㄝˊ ㄎㄡˇ

解释指省吃省穿,生活节俭。

出处宋 苏轼《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农民之家,量入为出,缩衣节口,虽贫亦足。”

例子缩衣节口的日子真难熬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节俭。

感情缩衣节口是中性词。

繁体縮衣節口

近义节衣缩食、缩衣节食、缩衣啬食

英语economize on clothing and food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uō sù   注音  ㄙㄨㄛ ㄙㄨˋ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4画  
五笔  XPWJ  仓颉  VMJOA  郑码  ZWAN  四角  23162  结构  左右电码  4799  区位  4385  统一码  7F29  笔顺  フフ一丶丶フノ丨一ノ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缩(縮)的拼音:suō(ㄙㄨㄛ)  

⒈ 向后退,往回收:退缩。畏缩。缩手(喻不敢再做下去)。缩手缩脚(喻做事顾虑多,不大胆)。

⒉ 由大变小,由长变短:收缩。伸缩。压缩。缩减。缩小。缩编。缩微(指利用照相技术等把文字图像缩成极小的胶卷复制品)。

⒊ 捆束:“缩版以载”。

⒋ 直,理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⒌ 滤酒去渣:缩酒。

其他字义

缩(縮)的拼音:sù(ㄙㄨˋ)  

⒈ 〔缩砂密〕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棕色,亦称“缩砂”。种子入中药,称“砂仁”。

⒉ (縮)

统一码

缩字UNICODE编码U+7F29,10进制: 32553,UTF-32: 00007F29,UTF-8: E7 BC A9。

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缩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ntract、crinkle、draw back、shrink、withdraw

相关字词

伸、胀

造字法

形声:从纟、宿声

English

contract, draw in, redu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缩的拼音:

  

常用词组

缩砂密

基本词义

缩的拼音:

suō  

〈词性:动〉

(1) (形声。从糸(   ),宿声。糸,细丝,与绳索有关。本义:捆束)

(2) 同本义 [bind;tie]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诗·大雅·緜》

缩,乱也。——《说文》。朱曰:“ 许书之乱字皆治也,理也。此说解及尔雅之乱,正谓治理。”

磬阶闲缩霤。——《仪礼·乡饮酒礼》

十纯则缩而委之。——《仪礼·乡射礼·大射仪》

绞横三缩一。——《仪礼·士丧礼》

冠缩缝。——《礼记·檀弓》

布绞缩者一。——《礼记·丧大纪》

(3) 收缩 [contract;shrink]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慄。——宋· 苏轼《教战守》

(4) 又如:缩栗(冷缩颤栗);缩气(收敛气焰);缩瑟(瑟缩。畏缩貌);缩首(点头)

(5) 退缩;退,减 [draw back;withdraw;recoil]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6) 又如:缩恧(因羞惭而畏惧瑟缩。恧,惭);缩伏(畏惧屈服);缩退(畏缩退却);缩栗(形容畏惧颤朒;枝叶枯萎)

(7) 节约,节省 [economize]。如:节衣缩食

(8) 亏欠,不足 [shorten]

由是以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复得窥其多少,校其赢缩。——《资治通鉴·唐·大历十四年》

(9) 又如:缩囊(日渐贫困);缩腹(忍受饥饿)

(10) 滤酒去渣 [filter]

缩酌用茅,明酌也。——《礼记·郊特牲》

(11) 又如:缩酒(古代祭祀时,捆束包茅立于前,灌酒于茅束,酒渗而下,视为神饮,名为缩酒,一说为滤酒去掉渣滓)

(12) 取,采取 [take]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出,胡美之焉。——《国语·楚语》

(13) 又如:缩弗转(方言。收不回);缩屋称贞(称颂人在妇女有危难时,能守礼而不加侵犯凌辱之词。按:缩屋而继之,指薪尽,又拆取屋木以继)

〈词性:名〉

(1) 姓

(2) 另见   (缩砂密)

常用词组

缩编、缩脖子、缩成一团、缩尺、缩地补天、缩短、缩痕、缩回、缩减、缩简、缩节、缩结、缩紧、缩进、缩聚、缩拢、缩略、缩色、缩手、缩手缩脚、缩水、缩头缩脑、缩微、缩微卡片、缩微书、缩小、缩写、缩衣节食、缩印、缩影、缩重、缩自

  拼音    注音    
部首  衣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YEU  仓颉  YHV  郑码  SRH  四角  00732  结构  单一电码  5902  区位  5034  统一码  8863  笔顺  丶一ノ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衣的拼音:yī(一)  

⒈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衣服。衣着(zhuó  )。衣冠。衣架。衣锦还(huān  )乡。

⒉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衣。糖衣。肠衣。

⒊ 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胞衣”。

⒋ 姓。

统一码

衣字UNICODE编码U+8863,10进制: 34915,UTF-32: 00008863,UTF-8: E8 A1 A3。

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衣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lothes、clothing、coating、covering

造字法

象形:像上衣形

English

clothes, clothing; cover, ski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衣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2) 同本义 [upper garment;jacket]

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

一戎衣。——《书·武城》。传:“服也。”

薄澣我衣。——《诗·周南·葛覃》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荀九家乾为衣。——《易·说卦》

夜披衣坐。——唐· 李朝威《柳毅传》

披紫衣。

(3) 又如:衣祛(衣袖);衣袖(衣服的袖子);衣裤(上衣与裤子)

(4) 服装的通称。合上衣下裳而言 [clothing;clothes;garment]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秦风·无衣》

无衣无褐。——《诗·邶风·七月》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礼记》

(5) 又如:衣衿(秀才穿的衣服;亦指秀才的功名);衣不解带(指和衣而睡);衣不周身(衣不蔽体);衣巾寄学(以士子的身份就学);衣袄(军服);衣饭(借指谋生的职业、技能)

(6) 器物的外罩 [covering]。如:衣甲(铠甲);衣车(前后有遮蔽的车子);弓衣;剑衣;衣袍(古代指覆盖在棺材外面的布罩)

(7) 指胞衣 [afterbirth]。如:衣胞符药(用胎盘做成的药物);衣包(胞衣,胎盘和胎膜)

(8) 涂层 [coating]。如:糖衣;防护衣

(9) 膜,薄软柔韧的片、张或层 [membrane]。如:花生衣

(10) 另见   

常用词组

衣包、衣胞、衣钵、衣橱、衣带诏、衣兜,衣兜儿、衣蛾、衣分、衣服、衣钩、衣冠、衣冠楚楚、衣冠禽兽、衣冠冢、衣柜、衣架、衣襟、衣裾、衣料、衣领、衣履、衣帽间、衣取蔽寒、衣衫、衣裳、衣食、衣食父母、衣食节制法、衣食所安、衣食住行、衣饰、衣物、衣箱、衣着、衣装

基本词义

衣的拼音:   

〈词性:动〉

(1) 穿衣 [wear;put on]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孟子·滕文公上》

许子衣褐。

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衣紫腰金(身穿紫衣,腰系金带。喻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衣帛(穿丝制的衣裳);衣冠(穿衣戴帽)

(3) 遮盖;包扎 [cover;wrap up;bind up]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易·系辞下》

裂裳衣疮。——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 又如:衣被海内(给全国都带来好处);衣饰(掩饰);衣覆(覆盖)

(5) 依靠。后作“依” [rely on]

(6) 另见   

  拼音  jié jiē   注音  ㄐ一ㄝˊ ㄐ一ㄝ   繁体    
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ABJ  仓颉  TSL  郑码  EYVV  四角  44227  结构  上下电码  4634  区位  2958  统一码  8282  笔顺  一丨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节(節)的拼音:jié(ㄐ一ㄝˊ)  

⒈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⒉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⒊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⒋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节气。节令。

⒌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节日。

⒍ 礼度:礼节。

⒎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节奏。节拍。节律。

⒏ 操守:节操。晚节。变节。高风亮节(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⒐ 省减,限制:节省。节制。开源节流。

⒑ 略去,简略:节选。节录。

⒒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节。使节。

⒓ 姓。

其他字义

节(節)的拼音:jiē(ㄐ一ㄝ)  

⒈ 〔节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

统一码

节字UNICODE编码U+8282,10进制: 33410,UTF-32: 00008282,UTF-8: E8 8A 82。

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节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節卩卪㔾

汉英互译

burl、gnarl、knar、knurl、kts、node、nodosity、nodus、period、section、stanza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knot, node, joint; sec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节的拼音:

(1) 節 jiē  

(2) ——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

(3) 另见 jié  

常用词组

节骨眼、节子

基本词义

节的拼音:

jié  

〈词性:名〉

(1)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knot;joint]

節,竹约也。——《说文》

苞笋抽节。——左思《吴都赋》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易·说卦》

(3) 又如:节根(草木的节与根);节旄(竹节上所缀牦牛尾饰物);节粉(竹节旁附着的白色粉末);节槎(树木上歧出的节);节次(依次,陆续;或程序,规程)

(4) 骨节,节骨眼,关键 [joint;knuckle]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有十二节。——《素问·宝命全形论》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得失之节。——《吕氏春秋·慎行论》

(5) 又如:节解(一种酷刑。将犯人的四肢骨节予以支解);节病(弊病。破绽);节拊(按摩骨节);节族(犹关节。节为关节;族为骨肉交错聚结的部位)

(6) 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festival]

常恐秋节至。——《长歌行》

(7) 又如:节下(节日期间);节导(仪仗队或在前开路的随从,警卫);节仪(节日礼物,节日赠送钱财的雅称);节朔(节日和朔日)

(8) 气节;节操 [moral integrity]

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

屈节辱命。——《汉书·李广苏建传》

壮其节。

成此大节。——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节义(节操与义行);节敬(节仪);节孝牌坊(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节介(志节操守);节概(志节气概)

(10) 节令,节气 [climate and other natural phenomena of a season]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又如:节序(时节的次第);节物(应时节的风物景色);节和(节令和顺);节分(季节的分际)

(12) 节度 [moral standard]

寝食违节。——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 又如:节宣(一种养生的方法。指身体的劳逸要有一定的节度,才能使体内郁气顺畅地宣泄)

(14) 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courtesy]

长功之节。——《论语·微子》

(15) 又如:节文(礼节;仪式);节法(礼节与法度)

(16) 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symbols]

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左传·文公八年》

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苏轼《江城子》

持节送匈奴使。——《汉书·苏武传》

乘轺建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幢节玲珑。——唐· 李朝威《柳毅传》

(17) 又如: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节帅(古代节度使的略称);节楼(节度使驻节办公的楼);节镇(即节度使);节印(符节和印信)

(18) 节拍,节奏[rhythm]

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节会(音乐的段落节奏);节调(节拍和音调);节变(指乐曲的节奏变化)

(20) 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division]

冲至第节。——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21) 又如:章节;音节;季节;时节;第二章第一节;节旨(文章的段落大意);节本(节录的本子)

(22) 乐器名。拍板一类的乐器 [a kind of instrument]

击节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3) 又如:节鼓(古乐器。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词性变化

节的拼音:

jié  

〈词性:动〉

(1) 减省 [economize;save]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无论》

节器用。——《左传·成公十八年》

谨身节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裁节邮传冗费。——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节啬(吝啬);节限(节约限制);节养(自奉俭省);节缩(节俭紧缩);节简(节俭简朴)

(3) 节制;管束 [restrain;control]

不以礼节之。——《论论》

种树节四时之适。——《韩非子·难二》

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

(4) 又如:节性(节制性情);节矜(节制约束而又刚毅坚强)

(5) 调节 [regulate]

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

节的拼音:

jié  

〈词性:量〉

(1) 用于分段的事物。如:两节车厢;三节课

(2) 另见 jiē  

节的拼音:

jié  

〈词性:形〉

高峻的样子 [towering]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石满满。)——《诗·小雅·节南山》

常用词组

节哀、节疤、节操、节度、节度、节度使、节妇、节概、节根,节根儿、节候、节徽、节货、节俭、节减、节节、节劳、节礼、节理、节烈、节令、节流、节录、节律、节略、节旄、节目、节目主持人、节能、节拍、节片、节气、节钱、节日、节省、节食、节食缩衣、节水、节下、节选、节要、节油、节余、节育、节欲、节约、节支、节制、节奏

  拼音  kǒu   注音  ㄎㄡˇ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KKKK  仓颉  R  郑码  JA  四角  60000  结构  单一电码  0656  区位  3158  统一码  53E3  笔顺  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口的拼音:kǒu(ㄎㄡˇ)  

⒈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⒉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⒊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⒋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⒌ 破裂的地方:口子。

统一码

口字UNICODE编码U+53E3,10进制: 21475,UTF-32: 000053E3,UTF-8: E5 8F A3。

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口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b、jaws、meatus、mouth、ora、orifice、ostium、scoop、stoma、stomata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mouth; open end; entrance, g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mouth]

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国语·晋语》

口之为言达也。——《春秋·元命苞》

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捭阖》

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口腹(指饮食);口分(口福);口滑(指吃东西失去控制;说话不谨慎);口辅(面颊。辅:颊);口眼弗闭(放心不下;死不瞑目);口里摆菜碟儿(比喻嘴上说得很好,但无实惠)

(4) 出入通过的地方 [passage]

山有小口。——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由接官亭至城门口。——《广东军务记》

俱会大通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彭蠡之口有 石钟山焉。—— 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又如:井口;矿井口;火山口

(6) [population]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7) 又

视高曾祖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

(8) 又

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9) 又如:口赋(古时按人口征收的赋税);口合不敷(口粮不够,难以度日);口井(计口分田,实行井田制)

(10) 言语 [words]。如:口声(议论;舆论;口实;话柄);口重(言语太重,使人难以接受)

(11) 口才[eloquence]

王有女陵,慧有口。——《汉书·淮南王刘安传》

(12) 又如:口沸(说话滔滔不绝,如水之沸腾);口困(说破了嘴);口稳(说话谨慎);口拙(不善言语);口卞(口才;能言善辩)口坠天花(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

(13) 指牲口的年龄 [age]。如:口小(牲口年龄小);口硬(指牲口年龄较小,较壮的)

(14) 关口。指长城的关口 [pass]。如:口外(长城以北的地区。亦指关外);口内(泛指长城以内的地区)

(15) [口]∶性质相同或相近单位的管理系统 [departments]。如:归口;农林口;丝毛织品的生产单位应归轻纺口儿管理

(16) 通商码头,港口 [port]。如:五口通商;口澳(港口)

(17) 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edge]

刀口不捲。——《水浒传》

(18) 边、沿、圈,物的外缘或边界、常成弯形或圆形 [rim]。如:碗口;杯口

词性变化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形〉

口头的。嘴说的,说话的,非书写的 [oral]。如:口词(案件中原告或被告的口供);口谈(口头禅;冠冕堂皇的话);口论(口头论说);口对(口头回答)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量〉

(1) 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发炮数口。——《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三口之家;一口井;二口猪;一口钢刀

常用词组

口岸、口碑、口北、口不应心、口才、口称、口吃、口齿、口臭、口传、口疮、口淡、口袋、口调、口耳相传、口风、口锋、口服、口福、口辅、口腹、口感、口供、口垢、口过、口号、口红、口惠、口技、口角、口角春风、口角生风、口紧、口径、口诀、口角、口渴、口口声声、口口相传、口苦、口快、口里、口粮、口令、口络、口蜜腹剑、口沫、口气、口器、口钳、口浅、口腔、口琴、口轻、口若悬河、口哨儿、口舌、口声、口实、口食、口试、口是心非、口授、口熟、口述、口水、口说无凭、口诵、口诉、口算、口谈、口题、口条、口头、口头,口头儿、口头,口头上、口头禅、口头文学、口头语,口头语儿、口外、口味、口吻、口误、口涎、口香片、口信、口形、口羞、口血未干、口译、口音、口淫、口语、口谕、口罩、口重、口诛笔伐、口子

成语首拼